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止咳平喘贴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24353阅读:102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儿止咳平喘贴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早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用树叶、草茎之类涂敷伤口以治疗与猛兽搏斗所致的外伤。人们逐渐发现有些植物外敷能减轻疼痛和止血,甚至可以加速伤口的愈合,这就是中药贴敷治病的起源。春秋战国时期,对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和疗效已有一定的认识逐步运用于临床。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烙、熨、外敷、药浴等多种外治之法,而且列举的各种贴敷方,有证有方,方法齐备,如治劳损的五养膏、玉泉膏,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晋唐时期,穴位贴敷疗法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宋明时期,中药外治法不断改进和创新,极大地丰富了穴位贴敷疗法的内容。如宋代《太平圣惠方》中记载:“治疗腰腿脚风痹冷痛有风,川乌头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臾即止”。《圣济总录》中指出:“膏取其膏润,以祛邪毒,凡皮肤蕴蓄之气,膏能消之,又能摩之也”,初步探讨了膏能消除“皮肤蕴蓄之气”的中药贴敷治病的机理。明代《普济方》中有“鼻渊脑泻,生附子末,葱诞和如泥,罨涌泉穴”的记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更是收载了不少穴位贴敷疗法,并为人们所熟知和广泛采用。如“治大腹水肿,以赤根捣烂,入元寸,贴于脐心,以帛束定,得小便利,则肿消”等等,另外吴茱萸贴足心治疗口舌生疮、黄连末调敷脚心治疗小儿赤眼至今仍在沿用。

清代,可以说是穴位贴敷疗法较为成熟的阶段,出现了不少中药外治的专著,其中以《急救广生集》、《理瀹骈文》最为著名。《急救广生集》又名《得生堂外治秘方》,是程鹏之经数十年精心汇聚而成,详细地记载了清代嘉庆前千余年的穴位外敷治病的经验和方法,并强调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饮食忌宜”、“戒色欲”等,是后世研究和应用外治的经典之作。继《急救广生集》刊行59年之后,“外治之宗”吴师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外治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理论探索,著成《理瀹骈文》一书。书中每病治疗都以膏药薄贴为主,选择性地配以点、敷、熨、洗、搐、擦等多种外治法,且把穴位贴敷疗法治疗疾病的范围推及到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提出了“以膏统治百病”的论断。

建国以来,专家学者们对历代文献进行考证、研究和整理,大胆探索,不但用本法治疗常见病,而且应用本法治疗肺结核、肝硬化、冠心病、高血压、传染病以及其他疑难病种。如用抗癌中药制成的化瘀膏,外用治疗癌症取得了可靠效果.不仅有止痛之效,而且还有缩小癌瘤之功。尤其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许多边缘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出现,为穴位贴敷疗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方面运用现代生物、物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研制出新的具有治疗作用的仪器并与穴位贴敷外治协同运用,另一方面研制出不少以促进药物吸收为主,且使用方便的器具。尤为可喜的是开始注意吸收现代药学的成果,用来改革剂型和贴敷方式:有加入化学发热利后配制成的熨贴剂,如代温灸膏等;用橡胶和配合剂(氧化锌、凡士林等)作为基质,加入中药提炼的挥发油或浸膏制成的硬膏剂,如麝香虎骨膏、关节止痛膏、麝香痛经膏等;使药物溶解或分解在成膜材料中制成的药膜状固体帛制剂或涂膜剂,如斑螫发泡膜等;还有在贴敷方中加入透皮吸收促进剂来促进治疗性药物高效率地均匀持久地透过皮肤的贴敷剂,如复方洋金花止咳平喘膏等。或还有在贴敷方中运用现代高新生物技术提取而成,打破了传统治疗理念,浓缩治膏精华,透皮透肉透骨,层层穿透,深层直达病灶,快速修复受损的关节骨、半月板,恢复关节软骨、半月板的韧性和弹性的骨病贴敷药剂,如千年活骨膏等。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更多的中医外治治疗临床报道多见于一病一方或一病一药,未形成体系,缺乏理论体系的支撑,需要从系统的角度来探索外治疗法的理论与临床运用等;由于赋形剂和工艺保密的原因,多制作方法复杂,不利于基层医院及中医机构的广泛使用,也使得外治疗法在拓展上的局限性更加突出;由于加工制作过程过于繁琐,使得外治疗法走进“平常百姓家”的路途还较遥远,中医“简便易廉”的特点未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小儿止咳平喘贴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本发明的小儿止咳平喘贴疗效更加确切、组方更合理、使用更方便。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小儿止咳平喘贴,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枯矾9-15份;猪牙皂6-10份;细辛6-10份;白醋10-30份和葱白80-120份。

进一步地,枯矾12份;猪牙皂8份;细辛8份;白醋21份和葱白105份。

一种所述的小儿止咳平喘贴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粉碎:将枯矾、猪牙皂和细辛分别碾成细粉,然后将细粉分别过筛得到筛下物,形成枯矾细粉、猪牙皂细粉和细辛细粉;

(2)第一次混合:将所述枯矾细粉、猪牙皂细粉和细辛细粉进行混合,得到混合细粉,将所述混合细粉分成若干份备用;

(3)捣碎:将葱白捣碎成葱白细末;

(4)第二次混合:将白醋和所述葱白细末进行混合,混合均匀后分成若干份混合料,再将所述混合料与所述混合细粉一一对应分别进行混合,(即一份所述混合料对应一份所述混合细粉进行混合)混合均匀调成糊状,并分别整型成药饼状,即得成品。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确保药效,待使用时再将进行捣碎和第二次混合。

进一步地,所述过筛为过100-200目筛。

进一步地,所述葱白细末的粒径为150-800μm。

进一步地,每份所述混合细粉的重量为2-4克;每份所述混合料的重量为7-12克。

一种所述的小儿止咳平喘贴的使用方法,将所述小儿止咳平喘贴直接贴敷于涌泉穴处。

本发明的主要原料为枯矾、猪牙皂和细辛,葱白和白醋的使用量可以适量增加或减少,不会影响使用或是治疗效果,而枯矾、猪牙皂和细辛的重量比为3:2:2时效果最佳。

本发明的小儿止咳平喘贴在生产时所用的枯矾是经规范炮制加工后的“中药饮片”。

枯矾又名煅白矾。取洁净的白矾,置砂锅内加热溶化并煅至枯干,取出即得,枯矾为不规则的结晶体,大小不一;味酸、涩,性寒;归肺、脾、肝、大肠经;具有消痰,燥湿,止泻,止血,解毒,杀虫的功效;主治癫痫,喉痹,疚涎壅甚,肝炎,黄疸,黄肿,胃、十二指肠溃疡,子宫脱垂,白带,泻痢,衄血,口舌生疮,疮痔疥癣,水、火、虫伤。

猪牙皂:味辛、咸,性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具有祛痰开窍,散结消肿的功效;用于中风口噤,昏迷不醒,癫痫痰盛,关窍不通,喉痹痰阻,顽痰喘咳,咯痰不爽,大便燥结;外治痈肿。

细辛:味辛,性温;归心、肺、肾经;具有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的功能;用于治风寒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

葱白,为百合科植物葱近根部的鳞茎,我国各地均有种植,随时可采。采挖后,切去须根及叶,剥去外膜,鲜用;味辛,性温;具有发汗解表,散寒通达阳气的功效;主要用于外感风寒,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脉微,厥逆,腹泻,外敷治疗疮痈疔毒。

白醋味酸苦、性温;入肝、胃经;有散瘀,止血,解毒,杀虫的功效;主治产后血晕、黄疸、黄汗、吐血、衄血、大便下血、痈疽疮肿。本发明中白醋用作赋形剂。

本发明中猪牙皂为君药,细辛、枯矾为臣药,葱白为佐使药。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机理: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尚不完全清楚。通常认为其可能的机理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穴位的刺激与调节作用;二是药物吸收后的药效作用;三是两者的综合叠加作用。

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是人体营卫气血循环运行出人的通道,而穴位则是上述物质在运行通路中的交汇点,是“肺气所发”和“神气游行出人”的场所。根据中医脏腑一经络相关理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有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的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各种致病之邪滞留在人体内部,脏腑功能受到损害和影响,致使经络涩滞,郁而不通,气血运行不畅,则百病生焉。此时,可能在经络循行部位(尤其在其所属腧穴部位)出现麻木、疼痛、红肿、结节或特定敏感区(带)等异常情况。而运用穴位贴敷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以通郁闭之气……以散瘀结之肿”,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凋整作用,从而达到以肤固表,以表托毒,以经通脏,以穴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

穴位贴敷疗法是传统针灸疗法和药物疗法的有机结合,其实质是一种融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而不仅仅是单纯某一因素在起作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的小儿止咳平喘贴的制备方法简单,易操作,制得的成品具有以下特点:

(1)作用直接,适应症广。本发明按中医“君臣佐使”思想,结合药物归经与利于皮肤吸收的原则,选用相应的药物,通过药物直接刺激穴位,并通过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可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

(2)用药安全。不经胃肠给药,无损伤脾胃之弊,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不犯上下;即使在临床应用时出现皮肤过敏或水泡,亦可及时中止治疗,给予对症处理,症状很快就可消失;

(3)简单易学,便于推广。穴位贴敷有许多较简单的药物配伍及制作,易学易用,不需特殊的医疗设备和仪器,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或家属,多可兼学并用,随学随用;

(4)取材广泛,价廉药俭。所用药物为常见中草药,价格低廉,且用药量很少,既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又可节约大量药材;

(5)疗效确切,无创无痛。本发明配伍组成经过了漫长岁月和历史的验证,疗效肯定,且无创伤无痛苦,对惧针者,老幼虚弱之体,补泻难施之时,或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尤为适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效果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无特别意外说明,本发明中使用的各原料皆为行业通用原料。

实施例1

一种小儿止咳平喘贴,由以下原料制成:枯矾15g;猪牙皂6g;细辛10g;白醋11g和葱白120g。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粉碎:将枯矾、猪牙皂和细辛分别碾成细粉,然后将细粉分别过150目筛得到筛下物,形成枯矾细粉、猪牙皂细粉和细辛细粉;

(2)第一次混合:将所述枯矾细粉、猪牙皂细粉和细辛细粉进行混合,得到混合细粉,分成11份,每份3g或2g,包好备用;

(3)捣碎:待使用时,将葱白捣碎成葱白细末;

(4)第二次混合:先将白醋和葱白细末混合,分成11份再与混合细粉一一对应进行混合,也可向每份混合细粉中加入白醋1g和葱白细末11g或10g,混合均匀,并分别整型成药饼状,即得成品。

使用方法为将制得的小儿止咳平喘贴直接贴敷于涌泉穴处。

实施例2

一种小儿止咳平喘贴,由以下原料制成:枯矾9g;猪牙皂10g;细辛6g;白醋30g和葱白80g。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粉碎:将枯矾、猪牙皂和细辛分别碾成细粉,然后将细粉分别过100目筛得到筛下物,形成枯矾细粉、猪牙皂细粉和细辛细粉;

(2)第一次混合:将所述枯矾细粉、猪牙皂细粉和细辛细粉进行混合,得到混合细粉,分成8份,每份3g或4g备用;

(3)捣碎:待使用时,将葱白捣碎成粒径为800μm的葱白细末;

(4)第二次混合:向每份混合细粉中加入3g或4g白醋和葱白细末10g,混合均匀成糊状,并分别整型成药饼状,即得成品。

使用方法为将制得的小儿止咳平喘贴直接贴敷于涌泉穴处。

实施例3

一种小儿止咳平喘贴,由以下原料制成:枯矾12g;猪牙皂8g;细辛8g;白醋21g和葱白105g。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粉碎:将枯矾、猪牙皂和细辛分别碾成细粉,然后将细粉分别过200目筛得到筛下物,形成枯矾细粉、猪牙皂细粉和细辛细粉;

(2)第一次混合:将所述枯矾细粉、猪牙皂细粉和细辛细粉进行混合,得到混合细粉,分成14份,每份2g,备用;

(3)捣碎:待使用时,将葱白捣碎成粒径为150μm的葱白细末;

(4)第二次混合:向每份混合细粉中加入1.5g白醋和7.5g葱白细末,混合均匀,并分别整型成药饼状,即得成品。

使用方法为将制得的小儿止咳平喘贴直接贴敷于涌泉穴处。

典型病例:

1、高某,男,7岁,主诉:咳嗽月余;病史: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学中心治疗,诊为支气管肺炎。现热退,仍咳嗽,咳痰,尤以入暮或晨起为甚,略咽中不适,略鼻塞,略流涕,纳少,大便调,小便正常;查体:神清,咽充血,扁桃体不大,两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音,心脏无异常,腹平软,肝脾(-)舌质红,苔薄黄,脉浮;诊断:支气管肺炎;2016年8月开始使用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外治用药小儿止咳平喘贴贴敷于涌泉穴处,每天2贴,左右脚各1贴,用药1天后,之前的连续咳嗽近十次减轻至两三次,入睡快,睡得也比较踏实;用药2天后,白天偶尔会咳嗽,喘的症状消失,晚上基本不咳;用药5天后,咳嗽痊愈,咳嗽症状消失。

2、罗某,女,3岁;主诉:咳嗽2周余;病史:于市一医院治疗,诊为支气管肺炎。现略咳,咳痰,尤以入暮或晨起为甚,略咽中不适,无鼻塞,无流涕,纳可,大便调,小便正常;查体:神清,咽充血,扁桃体不大,两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音,心脏无异常,腹平软,肝脾(-)舌质红,苔薄黄,脉浮;诊断:支气管炎及支气管肺炎;2016年8月开始使用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外治用药小儿止咳平喘贴贴敷于涌泉穴处,每天2贴,左右脚各1贴,用药4天后痊愈,喘的症状消失,咳嗽症状也消失。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发明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