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术机器人中骨折稳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89070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骨科手术机器人中骨折稳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骨科手术机器人中骨折稳定装置。



背景技术:

骨科手术常用的持骨器,其主要作用为夹持骨骼帮助复位。现有的持骨器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现有持骨器适用于骨折切开复位手术,不能满足微创置入体内的需求。2、现有持骨器两臂连接部在主体部位中部,相对力臂较短,难以满足机器人手术高精度情况下对骨折端的稳定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骨科手术机器人中骨折稳定装置,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骨科手术机器人中骨折稳定装置,包括第一夹臂(1)、第二夹臂(2)以及加压装置(3);

所述第一夹臂(1)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头部(1-1)、第一颈部(1-2)、第一体部(1-3)和第一尾部(1-4);所述第一头部(1-1)、所述第一颈部(1-2)、所述第一体部(1-3)和所述第一尾部(1-4)按由前向后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一头部(1-1)的内侧设置有柱状凸起(1-1-1);所述第一颈部(1-2)具有弧度以匹配人体骨骼外径;

所述第二夹臂(2)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二头部(2-1)、第二颈部(2-2)、第二体部(2-3)和第二尾部(2-4);所述第二头部(2-1)、所述第二颈部(2-2)、所述第二体部(2-3)和所述第二尾部(2-4)按由前向后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二头部(2-1)开设有与所述柱状凸起(1-1-1)相匹配的第一通孔,所述柱状凸起(1-1-1)插入到所述第一通孔,以使所述第一头部(1-1)和所述第二头部(2-1)结合;所述第二颈部(2-2)具有弧度以匹配人体骨骼外径;

所述加压装置(3)包括螺栓(3-1)、门型框(3-2)以及手柄(3-3);所述门型框(3-2)包括左侧框体、右侧框体以及顶部框体;所述门型框(3-2)的所述左侧框体的底部和所述右侧框体的底部分别夹持于第二体部(2-3)的两侧,并与所述第二体部(2-3)可转动连接;当所述门型框(3-2)转动到与所述第二夹臂(2)的轴向相垂直的位置时,所述第一夹臂(1)的第一尾部(1-4)位于所述顶部框体的下方;所述顶部框体开设有顶部螺纹孔;所述手柄(3-3)包括一体成形的螺柱(3-3-1)与横形柄(3-3-2);所述螺柱(3-3-1)的末端旋入并穿过所述顶部螺纹孔,进而按压于所述第一尾部(1-4)上,调节所述螺柱(3-3-1)的旋入长度,实现对所述第一尾部(1-4)的不同程度挤压,实现加压固定。

优选的,所述第一颈部(1-2)的内侧和所述第二颈部(2-2)的内侧均设置有用于增加摩擦力的锯齿状凸起。

优选的,所述门型框(3-2)通过以下结构实现与所述第二体部(2-3)的可转动连接:

所述左侧框体的底部和所述右侧框体的底部分别开设有左侧螺纹孔和右侧螺纹孔;所述第二体部(2-3)在对应位置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螺栓(3-1)的两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的两侧,并分别与所述左侧螺纹孔和所述右侧螺纹孔连接,实现所述门型框(3-2)以所述螺栓(3-1)为轴的旋转。

优选的,所述第一夹臂(1)的夹臂长度50-300mm、夹臂直径5mm-30mm、第一颈部(1-2)的弧度直径18-60mm;

所述第二夹臂(2)的夹臂长度50-300mm、夹臂直径5mm-30mm、第二颈部(2-2)的弧度直径18-60mm;

所述加压装置(3)的长度4mm-20mm、宽度5mm-30mm、高度20mm-80mm;所述螺柱(3-3-1)的长度20-100mm。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骨科手术机器人中骨折稳定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第一夹臂、第二夹臂为分体设计,可分别经皮微创置入,置入后在体内组合,实现对骨折端的抓持稳定。

(2)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的结合部位在前端,在不增加总长度的情况下可以提供更长的力臂,增加把持力稳定性。

(3)第二夹臂的尾端可以和骨科手术机器人相连接。

(4)还具有结构简单、便于操作、分体结构易拆解以及便于清洗消毒等优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骨科手术机器人中骨折稳定装置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骨科手术机器人中骨折稳定装置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骨科手术机器人中骨折稳定装置的前段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骨科手术机器人中骨折稳定装置,参考图1-图3,包括第一夹臂1、第二夹臂2以及加压装置3;

第一夹臂1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头部1-1、第一颈部1-2、第一体部1-3和第一尾部1-4;第一头部1-1、第一颈部1-2、第一体部1-3和第一尾部1-4按由前向后方向依次设置;第一头部1-1的内侧设置有柱状凸起1-1-1;第一颈部1-2具有弧度以匹配人体骨骼外径;第一颈部1-2的内侧可设置用于增加摩擦力的锯齿状凸起。

第二夹臂2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二头部2-1、第二颈部2-2、第二体部2-3和第二尾部2-4;第二头部2-1、第二颈部2-2、第二体部2-3和第二尾部2-4按由前向后方向依次设置;第二头部2-1开设有与柱状凸起1-1-1相匹配的第一通孔,柱状凸起1-1-1插入到第一通孔,以使第一头部1-1和第二头部2-1结合;柱状突起优选具有一定角度,以防止固定后松脱;第二颈部2-2具有弧度以匹配人体骨骼外径;第二颈部2-2的内侧可设置用于增加摩擦力的锯齿状凸起。

加压装置3包括螺栓3-1、门型框3-2以及手柄3-3;门型框3-2包括左侧框体、右侧框体以及顶部框体;门型框3-2的左侧框体的底部和右侧框体的底部分别夹持于第二体部2-3的两侧,并与第二体部2-3可转动连接;具体实现上,门型框3-2通过以下结构实现与第二体部2-3的可转动连接:

左侧框体的底部和右侧框体的底部分别开设有左侧螺纹孔和右侧螺纹孔;第二体部2-3在对应位置开设有第二通孔;螺栓3-1的两端穿过第二通孔的两侧,并分别与左侧螺纹孔和右侧螺纹孔连接,实现门型框3-2以螺栓3-1为轴的旋转。

当门型框3-2转动到与第二夹臂2的轴向相垂直的位置时,第一夹臂1的第一尾部1-4位于顶部框体的下方;顶部框体开设有顶部螺纹孔;手柄3-3包括一体成形的螺柱3-3-1与横形柄3-3-2;螺柱3-3-1的末端旋入并穿过顶部螺纹孔,进而按压于第一尾部1-4上,调节螺柱3-3-1的旋入长度,实现对第一尾部1-4的不同程度挤压,实现加压固定。

骨科手术机器人中骨折稳定装置优选采用以下规格:

第一夹臂1的夹臂长度50-300mm、夹臂直径5mm-30mm、第一颈部1-2的弧度直径18-60mm;第二夹臂2的夹臂长度50-300mm、夹臂直径5mm-30mm、第二颈部2-2的弧度直径18-60mm;加压装置3的长度4mm-20mm、宽度5mm-30mm、高度20mm-80mm;螺柱3-3-1的长度20-100mm。

上述骨科手术机器人中骨折稳定装置,参见图2和图3,其使用方法为:

(1)手术时,首先在肢体外侧皮肤表面切两个小切口,将第一夹臂的前端插入上切口,钝性分离软组织直达骨的外侧面,使第一夹臂的第一头部紧贴骨面滑向骨的内侧面;

(2)将第二夹臂2的前端插入下切口,钝性分离软组织直达骨的外侧面,使第二夹臂的第二头部紧贴骨面滑向骨的内侧面;

(3)使第一头部和第二头部在体内组合;

(4)使第一尾部1-4与第二尾部2-4靠近;

(5)将加压装置的门型框3-2旋转到与第二体部2-3垂直的位置,此时,第一夹臂1的第一尾部1-4位于顶部框体的下方;然后,旋转横形柄3-3-2,在第一尾部1-4与第二尾部2-4之间施加合适压力,完成对骨的抓持固定;

(6)将第二夹臂2的末端与骨科手术机器人相连接,进行骨科手术;

(7)骨科手术结束后,逆时针旋转横形柄3-3-2,从而减小第一尾部1-4与第二尾部2-4之间压力,直至松脱,将第一头部1-1及第二头部2-1在体内分离,逐一取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骨科手术机器人中骨折稳定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第一夹臂、第二夹臂为分体设计,可分别经皮微创置入,置入后在体内组合,实现对骨折端的抓持稳定。

(2)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的结合部位在前端,在不增加总长度的情况下可以提供更长的力臂,增加把持力稳定性。

(3)第二夹臂的尾端可以和骨科手术机器人相连接。

(4)还具有结构简单、便于操作、分体结构易拆解以及便于清洗消毒等优势。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