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行走正骨鞋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93386阅读:1700来源:国知局
一种行走正骨鞋垫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应用于身体矫正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行走正骨鞋垫。



背景技术:

拇外翻与拇内翻都是骨架变形的一种形式,是造成全身骨架轻微或者局部严重变形的基础。现代医学对于骨架变形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外力矫形易产生损伤,只有通过人体自身骨架关节间的压力传动规律来自我矫形,因此通过矫正鞋垫和行走正骨,是最安全的矫形方法。中医界普遍认同“活关节,通经络”。“活关节”是指在骨关节运动规律范围内,可进行的规律性运动,比如,我们能控制手大拇指左右摆动,但人无法控制脚大拇趾左右摆动,同样拇外翻的人在行走中腿部骨关节的摩擦方向是外向摩擦,无法做到内向发摩擦。人体重心大部分集中在外脚弓,而无法集中在内脚弓。这些问题都说明,人体骨架关节呈偏执型单一方向运动。都不算是“活关节”,更无法通闭塞的经络。

目前市场流通的矫正鞋垫,多是以增加内侧脚弓支撑的弓垫为主,脚弓的作用是使脚在运动中提高弹性和调节适应人体重心不同位置的运动需要,如果脚弓被弓垫垫实,将使其无法发挥脚弓的作用。行走中会造成脚心疼痛,也不能矫正各种内外八字,及拇外翻与拇内翻等脚部重心不平衡现象。由于人的内侧脚弓和外侧脚弓弓度大小不平衡的结构,人体骨架又是由多种骨骼关节组合在一起的,骨关节间在承受人体重心的时候往往跟随脚弓重心位置,集中在关节的局部面。在不通过辅助矫正的情况下,有的人走路就会造成脚弓和骨关节间承受人体重量不平衡现象,逐步形成内外八字,随着年龄的增长,体重的增 加和各种运动,逐步形成拇内翻、拇外翻式的骨架变形,导致其余部分骨架受到影响,产生轻微变形。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行走正骨鞋垫,为解决由于非硬伤和先天畸形造成拇内翻或拇外翻,以及全身骨架变形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为:一种行走正骨鞋垫,包括鞋垫底面、后跟、模拟脚弓,后跟位于底面后方,高度高于底面,模拟脚弓位于底面外侧位置,对应人脚的脚弓外侧,高度低于底面。

优选地,所述的后跟隆起高于底面高度1~4mm,所述的模拟脚弓低于底面高度1~4mm。根据不同人群脚部大小确定后跟隆起的高度与模拟脚弓的高度。

优选地,所述的鞋垫采用一体成型或分体组合方式。

优选地,鞋垫可以与鞋底或鞋一体成形。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为:在脚跟部形成隆起,隆起部分与鞋垫底面形成落差,辅助增加内脚弓的弓度;在外侧脚弓处形成低于鞋垫底面的凹陷,辅助增加外侧脚弓的弓度;同时均衡内、外侧脚弓受力。使用者在行走中,人体重心逐步在内侧脚弓和外侧脚弓间转换,人体重心逐步在小腿骨的胫骨关节和腓骨关节间转换,人体重心逐步在单体关节间的一半面和另一半面间转换。行走中,落脚时,人体重心集中在外脚弓,而抬脚迈步时,人体重心集中在内脚弓,逐步形成科学的行走姿态,达到了最有效的矫正效果,彻底矫正终身定型式拇内翻和拇外翻;能够控制脚趾呈拇外翻状,也能控制脚趾呈拇内翻状,从脚趾骨关节到口腔的颌骨关节间的每一块关节都得以正位。关节间的摩擦方向都是向着关节间重心方向位移,因此关节间重心变化同时带动关节间的摩擦方向逆转,上述变化称为行走正骨。通过使用本实用新型鞋垫长期行走正骨,能够控制脚趾呈拇 外翻状,也能控制脚趾呈拇内翻状,行走正骨的过程中增强了人控制肌肉神经能力,使关节变灵活,疏通闭塞的经络。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为:使用者只需要在日常生活总使用本实用新型的鞋垫,在长期的日常行走和运动中就可以达到行走正骨的目的,同时不会造成生活上的不便。

附图说明

图1是行走正骨鞋垫立体图;

图2是行走正骨鞋垫正视图;

图中:1.底面,2.模拟脚弓,3.后跟隆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图2所示,一种行走正骨鞋垫,在后跟隆起3部形成1~4毫米的隆起,其中一种优选方案为隆起高度为2毫米,隆起部分与鞋垫底面1形成落差,辅助增加内脚弓的弓度;在外侧脚弓处形成低于鞋垫底面1~4毫米的模拟脚弓2,其中一种优选方案为低于鞋垫底面2毫米,辅助增加外侧脚弓的弓度。在后跟隆起3的1~4毫米左右的隆起,与鞋垫底面1形成落差,针对内侧脚弓过低的人,辅助增加内侧脚弓的弓度,逐步恢复内侧脚弓的功能发挥;外侧脚弓处的模拟脚弓2部分,针对外侧脚弓过低的人,起辅助增加外侧脚弓弓度,逐步恢复外侧脚弓的功能发挥,拇外翻和拇内翻矫正后呈自然中正状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