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修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99733阅读:1584来源:国知局
子宫内膜修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子宫内膜修复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社会开放及人流技术的推广应用,人流人数、重复人流次数逐年递增,由此导致的术后宫腔粘连的发生率亦随之上升。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IUA)又称Asherman综合征,表现为月经量少或闭经、周期性腹痛、妊娠早中期流产、反复或习惯性流产、过期流产、异位妊娠、早产、死宫内及胎盘种植异常等,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殖能力及身心健康。

正常的子宫内膜具备周期性剥脱及修复能力,基底层的完整性、连续性在内膜修复过程中可能起着类似真皮模板的重要作用,但子宫内膜基底层反复性损伤性操作会增加粘连发生率,次数越多几率越高,且稽留流产及胎盘残留者更易发生粘连。显然采取适当的避孕措施,减少人工流产等宫腔操作的次数才是预防宫腔粘连的关键。而当子宫内膜损伤性操作成为必要,如何预防术后粘连的发生就变得迫在眉睫。

目前预防和治疗宫腔粘连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及手术。

TCRA(宫腔镜宫腔粘连切除术)是治疗宫腔粘连的标准方法,而术后子宫内膜修复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此期间再次粘连仍可能发生。目前术后宫腔再粘连是影响TCRA术后疗效主要因素,也是临床治疗的棘手问题。

预防宫腔再粘连,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大剂量雌孕激素周期治疗、粘连分离术后宫腔放置节育器、球囊、透明质酸钠凝胶、玻璃酸钠生物蛋白胶、医用几丁糖凝胶等。就激素序贯治疗理论研究较多,但大剂量激素刺激不良反应多,临床使用在剂量、疗程等各方面均存在较多争议,患者的依从性差,临床实际效果并不显著。利用节育器或球囊将宫腔的前后壁分开,预防粘连。宫腔隔离法有一定效果,但仍有部分患者存在复发或发生节育器相关并发症。铜T形宫内节育器横臂的一端或两端会不同程度的部分埋入宫壁,这有可能引起子宫穿孔。铜T行节育器的弹性有限,易变形,有时会发生张不开的情况;T形节育器实际分离宫腔粘连的面较小,余部分的宫腔内膜还是可以粘连起来,造成节育器埋入宫腔。有报道指出宫腔内持续放置球囊可防止宫腔粘连,但持续放置球囊形成的子宫腔内压力变化等因素可能会抑制子宫内膜的生长,甚至有可能导致子宫内膜缺血坏死。同时球囊放置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感染。其他产品如医用几丁糖凝胶等,在腹部外科。妇产科等领域防止术后组织粘连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宫腔注入,由于宫腔的特殊形状、位置及重力作用,大部分的凝胶都会随阴道排出,从而降低了药物的效果。

现代医学,特别是组织工程学和材料科学的研究进展,在高分子聚合材料的辅助下,有序的组织修复能力可以被大大增强。而细胞黏附参与许多生物行为,是细胞增殖、移动及分化的前提,促进细胞在植入材料表面的早期黏附、生长是植入材料成功的关键。材料的表面特性是影响材料与细胞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材料表面的纳米结构直接影响细胞在材料表面的的增殖、分化等细胞学行为。经过等离子纳米技术处理宫腔修复隔膜,增加表面张力,增加组织相容性,活化表面性能,促进细胞粘附增殖,利用等离子蚀刻技术,在材料表面形成有序的形貌,影响子宫内膜细胞的有序增生行为,促进子宫内膜细胞修复性增生。不但可以阻隔宫腔组织预防粘连,同时促进受损组织有序增殖,降低子宫内膜机械性损伤的后遗症,进而保护女性生殖健康。

中国专利2013200657175公开了一种子宫宫腔防粘连隔膜,其膜体送入宫腔时体积仍然比较大,置入取出均不易于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子宫内膜损伤后可阻隔宫腔前后壁,以促进子宫内膜有序修复,预防宫腔疤痕和粘连形成的子宫内膜修复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子宫内膜修复装置,包括套管,所述套管内设有绕套管轴向螺旋卷曲的隔膜体,套管的两侧开有为隔膜体展开提供空间的轴向通槽,且轴向通槽向套管的上端延伸并在端面处开口,以引导隔膜体脱离套管;套管的下端连接有驱动隔膜体旋转的驱动管;

所述隔膜体展开时呈上大下小的空间曲面体状,以适应子宫内腔的形状,所述隔膜体包括中间的骨架层和包覆在骨架层上下两面的隔膜层,隔膜体内沿套管的轴向设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下端与驱动管的上端连接,转动轴内沿轴向铺设有尾丝,所述尾丝的自由端延伸至驱动管内。

进一步,所述转动轴的下端套有小齿轮,所述驱动管的内壁面上设有与所述小齿轮相啮合的大齿轮,所述小齿轮与大齿轮相配合,以驱动转动轴转动。

进一步,所述套管上沿轴向设有刻度线。

进一步,所述驱动管的下端固定有球状的手柄,且手柄的外表面上设有防滑纹。

进一步,所述手柄上沿周向固设有刻度盘。

进一步,所述骨架层由蜂窝状ABS树脂材料制作。

进一步,所述隔膜层采用医用高分子聚合材料制作。

进一步,所述隔膜体以转动轴为对称轴左右对称。

进一步,所述隔膜体的纵截面呈心形。

进一步,所述轴向通槽为U形槽。

进一步,所述转动轴的下端设有环形切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隔膜体螺旋卷曲后收纳于套管内,经推出及旋转后可展开并平铺于宫腔内,不仅能阻隔子宫前后壁预防宫腔粘连,同时能促进受损组织有序增殖,降低子宫内膜机械性损伤的后遗症,且经济、安全,患者依从性好;

(2)与气囊比较,隔膜体不会造成宫腔压力增大,血管及内膜组织增生受限;与节育器比较,宫腔覆盖面积广,甚至可达两侧宫角部,隔离充分;与几丁糖、透明质酸钠凝胶等比较,更具有稳定性,不易于被子宫收缩及体位变化挤压排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展开后的隔膜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此:

子宫内膜修复装置,包括套管1,所述套管1内设有绕套管1轴向螺旋卷曲的隔膜体2,套管1的两侧开有为隔膜体2展开提供空间的轴向通槽11,且轴向通槽11向套管1的上端延伸并在端面处开口,以引导隔膜体2脱离套管1;套管1的下端连接有驱动隔膜体2旋转的驱动管5;

所述隔膜体2展开时呈上大下小的空间曲面体状,以适应子宫内腔的形状,所述隔膜体2包括中间的骨架层21和包覆在骨架层21上下两面的隔膜层22,隔膜体2内沿套管1的轴向设有转动轴3,所述转动轴3的下端与驱动管5的上端连接,空心的转动轴3内沿轴向铺设有尾丝4,所述尾丝4的自由端延伸至驱动管5内。

所述转动轴3的下端套有小齿轮31,所述驱动管5的内壁面上设有与所述小齿轮31相啮合的大齿轮,所述小齿轮31与大齿轮相配合,以驱动转动轴3转动。

所述套管1上沿轴向设有刻度线。

所述驱动管5的下端固定有球状的手柄6,且手柄6的外表面上设有防滑纹。

所述手柄6上沿周向固设有刻度盘61。

所述骨架层由蜂窝状ABS树脂材料制作,具有弹性,便于螺旋弯曲及恢复延展性能,可平整的将隔膜层贴覆于宫腔前后壁,同时利于取出。

所述隔膜层采用医用高分子聚合材料制作,优选为经等离子纳米技术处理后的可降解乳酸材料,经过等离子技术提高其生物兼容性,同时利用等离子蚀刻技术,在隔膜层材料表面形成有序的形貌,影响子宫内膜细胞的有序增生行为,促进子宫内膜细胞修复性增生,降低子宫内膜机械性损伤的后遗症,且可有效阻隔宫腔组织预防粘连。

所述隔膜体2以转动轴3为对称轴左右对称。

所述隔膜体2的纵截面呈心形,隔膜体2的形状、大小尽量与子宫内腔的形状和大小相同,以更好的将隔膜层22贴合在子宫内腔壁上。

所述轴向通槽11为U形槽,可在套管1三分之一高度处开始向套管1上端开槽。

转动轴3长约10cm,采用硬质聚丙烯材料制作,且所述转动轴3的下端设有环形切槽,利于折断,环形切槽距离转动轴顶端6.5cm。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为:

(1)测量宫腔深度,隔膜体2的左右两边螺旋卷曲在套管1内,握住套管1,将套管1置入宫腔内,并通过观测套管1上的刻度线控制套管1置入宫腔的深度,防止对宫腔产生伤害;

(2)使前端的套管1和后端的驱动管5保持水平,逆向(正向为隔膜体2螺旋绕向)旋转驱动管5,驱动管5上的大齿轮带动转动轴3上的小齿轮31旋转,隔膜体2退卷,并通过观测刻度盘61,控制隔膜体2的退卷角度,确保隔膜体2完全展开;

(3)将隔膜体2的两个顶角卡在宫角两端,不易从宫腔内脱落,隔膜体2与宫腔内壁接触,有效地将宫腔前后壁分开防止粘连,退出套管1,并将转动轴3外露于宫颈外的部分在环形切槽处折断,抽出尾丝4,并在宫颈外预留1.5毫米长的尾丝4。

上述操作过程可经B超监护或宫腔镜验证。

本说明书实施例所述的内容仅仅是对实用新型构思的实现形式的列举,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不应当被视为仅限于实施例所陈述的具体形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也及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能够想到的等同技术手段。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