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密集点式CT穿刺辅助定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09703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双层密集点式CT穿刺辅助定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层密集点式CT穿刺辅助定位装置,属于医学图像处理及应用领域。



背景技术:

经皮穿刺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在临床上应用广泛:1)微创治疗领域:如肿瘤射频治疗、肿瘤局部粒子放射治疗等;疼痛介入治疗,三叉神经射频治疗、椎间盘微创治疗等(如椎间盘射频、激光椎间盘减压、椎间孔镜髓核摘除);2)局部精准给药治疗:如脊柱小关节注射、各种神经阻滞或神经毁损(腹腔神经丛阻滞、交感神经阻滞、选择性神经根阻滞等),肿瘤局部给药等;3)深部组织器官活检:肝、肾、肺等脏器组织活检,盆腔肿块、纵隔肿块活检以及腹股沟、颈部淋巴结活检;4)组织液引流:肝脏脓肿引流、腹腔积液引流、脑脊液引流等。

目前CT引导的经皮穿刺方法为:首先对患者治疗区域进行CT扫描,然后医生根据经验确定穿刺位点及穿刺角度。这种方法主要依赖于医生的穿刺经验,患者的风险相对较高。为此,开发了多种体表辅助定位贴,在解决体表定位的准确性上有一定帮助,例如中国文献CN105167863A公开了一种CT穿刺引导定位膜,可以方便CT扫描时在网格膜片上快速定位,但这些体表辅助定位贴只能帮助确定穿刺位点,且定位精度有限,对穿刺角度的确定起不到帮助作用。

目前,基于3D打印技术的穿刺方法在各大医院逐步推广开来,该方法先对患者进行CT扫描,扫描数据导入专用软件生成三维立体数字模型,并计算出到达目标位置的最佳穿刺针道及穿刺深度,然后将数据导入3D打印装置中打印出3D穿刺导板,医生借助导板来确定穿刺位点和角度,该方法可以实现高效的精准穿刺,但制作过程复杂,耗时长,通适性差,费用高,患者经济负担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层密集点式CT穿刺辅助定位装置,该装置能同时确定穿刺位点和穿刺角度,从而实现精准定位。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双层密集点式CT穿刺辅助定位装置,包括上层定位网和下层定位网,所述上层定位网和下层定位网由框架和多个定位片组成,所述定位片平行设置在框架内,定位片两端连接在框架上,下层定位网的定位片两侧均设有多个弧形凹进,相邻定位片的弧形凹进位置对应,形成定位孔,上层定位网由观察区和主穿刺区组成,所述观察区设有/不设定位片,观察区的定位片成对设置,每对定位片相向的一侧设有多个弧形凹进,形成定位孔,各对定位片之间保持一定距离,所述主穿刺区设有定位片,除与观察区相邻的定位片外,其余定位片两侧均设有多个弧形凹进,相邻定位片的弧形凹进位置对应,形成定位孔,与观察区相邻的定位片在背离观察区的一侧设有多个弧形凹进,上层定位网的定位孔均可投影到下层定位网的定位孔,还包括第一固定装置,第一固定装置用于将两层定位网之间固定,使上下层的定位网之间保持平行。

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装置包括若干个立柱和对应的固定孔,所述立柱顶部插入固定孔中,所述立柱设置于下层定位网上,所述固定孔设置于上层定位网的对应位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装置为至少4个固定柱,所述固定柱一端固定连接在上层定位网,另一端固定连接在下层定位网的对应位置,固定柱均匀分布在两层定位网之间。

优选的,所述上层定位网与下层定位网之间的距离为2cm。

优选的,所述下层定位网的框架背面设有医用胶带,用于将双层密集点式CT穿刺辅助定位装置固定在患者身上。

优选的,所述下层定位网的框架上设有用于嵌合医用自粘式定位装置的嵌合孔,预先将医用自粘式定位装置黏贴在患者身上,嵌合孔卡在医用自粘式定位装置的凸起上,即可通过嵌合孔将双层密集点式CT穿刺辅助定位装置固定在患者身上,且进行预先定位。

优选的,从下层定位网一侧数过去,计数为5的倍数的定位片用不同颜色标记,上层定位网的对应位置的定位片也用不同颜色标记,以便医生能更快的找到预定网点。

本实用新型的双层密集点式CT穿刺辅助定位装置,利用上下两层定位网,结合CT扫描三维重建技术,准确确定穿刺位点和穿刺角度,以达到精准定位的目的。上层定位网设置的观察区有利于医生快速找到下层定位网上的预设定位孔,提高穿刺效率。本实用新型装置可适用于不同患者及身体不同部位,主要适用于相对平坦界面(胸部、腹部、背部等)的精准穿刺,如肾脏穿刺、肝脏穿刺、肺脏穿刺、纵隔穿刺、交感神经穿刺、腹腔神经丛、椎间盘穿刺、椎弓根穿刺、骶髂关节穿刺等部位的治疗,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多次重复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双层密集点式CT穿刺辅助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上层定位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下层定位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双层密集点式CT穿刺辅助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上层定位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医用自粘式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本双层密集点式CT穿刺辅助定位装置,包括上层定位网1和下层定位网2,所述上层定位网1和下层定位网2由框架3和多个定位片4组成,所述定位片4平行设置在框架3内,定位片4两端连接在框架3上,下层定位网的定位片4两侧均设有多个弧形凹进5,相邻定位片的弧形凹进5位置对应,形成定位孔6,上层定位网1由观察区11和主穿刺区12组成,所述观察区11设有定位片,观察区的定位片4成对设置,每对定位片4相向的一侧设有多个弧形凹进5,形成定位孔6,各对定位片4之间保持一定距离,所述主穿刺区12设有定位片4,除与观察区相邻的定位片外,其余定位片两侧均设有多个弧形凹进,相邻定位片的弧形凹进位置对应,形成定位孔,与观察区相邻的定位片在背离观察区的一侧设有多个弧形凹进,上层定位网的定位孔均可投影到下层定位网的定位孔,还包括4个立柱7和对应的固定孔8,所述立柱7顶部插入固定孔8中,所述立柱7设置于下层定位网2框架的四个角上,所述固定孔8设置于上层定位网1的对应位置。所述所述下层定位网的框架上设有用于嵌合医用自粘式定位装置的嵌合孔9,用于将双层密集点式CT穿刺辅助定位装置固定在患者身上;医用自粘式定位装置的结构如图6所示,由基板102,位于基板下方的黏贴片101,位于基板上方的凸起103组成。

从下层定位网一侧数过去,计数为5的倍数的定位片用不同颜色标记,上层定位网的对应位置的定位片也用不同颜色标记,以便医生能更快的找到预定网点。本双层密集点式CT穿刺辅助定位装置采用无创式固定,可以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感染风险。

使用时,其步骤包括:

A、患者俯卧位,在患者治疗区域贴上医用自粘式定位装置100,将实施例1的双层密集点式CT穿刺辅助定位装置通过嵌合孔嵌合固定在医用自粘式定位装置100的凸起103上,对患者所需治疗区域进行CT薄层扫描,获取扫描数据;

B、将扫描数据导入医学建模软件,建立腰椎或胸椎区域骨骼的三维立体数字模型,并标注出需要治疗的目标位置;

C、根据立体数字模型,用软件建立到达目标位置的最佳穿刺针道及穿刺深度,最佳穿刺针道需要避开沿路的重要血管和神经,并计算出该最佳穿刺针道对应的上层定位网的定位孔和下层定位网的定位孔;

D、根据计算结果进行穿刺,穿刺针先通过上层定位网的预设定位孔,再通过下层定位网的预设定位孔,穿刺入患者体内,根据术前测量的穿刺深度穿刺到位。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双层密集点式CT穿刺辅助定位装置与实施例1的双层密集点式CT穿刺辅助定位装置结构基本一致,区别在于第一固定装置为4个固定柱10,所述固定柱10一端固定连接在上层定位网1,另一端固定连接在下层定位网2的对应位置,固定柱设置于下层定位网的框架四角。

实施例3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双层密集点式CT穿刺辅助定位装置与实施例1的双层密集点式CT穿刺辅助定位装置结构基本一致,区别在于上层定位网1的观察区11不设定位片4。

本双层密集点式CT穿刺辅助定位装置采用无创式固定,可以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感染风险。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应用的部分实例,具体使用中,考虑到不同部件的穿刺需要,第一固定装置的位置、数量、定位网框架尺寸、定位片宽度及弧形凹进数量等根据临床不同需求而改变。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