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脉留置血气分析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35483阅读:1142来源:国知局
一种动脉留置血气分析针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监测分析针;尤其涉及一种动脉留置血气分析针。



背景技术:

临床上,动脉穿刺置管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利用动脉留置针穿刺采集动脉血标本、进行动态血气分析及动脉血压监测等,有利于术中的动态观察及积极治疗。该项技术主要依靠于操作者长期的操作熟练程度和临床经验,而对于经验不足者来说,操作者在穿刺见到血时,以及压低针干继续进针并进一步置入留置针管后,判断留置针管是否仍在血管内是困难的。

动脉压力较高,如果穿刺成功后,不能够及时并位置准确地按压动脉,易造成动脉血从针管尾端喷出,污染操作区域,甚至造成医源性疾病的传播。

首次桡动脉置管失败时,桡动脉会因为刺激痉挛或局部血肿,需要压迫五分钟以上再行穿刺或改穿刺另一只手。如此,影响手术的及时进行,同时给患者带来更多伤痛。

在文献CN204072259U中,公开了一种动脉留置血气分析针,包括组合针和观察筒。观察筒外表面标有范围为0ml~1.0ml,观察筒内径为3mm,观察筒内表面涂有抗凝剂。

在上述文献中,当拔出观察筒、针芯到安装检测管的期间,外套管将动脉血管与大气连通。此种情况下,血液会不断往外流。若是为了防止血液,则需要人为的压住血管,以防止血液外流。如此操作需要的人手多,同时对操作的及时性和协调性要求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在动脉穿刺置管和采血血气分析的过程中,血液外流、操作人手多、操作不方便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动脉留置血气分析针,包括套管针、穿刺针和集血针管;所述套管针包括固定连接的套管和套管座,在所述套管座内形成有与套管相通的流液道;所述穿刺针包括针芯和穿刺座,所述针芯的一端与穿刺座连接,另一端沿流液道穿出于套管;所述集血针管包括插接滑动配合的针筒和芯杆,针筒与针芯通过穿刺座连接固定;在所述套管座上设有与流液道相通的支管;在所述支管与所述流液道连通处设有“T”型通路的三通阀芯,通过三通阀芯的转动来选择套管与针筒或支管导通;所述针芯穿过三通阀芯的“T”型通路,在所述三通阀芯的底部与套管座之间设有扭簧,所述扭簧的两端分别与套管座和三通阀芯连接。

进一步,在所述三通阀芯与套管座之间设置有转动限位结构,所述转动限位结构包括在套管座上形成的限位块和在三通阀芯上形成的挡块,在从套管针内拔出针芯时,扭簧带动三通阀芯转动,限位块与挡块配合限制三通阀芯转动角度,使得三通阀芯导通套管与支管。

进一步,还包括一端与所述支管连通的导管,导管的另一端用于与监测设备连通。

进一步,还包括带有两个连接端的腕带,与所述套管座连接的腕带通过两个连接端固定在手腕上。

进一步,还包括检测针管,所述检测针管连接在所述导管上,通过所述检测针管检测套管的置管情况。

进一步,在所述套管上设有观测套管穿刺深度的刻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扭簧的设置,能够在拔出穿刺针时,三通阀芯自动旋转来导通通道,如此减少了人力操作转动三通阀芯的问题,同时结构简单,方便操作。

2、限位结构能提高三通阀芯的转动定位精度。

3、在穿刺针拔出的过程中,当遇到动脉血液涌出不畅或停止涌出,就意味着需要调整定位套管位置时。可将穿刺针退到三通阀芯之后,侧管通路自然打开,通过检测针管向套管内注入少许抗凝药水,旋转三通阀芯,将穿刺针插入穿出到套管外,调整套管的位置;而当桡动脉置管良好时,同样在穿刺针退到三通阀芯之后,可做到更快地注入一定量抗凝药水,及时避免套管和套管座内的动脉血液长时间停留在血管外。

4、套管穿刺的深度,能在穿刺回血过程中,帮助年轻医师判断穿刺转向的位置,从而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5、医务人员在桡动脉穿刺置管成功后,通常需要用多条医用胶布进行固定,而本实用新型中的腕带,能在置管成功后,更有效地固定套管。同时避免使用过多或大面积的医用胶布所带来的不便。以及消除长时间较大面积黏贴医用胶带,对患者手腕处皮肤带来的不良影响。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三通阀芯处的竖向剖视图;

图4为图3中三通阀芯处的横向剖视图;

图5为限位结构结的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套管针、11-套管、12-套管座、13-支管、14-限位块、15-腕带、2-穿刺针、21-针芯、22-穿刺座、3-集血针管、31-针筒、32-芯杆、4-三通阀芯、41-手柄、42-挡块、5-扭簧、6-导管。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动脉血气分析针,主要包括套管针1、穿刺针2、集血针管3。套管针1包括套管11和套管座12,套管座12固定连接套管11的一端,在套管11和套管座12之间形成有流液道。穿刺针2包括针芯21和穿刺座22,针芯21与固定连接在穿刺座22上。集血针管3上包括针筒31和芯杆32,通过推拉芯杆32来改变针筒31内的体积。穿刺针2通过穿刺座22连接在针筒31上。在穿刺针2位于血管内时,通过推拉芯杆32来采集血液的检测样本。

参见图2,在套管座12上还设有支管13,支管13与流液道相通。在支管13与流液道相通处设有三通阀芯4,三通阀芯4上开设有“T”型通路。在三通阀芯4的底部与套管座12之间设有扭簧5,扭簧5一端与套管座12连接,另一端三通阀芯4连接。通过对三通阀芯4的转动,来选择“T”通路中的套管11与支管13或针筒31连通。参见图2、图3、图4,在将三通阀芯4转动到“T”型通道的直线通道与套管座12的流液道重合的位置时,针芯21穿过“T”型通道的直线通道,延伸至套管11外,可以实施穿刺操作。在针芯21随集血针管3拔出时,扭簧5带动三通阀芯4转动,转动的三通阀芯4在三通阀芯4和套管座12之间的限位结构作用下,三通阀芯4转动停止在套管11和支管13导通的位置上。在本实施例中,支管13垂直于流液道,三通阀芯4转动的角度为90°。当然也可以是其他角度,其角度的转动与支管13的位置有关。

参见图5,上述的限位结构,包括三通阀芯4上的挡块42和套管座12上的限位块14,挡块42位于三通阀芯4转动的径向上。在三通阀芯4转动的过征程中,挡块42与限位块14配合限制三通阀芯4的转动。在三通阀芯4上设有手柄41,通过手柄41能在特殊情况下,调节三通阀芯4的导通状态。

参见图6,还包括导管6和连接在套管座12上的腕带15,腕带15上有两个连接端,通过腕带15上的两个连接端方便的将套管座12固定在手腕上。

在导管6的一端与支管13连接,其另一端与监测设备连通。在导管6上连接与之相通的检测针管(附图省略)。

在检测中,检测针管内会盛装有一定体积的抗凝药水,在穿刺针2拔出后,扩大检测针管内的体积,若遇到动脉血液涌出不畅或停止涌出,就意味着需要调整定位套管11位置时。随机减小检测针管内的容积,向套管11内注入少许抗凝药水,转动三通阀芯4,穿刺针2顺流液道穿过套管11,以穿刺针2来重新调节套管11位置。若动脉血液涌出通畅,则置管良好,即可通过检测针管向套管11内注入一定量抗凝药水,以避免套管11和套管座12内的动脉血液长时间停留在血管外。

为了方便年轻医生的操作,在套管11上还设有刻度(附图省略),通过刻度能方便观测套管11穿刺的深度,帮助年轻医师判断穿刺转向的位置,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