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妇科炎症导致尿频的康复药物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99646阅读:36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盆腔炎后遗尿频的口服药物。



背景技术:

女性盆腔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炎症时,称为盆腔炎,包括急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可一处或几处同时发病,是妇女常见病之一。其中慢性盆腔炎常为急性盆腔炎未能恰当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据统计22~60岁的已婚妇女中慢性盆腔炎发病率在10%左右,易反复发作,病情缠绵难愈。引起盆腔炎症的主要病原体一是来自原寄居于阴道内的菌群,包括需氧菌和厌氧菌;一是来自于外界的病原体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结核杆菌、绿脓杆菌等,如不及时治疗则容易导致不孕、异位妊娠、慢性盆腔痛、盆腔炎反复发作等,且有部分患者会由于盆腔炎性刺激膀胱粘膜及膀胱肌肉内分布的神经末梢,导致逼尿肌出现反射性亢进易激惹,膀胱处于高应激状态,发生尿频。

这种“盆腔炎后遗尿频”并不是膀胱炎,因此抗菌药物治疗仅仅能解决“盆腔炎”这种感染疾病,但是并不能解决其带来的“尿频症状”,因此临床盆腔炎临床治愈患者中有15~20%遗留尿频,但是尿常规数据正常。

中医治疗上述症状性尿频,只能对症用药,以“清热利湿通淋”为主,药用瞿麦、扁蓄、车前子、滑石、萆薢、大黄、黄柏、蒲公英、紫花地丁等。但由于上述尿频并不存在泌尿系感染指标,上述药物的使用往往效果却并不好。

临床也有人认为这种盆腔炎后遗尿频与肾虚相关,方用缩泉丸,取山药补肾固精;益智仁温补肾阳,收敛精气;乌药温肾散寒。但实际上肾虚尿频多为夜尿增多,以阳虚为主,因此温补,而盆腔炎后遗尿频则为余火未清,盆腔炎性刺激膀胱粘膜及膀胱肌肉内分布的神经末梢,导致逼尿肌出现反射性亢进易激惹,二者机理有悖。

因此需要一种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的用于盆腔炎后遗尿频的口服药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技术任务是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疗效肯定且副作用小的用于盆腔炎后遗尿频的口服药物。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盆腔炎后遗尿频的口服药物,其特征在于,原料药包括:饱饭花果10~15份,豆豉草10~15份,白肚5~15份,夏天无5~15份,橙耳6~10份,葛谷3~10份,护心草6~12份,蓑衣莲3~10份,薄雪草6~12 份,石吊兰2~5份,醋林子1~3份,栗荴1~3份。。

组方中:

饱饭花果,为杜鹃花科植物西南越橘的果实。性味酸,甘,平;功能主治,强筋骨,益气力。主筋骨酸软,四肢无力。

豆豉草,为鸢尾科植物豆豉草的根茎及根;性味辛,平,无毒;功能主治,消积。

白肚,为葡萄科植物酒葡萄的全株。性味辛,平;功能主治,活血通络。主风湿疼痛,跌打肿痛。

夏天无,罂粟科植物伏生紫堇的块茎;性味温、苦、微辛,归肝经;功能主治,活血、通络、行气止痛。

橙耳,为银耳科真菌橙耳的子实体;性味甘,淡,平,归脾,胃经;功能主治,养胃健脾止泻。主食欲不振;脾虚久泻。

葛谷,为豆科植物野葛、甘葛藤的种子;性味甘,平;归心,胃,肺经;功能主治,健脾止泻,解酒。主泄泻;痢疾;饮酒过度。

护心草,为莎草科植物旋鳞莎草的全草;性味辛,淡,平;归肝,脾经;功能主治,行气养血,调经。主月经不调;痛经。

蓑衣莲,为菊科植科耳叶紫菀的根;性味辛,温;功能主治,发散风寒,止咳平喘。

薄雪草,为菊科植物薄雪火绒草的花。性味淡,微甘,平;功能主治,润肺止咳。主肺燥咳嗽。

石吊兰,苦苣苔科植物吊石苣苔的干燥地上部分;性味温,苦,归肺经;功可化痰止咳,软坚散结。用治咳嗽痰多,瘰疬痰核。

醋林子,为蔷薇科植物光叶石楠的果实。性味酸,温;功能主治,杀虫,止血,涩肠,生津,解酒。主蛔虫腹痛,痔漏下血,久痢。

栗荴,为壳斗科植物栗的的内果皮;性味甘,涩,平;功能主治,散结下气,养颜。主骨鲠;瘰疬;反胃;面有皱纹。

组方原理:“盆腔炎后遗尿频”并不是膀胱炎,因此抗菌药物治疗仅仅能解决“盆腔炎”这种感染疾病,但是并不能解决其带来的“尿频症状”,因此临床盆腔炎临床治愈患者中有15~20%遗留尿频,但是尿常规数据正常。中医治疗上述症状性尿频,只能对症用药,以“清热利湿通淋”为主,药用瞿麦、扁蓄、车前子、滑石、萆薢、大黄、黄柏、蒲公英、紫花地丁等。但由于上述尿频并不存在泌尿系感染指标,上述药物的使用往往效果却并不好。临床也有人认为这种盆腔炎后遗尿频与肾虚相关,方用缩泉丸,取山药补肾固精;益智仁温 补肾阳,收敛精气;乌药温肾散寒。但实际上肾虚尿频多为夜尿增多,以阳虚为主,因此温补,而盆腔炎后遗尿频则为余火未清,盆腔炎性刺激膀胱粘膜及膀胱肌肉内分布的神经末梢,导致逼尿肌出现反射性亢进易激惹,二者机理有悖。实际上,尿频的病理机制为盆腔炎发病期间,由于炎性刺激膀胱黏膜导致膀胱肌运动神经及交感神经紊乱,逼尿肌出现反射性亢进,膀胱肌肉处于高应激状态,易被激惹导致膀胱肌肉紧张,产生排尿感觉,采用利尿或者补肾治疗效果都不明显。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

1、组方以“饱饭花果、豆豉草”药对为君,饱饭花果味酸,豆豉草味辛,辛酸化阴直泻厥阴,膀胱肌运动神经及交感神经紊乱实则为足厥阴肝经余火未清。实验研究表明:饱饭花果、豆豉草等量混合水煎剂用于环磷酰胺诱导慢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模型大鼠,治疗组大鼠平均最大膀胱容量增大(0.70±0.38mL);排尿间期明显延长(17.32±0.28min);基础膀胱压明显升高(52.19±3.5cmH2O);与空白对照组比较(0.32±0.21mL;12.87±0.35min;42.03±4.3cmH2O),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可能与抑制膀胱传入神经的兴奋性及传入递质的释放与合成有关;

2、白肚通络,夏天无、葛谷、护心草、橙耳行脾胃肝胆之气,诸药合作,酸泄少阳、甘泻少阴,同调中焦水路,但对下焦不会有影响,没有利水之功,不会加大肾脏负担。以中焦之力治下焦之病患,是本组方的核心特点,其原因在该下焦病患(尿频)的始发因素其实是肝经气机不利,肝郁气滞,因此即使盆腔炎症已经控制了,仍然会残留尿频症状;

3、蓑衣莲、薄雪草入肺经,肺为水之上源,加入蓑衣莲和薄雪草的意义在于引动水道气机。水汽凝而不化为之“无形之痰”而产生膀胱易激惹的表现,而薄雪草、石吊兰,功可化痰结,减缓这种激惹症状;

4、醋林子性温,栗荴散结,有助于下焦气化,并且有缓急功效。同时,栗荴涩平,散而不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际情况,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实施例1,原料药重量比例为:饱饭花果10g、豆豉草10g、白肚10g、夏天无10g、橙耳8g、葛谷6g、护心草8g、蓑衣莲7g、薄雪草10g、石吊兰3g、醋林子1g、栗荴2g。

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是:饱饭花果、豆豉草、白肚、夏天无、橙耳、葛谷、护心草、蓑衣莲、薄雪草、石吊兰、醋林子、栗荴,洗净去杂,放入煎药砂锅内。加冷水漫过药面,浸泡60min,武火煎至沸腾,后改文火慢煎30min,一共煎煮2次,纱布过滤合并煎液,口 服每日一剂。

实施例2,原料药重量比例为:饱饭花果10份、豆豉草10份、白肚5份、夏天无15份、橙耳6份、葛谷3份、护心草12份、蓑衣莲10份、薄雪草6份、石吊兰2份、醋林子3份、栗荴1份。

实施例3,原料药重量比例为:饱饭花果15份、豆豉草15份、白肚10份、夏天无10份、橙耳8份、葛谷6份、护心草8份、蓑衣莲7份、薄雪草10份、石吊兰3份、醋林子1份、栗荴2份。

实施例4,原料药重量比例为:饱饭花果12份、豆豉草12份、白肚15份、夏天无5份、橙耳10份、葛谷10份、护心草6份、蓑衣莲3份、薄雪草12份、石吊兰5份、醋林子1份、栗荴3份。

实施例2~4口服药物的制备方法为:

(1)取处方量的饱饭花果和豆豉草,粉碎后加水煎煮2次,每次1h,合并煎液,静置,过滤后滤液备用;

(2)取处方量的白肚、夏天无、橙耳、葛谷、护心草、蓑衣莲、薄雪草、石吊兰、醋林子、栗荴,洗净去杂,晾干,粉碎成颗粒,混合后加水至漫过药面2cm,浸泡0.5~1h后,加总药材10倍重量的水,煎煮2次,每次1h,合并煎液,静置,然后往煎液中加入3~4倍药液的95%的乙醇,静置15分钟,然后离心,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后得精制液;

(3)将步骤(1)中所得滤液和步骤(2)中所得精制液混合,浓缩,喷雾干燥,粉碎过300目筛,灭菌后灌装于胶囊中。

使用时,口服每日剂量相当于生药量95g。

上述药物有效组合,互相协调,有效达到治疗盆腔炎后遗尿频的目的,且副作用较少。上述结果为临床资料充分证明,有关资料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1.1.1病例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4月急性盆腔炎临床治愈后遗留尿频患者205例,其中尿频病程>2周患者78例;年龄23~56岁,平均41.34岁,均有性生活史。患者昼夜尿次数>10次,排除药物引起的膀胱最大容降低,排除结石、肿瘤等病因刺激引起的尿频,心脏、肾脏、精神方面的患者。

1.1.2分组:随机分为三组,其中对照组68例,汤剂组69例,胶囊组68例。三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病程分布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3入组标准:盆腔炎实验室指标正常,且无子宫或附件压痛;患者昼夜尿次数>10次,尿常规指标正常,无尿痛症状。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缩泉丸”(山药,益智仁,乌药);汤剂组采用实施例1制得的汤剂口服;胶囊组采用实施例3制得的胶囊口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三组患者均以15天为一个疗程。

1.2.2观察项目:观察三组患者昼夜小便次数及用药相关不良反应。

1.2.3疗效判定标准:治愈:症状完全消失;有效:尿频次数减至治疗前一半;无效:症状无改善。

1.2.4统计学分析:SPSS 18.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三组治疗1疗程后比较:

治疗1个疗程后,汤剂组与胶囊组总有效率和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χ 2=4.93,P<0.05;χ2=7.29,P<0.05),汤剂组、胶囊组治愈率和对照组相比较,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χ2=6.15,P<0.05;χ2=9.74,P<0.01),证实本发明实施例制得的药物可以明显降低盆腔炎治愈后遗留尿频患者排尿次数。

2.2不良反应及耐受性:给药治疗过程中,三组均未出现无明显心、肝、肾不良反应及症状。

3.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本发明药物组合的汤剂组和胶囊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无不良反应发生,说明本发明方法制备的药物在治疗盆腔炎治愈后遗留尿频方面拥有疗效肯定、安全性较高的优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