看护用换乘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88142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看护用换乘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看护用换乘机。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具备致动器等的电动看护用换乘机,例如,在从床到轮椅、从轮椅到厕所、或从轮椅到床来转移需要看护者时被使用。在这样的看护用换乘机中存在顶棚悬吊式和地板行驶式的看护用换乘机,但是,大多数看护用换乘机具备升降机构,该升降机构能够改变吊起需要看护者的吊具(例如,吊索)的高度位置来调整需要看护者的高度位置。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14-61036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例如,在将需要看护者从床向轮椅换乘时,为了使需要看护者落座在座面里侧,需要进行需要看护者的姿势调整。为了进行那样的姿势调整,优选在看护用换乘机中设置有用于调整吊具的倾斜度的倾斜机构。

但是,当在看护用换乘机中除了升降机构之外还另外设置倾斜机构时,装置的构造变得复杂,导致如体积变大、重量变重、制造成本增加这样的各种不良情况。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实现构造简化的看护用换乘机。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涉及的电子部件的看护用换乘机具备中央支架部, 所述中央支架部相对于设置面平行地延伸,并且在所述中央支架部上设置有用于悬吊需要看护者的第一臂以及第二臂,所述看护用换乘机具备:基底部,所述基底部被载置于设置面;一对线性致动器,所述一对线性致动器从基底部分别朝上延伸;以及转动部,所述转动部被安装于一对线性致动器的各自的上端部侧,并且中央支架部被安装于转动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实现构造简化的看护用换乘机。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看护用换乘机的简要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转动部的主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转动部的侧向截面图;

图4是图2所示的转动部的后视图;

图5是示出图1所示的转动部和中央支架部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图1所示的看护用换乘机的使用状况的图;

图7是示出转动部升降时的一对线性致动器的工作方式的图;

图8是示出转动部旋转时的一对线性致动器的工作方式的图;

图9是示出转动部升降时的一对线性致动器的工作方式的变形例的图;

图10是示出转动部旋转时的一对线性致动器的工作方式的变形例的图;

图11是示出转动部升降时的一对线性致动器的工作方式的变形例的图;

图12是示出转动部旋转时的一对线性致动器的工作方式的变形例的图;

图13是示出与图2不同的方式的转动部的构成的图。

符号说明

1...看护用换乘机,10...基底部,20...升降轴导引部,30...转动部,40...悬吊部,42...中央支架部,44,46...臂部,50A~50D...线性致动器,O...轴,S...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 相同要素或者具有相同功能的要素使用相同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以下示出的实施方式中,以电动看护用换乘机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看护用换乘机1具备基底部10、升降轴导引部20、转动部30、悬吊部40、以及一对线性致动器50A、50B。

基底部10是载置于设置面G的部分,具有基底主体部12和一对脚轮部14A、14B。

基底主体部12是长条状的部分,是设置有后述的升降轴导引部20和线性致动器50A、50B等的部分。

一对脚轮部14A、14B是相同的尺寸(长度、宽度以及高度),具有长条状的外形。一对脚轮部14A、14B在基底主体部12的各端部以彼此平行的方式进行安装。一对脚轮部14A、14B在其两端分别设置有脚轮,通过这些脚轮,看护用换乘机1能够在设置面上移动。

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将看护用换乘机1行进的一侧称为“前侧”,相反地将后退的一侧称为“后侧”。

升降轴导引部20是以在基底部10的基底主体部12的中央部分从基底主体部12朝上延伸的方式设置的长条状的轨道部件(即,导引轨道)。升降轴导引部20更具体地沿铅垂方向延伸。

转动部30以能够升降的方式被安装在升降轴导引部20的前侧,并具有圆板状的外形。转动部30被后述的一对线性致动器50A、50B控制其升降以及转动。转动部30在其前侧具有前面板31。

悬吊部40被设置在转动部30的前面板31的前侧的面上。悬吊部40包括中央支架部42、第一臂部44和第二臂部46。中央支架部42从转动部30的前面板31向前侧方向、且在与设置面G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第一臂部44以及第二臂部46以相对于中央支架部42正交的方式经由固定件43、45固定于中央支架部42。第一臂部44以及第二臂部46以在它们之间悬吊需要看护者的方式离开预定长度,在第一臂部44以及第二臂部46之间悬吊有用于吊起需要看护者的吊索SH。

此外,在转动部30的后侧、即与悬吊部40相反的一侧设置有把手25,援助者在使看护用换乘机1在设置面上移动时使用该把手25。

一对线性致动器50A、50B是在基底主体部12的各端部以从基底主体部12朝上延伸的方式设置的长条状致动器。一对线性致动器50A、50B被控制部60控制伸缩的长度、伸缩的速度以及伸缩时刻。一对线性致动器50A、50B以各自的上端部50a朝向升降轴导引部20侧的方式倾斜。一对线性致动器50A、50B的各上端部50a被安装于转动部30。

接着,参照图2~4对转动部30向线性致动器50A、50B的安装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2~图4所示,转动部30除了上述的前面板31还具有位于前面板31的后侧的背面板32。背面板32具有圆环状的形状。前面板31也是与背面板32相同直径的圆环状,但如图2所示,前面板31以背面板32的前表面的一部分露出的方式部分地被切开。具体地,前面板31的相对于转动部30的轴O处于对称的位置、且在水平方向上处于夹着转动部30的中心的位置的一对边缘部被切开。并且,各线性致动器50A、50B的上端部50a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被安装于前面板31被切开而背面板32的前表面露出的部分上。更具体而言,各线性致动器50A、50B的上端部50a被安装于在水平方向上夹着转动部30的轴O的位置。

转动部30经由轴承34、固定部36以及导引块38被安装于升降轴导引部20。轴承34被嵌合在前面板31以及背面板32的内侧。并且,固定部36被嵌合到轴承34的内侧,固定部36包括沿着轴承34的轴延伸的轴部36A和轴承按压部36B。因此,转动部30经由轴承34被转动自如地安装于固定部36。即,转动部30的前面板31以及背面板32能够绕转动轴O在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转动。转动部30的转动轴O与轴承34的轴是相同的。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动部30的转动轴O是经过转动部30的中心的轴。固定部36被固定于由升降轴导引部20导引的导引块38。

在背面板32的后侧的面上设置有角度检测器(传感器S),所述角度检测器检测背面板32相对于不转动的部分(例如,固定部36和导引块38)而转动了的角度。作为传感器S能够采用编码器和电位器。传感器S将检测出的角度信息反馈给控制部60。

并且,参照图5和图6对转动部30中的悬吊部40的安装位置进行说 明。

如图5所示,悬吊部40的中央支架部42被安装于偏向转动部30的边缘的位置而不是被安装于转动部30的转动轴O的位置。因此,当转动部30转动时,伴随于此,中央支架部42的位置(相对于转动轴O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这是因为,假定了图6所示的看护用换乘机1的使用状况。图6示出通过被悬吊部40悬吊的吊索SH将需要看护者包在其中而向上吊起的状态。

此时,需要看护者将手搭在中央支架部42上,并且身体从转动部30的左下侧起来。此时,为了在需要看护者的身体和中央支架部42之间确保充分的空间,或者为了避开需要看护者的身体与中央支架部42接触的风险,悬吊部40的中央支架部42优选被配置在从需要看护者避让的位置(在图5和图6中从转动轴O靠右上侧的位置)。根据被安装于从转动轴O偏离的位置的中央支架部42,由于位置伴随转动部30的转动而发生改变,因此能够将中央支架部42配置在期望的位置。

接着,参照图7和图8对转动部30的升降以及转动进行说明。

例如,当使转动部30上升时,控制部60如图7所示使一对线性致动器50A、50B这两者以相同的速度伸长相同的长度的方式工作。该情况下,一对线性致动器50A、50B不使上述的转动部30产生旋转,而抬起转动部30。其结果是,转动部30整体沿升降轴导引部20上升。此外,在上升时,转动部30不产生绕轴的转动。相反地,当使转动部30下降时,控制部60通过使一对线性致动器50A、50B这两者以相同的速度缩短相同的长度的方式工作,由此能够不伴随转动部30的转动而使转动部30沿升降轴导引部20下降。

当使转动部30转动时,控制部60使一对线性致动器50A、50B的伸缩长度不同。在图8所示的例中,使一个线性致动器50A缩短,使另一个线性致动器50B伸长。该情况下,一对线性致动器50A、50B在上述的转动部30产生旋转,转动部30绕逆时针方向转动。其结果是,转动部30整体绕轴O并绕逆时针方向转动。相反地,在使一个线性致动器50A伸长、使另一个线性致动器50B缩短的情况下,转动部30绕轴O并绕顺时针方向转 动。

转动部30的转动不限于图8所示的情况,即使在一对线性致动器50A、50B这两者伸长(或者缩短)的情况下,也会在其伸长量(缩短量)彼此不同的情况下产生转动。

此外,转动部30的转动量的控制通过由控制部60使用传感器S的角度信息进行反馈控制来实现。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看护用换乘机1中,通过使一对线性致动器50A、50B的伸缩速度和伸缩长度相同,转动部30进行升降,伴随于此悬吊部40进行升降。另外,通过使一对线性致动器50A、50B的伸缩速度或伸缩长度不同,转动部30进行转动,伴随于此,悬吊部40发生倾斜。即,在看护用换乘机1中,由于仅由线性致动器50A、50B实现悬吊部40的升降以及倾斜,因此能够实现构造的简化。在此基础上,通过构造被简化,也能够削减部件个数,实现质量变轻以及低成本化。

另外,如图2所示,一对线性致动器50A、50B的上端部50a的安装位置为在水平方向上夹着转动部30的轴O的位置。通过成为这样的位置关系,各线性致动器50A、50B的伸缩被有效地转换成转动部30的转动。

并且,悬吊部40的中央支架部42从相比转动部30的轴O靠上侧的位置的转动部30延伸。通过这样的位置关系,如上述那样,能够以离开需要看护者的方式配置中央支架部42,能够在需要看护者的身体和中央支架部42之间确保充分的空间,或者能够避开需要看护者的身体与中央支架部42接触的风险。

另外,由于转动部30具备检测绕轴转动的角度的传感器S,因此能够以高精度控制转动部30的转动,因此也能够以高精度控制悬吊部40的倾斜角度。

此外,即使在以下所示的构成中也能够实现转动部30的升降以及转动。

图9和图10是在上述的看护用换乘机1中以没有升降轴导引部20的状态使转动部30升降以及转动的方式。即使在该方式中,也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地,通过使一对线性致动器50A、50B的伸缩速度和伸缩长度相同而使转动部30进行升降(参照图9),通过使一对线性致动器50A、50B 的伸缩速度或伸缩长度不同,由此转动部30进行转动(参照图10)。即,在看护用换乘机1中,在实现转动部30的升降以及转动的基础上,不一定需要升降轴导引部20。

但是,通过设置上述的升降轴导引部20,能够得到转动部30的位置和姿势的高稳定性。

图11和12是在上述的看护用换乘机1中使用不发生倾斜的线性致动器50C使转动部30升降以及转动的方式。线性致动器50C的上端部50a被安装于转动部30的不发生转动的部件(例如,轴承34的内轮34b)。因此,转动部30与线性致动器50C的伸缩相应地进行升降(参照图11)。另外,转动部30与线性致动器50D的伸缩相应地进行转动(参照图12)。即,以线性致动器50C主要承担转动部30的升降、线性致动器50D主要承担转动部30的转动的方式来分担功能。即使在这样的方式中,也能够通过一对线性致动器50C、50D实现悬吊部40的升降以及倾斜,实现看护用换乘机1的构造的简化。

另外,上述的转动部30即使是以下示出的构成也能实现升降以及转动。即,如图13所示,在转动部30的前面板31的背面代替上述的背面板32而固定有半圆弧状的圆弧状部件32A。圆弧状部件32A被安装于轴承34的外周,并相对于固定部36自由转动。在圆弧状部件32A的各个端部,可自由旋转地安装有各线性致动器50A、50B的上端部50a。更具体地,各线性致动器50A、50B的上端部50a被安装于在水平方向上夹着转动部30的轴O的位置。即使这样的转动部30,包含前面板31以及圆弧状部件32A的转动部30整体也能够绕顺时针方向或者逆时针方向转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