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骨科牵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34156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一种骨科牵引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骨科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骨科牵引装置。



背景技术:

牵引疗法是骨科中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是通过牵引装置,悬垂之重量为牵引力,重量为反作用力,达到缓解肌肉紧张和强烈收缩,整复骨折、脱位,预防和矫正软组织挛缩,以及对某些疾病术前组织松解和术后制动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四肢和脊柱某些疾病的治疗,或者作为术前准备、术后制动的手段。

现阶段大多数牵引装置均是通过滑轮和重物的组合方式,其限制性较大,如果有人误碰重物,可能导致牵引力的方向发生变化,且牵引力出现波动,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且牵引重量不易调节,如果牵引力太重,易使骨折端发生分离,造成骨折迟延愈合或不愈合;牵引力不足,则达不到复位固定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骨科牵引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骨科牵引装置,包括固定牵引套、移动牵引套和施力装置,所述固定牵引套和所述移动牵引套同轴设置,且通过所述施力装置固定连接;

所述施力装置包括套筒、活塞、滑杆、气囊和输气管,所述套筒的第一端与所述固定牵引套的内端面固定连接,所述气囊设置在所述套筒内,且所述气囊的第一端与所述套筒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活塞设置在所述气囊的第二端与所述套筒的第二端之间,所述滑杆的第一端穿过所述套筒的第二端端面上的通孔与所述活塞固定连接,所述滑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移动牵引套的内端面固定连接,所述气囊的第一端通过引气管与所述输气管连通,所述输气管与气泵连通。

所述固定牵引套包括上半圆筒、下半圆筒、固定块和气垫,所述上半圆筒和所述下半圆筒的第一侧边通过转轴可转动连接,所述上半圆筒和所述下半圆筒的第二侧边通过螺栓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与所述上半圆筒或所述下半圆筒的外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套筒的第一端与所述固定块的内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气垫固定设置在所述上半圆筒和所述下半圆筒的内侧面;

所述移动牵引套的结构与所述固定牵引套的结构相同。

具体地,所述施力装置和所述固定块的数量均为三个,且沿所述固定牵引套和所述移动牵引套的中轴线均匀分布,所述输气管为弧形管,且与所述转轴对应的位置设置为软管。

进一步,所述滑杆与所述通孔的内侧面密封连接,所述气囊内设置有气压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一种骨科牵引装置通过将固定牵引套和移动牵引套固定在需要牵引的部位的两侧,然后通过对气囊加压,通过气压实现对固定牵引套和移动牵引套之间施加相反的作用力,从而实现了牵引功能,取消了对重力的依靠,减少了误碰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骨科牵引装置的主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骨科牵引装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骨科牵引装置,包括固定牵引套1、移动牵引套15和施力装置2,固定牵引套1和移动牵引套15同轴设置,且通过施力装置2固定连接;施力装置2和固定块3的数量均为三个,且沿固定牵引套1和移动牵引套15的中轴线均匀分布,输气管9为弧形管,且与转轴13对应的位置设置为软管,滑杆6与通孔的内侧面密封连接,气囊7内设置有气压传感器10。

施力装置2包括套筒4、活塞5、滑杆6、气囊7和输气管9,套筒4的第一端与固定牵引套1的内端面固定连接,气囊7设置在套筒4内,且气囊7的第一端与套筒4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活塞5设置在气囊7的第二端与套筒4的第二端之间,滑杆6的第一端穿过套筒4的第二端端面上的通孔与活塞5固定连接,滑杆6的第二端与移动牵引套15的内端面固定连接,气囊7的第一端通过引气管8与输气管9连通,输气管9与气泵连通。

固定牵引套1包括上半圆筒11、下半圆筒12、固定块3和气垫14,上半圆筒11和下半圆筒12的第一侧边通过转轴13可转动连接,上半圆筒11和下半圆筒12的第二侧边通过螺栓可固定连接,固定块3与上半圆筒11或下半圆筒12的外侧面固定连接,套筒4的第一端与固定块3的内侧面固定连接,气垫14固定设置在上半圆筒11和下半圆筒12的内侧面;移动牵引套15的结构与固定牵引套1的结构相同。

本实用新型一种骨科牵引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将固定牵引套1和移动牵引套15的上半圆筒11和下半圆筒12分开,然后将其夹持在患者需要牵引部位的两侧,通过螺栓将上半圆筒11和下半圆筒12合并成为一个圆筒,然后向气囊7内冲入空气,使固定牵引套1和移动牵引套15固与患者牵引部位的两端固定;然后通过气泵和输气管9向气囊7内输入空气,使气囊7膨胀,从而推动滑块向套筒4的第二端移动,从而使滑杆6向移动牵引套15施加牵引力,从而达到牵引的目的。

同时可以通过气压传感器10对气囊7内的气压进行检测,从而可以通过注入或排入空气达到对牵引力的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技术变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