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用止咳平喘软膏剂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744580发布日期:2019-05-24 20:32阅读:48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医药保健品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含有多种植物精油或提取物的止咳平喘外用软膏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该制剂制备工艺简便,便于工业化生产,皮肤透过性好,止咳平喘效果佳,无皮肤刺激性,无药物依赖性。对因感冒、过敏等疾病引起的咳嗽、气喘等症状具有良好的缓解作用,可达到止咳平喘,利于夜间睡眠等效果。此外,该外用软膏可以涂于蚊虫叮咬、肌肉及关节疼痛等患处,可有效缓解症状。

研究背景

咳嗽是呼吸系统重要的反射,可起到清除气道分泌物、防止异物吸入等作用。咳嗽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病症之一,有流行病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咳嗽的总患病率为11%(陈如冲,赖克方,刘春丽,罗炜,钟南山,广州地区1087名大学生咳嗽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2):123-126)。

咳嗽起因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包括吸入物、感染、气候变化、药物、运动、精神因素等。绝大多数咳嗽是由于呼吸道疾病导致,此外,由于目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患者也日渐增多。

咳嗽反射一般可持续数日至数月不等。通常情况下,轻度且不频繁的咳嗽,在将异物或痰液排出后可自行缓解。急性呼吸道感染所伴随的咳嗽大约持续数日,当炎症控制后可缓解消退;而由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引起的慢性咳嗽大多持续数周甚至数月。频繁、剧烈、长期的咳嗽不仅消耗体力,影响睡眠及生活质量。还可使气道内病变向小血管扩张,加重感染。剧烈的咳嗽咳因胸膜内压升高而阻止静脉回流,进一步升高静脉压和脑脊压;而对于心衰患者,咳嗽可导致肺动脉高压,加重心脏负担。此外,咳嗽还可引起头痛、咽痛、胸痛/闷,咯血、呕吐、自发性气胸等,长期咳嗽还可引起肺泡壁弹性组织破坏,诱发肺气肿等。

药物治疗是目前咳嗽的首选治疗方案。根据其发病原因及症状,常用的药物包括镇咳药,抗组胺药,抗生素,黏液溶解剂,局部减充血剂,糖皮质激素等。同时为提高治疗效果,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外用贴剂、软膏剂以及雾化剂等剂型的应用也不断增长。外用软膏是一种主要用于局部治疗的常用制剂,其药物或活性成分通过表皮或经表皮渗入皮下组织发挥止痒、止痛、麻醉、抗感染等作用。该制剂局部药效起效迅速,使用方便,尤其适用于老人、儿童及吞咽困难等特殊患者。天然精油是萃取自植物的花、根茎、叶、果实、种子等部位的特有芳香物质,具有分子量小、易挥发性、易透过细胞膜等特点,同时多种挥发油均具有天然的抗菌、抗病毒等生物活性。研究表明通过上调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还原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等的表达从而上调抗氧化、抗炎症的基因通路,抑制或减少促炎性反应的发生(xichen,etal.curcumolexhibitsanti-inflammatorypropertiesbyinterferingwiththejnk-mediatedap-1pathwayinlipopolysaccharide-activatedraw264.7cells,europeanjournalofpharmacology,2014,723(15):339-345)。由于其来源天然,安全性好,在医药、美容保健品及食品加工等领域广泛应用。

因此,本发明选取天然植物精油为活性物质,辅以油性基质制成用于止咳平喘的外用软膏剂。该软膏剂具有药物分散均匀、局部起效迅速、无药物依赖性、无毒副作用、使用方便等诸多优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涉及外用医药保健品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含有多种植物精油或提取物的止咳平喘外用软膏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该制剂对因感冒、过敏等疾病引起的咳嗽、气喘等症状具有良好的缓解作用,可达到止咳平喘,利于夜间睡眠等效果。此外用软膏剂皮肤透过性好,止咳平喘效果佳;无皮肤刺激性,无毒副作用,制备工艺简便,便于工业化生产。此外,该外用软膏还可用于蚊虫叮咬、特异性皮炎、肌肉及关节疼痛等症状的缓解。

本发明特征在于由下列原料及质量百分比组成:

百里香1%~8%,薄荷醇0.5%~6%,桉叶油1%~5%,樟脑2%~4.8%,柠檬油0.5%~3%,橙花油1%~3%,短链醇1%~10%,维生素e0.05%~2%,防腐剂0.25%~1%,羊毛脂5%~10%,蜂蜡6%~12%,白凡士林35.2%~81.7%。

一种外用软膏剂的制备方法,有如下步骤:

(1)选取药用级百里香油,薄荷醇,桉叶油,樟脑,柠檬油,橙花油、短链醇、维生素e、防腐剂、羊毛脂,蜂蜡,白凡士林等为原料,各原料占总重的质量百分比分别为百里香油1%~8%,薄荷醇0.5%~6%,桉叶油1%~5%,樟脑2%~4.8%,柠檬油0.5%~3%,橙花油1%~3%,短链醇1%~10%,维生素e0.05%~2%,防腐剂0.25%~1%,羊毛脂5~10%,蜂蜡6~12%,白凡士林余量;

(2)将樟脑与薄荷醇混合研磨,共熔后,加入百里香油、桉叶油、柠檬油、橙花油、短链醇、维生素e等混合均匀,制得混合相i;

(3)将羊毛脂、蜂蜡和白凡士林加热除去水分,滤过,制成油性基质;

(4)油性基质适当冷却后,将混合相i缓慢加入其中,研磨搅拌,混合均匀;

(5)在步骤(4)混合相中加入适量防腐剂,混合均匀,分装,自然冷却即得。

上述步骤(1)所述短链醇为甘油、1,2-丙二醇及1,3-丙二醇的一种。

上述步骤(3)中蜂蜡、羊毛脂、白凡士林加热温度为105~115℃。

上述步骤(4)中油性基质的适当冷却温度为50~67℃。

上述步骤(5)中防腐剂为羟苯酯类、苯甲酸类及山梨酸类中的一种。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该制剂中含有的天然植物精油为活性小分子、易挥发物质,易通过透过皮肤角质层屏障进入皮下组织发挥止咳平喘作用,起效快,安全性好。

2.本发明主要成分来源于天然植物,生物活性高、安全有效、无药物依赖性、可长期多次使用,兼具预防及治疗用途。

3.制备制备过程绿色环保,工艺简便且便于工业化规模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详细的说明。以下实例将有助于本领域技术及研究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但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任何人在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内所做的任何形式的修改,仍在本发明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1

(1)按下列质量组分比称取药用原料:

(2)制备方法:将樟脑与薄荷醇混合研磨,共熔后,加入百里香油、桉叶油、柠檬油、橙花油、甘油、1,2-丙二醇、维生素e等混合均匀,制得混合相i。将羊毛脂、蜂蜡和白凡士林加热至110℃除去水分,滤过,制成油性基质。油性基质冷却至50℃~55℃时,将混合相i缓慢加入其中,边加入边研磨搅拌至混合均匀,制得混合相ii。随后将尼泊金甲酯加入混合相ii中,研磨搅拌至混合均匀,分装,室温条件下自然冷却即得。

该软膏稠度适中,涂抹方便,皮肤吸收迅速。大鼠体外皮肤刺激性试验结果表明,此软膏涂于大鼠背部被毛表面皮肤2h后,与对侧皮肤自身对照相比,实验组皮肤表面无红斑,无水肿或斑疹出现,表明本外用制剂无皮肤刺激性,安全性良好。室温条件下密闭保存,放置6个月外观形态保持良好,无酸败异味。

实施例2

(1)按下列质量组分比称取药用原料:

(2)制备方法:将樟脑与薄荷醇混合研磨,共熔后,加入百里香油、桉叶油、柠檬油、橙花油、甘油、1,2-丙二醇、维生素e等混合均匀,制得混合相i。将羊毛脂、蜂蜡和白凡士林加热至110℃~115℃除去水分,滤过,制成油性基质。油性基质冷却至60℃±2℃时,将混合相i缓慢加入其中,边加入边研磨搅拌至混合均匀,制得混合相ii。随后将尼泊金甲酯加入混合相ii中,研磨搅拌至混合均匀,分装,室温条件下自然冷却即得。

该软膏淡黄色固体,有柠檬、薄荷等清香气味,且易于涂抹。随机选取60名感冒引起的成人咳嗽患者,将本品适量涂于胸前或喉咙等部位,咳嗽时使用,每日数次。按如下疗效判定标准统计患者的治疗结果:

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或显著改善,咳嗽及气喘等症状消失或显著改善,痰液增多易咳出;

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大部分消失,咳嗽及气喘等症状减轻,痰液增多且较易咳出;

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咳嗽及气喘等症状无改善,痰液量及排除难易无变化。

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用药3日后,多数患者均表示用药后咳嗽及气喘等症状减轻,痰液增多易咳出。尤其是睡前使用后,呼吸通畅,平躺后咳嗽发作频率下降,痰液易排出,睡眠质量明显提高。统计结果显示60位患者经过涂抹本实施例软膏,显效14例,有效4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7%。

实施例3

(1)按下列质量组分比称取药用原料:

(2)制备方法:将樟脑与薄荷醇混合研磨,共熔后,加入百里香油、桉叶油、柠檬油、橙花油、甘油、1,2-丙二醇、维生素e等混合均匀,制得混合相i。将羊毛脂、蜂蜡和白凡士林加热至100℃~105℃除去水分,滤过,制成油性基质。油性基质冷却至55℃±5℃时,将混合相i缓慢加入其中,边加入边研磨搅拌至混合均匀,制得混合相ii。随后将尼泊金甲酯加入混合相ii中,研磨搅拌至混合均匀,分装,室温条件下自然冷却即得。

随机选取30名蚊虫叮咬及30名特异性皮炎的患者,取本品适量涂于蚊虫叮咬或特异性皮炎等部位,瘙痒时使用,并按如下疗效判定标准统计患者的治疗结果:

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或显著改善,蚊虫叮咬及特异性皮炎部位恢复正常。

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大部分消失,蚊虫叮咬及特异性皮炎部位有改善。

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蚊虫叮咬及特异性皮炎部位无变化。

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受试者表示使用后皮肤清凉感明显,瘙痒症状明显减轻,使用数次后皮肤红肿面积减小、瘙痒消退。

用药3日后统计结果,经过涂抹本实施例软膏,30位蚊虫叮咬受试者中显效17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3.3%。30位特异性皮炎受试者中显效16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0%。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