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辅助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引流管可以固定的改良型胸腹腔引流袋。
背景技术:
胸、腹腔引流是在胸、腹腔内放置一引流管将液体等从胸、腹腔内引流到体外的一种外引流术。胸、腹腔引流目的是为了预防血液、消化液、渗出液等在胸、腹腔内或手术野内积聚,以免组织损伤,继发感染等;为了排除胸、腹腔脓液和坏死组织,防止感染扩散;以及为了促使手术野死腔缩小或闭合,保证伤口良好愈合。
妥善固定引流管,增进病人舒适,减少感染在临床中有重要意义。随着“零感染”理念要求,目前置入单腔导管后,已经不再选择皮肤缝合固定。临床上现多采用两种方式固定胸腹腔引流管。一种是采用3条胶带固定法固定,该方法常因病人出汗或穿脱衣服时牵拉而发生意外脱管;另一种是采用思乐扣固定,该方法虽能有效降低脱管率,但当患者胸腹腔置管处有渗液时,亦造成思乐扣的污染、不粘连和管道的滑脱。这不但增加病人痛苦,也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和医疗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引流管可以固定的改良型胸腹腔引流袋。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改良型胸腹腔引流袋,包括:活动底盘和引流袋;其中所述活动底盘包括粘贴底板、设置在粘贴底板中心的引流孔、设置在引流孔外的卡口环、以及设置在卡口环内的引流管夹;所述引流管夹包括两个固定夹持部、两个活动夹持部和活动夹盖,固定夹持部和活动夹持部的顶部设置有卡扣,其中两个固定夹持部上下固定在引流孔的下方,两个活动夹持部设置在固定夹持部的一侧;所述活动夹盖呈L型,活动夹盖的短端旋转固定在固定夹持部的另一侧,活动夹盖长端的下部设置有两条卡槽;所述引流袋设置有与卡口环相匹配的卡槽环。
所述固定夹持部和活动夹持部之间的距离在0.2~0.8cm。
所述两个固定夹持部之间的距离在0.5~1.2cm。
所述引流管夹采用透明塑料材料制成。
使用时,将活动底盘的引流孔对着腹腔孔,将活动底盘粘贴在腹腔上,调整活动夹持部的位置,使引流管夹在两对固定夹持部和活动夹持部之间,合上活动夹盖通过卡扣、卡槽进行固定。最后将引流袋通过卡口环和卡槽环固定套在活动底盘上。
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使用便捷,可以有效的固定不同尺寸的引流管,防止因患者活动或出汗导致导流管脱离,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减少了可能感染的风险。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胸腹腔引流袋活动底盘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胸腹腔引流袋包括:活动底盘和引流袋,图1是活动底盘结构示意图。
其中活动底盘包括粘贴底板1、设置在粘贴底板中心的引流孔2、设置在引流孔外的卡口环3、以及设置在卡口环内的引流管夹。引流袋设置有与卡口环相匹配的卡槽环。
引流管夹包括两个固定夹持部4、两个活动夹持部5和活动夹盖6,固定夹持部和活动夹持部的顶部设置有卡扣7。其中两个固定夹持部上下固定在引流孔的下方,两个活动夹持部设置在固定夹持部的一侧。活动夹盖呈L型,活动夹盖的短端旋转固定在固定夹持部的另一侧,活动夹盖长端的下部设置有两条卡槽8。固定夹持部和活动夹持部之间的距离在0.2~0.8cm。两个固定夹持部之间的距离在0.5~1.2cm。
整个引流管夹采用透明塑料材料制成。
使用时,将活动底盘的引流孔对着腹腔孔,将活动底盘粘贴在腹腔上,调整活动夹持部的位置,使引流管夹在两对固定夹持部和活动夹持部之间,合上活动夹盖通过卡扣、卡槽进行固定。最后将引流袋通过卡口环和卡槽环固定套在活动底盘上。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和方法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和方法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