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纤维化动物模型及制备方法和温石棉的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12535231阅读:2117来源:国知局
肺纤维化动物模型及制备方法和温石棉的应用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实验动物学领域,特别涉及新型肺纤维化模型及制备方法和温石棉的应用。



背景技术:

肺纤维化是一种渐进性致死性疾病,机制有待阐明。除肺移植外,尚无有效治疗手段。因此,建立一种简便、稳定的符合肺纤维化发生机制的动物模型,对深入研究肺纤维化发生机制、开发有针对性的靶向治疗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肺纤维化动物模型是研究肺纤维化发生机制和新型药物的必不可少的实验手段。利用动物模型,研究者可控地观察疾病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及在各阶段疾病的病理形态学表现、分子生物学表现等,为开发药物提供基础依据。目前肺纤维化模型以博来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模型居多。博来霉素作为抗肿瘤药物,副作用是肺纤维化,为目前制作动物模型较为成熟的方法。但是,博来霉素动物肺纤维化模型也有一定的局限性:1部分博来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可自行好转,有自愈倾向;2博来霉素肺纤维化动物模型是内皮细胞受损,不能模拟人类以上皮细胞受损为触发机制的肺纤维化;3糖皮质激素可有效控制博来霉素导致的动物肺纤维化,但是对人类特发性肺纤维化作用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博来霉素不能完全模拟人类肺纤维化的局限性,提供新型肺纤维化模型及制备方法和温石棉的应用。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温石棉在制备肺纤维化动物模型中的应用。

一种肺纤维化动物模型,以温石棉为诱导剂。

所述的温石棉中粒径为0.5-2.0μm,长度0.2-3.0μm的纤维占比超过90%。

一种制备所述的肺纤维化动物模型的方法:

采用下述步骤:6-8周龄雄性SPF级小鼠,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麻醉,非暴露气管滴注,所述的温石棉已溶于灭菌PBS磷酸盐缓冲液中。

所述的温石棉溶于灭菌PBS磷酸盐缓冲液中,PBS磷酸盐缓冲液的浓度为2mg/ml。

所述的温石棉的注射剂量为按体重计0.5mg/kg。

连续滴注21天以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提供了一种新型肺纤维化模型,应用温石棉纤维为诱导剂,温石棉纤维非暴露法气管滴注SPF级C57BL/6小鼠,21天后可成功诱导肺纤维化,操作简单,模型成功率高,比较符合肺纤维化形成过程,成型后比较稳定,纤维化程度不可逆转并逐渐加重,克服了博来霉素模型可能出现的自愈倾向,此模型为深入研究肺纤维化分子机制提供了可靠的动物模型基础。

附图说明

图1肺组织HE染色(X20,A:对照组;B:模型组)

图2肺组织Masson染色(X20,A:对照组;B:模型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1.造模:

(1)动物分组:6-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2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模型组为温石棉纤维组,对照组为二氧化钛组;

本项目温石棉,粒径约为0.5-2.0μm,长度约0.2-3.0μm的纤维占比90%以上,溶于灭菌PBS磷酸盐缓冲液中,制成2mg/ml的储备液;同理,二氧化钛也制成2mg/ml的PBS储备液;

(2)小鼠腹腔注射100μl戊巴比妥钠(10g/l)麻醉,麻醉生效后进行非暴露式气管滴注。将末端连有1ml注射器的无菌塑料管经口插入小鼠气管内,滴注温石棉溶液;滴注后将小鼠直立,垂直旋转小鼠,使药物在肺内均匀分布,从而建立小鼠温石棉纤维化模型。实验组为100μg温石棉/50μl PBS;对照组为100μg二氧化钛/50μl PBS。

(3)常规饲养:SPF级环境中饲养,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常规饲料,进食进水;

(4)21天后,戊巴比妥钠麻醉,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分离肺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测。

2.病理学检测:肺组织常规石蜡包埋、脱水、切片后HE及Masson染色并进行Ashcroft评分评价肺纤维化程度,观察小鼠肺纤维化程度动态变化。Ashcroft评分方法:0-5分半定量评分,正常肺组织=0分,肺泡或细支气管壁少量增厚=1分,中度纤维增厚而无结构改变=2分,有明确肺泡结构改变和纤维小结出现=3分,严重肺泡结构改变和大片纤维化=4分,完全纤维化=5分,每只动物观察10高倍视野,取平均值。

3.结果:

1)动物情况:造模7天后,模型组小鼠活动减少、精神萎靡、体重下降,对照组小鼠情况无明显变化。

2)光镜下病理形态学情况:模型组小鼠肺组织炎症明显、成纤维细胞增多,呈纤维化表现;Masson染色见胶原纤维呈蓝色,显示造模成功;对照组小鼠肺组织未见明显变化。Ashcroft评分,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