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骨折恢复手术的复位、导向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56992阅读:46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于操作、定位准确,有效避免对骨折患者二次伤害的在手术过程中即可用于骨片复位又可用于导向克氏针的工具。



背景技术:

Bankard骨折或者关节周缘小骨折是人类常见的骨折症状,在骨折病例中的比例也较高,在治疗过程中首先需要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然后采用克氏针进行固定,以协助骨折症状的早日康复。然而,在现有的治疗技术中,对骨折部位采用抓钳先进行骨片复位,然后一般由操作者判断大概位置或者在体外采用简单的定位工具将克氏针打入骨折部位,在此过程中无法保证克氏针精准打入目标位置,容易出现克氏针偏斜的问题,偏斜严重的需要将克氏针取出再次打入,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因此为提高骨折恢复手术的操作效率以及避免对患者的二次伤害,需要对现有的操作工具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操作方便的用于骨折恢复手术的对骨片复位以及对克氏针导向的工具。

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用于骨折恢复手术的复位、导向钳,包括相互铰连的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所述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的铰连点将钳体分成操作段和手持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操作段伸向人体的一端具有复位抓片,且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的操作段内侧的相应位置开设导向凹槽形成导向通道,所述的导向通道在钳体的操作段两端形成克氏针入口和克氏针出口。

进一步地,为便于骨片复位后,在打入克氏针时导向通道的稳定性,所述钳体的操作段上设置钳臂锁位装置,固定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的相对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锁位装置为锁位卡环。

进一步地,为避免在操作过程中出现视线遮挡的问题,影响手术操作精准度,所述钳体的操作段与手持段之间呈90~160°夹角。

进一步地,为符合人体力学结构特征,所述操作段的长度为8~15mm,所述导向凹槽的宽度渐缩,最窄处宽度为1.2~1.5mm,最宽处宽度为2~2.5mm;所述复位抓片长度为1~2mm,具有弧形尖端。

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置既可以对骨折部位的骨片进行复位,又可以对克氏针的打入提供导向通道;防止复位丢失,提高手术效率以及克氏针打入的精准度,避免现有技术中因克氏针打入过程中出现的位置偏斜等问题导致的二次伤害;(2)本装置中在钳体的操作段设置钳臂锁位卡环,在克氏针打入之前先将两个钳臂的相对位置用锁位卡环固定,提高克氏针在打入人体过程中导向通道的结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克氏针打入目标位置的精准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1、第一钳臂,2、第二钳臂,3、铰连点,4、操作段,5、手持段,6、复位抓片,7、锁位卡环,8、导向通道,9、克氏针入口,10、克氏针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

实施例:一种用于骨折恢复手术的复位、导向钳,包括相互铰连的第一钳臂1和第二钳臂2,第一钳臂1和第二钳臂2的铰连点3将钳体分成操作段4和手持段5,操作段与手持段之间呈150°夹角;第一钳臂1和第二钳臂2操作段上伸向人体的一端设有复位抓片6,且第一钳臂1和第二钳臂2的操作段4内侧的相应位置开设导向凹槽形成导向通道8,所述的导向通道在钳体的操作段两端形成克氏针入口9和克氏针出口10;钳体的操作段4上靠近铰连点3的位置设置钳臂锁位卡环,固定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的相对位置;锁位卡环包括两个半圆形卡箍,两个半圆形卡箍一端铰接,另一端为自由端,自由端上具有锁紧配合装置;

为符合人体力学结构特征,本装置中操作段的长度为12mm,所述导向凹槽的宽度渐缩,最窄处宽度为1.2 mm,最宽处宽度为2 mm;所述复位抓片长度为1.2 mm,具有弧形尖端。

采用本装置进行手术操作时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1)在关节镜的协助下对发生骨折的部位利用复位抓片进行复位,复位后钳体固定在骨折部位(此过程中锁位卡环为自由状态,不锁紧);

(2)将操作段上的锁位卡环锁紧,固定第一钳臂1和第二钳臂2的相对位置,防止发生相对移动的显现发生,稳定导向通道为直通的;

(3)将克氏针由操作段上的克氏针入口插入,采用工具将克氏针打入骨折部位对复位后的骨头进行定位;

(4)退出钳体,缝合创伤口。

如上所述,尽管参照特定的优选实施例已经表示和表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其不得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自身的限制。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定义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前提下,可对其在形式上和细节上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