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椅子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物理按摩椅。
背景技术:
按摩能够缓解疲劳、放松身心。现有的电动按摩椅克服了按摩必须找他人协助,按摩场地局限性等系列难题。但是电动按摩椅也存在以下的缺陷,如:使用必须有电源、体积大、按摩穴位不精确等,导致电动按摩椅只能在居家或休息场所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物理按摩椅,以改善上述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物理按摩椅包括椅座、靠背和复位机构,靠背转动设置于椅座,复位机构与靠背连接,复位机构能够使靠背复位;靠背设置有多个按摩球。
本申请提供的物理按摩椅主要用于背部按摩。靠背受力能够相对于椅座发生转动,撤去该力后,靠背能够复位,因此,使用者通过驱动靠背转动,使按摩球作用于使用者背部的不同位置,实现按摩。复位机构只能实现靠背的复位即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物理按摩椅可以用于各种场合,很好地弥补了电动按摩椅的缺陷,该物理按摩椅无需用电、使用便捷、结构简单体积小、任何场所都能摆放。尤其是对于广大脑力劳动者,当工作感到疲惫时,只要身体稍向后靠,就能驱动靠背向后仰,从而能够准确地按摩不适的身体部位,有效减少颈椎疼痛等职业病的发生。
进一步地,复位机构包括支撑件和液压杆,支撑件设置于椅座的底侧,液压杆包括竿体和活塞杆,竿体设置有密封腔,密封腔内装有液压油,活塞杆的一端滑动嵌设于密封腔内;液压杆支撑设置于靠背的后侧与支撑件之间。
液压杆设置于靠背的后侧,活塞杆与靠背的后侧连接,竿体与支撑件连接,靠背受力向后仰的过程中驱动活塞杆压缩密封腔内的液压油,撤去该力后,活塞杆复位,进而驱动靠背复位。也可以采用气压杆,还可以采用其他弹性回复机构。
进一步地,支撑件为登脚连杆,椅座的底部设置有前部座椅脚和后部座椅脚,登脚连杆的一端与前部座椅脚连接,登脚连杆的另一端与靠背之间支撑设置有液压杆,登脚连杆的中部与后部座椅脚连接。
登脚连杆的位于靠背后侧的一端用于支撑液压杆,登脚连杆的位于椅座前侧的一端为使用者使用时的脚踏位置。使用者使用该物理按摩椅时,只要配合脚步用力,用力蹬住登脚连杆,后背向后仰,靠背也向后仰,使用者不断前倾和后仰的过程中即实现按摩。其中,脚用力蹬住登脚连杆以推动身体靠向靠背的同时,不仅实现了背部按摩,而且也锻炼了脚部。使全身得到更加充分地锻炼。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减轻前部座椅脚和后部座椅脚与地方的摩擦,可以在前部座椅脚和后部座椅脚的底部设置橡皮垫。
进一步地,登脚连杆与前部座椅脚之间通过旋转扣件连接,登脚连杆与后部座椅脚活动连接。
“扣件”一般指连接两个构件的中间连接零件,扣件分为直角扣件、旋转扣件、对接扣件等。本申请中采用旋转扣件。由于使用者的个体差异,登脚连杆的位置需要适当调整。登脚连杆通过旋转扣件与前部座椅脚连接,一方面,登脚连杆能够相对于前部座椅脚发生角度转动,另一方面,旋转扣件连接为可拆卸连接,登脚连杆的与前部座椅脚连接的一端能够沿着前部座椅脚上下调节高度,满足不同腿长使用者的使用需求。
进一步地,登脚连杆设置四根,四根登脚连杆首尾相连形成矩形框架,矩形框架的一端与前部座椅脚通过旋转扣件连接,矩形框架的另一端与靠背之间支撑设置至少两个液压杆,矩形框架的中部与后部座椅脚活动连接。
矩形框架的其中一对相对的两个登脚连杆分别与前部座椅脚和后部座椅脚连接,矩形框架中的另外一对相对的登脚连杆分别位于椅座的前侧和后侧,位于椅座前侧的登脚连杆为使用者脚踏位置,位于椅座后侧的登脚连杆与后背之间支撑设置有液压杆。
综上所述,支撑件结构简单,如此设计,不仅能够尽可能的缩小物理按摩椅的体积,而且能够减轻物理按摩椅的重量,从而便于搬动和摆放,能够适用于更多的场合。
进一步地,靠背并排设置有多根活动连杆,每根活动连杆的外侧穿设有至少一个按摩球,每个按摩球能够在活动连杆的外侧移动。
“按摩球”采用PVC材料制作而成,柔韧、灵活、安全、舒适。由于按摩球能够发生弹性形变,因此按摩球的中心缩小卡住活动连杆,不会发生移动,从而将按摩球固定在相应的位置处。需要改变按摩球的位置时,只需要施力于按摩球即可在活动连杆外侧移动按摩球。因此,本申请中的按摩球的按摩穴位可以手动调节,更准确更到位。
进一步地,靠背为钢管“U”形架,钢管“U”形架的两个侧臂与椅座转动连接;多根活动连杆并排设置于钢管“U”形架的两个侧臂之间,每根活动连杆的两端与钢管“U”形架的两个侧臂之间通过卡接件可拆卸连接,每根活动连杆能够在钢管“U”形架的两个侧臂之间移动。
活动连杆可以竖向或者横向并排设置于靠背的两个侧臂之间,本申请中优选活动连杆横向设置于靠背。活动连杆与靠背可拆卸连接,通过移动活动连杆两端与钢管“U”形架的两个侧臂之间连接位置,可以实现活动连杆在靠背上的位置调节。活动连杆移动的方向与活动连杆的轴心线相互垂直。如此,按摩球能够在横向方向和纵向方向两个方向移动,可以根据使用者的身体状况调整按摩穴位,按摩效果更佳。
进一步地,卡接件为抱箍或者卡箍,卡接件设置有螺纹连接头,活动连杆的端部设置有与螺纹连接头匹配的螺孔。
卡接件与活动连杆可拆卸连接。抱箍和卡箍为可拆卸连接固定件,能够实现活动连杆的安装位置的变化。
进一步地,椅座的顶部设置有座椅板,座椅板包括边框和以十字交叉方式编织设置于边框的弹力牛筋条。
采用该种座椅板,不仅舒适,而且能够减轻物理按摩椅的整体重量,便于搬动和摆放,使用方便快捷。
进一步地,椅座的两侧设置有钢管扶手,钢管扶手之间通过横拉杆连接,座椅板支撑设置于横拉杆。
采用钢管扶手,能够减轻物理按摩椅的整体重量,便于搬动和摆放,使用方便快捷。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为了实现体积小和质量轻,便于搬运摆放的效果,扶手、椅子脚、座椅靠背、座椅板的边框和登脚连杆均采用不锈钢钢管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方案克服了现有的电动按摩椅体积庞大,耗电,使用场地局限性的缺点,提供了一种无需用电,结构更加简单,体积更小,摆放使用范围更加广泛的物理按摩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物理按摩椅的使用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物理按摩椅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物理按摩椅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物理按摩椅中的活动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物理按摩椅中的旋转扣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物理按摩椅的座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椅座101;靠背102;复位机构103;按摩球104;液压杆105;竿体106;活塞杆107;登脚连杆108;前部座椅脚109;后部座椅脚200;旋转扣件201;活动连杆203;卡接件205;座椅板206;边框207;弹力牛筋条208;钢管扶手209;螺纹连接头30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横向”、“纵向”、“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具体实施例,参照图1至图6。
本实施例提供的物理按摩椅包括如图1和图2所示,椅座101、靠背102和复位机构103,靠背102转动设置于椅座101,复位机构103与靠背102连接,复位机构103能够使靠背102复位;靠背102设置有多个按摩球104。本申请提供的物理按摩椅主要用于背部按摩。靠背102受力能够相对于椅座101发生转动,撤去该力后,靠背102能够复位,因此,使用者通过驱动靠背102转动,使按摩球104作用于使用者背部的不同位置,实现按摩。复位机构103只能实现靠背102的复位即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物理按摩椅可以用于各种场合,很好地弥补了电动按摩椅的缺陷,该物理按摩椅无需用电、使用便捷、结构简单体积小、任何场所都能摆放。尤其是对于广大脑力劳动者,当工作感到疲惫时,只要身体稍向后靠,就能驱动靠背102向后仰,从而能够准确地按摩不适的身体部位,有效减少颈椎疼痛等职业病的发生。
复位机构103优选但不限于下述的四种实施方式。
第一种实施方式,复位机构103包括支撑件和液压杆105,支撑件设置于椅座101的底侧,液压杆105包括竿体106和活塞杆107,竿体106设置有密封腔,密封腔内装有液压油,活塞杆107的一端滑动嵌设于密封腔内;液压杆105支撑设置于靠背102的后侧与支撑件之间。液压杆105设置于靠背102的后侧,活塞杆107与靠背102的后侧连接,竿体106与支撑件连接,靠背102受力向后仰的过程中驱动活塞杆107压缩密封腔内的液压油,撤去该力后,活塞杆107复位,进而驱动靠背102复位。也可以采用气压杆,还可以采用其他弹性回复机构。
第二种实施方式在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实施,本实施方式未提及之处可以参考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的实现方式,支撑件为登脚连杆108,椅座101的底部设置有前部座椅脚109和后部座椅脚200,登脚连杆108的一端与前部座椅脚109连接,登脚连杆108的另一端与靠背102之间支撑设置有液压杆105,登脚连杆108的中部与后部座椅脚200连接。
登脚连杆108的位于靠背102后侧的一端用于支撑液压杆105,登脚连杆108的位于椅座101前侧的一端为使用者使用时的脚踏位置。使用者使用该物理按摩椅时,只要配合脚步用力,用力蹬住登脚连杆108,后背向后仰,靠背102也向后仰,使用者不断前倾和后仰的过程中实现按摩。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减轻前部座椅脚109和后部座椅脚200与地方的摩擦,可以在前部座椅脚109和后部座椅脚200的底部设置橡皮垫。
第三种实施方式在第一种实施方式和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实施,本登脚连杆108与前部座椅脚109之间通过旋转扣件201连接,登脚连杆108与后部座椅脚200活动连接。如图5所示,“扣件”一般指连接两个构件的中间连接零件,扣件分为直角扣件、旋转扣件201、对接扣件等。本申请中采用旋转扣件201。由于使用者的个体差异,登脚连杆108的位置需要适当调整。登脚连杆108通过旋转扣件201与前部座椅脚109连接,一方面,登脚连杆108能够相对于前部座椅脚109发生角度转动,另一方面,旋转扣件201连接为可拆卸连接,登脚连杆108的与前部座椅脚109连接的一端能够沿着前部座椅脚109上下调节高度,满足不同腿长使用者的使用需求。
第四种实施方式在第一种实施方式、第二种实施方式和第三种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实施,如图3所示,登脚连杆108设置四根,四根登脚连杆108首尾相连形成矩形框架,矩形框架的一端与前部座椅脚109通过旋转扣件201连接,矩形框架的另一端与靠背102之间支撑设置至少两个液压杆105,矩形框架的中部与后部座椅脚200活动连接。
矩形框架的其中一对相对的两个登脚连杆108分别与前部座椅脚109和后部座椅脚200连接,矩形框架中的另外一对相对的登脚连杆108分别位于椅座101的前侧和后侧,位于椅座101前侧的登脚连杆108为使用者脚踏位置,位于椅座101后侧的登脚连杆108与后背之间支撑设置有液压杆105。
综上所述,支撑件结构简单,如此设计,不仅能够尽可能的缩小物理按摩椅的体积,而且能够减轻物理按摩椅的重量,从而便于搬动和摆放,能够适用于更多的场合。
为了进一步简化本申请提供的物理按摩椅,本申请中的椅座101的顶部设置有座椅板206,如图6所示,座椅板206包括边框207和以十字交叉方式编织设置于边框207的弹力牛筋条208。采用该种座椅板206,不仅舒适,而且能够减轻物理按摩椅的整体重量,便于搬动和摆放,使用方便快捷。
优选地,椅座101的两侧设置有钢管扶手209,钢管扶手209之间通过横拉杆连接,座椅板206支撑设置于横拉杆。采用钢管扶手209,能够减轻物理按摩椅的整体重量,便于搬动和摆放,使用方便快捷。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为了实现体积小和质量轻,便于搬运摆放的效果,扶手、椅子脚、座椅靠背102、座椅板206的边框207和登脚连杆108均采用不锈钢钢管制成。
为了进一步提高按摩球104的按摩穴位的准确度,本实施例提供如下的实施方式。
第一种实施方式,如图3和图4所示,靠背102并排设置有多根活动连杆203,每根活动连杆203的外侧穿设有至少一个按摩球104,每个按摩球104能够在活动连杆203的外侧移动。“按摩球104”采用PVC材料制作而成,柔韧、灵活、安全、舒适。由于按摩球104能够发生弹性形变,因此按摩球104的中心缩小卡住活动连杆203,不会发生移动,从而将按摩球104固定在相应的位置处。需要改变按摩球104的位置时,只需要施力于按摩球104即可在活动连杆203外侧移动按摩球104。因此,本申请中的按摩球104的按摩穴位可以手动调节,更准确更到位。
第二种实施方式,作为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优选实施方案,如图3所示,靠背102为钢管“U”形架,钢管“U”形架的两个侧臂与椅座101转动连接;多根活动连杆203并排设置于钢管“U”形架的两个侧臂之间,每根活动连杆203的两端与钢管“U”形架的两个侧臂之间通过卡接件205可拆卸连接,每根活动连杆203能够在钢管“U”形架的两个侧臂之间移动。
活动连杆203可以竖向或者横向并排设置于靠背102的两个侧臂之间,本申请中优选活动连杆203横向设置于靠背102。活动连杆203与靠背102可拆卸连接,通过移动活动连杆203两端与钢管“U”形架的两个侧臂之间连接位置,可以实现活动连杆203在靠背102上的位置调节。活动连杆203移动的方向与活动连杆203的轴心线相互垂直。如此,按摩球104能够在横向方向和纵向方向两个方向移动,可以根据使用者的身体状况调整按摩穴位,按摩效果更佳。
第三种实施方式,作为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优选实施方案,如图4所示,卡接件205为抱箍或者卡箍,卡接件205设置有螺纹连接头300,活动连杆203的端部设置有与螺纹连接头300匹配的螺孔。卡接件205与活动连杆203可拆卸连接。抱箍和卡箍为可拆卸连接固定件,能够实现活动连杆203的安装位置的变化。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