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脉动真空灭菌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26809发布日期:2018-06-08 18:02阅读:380来源:国知局
一种脉动真空灭菌器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压蒸汽灭菌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高压蒸汽灭菌设备的脉动真空灭菌器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脉动真空灭菌器的管道都是采用电控气动阀驱动气动控制阀的方式实现阀门动作,这种方式的管道系统十分复杂,成本高,而且由于元器件数量较多,增加故障率和增加维修故障判断的复杂性。

因此,现有技术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的一种脉动真空灭菌器系统,包括:

蒸汽发生器、灭菌器容器和管道系统;

所述蒸汽发生器通过管道系统与所述灭菌器容器连接;

所述蒸汽发生器内部包括液体以及设置在液体内部的发热管,所述发热管将液体加热而产生蒸汽;

所述蒸汽发生器上端直接通过管道连接灭菌器容器,下端的管道系统设置排水阀,通过控制排水阀的开关,控制蒸汽发生器中液体的排出;

所述蒸汽发生器通过管道系统注入液体;

所述灭菌器容器通过管道系统补充空气;

所述灭菌器容器外部设置中空夹层,所述中空夹层用于接收蒸汽发生器产生的蒸汽,并接收管道系统补充的空气,将蒸汽与空气混合后输入至灭菌器容器内。

在基于上述脉动真空灭菌器系统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道系统包括:注水管道系统、排水管道系统、充气管道系统、排气管道系统、真空泵和冷凝器;

所述注水管道系统与所述蒸汽发生器和真空泵连接,在真空泵的作用下,液体通过注水管道系统注入到蒸汽发生器中;

所述排水管道系统与所述蒸汽发生器连接,用于排出蒸汽发生器中的液体;

所述充气管道系统与所述灭菌器容器连接,用于将外部的空气注入到灭菌器容器中,为灭菌器容器补充新鲜空气;

所述排气管道系统与所述灭菌器容器和冷凝器连接,所述冷凝器与所述真空泵连接,所述排气管道系统用于将灭菌器容器中的气体排出到冷凝器,经冷凝器冷凝后析出液体,在真空泵的作用下,将气体和析出的液体排出。

在基于上述脉动真空灭菌器系统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注水管道系统包括:水总阀、第一单向阀、加水阀、第二单向阀;

所述液体从水总阀进入后,依次经过第一单向阀、加水阀和第二单向阀流入蒸汽发生器;

所述第一单向阀后设置两个分支管道,其中第一个分支管道经过真空泵供水阀连接真空泵,第二个分支管道经过冷凝器供水阀后连接冷凝器。

在基于上述脉动真空灭菌器系统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水管道系统包括:排水阀和气水排出口;

所述排水阀连接蒸汽发生器和气水排出口,当排水阀打开后,所述蒸汽发生器中的液体从气水排出口排出。

在基于上述脉动真空灭菌器系统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气管道系统包括:高效过滤器、第三单向阀、回气阀、进气阀;

空气经过所述高效过滤器、第三单向阀和回气阀后与进气阀的从中空夹层中流出的蒸汽混合后,进入到灭菌器容器内。

在基于上述脉动真空灭菌器系统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气管道系统包括:过滤网、第四单向阀、抽气阀、节流阀、手动排气阀;

所述过滤网与所述灭菌器容器的排气口连接,将灭菌器容器中排出的气体过滤后,排向第四单向阀;

在自动排气时,所述抽气阀和节流阀打开,气体在真空泵的作用下,气体进入冷凝器冷凝后,经过气水排出口排出;

在手动排气时,所述手动排气阀打开,气体进入冷凝器冷凝后,经气水排出口排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脉动真空灭菌器系统,通过各种阀门控制蒸汽发生器和灭菌器容器中的液体注入、空气注入、液体排出、气体排出,阀门通过电控直接驱动电磁阀实现阀门动作,减少了气动中间驱动环节,使管道简单化,降低故障率。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且连同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参照附图,根据下面的详细描述,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脉动真空灭菌器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脉动真空灭菌器系统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脉动真空灭菌器系统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蒸汽发生器、2灭菌器容器、3管道系统、31注水管道系统、32排水管道系统、33充气管道系统、34排气管道系统、35真空泵、36冷凝器、101中空夹层、102水总阀、103第一单向阀、104加水阀、105第二单向阀、106真空泵供水阀、107冷凝器供水阀、108排水阀、109气水排出口、110高效过滤器、111第三单向阀、112回气阀、113进气阀、114过滤网、115第四单向阀、116抽气阀、117节流阀、118手动排气阀。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脉动真空灭菌器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脉动真空灭菌器系统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脉动真空灭菌器系统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2、图3所示,所述脉动真空灭菌器系统包括:

蒸汽发生器1、灭菌器容器2和管道系统3;

所述蒸汽发生器1通过管道系统3与所述灭菌器容器2连接;

所述蒸汽发生器1内部包括液体以及设置在液体内部的发热管,所述发热管将液体加热而产生蒸汽;

所述蒸汽发生器1上端直接通过管道连接灭菌器容器2,下端的管道系统3设置排水阀108,通过控制排水阀108的开关,控制蒸汽发生器1中液体的排出;

所述蒸汽发生器1通过管道系统3注入液体;

所述灭菌器容器2通过管道系统3补充空气;

所述灭菌器容器2外部设置中空夹层101,所述中空夹层101用于接收蒸汽发生器1产生的蒸汽,并接收管道系统3补充的空气,将蒸汽与空气混合后输入至灭菌器容器2内。

所述管道系统3包括:注水管道系统31、排水管道系统32、充气管道系统33、排气管道系统34、真空泵35和冷凝器36;

所述注水管道系统31与所述蒸汽发生器1和真空泵35连接,在真空泵35的作用下,液体通过注水管道系统31注入到蒸汽发生器1中;

所述排水管道系统32与所述蒸汽发生器1连接,用于排出蒸汽发生器1中的液体;

所述充气管道系统33与所述灭菌器容器2连接,用于将外部的空气注入到灭菌器容器2中,为灭菌器容器2补充新鲜空气;

所述排气管道系统34与所述灭菌器容器2和冷凝器36连接,所述冷凝器36与所述真空泵35连接,所述排气管道系统34用于将灭菌器容器2中的气体排出到冷凝器36,经冷凝器36冷凝后析出液体,在真空泵35的作用下,将气体和析出的液体排出。

所述注水管道系统31包括:水总阀102、第一单向阀103、加水阀104、第二单向阀105;

所述液体从水总阀102进入后,依次经过第一单向阀103、加水阀104和第二单向阀105流入蒸汽发生器1;

所述第一单向阀103后设置两个分支管道,其中第一个分支管道经过真空泵供水阀106连接真空泵35,第二个分支管道经过冷凝器供水阀107后连接冷凝器36。

所述排水管道系统32包括:排水阀108和气水排出口109;

所述排水阀108连接蒸汽发生器1和气水排出口109,当排水阀108打开后,所述蒸汽发生器1中的液体从气水排出口109排出。

所述充气管道系统33包括:高效过滤器110、第三单向阀111、回气阀112、进气阀113;

空气经过所述高效过滤器110、第三单向阀111和回气阀112后与进气阀113的从中空夹层101中流出的蒸汽混合后,进入到灭菌器容器2内。

所述排气管道系统34包括:过滤网114、第四单向阀115、抽气阀116、节流阀117、手动排气阀118;

所述过滤网114与所述灭菌器容器2的排气口连接,将灭菌器容器2中排出的气体过滤后,排向第四单向阀115;

在自动排气时,所述抽气阀116和节流阀117打开,气体在真空泵35的作用下,气体进入冷凝器36冷凝后,经过气水排出口109排出;

在手动排气时,所述手动排气阀118打开,气体进入冷凝器36冷凝后,经气水排出口109排出。

在工作时,首先由排气管道系统34将灭菌器容器2内的空气排出,是灭菌器容器2成为真空,然后由注水管道系统31向蒸汽发生器1中加注液体并使液体加热成为蒸汽后,注入灭菌器容器2,在真空高温灭菌过程中,可以通过充气管道系统33向灭菌器容器2随时补充新鲜空气,也可以通过排气管道系统34随时降低灭菌器容器2的空气浓度,对蒸汽发生器1中产生的废旧液体,可以随时通过排水管道系统32排出。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脉动真空灭菌器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