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体式负压引流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63249阅读:709来源:国知局
一种分体式负压引流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分体式负压引流球。



背景技术:

外科引流是指将体腔、关节腔、器官或组织内的引流体,包括血液、脓液、炎性渗出物、胆汁、分泌物或囊性液等引出体外(外引流)或体内(内引流),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由于积液给机体造成的损害。

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一体式负压引流球进行引流,这主要具有以下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为了将伤口创面渗出的引流体引出体外;二是为了通过负压将伤口创面腔隙缩小。然而,临床医务人员在实际使用现有的一体式负压引流球进行引流过程中存在以下缺陷和不足:

首先,现有技术中使用的负压引流球一体式的,包括引流管和负压球,负压球通过挤压后形成负压动力,随着负压球中的引流量增多,或者引流管在创面口按压松动或漏气时,均能使得负压球中的压力变小,而引流必须达到适当引流压力才能有效引流。

其次,现有技术中使用的负压引流球为一体式,引流管的大小固定,不能适用于各类切口,灵活性差,不能根据切口更换尺寸规格对应的引流管,不能有效引流,导致伤口皮下积血或积液,影响伤口愈合,增加感染机会。

另外,现有技术中使用的负压引流球为一体式,在放引流液的时候容易感染医务人员,会污染床单,增加感染的风险,尤其是传染性疾病患者或艾滋携带者。容易通过体液传播给医护人员,每年均有报道医务人员因在使用负压引流球时而被感染。

中国专利文献CN201520533798.6,申请日2015.07.22,专利名称为:一种改进型的一次性医用负压引流球,公开了一种改进型的一次性医用负压引流球,包括引流球球体,所述引流球球体的上端连接设有胃管连接管和排气孔,所述引流球球体的底部向下延伸,形成一可放置该引流球球体的底座,该底座的底部设有一排液口;所述引流球球体侧壁设有若干层的弹性折叠部,该弹性折叠部用于该引流球球体的压缩排气和其球体内部形成负压。

上述专利文献结构更加合理,实用性更好,不仅可以稳定、方便地放置,而且可以有效地防止引流引流体逆流,还可以简单方便地排出引流引流体,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更符合医护人员的临床使用,更好地辅助患者的康复治疗。然而,关于一种分体式结构设计、能有效引流,便于更换,适合不同切口引流,避免感染的负压引流球则相应的公开。

综上所述,亟需一种分体式结构设计、能有效引流,便于更换,适合不同切口引流,避免感染的负压引流球,而关于这种负压引流球目前还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分体式结构设计、能有效引流,便于更换,适合不同切口引流,避免感染的负压引流球。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分体式负压引流球,所述的分体式负压引流球包括引流管、负压球;所述的引流球一端设有接管,接管内壁设有内螺纹,接管与负压球是一次整体成型的,相应的引流管一端设有外螺纹,引流管与接管通过螺纹连接;所述负压球的另一端连接抽吸接头或单向阀门,抽吸接头或单向阀门与注射器匹配;所述负压球的外壁上标记有刻度线,刻度线居中分布在负压球上,且刻度线为双线分布的形式;所述的负压球的一侧设有手环。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抽吸接头包括壳体、活塞杆、复位弹簧、导引杆、密封圈;所述壳体为中空结构,壳体中容纳活塞杆、密封圈、复位弹簧、导引杆;所述壳体一端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与负压球建立连接;所述的活塞杆一端固定连接在导引杆上,所述的导引杆端部设导引头,导引头相对导引杆向外凸出,导引杆通过连接柱固定在壳体内壁上;所述导引杆上套接复位弹簧;所述密封圈设置在活塞杆的两端。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单向阀门中设有阀片,阀片至少为两片,汇聚于一点形成漏斗状,且漏斗状的大端面朝向外侧,小端面朝向内侧,阀片自然状态下为封闭的形式。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引流管上设有抗返流夹和固定夹,所述的抗返流夹设置在近负压球端,所述的固定夹设置在远负压球端。

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分体式负压引流球,引流管与负压球之间的连接为分体式结构设计,便于及时更换,确保负压球能提供引流而需要的负压动力,能够根据不同切口类型更换相应尺寸规格的引流管,从而能够有效引流,避免切口与引流管不匹配,导致伤口皮下积血或积液,影响伤口愈合,增加感染机会,通过抽吸的方式倾倒负压球中的引流体,减少了引流液与医务人员的接触机会;

2、设有刻度线,将刻度线居中分布在负压球上,且刻度线为双线分布的形式,该设计方式一方面便于医务人员便于观察计量;另一面,从不同方向进行计量,计量准确;

3、负压球上设置手环,便于携带转移;

4、选用抽吸接头以及单向阀门与注射器匹配抽取引流液,操作方便,不必向传统负压引流球那样,每日将负压球中的引流液倾倒,本实用新型中只需要通过注射器中抽取部分引流液,引流液不占具多余的空间,确保负压球提供充分的负压动力,最后当不再需要对患者引流时,才将负压球的引流液倾倒,方便医务人员工作,同时减少倾倒引流液的次数,减少感染的机率;

5、通过引流管设置固定夹,不需要再采用传统临床上回形针固定方式,避免扎伤,固定的稳定性也更强;引流管上设置抗返流夹,能有效防止引流体倒流回伤口引起感染。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分体式负压引流球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抽吸接头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分体式负压引流球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单向阀门主视图。

附图5为单向阀们俯视图。

附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种分体式负压引流球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

1.引流管 2.负压球

21.接管 22.刻度线

24.手环 25.抽吸接头

251.壳体 252.活塞杆

253.复位弹簧 254.导引杆

255.导引头 256.密封圈

26.单向阀门 261.阀片

3.固定夹 4.抗返流夹

实施例1

请参照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分体式负压引流球结构示意图。一种分体式负压引流球,所述的分体式负压引流球包括引流管1、负压球2;所述的引流球一端设有接管21,接管21内壁设有内螺纹,接管21与负压球2是一次整体成型的,相应的引流管1一端设有外螺纹,引流管1与接管21通过螺纹连接;所述负压球2的另一端连接抽吸接头25,抽吸接头25与注射器匹配;所述负压球2的外壁上标记有刻度线22,刻度线22居中分布在负压球2上,且刻度线22为双线分布的形式;所述的负压球2的一侧设有手环24。

请参照图2,图2为抽吸接头25内部结构示意图。所述的抽吸接头25包括壳体251、活塞杆252、复位弹簧253、导引杆254;密封圈256;所述壳体251为中空结构,壳体251中容纳活塞杆252、密封圈256、复位弹簧253、导引杆254;所述壳体251一端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与负压球2建立连接;所述的活塞杆252一端固定连接在导引杆254上,所述的导引杆254端部设导引头255,导引头255相对导引杆254向外凸出,导引杆254通过连接柱固定在壳体251内壁上;所述导引杆254上套接复位弹簧253;所述密封圈256设置在活塞杆252的两端。抽吸接头25工作原理如下:未使用时,密封圈256在复位弹簧253的弹力作用下,紧紧密封在壳体251一端的通道中,这样负压球2中的引流液不会向外流出,当使用注射器抽吸时,活塞杆252向下移动,密封圈256随着活塞杆252偏离原来的位置,通道被打开,此时,负压球2中引流液便会流出,医务人员只要稍微倾斜一下注射接口,同时向外拉取注射器手柄,即可将引流液抽吸到注射器中,当抽吸完成后,拔出注射器,活塞杆252因复位弹簧253的弹力作用往回移动,活塞杆252上的密封圈256再次将通道进行密封,从而防止了负压球2中引流液外流。

需要说明的是:引流管1通过螺纹连接方式与负压球2连接,首先,螺纹连接密封性好,在连接处不会出现漏液;其次,与现有技术相比,将引流管1与负压球2可拆卸连接,当负压球2中的引流增多或者引流管1在创面口按压松动或漏气时,可更换负压球2,确保负压球2能提供有效引流所需的动力;另外,将引流管1与负压球2可拆卸连接,可将不同规格的引流管1配套使用,只需将不同规格引流管1端部设计成与负压球2的接管21统一连接的形式即可,这样一个负压球2可对应连接部同规格的引流管1,在术前医务人员可根据切口进行选择尺寸规格相对应的引流管1,从而能够有效引流,避免切口与引流管1不匹配,导致伤口皮下积血或积液,影响伤口愈合,增加感染机会。

所述的负压球2上设有刻度线22,本实用新中将刻度线22居中分布在负压球2上,且刻度线22为双线分布的形式,该设计方式一方面便于医务人员便于观察计量;另一面,从不同方向进行计量,计量准确;所述负压球2上设置手环24,便于携带转移。

所述负压球2上设置抽吸接头25,抽吸接头25与注射器皮配,医务人员可通过将注射器插入抽吸接头25中,从而实现对引流液的抽吸,采用该方式处理引流液,减少了引流液与医务人员的接触机会,医务人员被患者携带的传染性病毒以及艾滋病毒感染的机率少。而传统的负压引流球为一体式设计的,医务人员在处理引流液时,容易感染医务人员,会污染床单,增加感染的风险。

实施例2

请参照图3-图5,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分体式负压引流球结构示意图。图4为单向阀门26主视图。图5为单向阀们俯视图。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负压球2中连接单向阀门26,所述的单向阀门26中设有阀片261,阀片261至少为两片,汇聚于一点形成漏斗状,且漏斗状的大端面朝向外侧,小端面朝向内侧,阀片261自然状态下为封闭的形式,当从漏斗状的大端面沿着小端面施力时,阀片261打开。使用状态下,将注射器插入,阀片261打开,从而抽取引流液,待将注射器拔出时,阀片261关闭,负压球2中的引流液不会流出。本实施采用单向阀门26的结构形式,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实施例3

请参照图6,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种分体式负压引流球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引流管1上设有抗返流夹4和固定夹3,所述的抗返流夹4设置在近负压球2端,所述的固定夹3设置在远负压球2端。本实施例中通过引流管1设置固定夹3,不需要再采用传统临床上回形针固定方式,避免扎伤,固定的稳定性也更强;引流管1上设置抗返流夹4,能有效防止引流体倒流回伤口引起感染。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分体式负压引流球,引流管1与负压球2之间的连接为分体式结构设计,便于及时更换,确保负压球2能提供引流而需要的负压动力,能够根据不同切口类型更换相应尺寸规格的引流管1,从而能够有效引流,避免切口与引流管1不匹配,导致伤口皮下积血或积液,影响伤口愈合,增加感染机会,通过抽吸的方式倾倒负压球2中的引流体,减少了引流液与医务人员的接触机会;设有刻度线22,将刻度线22居中分布在负压球2上,且刻度线22为双线分布的形式,该设计方式一方面便于医务人员便于观察计量;另一面,从不同方向进行计量,计量准确;负压球2上设置手环24,便于携带转移;选用抽吸接头25以及单向阀门26与注射器匹配抽取引流液,操作方便,不必向传统负压引流球那样,每日将负压球2中的引流液倾倒,本实用新型中只需要通过注射器中抽取部分引流液,引流液不占具多余的空间,确保负压球2提供充分的负压动力,最后当不再需要对患者引流时,才将负压球2的引流液倾倒,方便医务人员工作,同时减少倾倒引流液的次数,减少感染的机率;过引流管1设置固定夹3,不需要再采用传统临床上回形针固定方式,避免扎伤,固定的稳定性也更强;引流管1上设置抗返流夹4,能有效防止引流体倒流回伤口引起感染。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