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清暑解毒的中药组方及其制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99527阅读:39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药方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清暑解毒的中药组方及采用此中药制成的具有清暑解毒功效的制品。



背景技术:

中医的暑为病因中六淫之一,暑为阳邪,多在夏季为病,其性炎热升散,为病多见热象,暑邪易耗气伤津,且多夹湿,与湿邪相合为病。暑邪致病有伤暑、中暑之分。感受暑湿之邪、耗伤津气则为伤暑。暑性炎热,迫津外泄,出现恶热、口渴、汗出、尿黄;气随汗泄,则身体疲乏,脉虚数;暑热炽盛,可见舌红、苔黄。中暑多为夏季人在烈日或高温下劳作过久所致。暑热炎蒸,上扰清窍,内灼神明,因而卒然昏倒,不省人事;暑热伤及筋脉,筋脉拘急,故见牙关紧闭,四肢抽搐;暑热灼伤营阴,则舌绛干燥,脉濡数。

中医一般采用清热药治疗伤暑、中暑。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其清热药性属寒、凉性,以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为主要功效。

由于发病原因不一,病情变化不同,患者体质有异,故里热证有热在气分、血分之分,有实热、虚热之别。根据清热药的功效及其主治证的差异,可将其分为五类:

清热泻火药:功能清气分热,主治气分实热证。如石膏、寒水石、知母、天花粉、淡竹叶、夏枯草、芦根等。

清热燥湿药:性偏苦燥清泄,功能清热燥湿,主治湿热泻痢、黄疸等证。如黄芩、黄连、黄柏、苦参、龙胆草等。

清热凉血药:主入血分,功能清血分热,主治血分实热证。如生地黄、玄参、赤芍、白茅根、紫草等。

清热解毒药:功能清热解毒,主治热毒炽盛之痈肿疮疡等证。如金银花、板蓝根、大青叶、鱼腥草、蒲公英、白头翁、穿心莲、射干、连翘、青黛、牛黄等。

清虚热药:功能清虚热、退骨蒸,主治热邪伤阴、阴虚发热。如青蒿、地骨皮、白薇、胡黄连、银柴胡等。

中医认为,气虚者容易伤暑或中暑,伤暑或中暑都容易伤气,严重者可以导致“气脱”,因此在预防和治疗上应重视“补气”。

临床使用的清暑解毒类药物一般以上述清热药为主要药味,或辅以其他药味,根据各单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依照“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组合而成,强调清暑、解毒功效,甚少兼顾补气。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清暑解毒的中药组方及其制品。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所述清暑解毒的中药组方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

西瓜翠衣1~50份,白扁豆花1~50份,荷叶1~50份,淡竹叶1~50份,夏枯草1~50份,菊花1~50份,金银花1~50份,薄荷1~50份,白参须1~50份,甘草1~50份。

优选地,所述西瓜翠衣的重量份数为5~30份;更为优选地,所述西瓜翠衣的重量份数为12~18份;最为优选地,所述西瓜翠衣的重量份数为15份。

优选地,所述白扁豆花的重量份数为5~30份;更为优选地,所述白扁豆花的重量份数为12~18份;最为优选地,所述白扁豆花的重量份数为15份。

优选地,所述荷叶的重量份数为5~20份;更为优选地,所述荷叶的重量份数为8~12份;最为优选地,所述荷叶的重量份数为10份。

优选地,所述淡竹叶的重量份数为5~20份;更为优选地,所述淡竹叶的重量份数为8~12份;最为优选地,所述淡竹叶的重量份数为10份。

优选地,所述夏枯草的重量份数为5~20份;更为优选地,所述夏枯草的重量份数为8~12份;最为优选地,所述夏枯草的重量份数为10份。

优选地,所述菊花的重量份数为5~20份;更为优选地,所述菊花的重量份数为8~12份;最为优选地,所述菊花的重量份数为10份。

优选地,所述金银花的重量份数为5~15份;更为优选地,所述金银花的重量份数为4~8份;最为优选地,所述金银花的重量份数为6份。

优选地,所述薄荷的重量份数为5~15份;更为优选地,所述薄荷的重量份数为4~8份;最为优选地,所述薄荷的重量份数为6份。

优选地,所述白参须的重量份数为2~10份;更为优选地,所述白参须的重量份数为4~6份;最为优选地,所述白参须的重量份数为5份。

优选地,所述甘草的重量份数为2~10份;更为优选地,所述甘草的重量份数为2~4份;最为优选地,所述甘草的重量份数为3份。

优选地,所述中药组方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

西瓜翠衣5~30份,白扁豆花5~30份,荷叶5~20份,淡竹叶5~20份,夏枯草5~20份,菊花5~20份,金银花5~15份,薄荷5~15份,白参须2~10份,甘草2~10份。

优选地,所述中药组方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

西瓜翠衣12~18份,白扁豆花12~18份,荷叶8~12份,淡竹叶8~12份,夏枯草8~12份,菊花8~12份,金银花4~8份,薄荷4~8份,白参须4~6份,甘草2~4份。

优选地,所述中药组方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

西瓜翠衣15份,白扁豆花15份,荷叶10份,淡竹叶10份,夏枯草10份,菊花10份,金银花6份,薄荷6份,白参须5份,甘草3份。

所述中药组方可制成汤剂、丸剂、滴丸、颗粒剂、片剂、硬胶囊剂、软胶囊剂、煎膏剂、糖浆剂、口服液或饮料。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清暑解毒的中药制品,所述中药制品是上述的中药组方用水煎熬成剂制得的汤剂。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清暑解毒的中药制品,所述中药制品是用溶媒(如水或乙醇)提取上述的中药组方得到的浸膏;或是粉碎上述的中药组方得到的粉末加入辅料经现有的相应工艺制得的丸剂、滴丸、颗粒剂、片剂、硬胶囊剂、软胶囊剂、煎膏剂、糖浆剂、口服液。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清暑解毒的中药制品,所述中药制品是由上述的中药组方经粉碎、煎煮、浓缩、制粒、干燥、包装后制得的代用茶。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清暑解毒的中药制品,所述中药制品是由上述的中药组方经煎煮、过滤后制得的凉茶。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清暑解毒的中药制品,所述中药制品是由上述的中药组方经煎煮、过滤得到的滤液加入水和辅料后经配液、灭菌、灌装制得的饮料,或由上述的中药组方经煎煮、过滤、浓缩得到的浸膏加入水和辅料后经配液、灭菌、灌装制得的饮料。

下面结合原理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公开的清暑解毒的中药,由西瓜翠衣、白扁豆花、荷叶、淡竹叶、夏枯草、菊花、金银花、薄荷、白参须、甘草按合适的配比组成。该中药方剂是严格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各单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依照“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拟定。

西瓜翠衣:君药。性凉,味甘。清暑解热,止渴,利小便。用于暑热烦渴,小便短少,水肿,口舌生疮,中暑和秋冬因气候干燥引起的咽喉干痛、烦咳不止等疾病。白扁豆花:臣药。性平,味甘、淡。健脾和胃,消暑化湿。治痢疾,泄泻,赤白带下。荷叶:臣药。性平,味苦。消暑化湿,升发清阳,凉血止血。用于暑热烦渴,暑湿泄泻,脾虚泄泻,血热吐衄,便血崩漏。淡竹叶:佐药。性凉,味苦、辛。解表,除烦,宣发郁热。用于感冒,寒热头痛,烦躁胸闷,虚烦不眠。夏枯草:佐药。性寒,味辛、苦。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用于目赤肿痛,目珠夜痛,头痛眩晕,瘰疬,瘿瘤,乳痈,乳癖,乳房胀痛。菊花:佐药。性微寒,味甘、苦。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疮痈肿毒。金银花:佐药。性寒,味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薄荷:使药。性凉,味辛。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用于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头痛,目赤,喉痹,口疮,风疹,麻疹,胸胁胀闷。白参须:使药。性平、稍寒,味甘、微苦。养阴、生津、清虚热,补气且能养阴,主要用于气阴两虚的证候。在临床上,凡是温热病后、津枯液少或肺燥干咳少痰、胃枯内燥口渴、肠燥便秘,均可选用白参须。甘草:使药。性平,味甘。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本发明所述的中药方剂,其中白参须为一重要药味。白参须单用能养阴、生津、清虚热,补气且能养阴,与西瓜翠衣、白扁豆花、荷叶、淡竹叶、夏枯草、菊花、金银花、薄荷、甘草合用,全方具有祛暑清热、益气生津、健脾消食、解毒的功效,在清暑、解毒的同时,兼顾补气、养阴,可用于伤暑所致身热口干、倦怠乏力、纳呆食少、四时火毒、口干口苦、口舌疮疡、便干、尿黄、情绪易躁、失眠。整个组方合理、严谨,可制备成多种剂型的药物、代用茶、凉茶、饮料,原料易得,制备工艺相对简单,成本能够得以控制。

总之,本发明所述中药组方及其制品原料易得,配制方便,具有祛暑清热、益气生津、健脾消食、解毒的功效,可用于伤暑所致身热口干、倦怠乏力、纳呆食少、四时火毒、口干口苦、口舌疮疡、便干、尿黄、情绪易躁、失眠。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发明公开的清暑解毒的中药组方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

西瓜翠衣1~50份,白扁豆花1~50份,荷叶1~50份,淡竹叶1~50份,夏枯草1~50份,菊花1~50份,金银花1~50份,薄荷1~50份,白参须1~50份,甘草1~50份。

由上述原料经一定工艺制成的汤剂、丸剂、滴丸、颗粒剂、片剂、硬胶囊剂、软胶囊剂、煎膏剂、糖浆剂、酊剂、口服液、代用茶、凉茶、饮料均具有祛暑清热、益气生津、健脾消食、解毒的功效,根本原因在于该中药方剂是严格按照中医药理论拟定,其中的多种原料药能够达到“相须”、“相使”的效果。

以下以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技术方案,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以下实施例的限制。

实施例1本发明的汤剂

取西瓜翠衣1~50克、白扁豆花1~50克、荷叶1~50克、淡竹叶1~50克、夏枯草1~50克、菊花1~50克、金银花1~50克、薄荷1~50克、白参须1~50克、甘草1~50克,加适量水浸泡0.5小时,小火煮沸0.5小时,过滤,得到汤剂。

实施例2本发明的代用茶

取西瓜翠衣5~30克、白扁豆花5~30克、荷叶5~20克、淡竹叶5~20克、夏枯草5~20克、菊花5~20克、金银花5~15克、薄荷5~15克、白参须2~10克、甘草2~10克,将西瓜翠衣、白扁豆花、淡竹叶、夏枯草、金银花、薄荷、白参须、甘草加15倍量水煎煮2次,每次1小时(保持微沸1小时),煎液滤过,合并2次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80℃热测),得流膏;将荷叶、菊花分别粉碎成粗粉(过24目筛),加入流膏,混匀,制粒(12目筛),于70℃烘4小时,得颗粒;将颗粒装入袋泡茶滤袋,每袋装5g,得代用茶。

实施例3本发明的硬胶囊

取西瓜翠衣1~50克、白扁豆花1~50克、荷叶1~50克、淡竹叶1~50克、夏枯草1~50克、菊花1~50克、金银花1~50克、薄荷1~50克、白参须1~50克、甘草1~50克,加15倍量水煎煮2次,每次1小时(保持微沸1小时),煎液滤过,合并2次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80℃热测),得流膏;流膏加入适量蔗糖粉,混匀,制粒(14目筛),于80℃烘3小时,得颗粒;将颗粒装入胶囊壳,每胶囊装0.5g,得硬胶囊。

实施例4本发明的片剂

取西瓜翠衣1~50克、白扁豆花1~50克、荷叶1~50克、淡竹叶1~50克、夏枯草1~50克、菊花1~50克、金银花1~50克、薄荷1~50克、白参须1~50克、甘草1~50克,加20倍量水浸泡0.5小时,加热煮沸1小时,过滤,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80℃热测),得流膏;流膏加入适量蔗糖粉、麦芽糊精,混匀,制粒(16目筛),所得颗粒于75℃烘4小时,压成素片(每片重0.5克),包薄膜衣,得到片剂。

实施例5本发明的水蜜丸

取西瓜翠衣1~50克、白扁豆花1~50克、荷叶1~50克、淡竹叶1~50克、夏枯草1~50克、菊花1~50克、金银花1~50克、薄荷1~50克、白参须1~50克、甘草1~50克,分别粉碎成粉末(过80目筛),混匀,每100克粉末用炼蜜75克加适量的水泛丸,于70℃烘6小时,得到水蜜丸。

实施例6本发明的口服液

取西瓜翠衣1~50克、白扁豆花1~50克、荷叶1~50克、淡竹叶1~50克、夏枯草1~50克、菊花1~50克、金银花1~50克、薄荷1~50克、白参须1~50克、甘草1~50克,加15倍量水浸泡0.5小时,加热煮沸1小时,过滤,滤渣再加10倍量水煮沸0.5小时,过滤,合并二次滤液,浓缩成流膏,加入一定浓度的单糖浆适量,搅匀,冷却,加水至2000毫升,搅匀,静置,过滤,灌封,得到口服液。

实施例7本发明的饮料

取西瓜翠衣12~18公斤、白扁豆花12~18公斤、荷叶12~18公斤、淡竹叶12~18公斤、夏枯草12~18公斤、菊花12~18公斤、金银花4~8公斤、薄荷4~8公斤、白参须4~6公斤、甘草2~4公斤,加20倍量水浸泡0.5小时,加热煮沸1小时,过滤,滤液加入适量水、白砂糖,混匀,配制成1000升,灭菌,灌装,得到饮料。

实施例8本发明的临床疗效观察

方法:

1、药物的制备:取西瓜翠衣12~18公斤、白扁豆花12~18公斤、荷叶12~18公斤、淡竹叶12~18公斤、夏枯草12~18公斤、菊花12~18公斤、金银花4~8公斤、薄荷4~8公斤、白参须4~6公斤、甘草2~4公斤,加15倍量水浸泡0.5小时,加热煮沸1.5小时,过滤,滤液浓缩,干燥,粉碎,得浸膏粉;浸膏粉加入适量辅料,混匀,制粒(14目筛),所得颗粒于75℃烘3小时,压成素片(每片重0.5克),包糖衣,得到片剂。

2、安慰剂的制备:取可压性淀粉,直接压制成与上述药物片形、片重一致的素片,包糖衣,即得。

3、病例纳入标准:本发明公开的清暑解毒的中药及其制品可用于伤暑所致身热口干、倦怠乏力、纳呆食少、四时火毒、口干口苦、口舌疮疡、便干、尿黄、情绪易躁、失眠,临床疗效观察病例的纳入以上述伤暑症状为准。

4、治疗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所有观察病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药物组和空白组。药物组给予上述片剂,空白组给予上述安慰剂,用法均为口服每次4片,每天3次。各组均以5天为1疗程。

5、观察指标及方法:各症状指标均于实验入组0、1、2、3、4、5天记录。伤暑症状计分:无(0分)、轻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

6、中医证候疗效标准:(1)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减少≥70%。(2)有效:临床症状减轻,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减少≥30%。(3)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加重,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减少<30%。

7、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Fisher精确概率法;计量资料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用F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一般情况比较

两组性别、年龄、治疗前均无明显差异(P>0.05)。

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治疗后药物组中医证候疗效均优于空白组(P<0.01),结果见表1。

表1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比较

3、不良反应

治疗5天,药物组和空白组均未观察到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

临床表明,本发明具有清暑解毒的功效,可用于伤暑所致身热口干、倦怠乏力、纳呆食少、四时火毒、口干口苦、口舌疮疡、便干、尿黄、情绪易躁、失眠,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

以上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介绍,文中应用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