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66332阅读:1166来源:国知局
一种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被有效使用的安全采血针主要以美国碧迪公司和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安全采血针为代表。如美国壁迪公司生产的一款针头自动回缩式安全采血针,其原理是利用安装在采血针前段的弹簧和锁定装置,在采血结束后按压锁定装置解锁,弹簧会将针管回拉至针套内以避免针刺伤和交叉感染。

以美国壁迪公司生产的针头自动回缩式安全采血针为例,其产品设计存在诸多缺陷或不足,如整体体积较大(约近40毫米长),导致使用不方便,针管与针座底部有较大距离,导致针管与皮肤或血管间会产生较大斜角,使用过程中容易导致患者血管损伤,解锁弹簧的按键容易被意外触发,产品结构较复杂,生产成本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难以普遍推广使用。

安全采血针的关键技术要求主要是:

1)针管与针座底部的垂直距离不能超过1.5个毫米,否则针管与针管底座间会形成较大斜角而容易导致针尖对血管的刺伤;

2)采血针由于要较长时间固定在患者手背上不能体积太大,否则使用不方便且导致患者不适等。

市场上现有被广泛使用的传统采血针,在拔出针管时,操作人员会扳起并握住手柄来拔出针管,该操作过程会导致针管在血管内转动,存在针尖损伤血管的潜在风险(这就是经常输液的患者容易患静脉炎的原因之一)。使用过的污染针管裸露在外容易导致针刺伤和二次损伤从而导致交叉感染的风险。

上述壁迪生产的软管式安全输液针,除了使用不方便,还存在二次伤害和在拔出针管时对患者血管造成损伤的潜在风险。

其它各类安全采血针的创新设计,都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或技术难点:1)难以同时满足对输液针的技术和安全要求并实现微型化设计和使用方便。有的产品设计尚佳但却无法实现批量工业化生产也是原因之一。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

1.防止针刺伤与交叉感染:

1)最大限度的减少在输液过程中对患者可能造成的潜在血管损伤;

2)最大限度的预防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面临的潜在针刺伤和交叉感染;

3)防止医疗废物处理过程中潜在的二次损伤和环境污染

2.产品设计微型化:

1)通过分段式组合结构来实现产品微型化,满足采血针技术要求和患者舒适感;

2)使用更加方便、舒适;

3.简化生产工艺:

1)产品设计紧凑、简洁,生产工艺简单,便于实现工业化批量生产;

2)在大幅提高产品品质和安全性的同时,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包括:

针座,针座包括直径不同的相互连接的第一筒部、第二筒部,第一筒部的直径大于第二筒部,针座的一端用于安装针管,其另一端用于连接输送管;

内置滑套,针座的第一筒部安装到内置滑套中,第二筒部上安装弹簧;

保护壳体,内置滑套安装到保护壳体中,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双翼片,双翼片对称设置在保护壳体上。

进一步,第二筒部的中心轴线与第一筒部的中心轴线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优选地,第二筒部的一部分上设置有一设定长度的衬套,衬套只覆盖在第二筒部的一部分外周面上,衬套的外周面用于安装弹簧。

进一步,还包括:保护壳体,保护壳体由上、下保护壳体卡合在一起组成;上保护壳体包括:横截面近似c形的凹槽。

通过这样的结构,使得针座和可移动内置滑块便于装配,并实现可移动内置滑块与安全保护壳之间的滑动和卡合固定功能。

进一步,内置滑套可滑动地设置在c形凹槽中。

进一步,保护壳体还包括:与凹槽的一端相连接的中空的第三筒部、第四筒部,第三筒部与第四筒部相连接,第三筒部的直径大于第四筒部的直径。

进一步,第三筒部和第四筒部的中心轴线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针座的第二筒部穿入第三筒部和第四筒部,衬套的长度与第三筒部相适应,第三筒部和第四筒部之间的台阶用作弹簧被压缩后的定位部。

更进一步,针座的尾端设置有第一定位部,上保护壳体的尾端设置有第一卡合部;采血前,第一定位部与第一卡合部卡合在一起使得弹簧处于压缩状态;采血完成后,向外拨动第一卡合部使得第一卡合部脱离第一定位部,从而使得弹簧从压缩状态变成伸展状态,带动针座的尾端从内置滑套中弹出,内置滑套的尾端从保护壳体中弹出,针管被内置滑套和保护壳体包覆使得针头无法外露。

优选地,第一定位部为对称设置在第一筒部尾端面上与第一筒部的中心轴线相垂直的至少一个爪部;第一卡合部为设置在凹形槽尾端,从凹形槽尾端延伸出来的一片状物,片状物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条形孔部,爪部插入条形孔部。

优选地,第一定位部为从第一筒部尾端面的局部沿着轴向延伸出来的上向外径方向凸起的凸部;第一卡合部为设置在凹形槽尾端,从凹形槽尾端延伸出来的至少一个一片状物,片状物上设置开口槽部,凸部卡入开口槽部。

优选地,下保护壳体的横向截面近似呈字母u形。

优选地,翼状叶片为弹性塑胶材质。

进一步,针座的第一筒部的靠近第二筒部的外周面上有第二定位部,内置滑套上设置有第二卡合部,使得针座的尾端在滑出内置滑套时,第二定位部被第二卡合部限位,从而针座无法从内置滑套中脱离。

当第二定位部与第二卡合部实现卡合后,继续拉动针座时,卡合处会带动内置滑套的尾端从保护壳体中滑出。

优选地,第二定位部为凸起于针座外周面的滑块,第二卡合部为设置在凹槽内的条形通孔或者条形槽,滑块被限制在条形通孔或者条形槽的长度范围内滑动。

优选地,条形通孔的尾端形成一宽度渐渐收窄的尾端通孔,尾端通孔弯折后再向条状通孔的头端延伸,形成一鱼钩状通孔,从而在尾端通孔中形成一舌状板,当滑块沿着条状通孔滑动到尾端通孔的过程中,舌状板被滑块推动而产生弹性变形,当滑块到达尾端通孔的设定位置时,舌状板的变形恢复,使得滑块被锁定而无法反向滑动。

进一步,内置滑套的长度与针座的第一筒部的长度相适应。

进一步,保护壳体的长度与内置滑套的长度相适应,使得内置滑套被收纳于保护壳体中,当针座的尾端从内置滑套中被充分拉出,且内置滑套的尾端从保护壳体中被充分拉出后,针头被完全覆盖从而针头不能外露。

优选地,内置滑套为横截面呈大致c形的凹槽,内置滑套的两个纵向端面上对称设置有第三定位部。

进一步,下保护壳体上设置有第三卡合部,当内置滑套的尾端滑出下保护壳体到设定位置时,第三定位部卡入第三卡合部,使得内置滑套无法从下保护壳体中脱离。

优选地,第三定位部为凸起的两台阶部。

进一步,下壳体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可弹性变形的第四卡合部,当内置滑套的尾端滑出下壳体到设定位置的过程中,推动第四卡合部并使第四卡合部发生弹性变形,当内置滑套到达设定位置时,第四卡合部的弹性变形恢复并挡住内置滑套的头端的端面,使得内置滑套被锁定而无法反向滑动。

优选地,第四卡合部为两个弹性卡位条。

优选地,其中,针管的中心轴线到下保护壳体的外周面的最大距离小于或等于1.5毫米。

优选地,其中,针管的中心轴线到下保护壳体的外周面的最大距离为1.2毫米。

通过这样的结构,使得针管的中心轴线与针座底部前端的垂直距离不超过1.5毫米,以免针管与针管底座间会形成较大斜角而容易导致针尖对血管的刺伤。

本发明采用特殊设计的针座以及位于针座中段和后端的卡位锁定突起来实现与针座安全保护壳体以及位于针座与保护壳体之间的可移动内置滑块之间的锁定,滑动与再锁定;针座(针管)的自动回缩是通过安装于针座前段的弹簧来实现。

本发明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的装配步骤与使用方法如下:

1)针座卡入可移动内置滑块;

2)将弹簧套入针座前端

3)将针座+弹簧+可移动内置滑块放入安全保护上壳,将针座及可移动内置滑块向前端推进直至针座尾端卡位部卡入安全保护上壳尾端的卡位部;

4)将安全保护下壳盖上并用力按压与上壳卡紧;

5)使用方法与传统输液针完全一致,只是在拔出针管时,一手按压住安全保护壳体前端,另一只手轻轻向外或向上拨动安全保护壳体尾端的卡位解锁手动部,触发弹簧,弹簧即可将针管拔出至患者体外(针管回缩至安全保护套内)。

本发明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防止针刺伤和交叉感染:

1)最大限度的减少在输液过程中对患者可能造成的潜在血管损伤;

2)最大限度的预防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面临的潜在针刺伤和交叉感染;

3)防止医疗废物处理过程中潜在的二次损伤和环境污染

2.产品设计微型化:

1)通过结构创新来实现产品的微型化设计,满足输液的技术要求和患者舒适

2)不改变使用者的操作习惯,使用更加方便、舒适;

3.生产工艺:

1)产品设计精密、简洁,生产工艺简单,便于实现工业化批量生产;

2)在大幅提高产品品质和安全性的同时,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的针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的上保护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的上保护壳体的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的上保护壳体的主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的内置滑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的内置滑套的仰视图;

图8为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的下保护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另一个较佳实施例的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的针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另一个较佳实施例的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的针座的结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的另一个较佳实施例的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的另一个较佳实施例的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的结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说明书附图介绍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举例证明本发明可以实施,可以向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完整介绍本发明,使其技术内容更加清楚和便于理解。本发明可以通过许多不同形式的实施例来得以体现,其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文中提到的实施例,本文的附图和说明本质上是举例说明而不是限制本发明。在附图中,结构相同的部件以相同数字标号表示,各处结构或功能相似的组件以相似数字标号表示。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包括:针座1,针座1包括直径不同的相互连接的第一筒部11、第二筒部12,第一筒部11的直径大于第二筒部12,针座1的一端用于安装针管(图中未示出),其另一端用于连接输送管(图中未示出);内置滑套4,针座1的第一筒部11安装到内置滑套4中,第二筒部12上安装弹簧(图中未示出);保护壳体23,内置滑套3安装到保护壳体23中,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双翼片5,双翼片5对称设置在保护壳体23上。双翼片5为弹性塑胶材质制成。

如图2所示,第二筒部12的中心轴线n-n与第一筒部11的中心轴线m-m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第二筒部12的一部分上设置有一设定长度的衬套6,衬套6只覆盖在第二筒部12的一部分外周面上,衬套6的外周面用于安装弹簧。

如图3至图5所示,还包括:保护壳体23,保护壳体由上、下保护壳体2、3卡合在一起组成;上保护壳体2包括:横截面近似c形的凹槽21。

通过这样的结构,使得针座、弹簧和可移动内置滑块便于装配,并实现可移动内置滑块与安全保护壳之间的滑动和卡合固定功能。

内置滑套4可滑动地设置在c形凹槽中21。

保护壳体23还包括:与凹槽21的一端相连接的中空的第三筒部22、第四筒部23,第三筒部22与第四筒部23相连接,第三筒部22的直径大于第四筒部23的直径。

其中,第三筒部22的中心轴线h-h和第四筒部23的中心轴线o-o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针座1的第二筒部12穿入第三筒部22和第四筒部23,衬套6的长度与第三筒部22相适应,第三筒部22和第四筒部23之间的台阶用作弹簧被压缩后的定位部。双翼片5对称设置在第二筒部22上。

如图2所示,针座1的尾端设置有第一定位部13,上保护壳体2的尾端设置有第一卡合部20;采血前,第一定位部13与第一卡合部20卡合在一起使得弹簧处于压缩状态;采血完成后,向外拨动第一卡合部20使得第一卡合部20脱离第一定位部13,从而使得弹簧从压缩状态变成伸展状态,带动针座1从内置滑套4中弹出,内置滑套4从保护壳体23中弹出,针管被内置滑套4和保护壳体23包覆使得针头无法外露。第一定位部13为对称设置在第一筒部11尾端面上与第一筒部11的中心轴线相垂直的两根互相平行的爪部。进一步,针座1的第一筒部11的靠近第二筒部12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第二定位部14。

如图4所示,第一卡合部20为设置在凹形槽尾端,从凹形槽尾端延伸出来的一片状物201,片状物201上对称设置有一个或两个开口条形孔部202,一个或两个爪部13插入两条形孔202。

如图6和图7所示,内置滑套4上设置有第二卡合部41,使得针座1在滑出内置滑套4时,第二定位部14被第二卡合部限位41,从而针座1无法从内置滑套4中脱离。当第二定位部14与第二卡合部41实现卡合后,继续拉动针座1时,卡合处会带动内置滑套4的尾端从保护壳体23中滑出。

本实施例中,第二定位部14为凸起于针座外周面的滑块14,第二卡合部41为设置在凹槽内的条形通孔41或者条形槽42,滑块14被限制在条形通孔41或者条形槽42的长度范围内滑动。

条形通孔41的尾端形成一宽度渐渐收窄的尾端通孔410,尾端通孔410弯折后再向条状通孔的头端延伸,形成一鱼钩状通孔411,从而在尾端通孔410中形成一舌状板412,当滑块14沿着条状通孔41滑动到尾端通孔410的过程中,舌状板412被滑块14推动而产生弹性变形,当滑块14到达尾端通孔410的设定位置时,舌状板412的变形恢复,使得滑块14被锁定而无法反向滑动。

其中,内置滑套4的长度与针座1的第一筒部11的长度相适应。其中,保护壳体23的长度与内置滑套4的长度相适应,使得内置滑套4被收纳于保护壳体23中,当针座1从内置滑套4中被充分拉出,且内置滑套4从保护壳体23中被充分拉出后,针管被完全覆盖从而针头不能外露。

如图6所示,内置滑套4为横截面呈大致c形的凹槽,内置滑套4的两个纵向端面上对称设置有第三定位部43。第三定位部43为两个台阶部。如图8所示,下保护壳体3的横向截面近似呈字母u形。下保护壳体3内设置有第三卡合部(图中未示出),第三卡合部为两个台阶,对称设置在所述下壳体3的靠近尾端的区域上。当内置滑套4滑出下保护壳体3到设定位置时,第三定位部43卡入第三卡合部,使得内置滑套4无法从下保护壳体3中脱离。

进一步,下壳体3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可弹性变形的第四卡合部31,当内置滑套4的尾端滑出下壳体3到设定位置的过程中,推动第四卡合部31并使第四卡合部31发生弹性变形,当内置滑套4到达设定位置时,第四卡合部31的弹性变形恢复并挡住内置滑套4的头端的端面,使得内置滑套4被锁定而无法反向滑动。具体地,第四卡合部31为两个弹性卡位条。

本实施例中,针管的中心轴线到下保护壳体3的外周面的距离为1.4毫米。

通过这样的结构,使得针管的中心轴线与针座底部的垂直距离不超过1.5毫米,以免针管与针管底座间会形成较大斜角而容易导致针尖对血管的刺伤。

如图9~12所示,本发明的另一个较佳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与上述第一个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定位部8为从第一筒部11尾端面的局部沿着轴向延伸出来的上向外径方向凸起的凸部81;第一卡合部为设置在凹形槽尾端,从凹形槽尾端延伸出来的两个相邻片状物24、25,片状物25上设置开口槽部26,其开口与片状物24相对,采血前,凸部81卡入所述开口槽部26之中使得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如图11和图12所示,片状物24的自由端设置一个三角块状凸起,该三角块状凸起有一倾斜面p,其边缘的台阶(图中未示出)与凸部81卡合锁定,该三角块状凸起设置成当受到无意按压时不会解锁。当采血完成后,按压斜面p时,三角块凸起受到向下及向外的分力,凸部81解锁使得凸部81脱离第一定位部13,从而使得弹簧从压缩状态变成伸展状态,带动针座1从内置滑套4中弹出,内置滑套4从保护壳体23中弹出,针管被内置滑套4和保护壳体23包覆使得针头无法外露。

本发明采用特殊设计的针座以及位于针座中段和后端的卡位锁定突起来实现与针座安全保护壳体以及位于针座与保护壳体之间的可移动内置滑块之间的锁定,滑动与再锁定;针座(针管)的自动回缩是通过安装于针座前段的弹簧来实现。

本发明针头自动回缩式采血针的装配步骤与使用方法如下:

1)将针座卡入可移动内置滑块;

2)将弹簧套入针座前段+可移动内置滑块

3)将弹簧+针座+内置滑块放入安全保护上壳,并向前推压针座及滑块直至针座尾端与上保护壳体尾端卡合部卡合锁定;

4)将安全保护下壳盖上并用力按压与上壳卡紧;

5)使用方法与传统输液针完全一致,只是在拔出针管时,一手按压住保护壳体,另一只手轻轻向外向拨动卡位部,触发弹簧,弹簧伸展即可将针管拔出患者体外(针管回缩至安全保护套内)。

本发明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防止针刺伤和交叉感染:

1)最大限度的减少在输液过程中对患者可能造成的潜在血管损伤;

2)最大限度的预防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面临的潜在针刺伤和交叉感染;

3)防止医疗废物处理过程中潜在的二次损伤和环境污染

2.产品设计微型化:

1)通过结构创新来实现产品的微型化设计,满足输液的技术要求和患者舒适

2)不改变使用者的操作习惯,使用更加方便、舒适;

3.生产工艺:

1)产品设计精密、简洁,生产工艺简单,便于实现工业化批量生产;

2)在大幅提高产品品质和安全性的同时,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