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用多功能担架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28509阅读:729来源:国知局
船用多功能担架推车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担架,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客船或客滚船接收和后送伤病员的船用多功能担架推车。



背景技术:

战争、自然灾害通常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许多伤病员需要向后方医院转送。为避免对病人产生二次伤害,并减轻搬运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搬运效率,通常需要利用担架推车作为辅助装置实施伤病员后送。大批量伤病员通过水路向后方医院远距离后送时,往往需要临时征用客船或客滚船来实施,由于大部分客船和客滚船未设置无障碍通道,也无医疗专用电梯,要求担架推车具备顺利通过船上通道拐角、跨越凸起障碍、上下船内楼梯、乘坐船内电梯等功能,并能够与不同陆上救护车快速换乘伤病员。平时,居民楼里的病人需送医院抢救时,也需要担架推车具备上下楼梯、乘坐普通电梯、换乘救护车等功能,使病人能够利用担架推车顺利由事发地点送至医院。市面上的担架推车种类很多,形式各异,实现的功能也各不相同。目前,国内外虽然已研制出能够上下楼梯的担架推车,但只适用于坐姿病人下楼梯,不能上楼梯,更不能满足卧姿病人上、下楼梯。专利文献201239269公开了一种内科用担架推车,其特征在于在担架支架(9)的四个角的支杆的底端分别设置有万向轮(6),所说的万向轮(6)设置在支杆的下端,在支杆和万向轮(6)连接处的支杆外部套设有减震弹簧(7);在担架支架(9)上方的两侧设置有用来和担架卡接的卡槽(5),在所说的担架支架(9)的内部一侧靠下的位置设置有液压升降器(8)。专利文献2836777公开了一种担架推车式手术台,其特征是:车架(6)固定连接推车腿(7),推车腿(7)上分别设置有带制动万向轮(2)和车轮(3),推车腿(7)上拧有定位螺栓(5),担架床(1)固定连接担架腿(4),担架腿(4)插在推车腿(7)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船用多功能担架推车,可以使伤病员能够快速通过楼梯或普通电梯上下客船或客滚船不同甲板层,顺利通过通道拐角,并且能够快速换乘不同运载工具。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船用多功能担架推车,其特征是:包括铲式担架、减振支架和复合支腿,所述铲式担架通过减振支架与复合支腿连接,所述铲式担架能够沿其纵向呈折起或收缩状态;所述复合支腿包括支腿架、折式支撑杆、万向轮和履带轮,所述支腿架上端与减振支架铰接,支腿架中部设置有支腿架小支耳,下端安装有万向轮,内侧铰接有履带轮;所述折式支撑杆上端与减振支架两端铰接,其下端与支腿架小支耳铰接;所述履带轮设置为两组,其中一组位于另一组内侧,并通过横杆铰接成整体,横杆沿滑道滑动,构成部分重叠或全部展开的履带轮行走结构。

所述铲式担架沿其横向分成左、右铲式担架,左、右铲式担架通过连接套管套接形成一体,铲式担架前部和中部分别设有用于铲式担架前部翻起和锁止的铰接接头和调节扣以及用于前部和中部刚性连接的插销,所述铲式担架前部和中部之间呈复合连接方式,形成平直一体平面;所述铲式担架后部通过两纵杆插接在中部,呈伸缩调整状态。

所述铲式担架左右两边对称设置多个扶手孔和卡箍孔,两侧设置三组绑带,采用卡扣或粘扣连接。

所述减振支架包括承载架、钢丝绳弹簧组件、扶手和输液架,所述承载架由纵梁和横梁焊接而成,纵梁上设置大支耳和小支耳,分别与支腿架顶端铰接;所述钢丝绳弹簧组件包括两根过渡连接杆和六组钢丝绳弹簧,过渡连接杆通过钢丝绳弹簧与承载架的纵梁连接,纵梁上焊接有U形扶手;一侧纵梁上安装有输液架。

所述复合支腿的折式支撑杆分上下两节,通过不对称铰链连接,收起时呈单向180°弯曲状态,展开后呈平直杆件状态;复合支腿的万向轮共四个,均可360°转动,并设置制动器。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优势在于:1)伤病员承载平台采用铲式担架结构,铲运伤病员,铲式担架可快速拆卸和固定,实现快速平稳换乘;2)铲式担架可折起、伸缩,能够满足普通电梯、通道拐角等小空间通行要求;3)整体框架采用减振支架结构,能够提高伤病员舒适性,缓减铲式担架无泡沫缓冲垫带来的不适感;4)行走机构采用复合支腿结构,通过切换万向轮和履带轮,满足上下楼梯、平路通行和快速切换需要。本实用新型也可推广应用于陆地上下普通居民楼,满足居民楼内病人送医需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收起状态的主视图;

图3是图2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上下缓坡楼梯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上下陡坡楼梯的示意图。

图中:1、铲式担架,1-1、铰接接头,1-2、调节扣,1-3、插销,1-4、绑带,1-5、卡箍孔,2、减振支架,2-1、承载架,2-1-1、大支耳,2-1-2、小支耳,2-2、钢丝绳弹簧组件,2-2-1、过渡连接杆,2-2-2、钢丝绳弹簧,2-3、扶手,2-4、输液架,3、复合支腿,3-1、支腿架,3-2、折式支撑杆,3-3、万向轮,3-4、履带轮,3-5、支腿架小支耳,3-6、横杆,3-7、滑道,3-8锁扣,3-9、制动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详见附图,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船用多功能担架推车,包括铲式担架1、减振支架2和复合支腿3,所述铲式担架通过减振支架与复合支腿连接,所述铲式担架能够沿其纵向呈折起或收缩状态;所述复合支腿包括支腿架3-1、折式支撑杆3-2、万向轮3-3和履带轮3-4,所述支腿架上端与减振支架铰接,支腿架中部设置有支腿架小支耳3-5,下端安装有万向轮,内侧铰接有履带轮;所述折式支撑杆上端与减振支架两端铰接,其下端与支腿架小支耳铰接;所述履带轮设置为两组,其中一组位于另一组内侧,并通过横杆3-6铰接成整体,横杆沿滑道3-7滑动,并通过锁扣3-8锁止,构成部分重叠或全部展开的履带轮行走结构。

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是,所述铲式担架沿其横向分成左、右铲式担架,左、右铲式担架通过连接套管套接形成一体,铲式担架前部和中部分别设有用于铲式担架前部翻起和锁止的铰接接头1-1和调节扣1-2以及用于前部和中部刚性连接的插销1-3,所述铲式担架前部和中部之间呈复合连接方式,形成平直一体平面;所述铲式担架后部通过两纵杆插接在中部,呈伸缩调整状态。所述铲式担架左右两边对称设置多个扶手孔和卡箍孔1-5,两侧设置三组绑带1-4,采用卡扣或粘扣连接。

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是,所述减振支架包括承载架2-1、钢丝绳弹簧组件2-2、扶手2-3和输液架2-4,所述承载架由纵梁和横梁焊接而成,纵梁上设置大支耳2-1-1和小支耳2-1-2,分别与支腿架顶端铰接;所述钢丝绳弹簧组件包括两根过渡连接杆2-2-1和六组钢丝绳弹簧2-2-2,过渡连接杆通过钢丝绳弹簧与承载架的纵梁连接,纵梁上焊接有U形扶手;一侧纵梁上安装有输液架。

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是,所述复合支腿的折式支撑杆3-2分上下两节,通过不对称铰链连接,收起时呈单向180°弯曲状态,展开后呈平直杆件状态;复合支腿的万向轮共四个,均可360°转动,并设置制动器3-9。

具体结构分析

船用多功能担架推车的铲式担架用于承载伤病员,满足小空间需要;减振支架用于形成主体框架,以承载铲式担架和连接复合支腿;复合支腿用于推车上下楼梯和平路行走,可快速切换成万向轮和履带轮,满足不同使用场合需要。

(1)铲式担架

铲式担架横向上可分成左右两块,分开后从两侧将伤病员铲起,然后通过连接套管套接形成一体,用于实施救护车、固定床铺等与担架推车之间的换乘转运作业,避免对伤病员产生二次伤害。纵向上可分成前、中、后三部分,前部可折起,后部可伸缩,用于调整伤病员姿态和缩短担架推车纵向尺寸,以满足普通电梯、通道拐角等小空间通行需要。

铲式担架前部和中部之间连接方式为复合连接,由铰接接头、插销、调节扣组成,铰接接头和调节扣用于铲式担架前部翻起和锁止,插销用于前部和中部刚性连接,形成平直一体平面。铲式担架后部通过两纵杆插接在中部,可伸缩调整,满足不同身高伤病员铲运需要。铲式担架左右两边对称设置多个扶手孔和卡箍孔,分别用于人力抬运和卡箍固定。两侧设置三组绑带,采用卡扣或粘扣连接,用于固定伤病员上身、下身和脚部。

(2)减振支架

减振支架由承载架、钢丝绳弹簧组件、扶手、输液架等组成。承载架由纵梁和横梁焊接而成,纵梁上设置大支耳和小支耳,与支腿顶端铰接;钢丝绳弹簧组件包括两根过渡连接杆和六组钢丝绳弹簧,过渡连接杆通过钢丝绳弹簧与承载架纵梁连接。两纵梁上各焊接一根U形扶手;输液架安装在一侧纵梁上,可折叠收放。承载架、弹簧连接杆均采用方管制作,扶手、输液架采用圆管或扁圆管制作。

(3)复合支腿

复合支腿由支腿架、折式支撑杆、万向轮、履带轮组成。支腿架上端与减振支架纵梁大支耳铰接,中部设置有小支耳,下端安装有万向轮,内侧铰接有履带轮。折式支撑杆上端与减振支架纵梁小支耳铰接,下端与支腿架小支耳铰接;折式支撑杆分上下两节,通过不对称铰链连接,收起时可单向180°弯曲,展开后为平直杆件。万向轮共4个,均可360°转动,并设置制动器;履带轮共两组,每组通过横杆连接,其中一组位于另一组内侧,并通过横杆铰接在一起,横杆可沿滑道滑动,并通过锁扣锁止;两组履带轮可折起,也可部分重叠和全部展开,折起时用于万向轮行走状态,部分重叠时用于履带轮上下楼梯状态,当担架推车折叠收起存放时,两组履带轮全部展开至最长状态。

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了三个技术问题:一是实现卧姿伤病员上下楼梯,二是满足普通电梯、通道拐角等小空间通行要求;三是能够快速换乘不同运载工具。

1.实现卧姿伤病员上下楼梯

上楼梯时,担架推车由正常行走状态切换至上楼梯状态,即由万向轮切换成履带轮,保持后支腿不动,将前部可折支撑杆折起180°,使前支腿架与承载架纵梁平行,然后将履带轮展开并重叠,履带轮铰链杆沿滑道滑至内侧终端,两履带轮平面处于同一平面内,锁住滑道外侧终端,使两铰链履带轮形成刚性连接,并与担架上平面形成一定角度。当刚性连接的两履带轮平面沿楼梯台阶行走时,利用多个台阶棱做支撑,形成一个斜面,如同在平地上行走,因而能够平稳上楼梯。

下楼梯:担架推车由正常行走状态切换至下楼梯状态,保持前支腿不动,将后部可折支撑杆折起180°,使后支腿架与支架纵梁平行,然后同上楼梯一样对履带轮进行操作,即可实施下楼梯作业。

楼梯平台过渡:在担架推车处于楼梯之间的过渡平台时,将原保持不动支腿的可折支撑杆折起一定角度,另一可折支撑杆伸展一定角度,使担架推车上平面、履带轮、地面三者平行,利用履带轮实现楼梯过渡平台的行走。

2.满足普通电梯、通道拐角等小空间通行要求

铲式担架纵向设计成前、中、后三部分,前部和中部之间连接方式为复合连接,由铰接接头、插销和调节扣组成,铰接接头用于铲式担架前部翻起,调节扣用于调整和锁定不同角度,插销用于前部和中部刚性连接,使铲式担架形成平直平面。铲式担架后部通过两纵杆插接在中部,可伸缩调整,满足不同身高伤病员铲运需要。铲式担架前部翻起、尾部收缩时,可满足绝大部分普通电梯、通道拐角等小空间通行要求。

3.能够快速换乘不同运载工具

铲式担架横向上设计成可分离的左右对称两块,分开后从两侧将伤病员铲起,然后通过连接套管套接形成一体,用于实施救护车、固定床铺等与担架推车之间的换乘转运作业,避免对伤病员产生二次伤害。铲式担架左右两边对称设置多个扶手孔和卡箍孔,分别用于人力抬运和卡箍固定,可迅速安装和拆卸,使伤病员在担架推车和不同运载工具之间快速换乘。

上述参照实施例对该一种船用多功能担架推车进行的详细描述,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定性的,可按照所限定范围列举出若干个实施例,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总体构思下的变化和修改,应属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