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婴幼儿阳黄症的药物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10156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治疗婴幼儿阳黄症的药物组合物。



背景技术:

近几年婴幼儿黄疸的发病率有升高趋势,这与现今的环境、饮食有,比如:孕妇吃过量的油腻,辛辣之品,凉物,再加各类食品添加剂,残留于食物的化肥,农药等因素。

黄疸中医学分为两种:

(一)阳黄:多为湿热蕴结肝胆而致,肝胆失其通降,外溢发黄,阳黄发病率多,易治。黄如橘子色,黄色鲜明易见,小儿易哭闹,善乳,小便黄,大便黄白,少数有腹胀,呕吐,口疮,指纹多青,舌偏红;

(二)阴黄:多为先天脾阳不足,湿热内困,脾失健运,导致胎黄不易发出,经久不退,阴黄发病率低,但不易治疗。其黄暗青,重则青黔,腹胀满,呕吐,便溏色白,手足冰凉,萎靡不振,精神怠倦,食少舌质淡,指纹淡伏,脉弱微。

目前治疗方法有光疗和药物疗。光疗是使用波长420~460mm的蓝光(冷光源),可持续或间接照射24~48小时。光照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小,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药物治疗有用锡中卟啉治疗,其代号为(SnMP)。它是目前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认可用于临床惟一的血红素类似物。血红素加氧酶(HO)是血红素代谢产生胆红素的限速酶,抑制血红素加氧酶(H0)活性可减少胆红素的生成,因此在新生儿肝脏对胆红素处理功能尚未成熟时,使用该药具有合理性。

临床上光疗有的效果不好,锡中卟啉类型单一,作用时间段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疗效好,副作用低的药物,用来治疗婴幼儿阳黄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婴幼儿阳黄症的药物组合物,包括如下药物:青蒿、栀子、茵陈、薏苡仁、茯苓;青蒿与红糖伴炒,栀子、茵陈、薏苡仁、茯苓为市售干药。

具体的,各药物重量份配比为青蒿6-8份、栀子3-6份、茵陈3-7份、薏苡仁3-8份、茯苓3-8份。

进一步的,各药物重量份配比为青蒿6份、栀子3份、茵陈6份、薏苡仁5份、茯苓4份。

进一步的,还有钩藤4-7份或丁香2-4份。

其中,青蒿:辛,苦,温;归肝、胆经。功能:清热利湿,退黄。

栀子:苦,寒;归心、肺、胃、三焦经。功能:清热利湿,通降三焦之火。

茵陈:苦,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功能:清热利湿。

薏苡仁: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功能:利水渗湿,健脾。

茯苓: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功能:利水渗湿,健脾。

钩藤: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肝、心经。功能:清热平肝,熄风止痉。

丁香:辛,温;归胃、脾、肾经。功能:温中、暖肾、降逆。

药理分析:方中青蒿,茵陈,苦辛并用,清利湿热,利胆退黄。茯苓,薏苡仁,芳香化湿,理湿健脾。栀子清热利湿退黄。 钩藤熄风止痉。丁香治呃逆、呕吐、反胃。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此方清利湿热,疏肝利胆,疗效显著,少则一剂,多则三剂可治愈,副作用小,易于推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加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治疗婴幼儿阳黄症的药物组合物,包括如下药物:青蒿、栀子、茵陈、薏苡仁、茯苓;青蒿与红糖伴炒,栀子、茵陈、薏苡仁、茯苓为市售干药。各组分根据病人具体病情在上述范围内微调。可煎服,或煎煮、过滤药液加其它辅料制成散剂、丸剂、冲剂等。

根据治疗病例统计,以黄色褪去作为显效的观察标准,服用本方剂的总有效率为100%。

实施例2

李某,女,出生15天。初诊:脸及眼睑黄如橘子色,黄色鲜明易见,不哭,乳正常。诊断为阳黄症。给药:每剂药有青蒿6g(也叫黄蒿,新鲜的为佳,与红糖混炒),栀子3g、茵陈6g、薏苡仁5 g、茯苓4 g,一剂煎煮,得药液,用小勺喂服,每隔一至二小时喂一勺。两天后黄基本褪尽,又两剂,痊愈。

实施例3

王某,男,出生20天。其母述:小儿出生后发黄,在医院光疗了三天后,脸还稍有点发黄,看问题不大,就回家,回家后就用生鸡蛋滚了几天(民间偏方)。过了半月左右发现小儿越来越黄了,并伴有哭闹(腹痛),还又惊风、呕吐的现象。来我处诊断为阳黄症。给药:青蒿8g、栀子6g、茵陈7g、薏苡仁8g、茯苓8g、钩藤4g、丁香2g,作为一剂。煎煮,得药液,用小勺喂服,每隔一至二小时喂一勺。服三剂而痊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