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输液器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10213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输液器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功能输液器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输液治疗是采用穿刺器、输液管、头皮针等配合输液器(输液瓶或者输液袋)对患者进行治疗,输液治疗现在已经被作为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但是在治疗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下安全问题。

比如穿刺器常因外力牵拉而从输液器上脱离,延误病人治疗、甚至严重者会导致病人回血、失血性休克等。在搬运病人、病人翻身、不小心的情况下都容易发生穿刺器脱落的情况。目前医护人员多采用胶带粘接穿刺器与输液器的措施,该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穿刺器脱落的概率,但是用力较大时,穿刺器还是会发生脱落。而且在药物更换时需要将胶带撕开后扔掉,然后使用新的胶带粘接,资源浪费。

进行静脉注射时护士会询问患者是否是对应的患者以便使用正确药物,但是有时患者睡着身体无人时,护士就要翻阅病例进行查询,换药比较费时。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输液器固定装置,可以牢固的将穿刺器与输液器进行固定,保证穿刺器与输液器不会脱离,该装置既适用于输液袋也适用于输液瓶,而且,该装置还设有患者信息,提高了换药效率。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该种多功能输液器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卡紧件、第二卡紧件、连接杆和电子显示器;

所述第一卡紧件包括环形的可变形的第一卡紧条,第一卡紧条卡固在输液器出液端瓶塞凸缘上方,所述第一卡紧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卡紧块,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插入块,所述第一卡紧块上设有第一限位通孔,对应第一限位通孔上方设有垂直与第一限位通孔并与第一限位通孔连通的第一螺栓孔,所述第一插入块可插入第一限位孔内并通过第一螺栓与第一螺栓孔配合固定在第一限位孔内;

所述第二卡紧件包括环形的可变形的第二卡紧条,第二卡紧条卡固在穿刺器根部的凸缘上方,所述第二卡紧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卡紧块,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插入块,所述第二卡紧块上设有第二限位通孔,对应第二限位通孔上方设有垂直与第二限位通孔并与第二限位通孔连通的第二螺栓孔,所述第二插入块可插入第二限位孔内并通过第二螺栓与第二螺栓孔配合固定在第二限位孔内;

所述第一卡紧条与第二卡紧条通过竖直的所述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长度可调;

所述连接杆一侧固定设有电子显示器,所述电子显示器包括有显示屏、外壳、控制按钮和电池,显示屏上显示病人及用药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杆包括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为螺纹杆,第二连接杆上设有与第一连接杆配合的螺纹孔;第一连接杆的一端固定在第一卡紧条上,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杆一端的螺纹孔配合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二卡紧条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紧条和第二卡紧条为硬质塑料或金属材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插入块和第二插入块上分别设有与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的端部配合的长条状的限位槽。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通过第一卡紧件与第二卡紧件配合可以牢固的将穿刺器与输液器进行固定,保证穿刺器与输液器不会脱离。该装置设有长度可调的连接杆,保证该装置既适用于输液袋也适用于输液瓶。而且,该装置还设有患者信息,提高了换药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卡紧件或第二卡紧件卡紧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实施例一A-A的剖视图;

图5为图3实施例二A-A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卡紧件或第二卡紧件松开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

1第一卡紧件、101第一卡紧条、102、第一卡紧块、103第一插入块、104 第一限位孔、105第一螺栓孔、106第一螺栓、107限位槽、2第二卡紧件、201 第二卡紧条、202、第二卡紧块、203第二插入块、3连接杆、31第一连接杆、 32第二连接杆、4电子显示器、5输液器,51出液端、52瓶塞、6穿刺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7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和原理进行详细说明,所举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图2所示,该实用新型包括第一卡紧件1、第二卡紧件2、连接杆 3和电子显示器4。

如图3所示,第一卡紧件1包括环形的可变形的第一卡紧条101,可以采用硬质塑料或者金属材质制作,具有一定的强度也可以变形。使用时,第一卡紧条卡固在输液器出液端瓶塞52凸缘上方。第一卡紧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卡紧块102,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插入块103。如图4所示,第一卡紧块上设有第一限位通孔104,对应第一限位通孔104上方设有垂直与第一限位通孔并与第一限位通孔连通的第一螺栓孔105。所述第一插入块103可插入第一限位孔内并通过第一螺栓106与第一螺栓孔105配合固定在第一限位孔内,实施例一,第一螺栓的底部顶固在第一插入块的顶面上。插入深度随输液器5的出液端51的粗细可以任意调节。

第二卡紧件2的结构与第一卡紧件的架构完全相同,只是一般来说穿刺器要比输液器的出液端细,因此第二卡紧件的整体尺寸相对第一卡紧件来说要小。第二卡紧件亦包括环形的可变形的第二卡紧条201,第二卡紧条卡固在穿刺器6 根部的凸缘上方,所述第二卡紧条20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卡紧块202,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插入块203,所述第二卡紧块上设有第二限位通孔,对应第二限位通孔上方设有垂直与第二限位通孔并与第二限位通孔连通的第二螺栓孔,所述第二插入块可插入第二限位孔内并通过第二螺栓与第二螺栓孔配合固定在第二限位孔内,插入深度随穿刺器的粗细可以任意调节。

如图2所示,第一卡紧条与第二卡紧条通过竖直的所述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长度可调。连接杆包括第一连接杆31和第二连接杆32,所述第一连接杆为螺纹杆,第二连接杆上设有与第一连接杆配合的螺纹孔,螺纹孔有一定的深度,可实现第一连接杆完全旋如螺纹孔内,对第一卡紧件与第二卡紧件的距离实现任意调节。第一连接杆的一端固定在第一卡紧条上,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杆一端的螺纹孔配合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二卡紧条上。

所述连接杆一侧固定设有电子显示器4,电子显示器可以固定在第二连接杆 32上。所述电子显示器包括有显示屏、外壳、控制按钮和电池,显示屏上显示病人及用药信息,这样护士换药时就不用再询问患者或家属,提高了换药效率。

如图5、图7所示,为了保证第一螺栓与第一插入块的固定牢靠程度,第一插入块上设有与第一螺栓端部配合的长条状的限位槽107。同理第二插入块上亦设有与第二螺栓端部配合的长条状的限位槽。

使用时,将第一卡紧条包绕在输液袋或输液瓶的出液端瓶盖凸缘上方,将第一插入块插入第一限位孔内,第一插入块的插入深度决定于第一卡紧条与出液端瓶盖凸缘上方出液端的卡紧程度,当卡紧后旋动第一螺栓将第一插入块固定在第一限位孔内。调节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的配合长度至第二卡紧条可以包绕在穿刺器根部凸缘的上方位置。该设计可以实现对不同规格输液袋和/或输液瓶,利用率高,适用范围广。第二卡紧件的实施过程与第一卡紧件的实施过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换药时,将第一卡紧件松开(如图6),拔出穿刺器换药,当穿刺器再次插入换药后的输液袋或输液瓶后,再将第一卡紧件卡紧即可。

通过第一卡紧件与第二卡紧件配合可以牢固的将穿刺器与输液器进行固定,保证穿刺器与输液器不会脱离。该装置设有长度可调的连接杆,保证该装置既适用于输液袋也适用于输液瓶。而且,该装置还设有患者信息,提高了换药效率。

上述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的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相关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扩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