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椎椎弓根经皮穿刺三维导向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99725阅读:653来源:国知局
胸腰椎椎弓根经皮穿刺三维导向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胸腰椎椎弓根经皮穿刺三维导向器。



背景技术:

临床医学领域,在经皮微创技术引进到椎弓根内固定术中,有以下优点:(1)将较大创伤的椎弓根内固定手术变成创伤轻、痛苦小的微创手术;(2)由于不用广泛剥离骶脊肌,使手术操作过程简化,手术时间缩短,出血量明显减少;(3)保留了内固定手术复位满意、固定坚强的优势,骨折愈合快,患者能早期离床、下地,减少了长期卧床的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康复训练及早日恢复工作;(4)缩短了住院治疗的时间,节省了卫生资源。

所以,胸腰椎经皮椎弓根穿刺技术是骨科及肿瘤科进行胸腰椎后路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经皮椎体成形术及胸腰椎经皮椎弓根穿刺活检术所必备的技术。

手术中,要求经皮对椎弓根进行准确的穿刺定位,其技术要求较高。一般采用术中X线透视及触摸体表解剖标志的方法进行穿刺定位,被称为“盲置法”,穿刺定位不准确率高。穿刺定位不准确则引起螺钉位置不良,硬膜、神经损伤等,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穿刺定位困难,对患者损伤大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方案是:

一种胸腰椎椎弓根经皮穿刺三维导向器,包括网状定位架、工字型定位杆和安装于所述工字型定位杆顶边上的一定数量的定位盘,所述穿刺针固定于所述定位盘上;所述工字型定位杆的底边与所述网状定位架间设有移动副和/或转动副连接。

在所述网状定位架对应于所述工字型定位杆的底边两端的侧边,设有与工字型定位杆的底边相配合的底部滑轨。

所述导向器上设有测量所述网状定位架与所述工字型定位杆间角度的角度测量件。

优选的,所述网状定位架的网格为镂空的方格,所述方格宽度为1.5mm~3.5mm,长度为0.8mm~1.5mm。

优选的,在所述定位盘与工字型定位杆间设有移动副连接。

优选的,在所述网状定位架与工字型定位杆间安装有定位用蝶形螺母。

优选的,穿刺针端部设有连接线以缠绕固定于定位盘上。

优选的,所述定位盘和工字型定位杆间设有定位销和复位元件。

优选的,所述复位元件为卷簧。

优选的,所述工字型定位杆包括底边、顶边和立梁,在所述立梁的顶端设有套管,所述顶边套装于所述套管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可以在术中对穿刺进行准确的定位及导向,提高胸腰椎经皮椎弓根穿刺的准确率,增加手术安全性;

(2)通过调节固定“T”型定位杆滑动杆的位置确定穿刺点,通过调节“T”型定位杆的角度确定穿刺的水平面角(TSA),通过调节圆形定位盘(3)在(T)型定位杆上的位置和角度,确定穿刺的矢状面角(SSA),以达到准确穿刺椎弓根的目的;

(3)通过多个自由度的设计,能够保证实时达到书中定位或复位的要求,形成稳定的状态,便于医护人员操作;

(4)整体器械对手术的视觉阻碍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用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主视方向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左视方向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俯视方向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工字型定位杆一端的主视方向示意图;

图7是图6中A处剖视图;

图8是本使用新型再一实施例中工字型定位杆与网状定位架连接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结构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状态的主视方向示意图;

图11是图9状态使用中的主视方向示意图;

图12是图9状态使用中的侧视方向示意图;

图13是图9状态使用中的轴测方向示意图;

图中各部件名称:1.网状定位架;2.工字型定位杆;3.定位盘;4.穿刺针;5.角度测量件;6.方格;7.底部滑轨;8.病患处;9.定位销;10.复位元件;11.顶部滑轨;12.蝶形螺母;13.定位螺母;14.穿刺针套筒。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胸腰椎椎弓根经皮穿刺三维导向器,参见图9至图13,包括网状定位架1、工字型定位杆2和安装于工字型定位杆2顶边上的一定数量的定位盘3,穿刺针4固定于定位盘3上;工字型定位杆2的底边与网状定位架1间设有移动副和转动副连接。穿刺针4通过穿刺针套筒14固定。

在网状定位架1对应于工字型定位杆2的底边两端的侧边,设有与工字型定位杆2的底边相配合的底部滑轨7。

本实施例中,设有测量网状定位架1与工字型定位杆2间角度的角度测量件5。

网状定位架1的网格为镂空的方格6,方格6宽度为2.5mm,长度为1mm。

工字型定位杆2包括底边、顶边和立梁,在立梁的顶端设有套管,顶边套装于套管内。

顶边上设有供定位盘滑动的顶部滑轨11和对定位盘进行定位的定位螺母13。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是:首先在术前依据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测出待穿刺椎体上椎体进针点到背部皮肤的距离(x)及穿刺点到椎体正中线的距离(y)以及椎弓根的水平面(sagital section angle SSA及矢状面transverse section angle TSA的方向角。然后在网状定位架的底部以边框的中点为0点,向外侧找到C点,OC的长度为椎体上穿刺点到椎体正中线的距离(y),再将工字型定位杆水平放在网状定位网上,滑动至B点 ,OB长度为工字型定位杆的高度加椎体上椎体进针点到背部皮肤的距离(x),然后选择合适直径的导向套筒,按照测定的椎体矢状面角TSA调节定位盘方向,并向外滑动圆形定位盘3,使导向套筒的延长线通过C点并固定;C点与穿刺针间的距离方便测量,借助C点来找到D点,将装置置于患者背部,透视正位片确定待穿刺椎体后,将工字型定位杆的滑动至待穿刺椎体的椎弓根体表投影处,再按照测定的椎体水平面角(SSA)方向调节工字型定位杆的水平面角并固定。至此,完成三维导向器的定位,即可通过定位盘3上的导向套筒进行准确的椎弓根穿刺。

实施例2:本实施例原理同实施例1,具体不同之处在于,如图6和图7,在定位盘3与工字型定位杆2间设有移动副连接。

穿刺针端部缠绕固定于定位盘上。

定位盘3和工字型定位杆2间设有定位销9和复位元件10。

复位元件10为卷簧。

实施例3:本实施例原理同实施例1,具体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到5、和图8,在网状定位架1与工字型定位杆2间安装有定位用蝶形螺母12。

最后需说明的是,以上者仅系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特征,稍加变化修饰而成者,亦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