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涉及中药制剂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治疗皮肤瘙痒的凝胶贴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瘙痒是一种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肤损害的皮肤病症状。根据皮肤瘙痒的范围及部位,一般分为全身性和局限性两大类。皮肤瘙痒的常见原因为内分泌失调和环境因素,肝肾疾病、恶性肿瘤、以及精神性因素、过度清洁等也可引起瘙痒。西医主要用抗组胺药物、阿片受体拮抗剂、盐酸普鲁卡因静脉封闭等进行全身治疗,或用多塞平霜、赛庚啶霜、糖皮质激素霜剂等外用药物进行局部治疗,由于这些药物禁忌多,常引起嗜睡、乏力等副作用,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难以坚持治疗。中医认为,瘙痒症多因风热或风湿之邪侵袭人体,浸淫血脉,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肌肤腠理之间所致。治宜疏风止痒为主,配合清热除湿为辅,在治疗上有独特优势。此外,搽剂、洗剂、合剂是我国传统医药剂型,但存在使用后附着于皮肤上的药层薄且易于被擦拭的缺点;且存在用药后仍会进行抓挠瘙痒皮肤,抓挠不仅会擦去刚涂上的药,更会致使皮肤受损病情恶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出一种对皮肤的生物相容性、透气性、重复揭扯性均较好,且载药量大、不易过敏的治疗皮肤瘙痒的凝胶贴剂及其制备方法。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治疗皮肤瘙痒的凝胶贴剂,其按质量百分比包括以下组份:
一种治疗皮肤瘙痒的凝胶贴剂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1)按如下质量百分备料:苍耳子提取物1~10%、艾叶提取物1~10%、苦参提取物1~10%、地肤子提取物1~10%、白鲜皮提取物1~10%、亲水性凝胶2.5~10%、保湿剂20~40%、促渗剂1~12%、表面活性剂0~5%、填充剂0~0.1%、黏合剂l~3%、交联剂0~1%、溶剂40~68%;
2)将亲水性凝胶、黏合剂、表面活性剂、促渗剂、填充剂在搅拌条件下均匀分散于保湿剂中形成A相;
3)将苍耳子、艾叶、苦参、地肤子、白鲜皮提取物及交联剂在搅拌条件下均匀分散于溶剂中形成B相;
4)将B相加入A相,在真空条件下搅拌5-10分钟,至B相均匀分散于A相中形成凝胶;
5)将凝胶涂布于无纺布上,覆上保护膜、分切成片,经室温固化12小时成凝胶贴片。
本发明所述治疗皮肤瘙痒的凝胶贴剂及其制备方法,其以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或亲水性物质为基质,与药物或中药提取物混合后,涂布于无纺布上制成外用贴剂,对皮肤的生物相容性、透气性、重复揭扯性均较好,且载药量大、不易过敏。本发明克服传统贴剂基质载药量小、易致敏的缺点,并在治疗皮肤瘙痒的同时对皮肤进行物理保护,防止抓挠引发的不良后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一种治疗皮肤瘙痒的凝胶贴剂,其按质量百分比包括以下组份:
上述治疗皮肤瘙痒的凝胶贴剂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1)按如下质量百分备料:苍耳子提取物1%、艾叶提取物10%、苦参提取物1%、地肤子提取物10%、白鲜皮提取物1%、亲水性凝胶2.5%、保湿剂20%、促渗剂1%、填充剂0.1%、黏合剂l%、交联剂1%、溶剂51.4%;
2)将亲水性凝胶、黏合剂、促渗剂、填充剂在搅拌条件下均匀分散于保湿剂中形成A相;
3)将苍耳子、艾叶、苦参、地肤子、白鲜皮提取物及交联剂在搅拌条件下均匀分散于溶剂中形成B相;
4)将B相加入A相,在真空条件下搅拌5分钟,至B相均匀分散于A相中形成凝胶;
5)将凝胶涂布于无纺布上,覆上保护膜、分切成片,经室温固化12小时成凝胶贴片。
实施例2
一种治疗皮肤瘙痒的凝胶贴剂,其按质量百分比包括以下组份:
上述治疗皮肤瘙痒的凝胶贴剂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1)按如下质量百分备料:苍耳子提取物10%、艾叶提取物1%、苦参提取物10%、地肤子提取物1%、白鲜皮提取物5%、亲水性凝胶3%、保湿剂25%、促渗剂2%、表面活性剂1.9%、填充剂0.1%、黏合剂1%、溶剂40%;
2)将亲水性凝胶、黏合剂、表面活性剂、促渗剂、填充剂在搅拌条件下均匀分散于保湿剂中形成A相;
3)将苍耳子、艾叶、苦参、地肤子、白鲜皮提取物在搅拌条件下均匀分散于溶剂中形成B相;
4)将B相加入A相,在真空条件下搅拌10分钟,至B相均匀分散于A相中形成凝胶;
5)将凝胶涂布于无纺布上,覆上保护膜、分切成片,经室温固化12小时成凝胶贴片。
实施例3
一种治疗皮肤瘙痒的凝胶贴剂,其按质量百分比包括以下组份:
上述治疗皮肤瘙痒的凝胶贴剂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1)按如下质量百分备料:苍耳子提取物5%、艾叶提取物1%、苦参提取物5%、地肤子提取物1%、白鲜皮提取物5%、亲水性凝胶10%、保湿剂20%、促渗剂5%、表面活性剂5%、填充剂0.1%、黏合剂1.9%、交联剂1%、溶剂40%。
2)将亲水性凝胶、黏合剂、表面活性剂、促渗剂、填充剂在搅拌条件下均匀分散于保湿剂中形成A相;
3)将苍耳子、艾叶、苦参、地肤子、白鲜皮提取物及交联剂在搅拌条件下均匀分散于溶剂中形成B相;
4)将B相加入A相,在真空条件下搅拌8分钟,至B相均匀分散于A相中形成凝胶;
5)将凝胶涂布于无纺布上,覆上保护膜、分切成片,经室温固化12小时成凝胶贴片。
实施例4
一种治疗皮肤瘙痒的凝胶贴剂,其按质量百分比包括以下组份:
上述治疗皮肤瘙痒的凝胶贴剂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1)按如下质量百分备料:苍耳子提取物1%、艾叶提取物1%、苦参提取物1%、地肤子提取物1%、白鲜皮提取物1%、亲水性凝胶2.5%、保湿剂40%、促渗剂1%、黏合剂l%、交联剂1%、溶剂48.5%;
2)将亲水性凝胶、促渗剂在搅拌条件下均匀分散于保湿剂中形成A相;
3)将苍耳子、艾叶、苦参、地肤子、白鲜皮提取物及交联剂在搅拌条件下均匀分散于溶剂中形成B相;
4)将B相加入A相,在真空条件下搅拌6分钟,至B相均匀分散于A相中形成凝胶;
5)将凝胶涂布于无纺布上,覆上保护膜、分切成片,经室温固化12小时成凝胶贴片。
实施例5
一种治疗皮肤瘙痒的凝胶贴剂,其按质量百分比包括以下组份:
上述治疗皮肤瘙痒的凝胶贴剂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1)按如下质量百分备料:苍耳子提取物1%、艾叶提取物1%、苦参提取物1%、地肤子提取物1%、白鲜皮提取物1%、亲水性凝胶2.5%、保湿剂20%、促渗剂2.5%、黏合剂l%、溶剂68%;
2)将亲水性凝胶、黏合剂、表面活性剂、促渗剂、填充剂在搅拌条件下均匀分散于保湿剂中形成A相;
3)将苍耳子、艾叶、苦参、地肤子、白鲜皮提取物及交联剂在搅拌条件下均匀分散于溶剂中形成B相;
4)将B相加入A相,在真空条件下搅拌9分钟,至B相均匀分散于A相中形成凝胶;
5)将凝胶涂布于无纺布上,覆上保护膜、分切成片,经室温固化12小时成凝胶贴片。
应用例
采用本发明实施例1-5的凝胶贴剂治疗皮肤瘙痒症
病例选择
从本院选择15例皮肤瘙痒症患者,平均年龄60岁,平均病程36个月,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1:5例采用本发明实施例1-3的凝胶贴剂。
实验组2:5例采用本发明实施例4-5的凝胶贴剂。
对照组:5例采用内服抗组胺药物进行治疗。
诊断标准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皮肤瘙痒症的全部病例符合《临床皮肤病学》瘙痒症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糖尿病、慢性肝病、慢性肾病、肾功不全、内脏肿瘤、自身免疫疾病等内脏疾病引起的瘙痒;②4周内服用雷公藤等免疫抑制剂;③1周内服用过皮质醇激素;④有药物或食物过敏史者。
治疗方法
实验组1:按实施例1-3的配比制成凝胶贴剂,每天贴3次;10天为一疗程,共观察1-2个疗程。
实验组2:按实施例4-5的配比制成凝胶贴剂,每天贴3次;10天为一疗程,共观察1-2个疗程。
对照组:服用马来酸氯苯那敏片,用法:每天1次,每次4mg,10天为1疗程,睡前服用。
三组治疗期间,禁食酒、海鲜等辛辣刺激食物。
治疗标准和结果
痊愈:皮肤瘙痒症状全部消除;
显效:皮肤瘙痒的程度好转75%~90%;
有效:皮肤瘙痒的程度好转35%~75%;
无效:皮肤瘙痒的程度无明显改善。
治疗结果
实验组1:痊愈3例,显效1例,有效1例,无效0例;
实验组2:痊愈4例,显效1例,有效0例,无效0例;
对照组:痊愈2例、显效1例、有效1例、无效1例。
实验组1和实验组2的痊愈率和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本发明所述治疗皮肤瘙痒的凝胶贴剂及其制备方法,其以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或亲水性物质为基质,与药物或中药提取物混合后,涂布于无纺布上制成外用贴剂,对皮肤的生物相容性、透气性、重复揭扯性均较好,且载药量大、不易过敏。本发明克服传统贴剂基质载药量小、易致敏的缺点,并在治疗皮肤瘙痒的同时对皮肤进行物理保护,防止抓挠引发的不良后果。
以上所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构思所做出的各种其他相应的改变与变形,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