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注射器安装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71715阅读:388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注射器安装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自动注射器安装组件。



背景技术:

注射器是一种常用的医疗器具,主要用于将药水注射入患者的体内。现有的注射器包括用于容纳药水的针筒、设置在针筒端部的针头、设置在针筒内的活塞和活塞杆,打针时,护士首先需要将针头戳入患者体内,然后通过手指按压活塞杆,使其将针筒内的药水通过针头注入患者体内,这种打针的方式需要一定的技巧,较为熟练的护士能够掌握一定的力度,使得药水能够被匀速地注注入患者体内,而熟练度较差的护士可能会由于力度掌握不准确,使得药水被注入过快,从而导致患者的不适,此外,在长时间打针后,护士的手部可能会酸痛,从而进一步使其不能够很好地掌握力度。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新型的自动注射器及用于安装该自动注射器的安装组件,通过自动注射器安装组件能够实现自动注射器的自动注射。

有鉴于上述的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自动注射器安装组件。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安装自动注射器以使自动注射器将药水均匀地注入患者体内且操作简单、劳动强度较低的自动注射器安装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注射器安装组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为两端开口、内部中空的管状结构,壳体的上表面上设有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一容置槽内设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机体与壳体固定连接,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二丝杆连接,所述第二丝杆上设有与第二丝杆螺纹连接的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底端设有多个第一金属电极,第一金属电极的下方设有与第一金属电极接触的条形金属片,所述条形金属片固定设置于第一容置槽的底面上,所述第一容置槽的上方设有与壳体连接的上盖,所述上盖的表面设有条形穿孔,所述壳体的下表面上设有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二容置槽内设有微控制器和第一电池,所述第二容置槽的下方设有与所述壳体连接的下盖,所述下盖的底面上设有多个第一按钮开关,所述第一按钮开关、第一电池、条形金属片、第二电机分别与所述微控制器电连接。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注射器安装组件,所述连接块的底面上设有第三容置槽,所述第三容置槽内设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与第三容置槽的底面之间设有弹性装置,所述弹性装置的一端连接在容置槽的底面上,弹性装置的另一端连接在安装板上,所述第一金属电极固定设置在安装板的底面上,并且第一金属电极的底端凸伸出连接块的下表面,所述连接块的上表面上设有插头,所述插头内设有与第一金属电极电连接的第二金属电极。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注射器安装组件,所述弹性装置为弹簧。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注射器安装组件,:所述第一容置槽的底面上设有与所述丝杆平行的滑槽,所述条形金属片设置在所述滑槽内。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注射器安装组件,所述壳体的后端设置有绑带。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注射器安装组件,所述绑带的端部设有魔术贴,所述微控制器为单片机。

借由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注射器安装组件,通过第二电机的设置,使得操作人员无需手指按压自动注射器的针筒即可将针头戳入患者体内,并将药水均匀地注入到患者的体内。具体使用时,操作人员首先将预先准备好的自动注射器安装在壳体上,并将连接块的顶端插入至自动注射器的接口内,然后将壳体套在手上,并将自动注射器的针头对准需要打针的部位,接着用手指按下下盖底面上的第一按钮开关,微控制器在接收到第一按钮开关发出的信号后,发送启动信号至第二电机并启动第二电机,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带动第二丝杆转动,与第二丝杆螺纹连接的连接块在第二丝杆的带动下沿着第二丝杆移动,设置于连接块底端的第一金属电极便沿着条形金属片滑动,由于第一金属电极通过接口与自动注射器内的第一电机电连接,从而使得连接块移动的过程中微控制器能够通过条形金属片与自动注射器内的第一电机电连接。连接块移动的同时,与连接块连接的自动注射器在连接块的带动下沿着条形穿孔移动,直至针头戳入患者体内,然后操作人员通过第一按钮开关发送控制信号至微控制器,微控制器在接受到该信号后发送启动信号至自动注射器内的第一电机并启动第一电机,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带动与其连接的第一丝杆转动,与第一丝杆螺纹连接的活塞杆便在针筒内移动并推动活塞在针筒内滑动,从而将针筒内的药水通过针头注射入患者体内。由于是通过电机将药水注入人体,因此其注入的速度更均匀,操作人员也无需一直按钮活塞杆,因此劳动强度更小,而且操作起来更方便,此外,操作人员也可同时携带多根注射器,从而提高劳动效率。通过以上的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注射器安装组件,用于安装自动注射器以使自动注射器将药水均匀地注入患者体内且操作简单、劳动强度较低。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注射器安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连接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自动注射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注射器;2:针筒;3:针头;4:活塞;5:活塞杆;6:管体;7:底盖;8:第一电机;9:第一丝杆;10:壳体;11:第一容置槽;12:第二电机;13:第二丝杆;14:连接块;15:金属电极;16:条形金属片;17:上盖; 18:条形穿孔;19:接口;20:第二容置槽;21:微控制器;22:第一电池; 23:下盖;24:第一按钮开关;25:第三容置槽;26:安装板;27:弹性装置; 28:插头;29:滑槽;30:绑带;31:魔术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参见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自动注射器安装组件,其自动注射器1包括针筒2、设置在针筒顶端的针头3、设置于针筒内的活塞4和活塞杆5,注射器还包括套筒,套筒包括管体6和设置在管体底端并与管体可拆卸连接的底盖7,针筒的底端可拆卸地设置在管体的内腔中,底盖内设有第一电机8,第一电机的机体固定设置在底盖的内侧面上,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一丝杆9连接,第一丝杆与活塞杆螺纹连接;

自动注射器安装组件包括壳体10,壳体为两端开口、内部中空的管状结构,壳体的上表面上设有第一容置槽11,第一容置槽内设有第二电机12,第二电机的机体与壳体固定连接,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二丝杆13连接,第二丝杆上设有与第二丝杆螺纹连接的连接块14,连接块的底端设有多个第一金属电极15,第一金属电极的下方设有与第一金属电极接触的条形金属片16,条形金属片固定设置于第一容置槽的底面上,第一容置槽的上方设有与壳体连接的上盖17,上盖的表面设有与第一丝杆平行的条形穿孔18,连接块的顶端插设于管体表面的接口19内,壳体的下表面上设有第二容置槽20,第二容置槽内设有微控制器 21和第一电池22,第二容置槽的下方设有与壳体连接的下盖23,下盖的底面上设有多个第一按钮开关24,第一按钮开关、第一电池、条形金属片、第二电机分别与微控制器电连接。优选的,壳体由柔性材料制成。

具体使用时,操作人员首先将预先准备好的自动注射器安装在壳体上,并将连接块的顶端插入至自动注射器的接口内,然后将壳体套在手上,并将自动注射器的针头对准需要打针的部位,接着用手指按下下盖底面上的第一按钮开关,微控制器在接收到第一按钮开关发出的信号后,发送启动信号至第二电机并启动第二电机,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带动第二丝杆转动,与第二丝杆螺纹连接的连接块在第二丝杆的带动下沿着第二丝杆移动,设置于连接块底端的第一金属电极便沿着条形金属片滑动,由于第一金属电极通过接口与自动注射器内的第一电机电连接,从而使得连接块移动的过程中微控制器能够通过条形金属片与自动注射器内的第一电机电连接。连接块移动的同时,与连接块连接的自动注射器在连接块的带动下沿着条形穿孔移动,直至针头戳入患者体内,然后操作人员通过第一按钮开关发送控制信号至微控制器,微控制器在接受到该信号后发送启动信号至自动注射器内的第一电机并启动第一电机,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带动与其连接的第一丝杆转动,与第一丝杆螺纹连接的活塞杆便在针筒内移动并推动活塞在针筒内滑动,从而将针筒内的药水通过针头注射入患者体内。由于是通过电机将药水注入人体,因此其注入的速度更均匀,操作人员也无需一直按钮活塞杆,因此劳动强度更小,而且操作起来更方便,此外,操作人员也可同时携带多根注射器,从而提高劳动效率。

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注射器安装组件,连接块的底面上设有第三容置槽25,第三容置槽内设有安装板26,安装板与第三容置槽的底面之间设有弹性装置27,弹性装置的一端连接在容置槽的底面上,弹性装置的另一端连接在安装板上,第一金属电极固定设置在安装板的底面上,并且第一金属电极的底端凸伸出连接块的下表面,连接块的上表面上设有插头28,插头内设有与第一金属电极电连接的第二金属电极(图中未示出)。

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注射器安装组件,弹性装置为弹簧。

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注射器安装组件,:第一容置槽的底面上设有与丝杆平行的滑槽29,条形金属片设置在滑槽内。

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注射器安装组件,壳体的后端设置有绑带30。

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的自动注射器安装组件,绑带的端部设有魔术贴31,微控制器为单片机。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

此外,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同时,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