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韭菜子配方颗粒的制备方法及质量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567774阅读:382来源:国知局
一种韭菜子配方颗粒的制备方法及质量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中医药产品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韭菜子配方颗粒的制备方法及质量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我国中医药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形成了成熟的中医药理论体系。目前已发现应用的中药类别十分广泛,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品种共计5608种,其中韭菜子为百合科韭菜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即得。其始载于《滇南本草》,具有补肝肾、暖腰膝、壮阳固精之功,用于治疗阳痿梦遗、小便频数、遗尿、腰膝酸软冷痛、泻痢、带下、淋浊。

所以目前韭菜子在中药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韭菜子的性状为:呈扁卵圆形或类三角状扁卵圆形,长2~4mm,宽1.5~3mm,表面呈黑色,一面突起,粗糙,有细密网状皱纹;另一面微凹,皱纹不甚明显,顶端钝,基部略尖,可见一点状突起的种脐。种皮薄,胚白色,弯曲,胚乳灰白色,质硬,气特异,味微辛。然而因为韭菜子的这些性状和葱子极其相似,而目前,葱子的市场价格远低于韭菜子,因此,近来市场上频繁出现以葱子冒充韭菜子的现象,或者将葱子掺入韭菜子药材的现象。

2015年版《中国药典》仅收载了韭菜子的性状和显微鉴别,缺乏专属性,在韭菜子鉴别的实践中使用效果不佳。尤其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技术人员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中医药相结合,产生一种新型中药剂型——中药配方颗粒。其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利用现代生产技术对中药饮片进行提取、浓缩、干燥、制粒精制而成,仅供临床灵活调剂使用的颗粒剂。它以中药汤剂的临床使用为基础,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但与传统的中药汤剂相比,它具有服用方便、易储藏、质量可控等特点。中药配方颗粒经过发展,已经成为具有较大规模的新兴中药产业。但是中药配方颗粒失去了原饮片的性状特征,无法通过显微手段进行鉴别,更加给鉴别工作带来了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1.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现有韭菜子配方颗粒生产过程中难以鉴别是否采用葱子冒充或掺杂葱子,配方颗粒质量控制困难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韭菜子配方颗粒的制备方法及质量控制方法,该制备方法制得的韭菜子配方颗粒粒度与色泽均匀,每克相当于生药量5~8g,该质量控制方法简便迅速,能够准确鉴别是否采用葱子冒充。

2.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韭菜子配方颗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取韭菜子饮片,加水提取两次,第一次加入投料量8~12倍的水,煎煮1~3h,滤过,第二次加入投料量6~10倍的水,煎煮0.5~2h,滤过;

(2)合并步骤(1)中的2次煎液,在70~90℃下,将滤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03~1.06的清膏;

(3)趁热用100~350目滤布过滤,将滤液置于配料罐中,加入2~6%饮片重量的糊精,搅拌溶解,喷雾干燥,制得韭菜子干燥粉;

(4)将步骤(3)所得的干燥粉置于混合机内,设定转速为2~10r/min,混合15~25min,用干法制粒机制粒。

优选地,所述的步骤(1)中第一次加入投料量10倍的水,煎煮1.5h,第二次加入投料量8倍的水,煎煮1h;所述的步骤(2)中将滤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05的清膏。

优选地,所述的步骤(3)中加入5%饮片重量的糊精,喷雾干燥工艺参数为:进风温度180~190℃,出风温度80~90℃。

优选地,所述的步骤(4)中,干法制粒机冲孔板孔径为1.50mm,轧辊电机频率为40hz,送料电机频率为40hz。

一种韭菜子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方法,在加工韭菜子配方颗粒时要求进行原料留样,检测时将生产原料留样和配方颗粒均进行红外指纹图谱处理,比对图谱,确定所得配方颗粒是否和原料留样相同。

一种鉴别待测药品是韭菜子还是葱子的方法,其步骤为:采用红外指纹图谱处理如果在1580~1615cm-1之间出现波峰,说明该药品为葱子,如果在1615~1645cm-1之间出现波峰,说明该药品是韭菜子。

一种鉴别韭菜子是否掺杂有葱子的方法,其步骤为:

①取待测药品加入95%的乙醇,乙醇与配方颗粒的质量比为(8~10)∶1,得到a溶液,微波200~300w提取,辐射时间为3~5min,将微波处理后溶液过滤,得到提取液,将提取液用旋转蒸发仪真空浓缩至固体;

②取步骤①中的所得固体加水溶解,用乙酸乙酯振摇提取,得到乙酸乙酯提取液,将乙酸乙酯提取液蒸干,得到b固体,将b固体加乙酸乙酯使其溶解,得到c提取液;

③移取c提取液,滴加在研磨后的溴化钾粉末上,放置在电烤箱中,恒温干燥,研磨后压片制样,进行红外测量;

④判断在1580~1645cm-1之间是否有波峰,如果没有波峰,说明没有掺杂葱子,如果有波峰,说明掺杂葱子。

优选地,所述的步骤①中每次微波提取时采用重复间隔辐射的方式,微波辐射30s,间隔1min后再辐射30s,直至总辐射时间达到规定的间;所述的步骤②中是取1g步骤①中的所得固体加水10ml溶解,用乙酸乙酯振摇提取3次,每次使用8~12ml乙酸乙酯,得到3份乙酸乙酯提取液,将3份乙酸乙酯提取液蒸干,得到b固体,将b固体加乙酸乙酯1ml使其溶解,得到c提取液;步骤③中是移取0.1ml的c提取液,滴加在100mg研磨后的溴化钾粉末上,放置在电烤箱中,40℃恒温干燥5min,研磨后压片制样,测量。

优选地,所述的步骤②中每次加入10ml乙酸乙酯进行提取;所述的步骤③中研磨后压片中的研磨是指粒度达到200目。

优选地,所述的红外测量要求为: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dtgs检测器对压片进行红外测定,红外测定条件:红外测定范围4000cm-1~400cm-1,分辨率4cm-1,扫描次数16次,扫描过程中扣除水和二氧化碳的干扰,环境相对湿度小于60%。

3.有益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韭菜子配方颗粒的制备方法所得配方颗粒的主成分含量较稳定,每克相当于生药量5~8g,粒度在32~40目范围,色泽均匀;

(2)本发明韭菜子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方法采用红外指纹图谱法建立韭菜子配方颗粒指纹图谱形成企业内控标准,一方面实现对配方颗粒的成品质量进行控制,有利于保证产品的质量稳定、可控,另一方面方便鉴别是否采用葱子冒充;

(3)本发明韭菜子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方法制样时对配方颗粒进行再提取,使其化学成分的差异程度变大,使两者红外指纹图谱差异变大,从而可更加清晰明了的鉴别是否存在葱子冒充韭菜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5中产地为安徽的韭菜子配方颗粒的红外指纹图谱;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5中产地为甘肃的韭菜子配方颗粒的红外指纹图谱;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5中产地为山东的韭菜子配方颗粒的红外指纹图谱;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5中产地为河南的葱子配方颗粒的红外指纹图谱;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5中产地为河北的葱子配方颗粒的红外指纹图谱;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5中产地为山东的葱子配方颗粒的红外指纹图谱;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7中产地为安徽的韭菜子配方颗粒再提取后的红外指纹图谱;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7中产地为甘肃的韭菜子配方颗粒再提取后的红外指纹图谱;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7中产地为山东的韭菜子配方颗粒再提取后的红外指纹图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进行描述。

实施例1

韭菜子配方颗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取韭菜子饮片30kg,加水提取两次,第一次加入300l水,煎煮1.5h,第二次加入240l水煎煮1h,滤过;

(2)煎液滤过合并,在70℃下,将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的清膏;

(3)趁热用200目滤布过滤,将滤液置于配料罐中,加入1.5kg糊精,搅拌溶解,喷雾干燥,制得韭菜子干燥粉,喷雾干燥进风温度为185℃,出风温度85℃;

(4)将干燥粉置于混合机内,设定转速为8r/min,混合15min,用干法制粒机制粒,干法制粒机冲孔板孔径为1.50mm,轧辊电机频率为40hz,送料电机频率为40hz。

最后制得的配方颗粒全部通过40目标准筛,粒度非常均匀,且色泽均匀,每克相当于生药量8g。

实施例2

韭菜子配方颗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取韭菜子饮片30kg,加水提取两次,第一次加入240l水,煎煮1h,第二次加入180l水煎煮0.5h,滤过;

(2)煎液滤过合并,在80℃下,将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3的清膏;

(3)趁热用100目滤布过滤,将滤液置于配料罐中,加入0.6kg糊精,搅拌溶解,喷雾干燥,制得韭菜子干燥粉,喷雾干燥进风温度为180℃,出风温度80℃;

(4)将干燥粉置于混合机内,设定转速为2r/min,混合20min,用干法制粒机制粒,干法制粒机冲孔板孔径为1.50mm,轧辊电机频率为40hz,送料电机频率为40hz。

最后制得的配方颗粒全部通过35目标准筛,粒度非常均匀,且色泽均匀,每克相当于生药量5.5g。

实施例3

韭菜子配方颗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取韭菜子饮片30kg,加水提取两次,第一次加入360l水,煎煮3h,第二次加入300l水煎煮2h,滤过;

(2)煎液滤过合并,在90℃下,将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3的清膏;

(3)趁热用200目滤布过滤,将滤液置于配料罐中,加入1.8kg糊精,搅拌溶解,喷雾干燥,制得韭菜子干燥粉,喷雾干燥进风温度为190℃,出风温度90℃;

(4)将干燥粉置于混合机内,设定转速为10r/min,混合25min,用干法制粒机制粒,干法制粒机冲孔板孔径为1.50mm,轧辊电机频率为40hz,送料电机频率为40hz。

最后制得的配方颗粒全部通过35目标准筛,粒度非常均匀,且色泽均匀,每克相当于生药量7.2g。

实施例4

由于葱子的性状与韭菜子极其相似,主成分差异较小,而目前葱子的市场价格远低于韭菜子,因此,近来市场上频繁出现以葱子冒充韭菜子的现象,这也是目前影响韭菜子配方颗粒质量的重要因素,因而迫切需要一种区分韭菜子配方颗粒与葱子配方颗粒的方法。而目前现有技术几乎很少有鉴别韭菜子还是葱子的技术,尤其是制备成配方颗粒之后,药材失去了其本身特征,更加的难以鉴别,所以我们设置了鉴别方法。我们开始尝试了各种测试方法,因为中药材本身质量和产地、生长环境等因素影响很大,所以各种测试结果都无法再现,为此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而其中当我们尝试采用红外指纹图谱法,发现每批中药的波峰都不同,再现性更差,尤其是葱子和韭菜子的红外图谱一直找不到差异点。所以在加工韭菜子配方颗粒时要求进行原料留样,检测时将生产原料留样和配方颗粒均进行红外指纹图谱处理,比对图谱,确定所得配方颗粒是否和原料留样相同,判断质量是否稳定,这样能用红外排除产地的差异。

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测定某一工艺生产原料留样的红外指纹图谱,确定在2928.25cm-1、1631.58cm-1、1400.28cm-1、1049.98cm-1、927.47cm-1、533.47cm-1处有吸收峰

(2)测定不同批次韭菜子配方颗粒指纹图谱:

a.制样:将采用该工艺制备的10个批次的韭菜子配方颗粒与溴化钾共同干燥,压片制样;

b.测定: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dtgs检测器分别对压片进行红外测定,红外测定条件:红外测定范围4000cm-1~400cm-1,分辨率4cm-1,扫描次数16次,扫描过程中扣除水和二氧化碳的干扰,环境相对湿度小于60%;

c.整理:10个批次的韭菜子配方颗粒红外光谱吸收特征如下表1所示;

表1不同批次韭菜子配方颗粒的红外光谱吸收峰所在位置

(3)比较待检测配方颗粒的红外指纹图谱特征峰与步骤(1)中的生产留样特征峰所在位置,吻合说明待检测配方颗粒的主成分含量相同,质量比较稳定,能够达到质量标准。

实施例5

以上方法是鉴于企业内部生产控制质量,但是更多的情况是很难有留样,怎么解决没有留样的检测,也是十分迫切,由于葱子的性状与韭菜子极其相似,主成分差异较小,而最后经过反复的测试,终于发现在特定的红外图谱条件下,我们发现葱子和韭菜籽会有一个波峰不一样,以下选择其中一个数据,对制得的6组配方颗粒进行分析:

我们分别采用产自安徽、甘肃、山东的韭菜子,产自河南、河北、山东的葱子制备配方颗粒,制备工艺如下:

(1)取饮片30kg,加水提取两次,第一次加入300l水,煎煮1.5h,第二次加入240l水煎煮1h,滤过;

(2)煎液滤过合并,在80℃下,将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的清膏;

(3)趁热用200目滤布过滤,将滤液置于配料罐中,加入1.5kg糊精,搅拌溶解,喷雾干燥,制得干燥粉,喷雾干燥进风温度为185℃,出风温度85℃;

(4)将干燥粉置于混合机内,设定转速为8r/min,混合20min,用干法制粒机制粒,干法制粒机冲孔板孔径为1.50mm,轧辊电机频率为40hz,送料电机频率为40hz。

采用我们设定红外指纹图谱法对制得的6组配方颗粒进行分析:

(1)建立韭菜子配方颗粒的红外指纹图谱:

a.制样:分别取上述原饮片来自安徽、甘肃和山东的韭菜子配方颗粒与溴化钾共同干燥,压片制样;

b.测定: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dtgs检测器分别对压片进行红外测定,红外测定条件:红外测定范围4000cm-1~400cm-1,分辨率4cm-1,扫描次数16次,扫描过程中扣除水和二氧化碳的干扰,环境相对湿度小于60%,以上这点尤其要注意,这点不注意,差异波峰会发生重合;

c.指纹图谱建立:不同产地的韭菜子配方颗粒红外光谱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吸收特征整理后如下表2所示,比较不同产地的韭菜子配方颗粒的红外指纹图谱,确定韭菜子配方颗粒在2928cm-1、1630cm-1、1400cm-1、1049cm-1、928cm-1、533cm-1处有吸收峰;

(2)将原饮片来自安徽、甘肃和山东的葱子配方颗粒按步骤(1)中所述的条件制样、测定得到不同产地的葱子配方颗粒的红外指纹图谱如图4、图5和图6所示,其红外光谱吸收峰所在位置整理后如上表2所示,确定葱子配方颗粒在2928cm-1、1600cm-1、1400cm-1、1045cm-1、928cm-1、527cm-1处有吸收峰;

(3)比较不同产地的葱子配方颗粒的红外指纹图谱特征峰与不同产地的韭菜子配方颗粒共有特征峰所在位置,可看出其存在明显差别,葱子配方颗粒在1580~1615cm-1之间出现波峰,韭菜子配方颗粒在1615~1645cm-1之间出现波峰,通过波峰的出现位置我们能够区别葱子配方颗粒和韭菜子配方颗粒。

表2不同产地韭菜子配方颗粒和葱子配方颗粒的红外光谱吸收峰所在位置

采用上述方法可简便迅速且准确的鉴别出原饮片是韭菜子还是葱子,便于企业把控韭菜子配方颗粒的质量。

实施例6

以上实施例是建立在理想情况,即全部用葱子冒充韭菜子的情况,在实际操作中,更多的是在韭菜子中混合葱子,此时,用实施例5的红外图谱得到的结果会和纯韭菜子相重合,满足不了实际需要,例如:依次将产地为河南、河北、山东的葱子掺入产自安徽、甘肃和山东的韭菜子,葱子的质量分数为10%,然后采用实施例5中所述的制备工艺制备出葱子和韭菜子混合物配方颗粒。

将掺杂不同产地葱子的混合物配方颗粒按实施例5中所述的条件制样、测定得到掺杂不同产地葱子的混合物配方颗粒红外指纹图谱,红外光谱吸收峰所在位置整理后如下表3所示。

表3掺杂不同产地葱子的混合物配方颗粒的红外光谱吸收峰所在位置

比较掺杂不同产地葱子的混合物配方颗粒的红外指纹图谱特征峰与实施例5中韭菜子配方颗粒、葱子配方颗粒共有特征峰所在位置,可看出混合物配方颗粒在1580~1615cm-1和1615~1645cm-1之间均出现波峰。波峰和纯韭菜子几乎重合,很难辨别,所以需要我们研发怎么测定韭菜子中混合葱子的方法。以下的实施例7是新方法的验证效果。

实施例7

将实施例6中制备的掺杂不同产地葱子的混合物配方颗粒进行再提取后进行制样:

①取10g掺杂不同产地葱子的混合物配方颗粒加入80g的95%乙醇,采用广州科威微波能有限公司的qw-hu微波-超声波萃取器,微波200w提取3次,每次提取时采用重复间隔辐射的方式,微波辐射30s,间隔1min后再辐射30s,直至总辐射时间达到3min,滤过,将3次提取液合并后用旋转蒸发仪真空浓缩至干;

②取1g步骤①中的所得残渣加水10ml溶解,用乙酸乙酯振摇提取3次,每次10ml,合并乙酸乙酯液,蒸干,残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得到提取液;

③移取0.1ml提取液,滴加在100mg研磨后的溴化钾粉末上,放置在电烤箱中,40℃恒温干燥5min,研磨至粒度为200目后压片制样。

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dtgs检测器分别对压片进行红外测定,红外测定条件:红外测定范围4000cm-1~400cm-1,分辨率4cm-1,扫描次数16次,扫描过程中扣除水和二氧化碳的干扰,环境相对湿度小于60%。

掺杂不同产地葱子的混合物配方颗粒红外光谱吸收特征整理后如下表4所示,掺杂葱子的混合物配方颗粒进行再提取后制样得到红外指纹图谱的吸收峰减少,但保留在1580~1645cm-1之间的波峰,在1592cm-1附近有一个吸收峰。

将实施例5中制备的不同产地的韭菜子配方颗粒按上述相同方法进行再提取后进行制样、测定,红外光谱如图7、图8和图9所示,吸收特征整理后如下表5所示,吸收峰减少,并且在1580~1645cm-1之间不存在波峰。

有上述实验可知,我们可以通过判断在1580~1645cm-1之间是否有波峰来鉴别配方颗粒中是否混入了葱子,如果有波峰,说明掺杂有葱子,如果没有,说明没有掺杂葱子,这是因为我们的提取方式,能提取到葱子和韭菜子的有效成分进行了差异化,那么只要含有葱子,则会有这个波峰,很好的解决了韭菜子中是否有葱子的难题,美中不足的是此方法暂时无法测定含有多少葱子。

表4掺杂不同产地葱子的混合物配方颗粒再提取后的红外光谱吸收峰所在位置

表5不同产地的韭菜子配方颗粒再提取后的红外光谱吸收峰所在位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