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丝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67685发布日期:2018-09-07 22:18阅读:270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介入医疗器械,特别是涉及一种导丝。



背景技术:

微创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作为新兴的医学进展近年来已经得以广泛开展,其过程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监视下,选择性将介入医疗器械经天然存在的血管或体内腔道送达人体的很多重要器官和部位,如:心脏、肝脏、脑、肾、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从而进行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技术和方法,具有无需手术、创伤小、医疗费用相对低廉的优点。

在介入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导丝作为导引各类导管和介入器械到达靶部位的重要器械,其担负着探路、带领偏转和指引前行等必不可少,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在先天心脏病领域,导丝起到建立轨道的作用。首先,导丝可顺着血管通往心脏缺损部位,完成轨道的建立后,输送植入器械的鞘管可顺着导丝到达缺损位置,此时,导丝可撤出体外,器械可通过钢缆在鞘管中输送到缺损部位,对缺损进行修复或封堵。

一般对称型的心脏缺损封堵器1(如图1所示)仅一端有连接钢缆的螺母11,旋转钢缆离开螺母11,即可释放封堵器。但如果释放的位置不合适,只能收回到鞘管中,重新释放。或当释放后封堵器的盘面或近端远端的部件干涉到心脏内其它组织时,会导致二尖瓣、三尖瓣返流和主动脉瓣返流等问题。但有的非对称封堵器(如图2所示),上下两端设有第一螺母21和第二螺母22,在实施介入手术对血流进行封堵时,分别可以通过第一螺母21和第二螺母22在封堵器2的两端连接钢缆。这样可以通过两端的钢缆来回拉扯,以调节封堵器2在缺损处的位置,使封堵器更好的固定在缺损部位。避免因放置位置不合适导致的残余分流,干涉到其它心脏组织造成瓣膜返流等问题。

但由于两端释放封堵器需要两端同时连接钢缆,而封堵器连接钢缆需要在体外完成,目前情况下,无法在封堵器两端连接钢缆头部,同时钢缆尾部又分别保留在股静脉和股动脉外面。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实现在封堵器两端连接钢缆的导丝。

一种导丝,包括主体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主体相连,所述第二端的端面设置螺纹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包括金属内芯及包覆于所述金属内芯表面的绕线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的外径和连接件的外径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绕线层由金属绕线在金属内芯的外表面螺旋缠绕而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的端面设置通孔,所述金属内芯尾部插入并固定于所述通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孔与螺纹孔同轴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孔与螺纹孔相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孔与所述螺纹孔之间沿所述连接件的轴向形成隔离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的外径为0.8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孔的内径和金属内芯的外径均为0.55mm。

上述导丝具有的有益效果为:该导丝的尾部通过连接件连接牵引钢缆的头部,进而将连接导丝尾部的钢缆头部拉出股静脉,这样便可以在两端设有连接件的封堵器上分别连上钢缆;以实现来回拉扯两端的钢缆对封堵器在缺损处位置进行调节的目的,进而使封堵器更好的固定在缺损部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实施例的附图。

图1为传统的对称型的心脏缺损封堵器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一种非对称封堵器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方式的导丝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导丝尾部的连接件结构剖视图;

图5为另一实施方式的连接件结构剖视图;

图6为图3所示实施例的导丝的剖面结构以及与钢缆连接示意图;

图7为图6中圆圈部分结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3所示实施例的导丝配合图2所示出的非对称封堵器实施封堵的操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图3示出了一种导丝,导丝3包括主体31和连接件32。结合图4、图6和图7所示,主体31包括金属内芯311及包覆于所述金属内芯311表面的绕线层312。连接件32包括与第一端321和第二端322。第一端321与主体31相连,第二端322的端面设置螺纹孔3221,以用于与钢缆4的头部41相连。

可以理解的,第一端321与主体31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连接固定,比如卡扣连接、螺纹连接,也可以是插接,现就插接形式对连接件32的结构作进一步说明,如图4所示,第一端321的端面沿连接件32的轴向开设通孔3211。这样,可以将金属内芯311插入并固定于通孔3211内。为了稳定这种插接效果,还可以在金属内芯311插入通孔3211后,通过焊接的形式进行加固。

如图4所示,所述通孔3211与螺纹孔3221同轴设置。通孔3211与螺纹孔3221相通,一起沿连接件32的轴向贯穿连接件32的两端面。这种连接件32的结构便于加工制造,同时,通孔3211与螺纹孔3221的同轴不但可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而且有效保障分别连接在连接件32两端的主体31和钢缆4保持较高的同轴度,便于手术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通孔3211与螺纹孔3221之间形成隔离层323,通孔3211与螺纹孔3221通过隔离层323在连接件32的轴向方向上相互间隔。隔离层323不仅增强了连接件32的结构牢固性,而且有效防止钢缆4连接连接件32的螺纹孔3221过程中顶到金属内芯311而影响到金属内芯31与连接件33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主体31的外径和连接件32的外径相同,从而防止手术过程中导丝3以及钢缆4外形对组织的干涉,提高手术操作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绕线层312由金属绕线在金属内芯311的外表面螺旋缠绕而成。根据连接件32的实际外径,适当的调整金属绕线的缠绕方式和圈数,最终可以使主体31的外径尽量接近连接件3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32的外径为0.8mm,所述通孔3211的内径和金属内芯311的外径均为0.55mm,所述螺纹孔3221由规格为S0.9的丝锥攻丝而成。确保连接件32的两端分别将主体31和钢缆4的头部41稳定连接的同时,不会增加导丝3整体的外径大小,从而实现在手术过程中建轨道的时候,导丝3可通过指引导管内芯孔或者输送鞘管的内芯孔。

图8示出了利用导丝3配合图2所示出的封堵器2实施封堵的操作示意图。具体的,如图8中(a)所示,导丝3的尾端与钢缆4相连,导丝3顺着指引导管朝箭头I方向(图中未标识出指引导管),从股动脉到主动脉,再穿过室间隔缺损部位6。结合图8中(b)所示,导丝3通过三尖瓣7推送到上腔静脉8,然后抓捕器9经股静脉10到达上腔静脉8,对导丝3头端进行抓捕。如图8中(c)所示,抓捕器将导丝3抓出股静脉8,同时将导丝3尾部连接的钢缆4头部拉出股静脉;取下导丝3并将钢缆4的头部连接在封堵器2的第一螺母21上,然后取另一根钢缆5连接在封堵器2的第二螺母22上,实现了在封堵器2的两端连接钢缆。再如图8中(d)所示,通过鞘管(图中未示出)将封堵器2输送到缺损部位6,并通过牵引封堵器2两端的钢缆4、5实现释放位置的快速定位,准确的将封堵器2释放在缺损部位6进行封堵。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