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上皮内瘤变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460853发布日期:2018-09-18 18:06阅读:75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胃癌前病变上皮内瘤变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属于中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根据2012年全球癌症流行病学统计研究表明,胃癌的发病率在全世界高居第三,致死率高居第四位。在中国,胃癌是最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常年居高不下。2013年在北京举行的第八届全国胃癌学术大会上公布的调查中显示,近五年来,全国每年新诊断为胃癌的病例数可高达40万,占全球的胃癌总发病率的42%左右,而同年亦在北京举行的第七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上,公布的调查则显示全国胃癌病例约占全世界总发病率约40%,而发病率仍会不断持续升高,估计会以每年1.6%的幅度上升。

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 of Gastric Cancer,PLGC)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因素,是病理范畴,是胃癌发生的前哨,探索胃癌前病变的中医药治疗是中医药抗肿瘤研究的必然趋势和提高疗效的关键所在。但现有的治疗胃癌药方多为堆砌药理研究有抗癌功效的各种中药(例如CN105641222A、CN106581356A),多数抗癌药本身就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大剂量或者长期服用会对肝肾等脏器产生难以估量的毒性,滥用药物不仅是对中药材资源的浪费,更会对患者健康和经济负担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治疗胃癌前病变上皮内瘤变的中药复方“瘤变四药”,该方可显著逆转胃癌前病变上皮内瘤变,截断胃癌的发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治疗上皮内瘤变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它的有效成分由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组成:

藤梨根20~40份,

猫爪草20~40份,

半枝莲20~40份,

蜈蚣2~8份。

优选地,该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组成:

藤梨根30份,

猫爪草30份,

半枝莲30份,

蜈蚣5份。

上述治疗上皮内瘤变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将配方量的藤梨根、猫爪草、半枝莲、蜈蚣混合,用总药材重量8~10倍重量的水煎煮2~3次,每次30~60分钟后过滤煎液,煎液合并后浓缩即得。

其中,所述浓缩采用常压浓缩、减压浓缩或薄膜浓缩中的一种。

优选地,所述浓缩采用60℃减压浓缩。

进一步地,所述中药组合物能够与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结合制成各种剂型,所述的剂型为颗粒剂、胶囊剂、片剂、丸剂或溶液剂中的一种。

上述方法制备得到的中药组合物主要用于制备治疗上皮内瘤变的药物,尤其是治疗胃癌前病变上皮内瘤变的药物。

中医认为,胃癌前病变的发生,幽门螺旋杆菌作为外邪侵袭是主要因素之一,幽门螺旋杆菌侵袭胃腑,主要由于长期饮食不节、劳逸失常、情志不畅等,胃腑正气不足,易感受外邪,外邪入侵,导致脾胃受损,日久脾胃气虚,运化无权,气血生化乏源,后天无续,或痰湿内生,或酿湿生热,阻滞气机,气滞而血瘀。胃癌前病变的病因,由需重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其次则为饮食、情志,病位主要在胃,与脾、肝相关。本发明药少而精,针对胃癌前病变上皮内瘤变“脾胃虚弱,湿热瘀毒相互搏结”的基本病机设计,中医治疗以截断疗法的思想为原则,药味少而精准,用量多而功专。

从河图洛书中指示的五行演变规律告诉我们,自身或环境中的“土”不足,则使肿瘤细胞的分化能力减弱,出现异型化即上皮化瘤变。上皮内瘤变病程久,时间长,脾胃虚弱,气机阻滞,湿热内蕴,气滞湿热互结于体内,日久络脉不畅,血行瘀滞,瘀血内阻,癌毒始生,病机为脾胃虚弱,湿热瘀毒互结,治疗当注意补益脾胃,清热化湿,祛瘀解毒,关键在于抗癌药的运用,提出了“瘤变四药”,即藤梨根、猫爪草、半枝莲、蜈蚣,活血通络,软坚散结。蜈蚣为血肉有形之品,擅长搜风通络,抗癌止痛,猫爪草清热化痰散结肿,半枝莲为广谱抗癌中药,四药合用,可预防胃癌的发生,截断疾病进程,徐力教授强调务必在上皮内瘤变阶段截断疾病进展,重视患者的病理改变,以防癌变。

藤梨根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等消化道肿瘤。近年来,随着对藤梨根研究不断深入,许多学者将藤梨根运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生、上皮内瘤变等癌前病变,并取得良好疗效。“瘤变四药”中藤梨根是君药,属胃癌特色用药,抗癌力强,藤梨根作为截断和扭转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药物,不仅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功效,切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直接病理因素和关键病机,而且还具有抑制胃癌细胞、诱导其凋亡,增强细胞免疫、抑制体液免疫,降糖降脂、护肝降酶等药理活性,可作为截断和扭转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专药。猫爪草可治疗多种癌症等,疗效显著,治愈率高,是中药中抗肿瘤、解毒、散结的一味好药,猫爪草的不同提取物对体外培养的肉瘤S180、艾氏腹水瘤EAC及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三种肿瘤细胞株的生长和集落形成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猫爪草的乙醇提取液对肿瘤坏死因子(TNF)有较强的诱生作用,在被筛选的36种中草药中,猫爪草(70%的乙醇浸膏)诱生TNF作用最强。猫爪草具有显著抑制人结肠癌细胞生长诱导其凋亡的作用,有时间剂量依赖关系、可降低人结肠癌细胞Bcl-2表达。半枝莲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主治原发性肝癌等消化道肿瘤、肺癌及宫颈癌等妇科肿瘤,疗效确切。研究表明,半枝莲主要在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生成作用、抑制端粒酶活性作用等方面发挥抗肿瘤作用。蜈蚣入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辛,性温,有毒,归肝经,有祛风止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的功效。因蜈蚣具有较强的通络散结攻毒之效,历代医家亦多用来治疗癥、积、恶疮等陈疴顽疾。作为具有强劲破瘀通络、攻毒散结作用的虫类药物,蜈蚣被众多医家用来配伍治疗多种类型的肿瘤,效果良好;现代药理实验研究发现,蜈蚣提取物可通过抑制肿瘤增殖、促进凋亡、抑制血管生成、调节免疫等多种途径对肿瘤起到抑制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肿瘤微环境密切相关,肿瘤微环境的典型表现为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缺氧以及表现为巨噬细胞聚集的炎症反应,与中医认为胃癌前病变湿热瘀毒的基本病机不谋而合。在湿热瘀毒肿瘤微环境的持续刺激下,脾胃虚弱,正气不足,则会变生癌肿。患者处于癌前病变阶段,正气虚弱并不明显,病性以标实为主。因此,治疗胃癌前病变上皮内瘤变要紧扣湿热瘀毒致病之标,兼顾健脾益胃扶正之本;在用药方面,则以驱邪治标为主。

全方仅四味药,其中上皮内瘤变病程久,时间长,脾胃虚弱,气机阻滞,湿热内蕴,气滞湿热互结于体内,日久络脉不畅,血行瘀滞,瘀血内阻,癌毒始生,病机为脾胃虚弱,湿热瘀毒互结,治疗当注意补益脾胃,清热化湿,祛瘀解毒,关键在于抗癌药的运用,提出了“瘤变四药”,即藤梨根、猫爪草、半枝莲、蜈蚣,活血通络,软坚散结,抗癌解毒之力更胜于“肠化四药”,其中藤梨根是胃癌特色用药,抗癌力强,蜈蚣为血肉有形之品,擅长搜风通络,抗癌止痛,猫爪草清热化痰散结肿,半枝莲为广谱抗癌中药,四药合用,可预防胃癌的发生,截断疾病进程,徐力教授强调务必在上皮内瘤变阶段截断疾病进展,重视患者的病理改变,以防癌变。

配伍特点方面,藤梨根、猫爪草、半枝莲均能清热解毒抗癌,猫爪草、蜈蚣均能活血散结,共同改善肿瘤缺氧、瘀血和炎症的微环境,清除肿瘤发生的土壤;上皮内瘤变病程久,血行瘀滞,瘀血内阻,癌毒始生,所以治疗和肠化有所不同,重在解毒抗癌,其中藤梨根是胃癌特色用药,抗癌力强,蜈蚣为血肉有形之品,擅长搜风通络,抗癌止痛,猫爪草清热化痰散结肿,半枝莲为广谱抗癌中药,四药合用,可预防胃癌的发生,截断疾病进程。

“瘤变四药”在用量方面,汲取了中医民间秘传三两三的配伍技巧。“三两三”,亦称“三两三钱三”,因为方剂分量而命名。名为“三两三”的方剂很多大都属于秘传,多捷效,所以在群众中流传这样一句话,“病要好的快,须用三两三”。“瘤变四药”中藤梨根、猫爪草、半枝莲三味药用量之和为三两,蜈蚣用量约为1-2钱,清热解毒化湿,化瘀通络散结,药物治疗方向明确,重点突出,施药组方层次分明,临床使用治疗胃癌前病变上皮内瘤变屡获奇效。

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治疗胃癌前病变上皮内瘤变的中药复方“瘤变四药”采用科学配比,各组分之间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中医认为,胃癌前病变上皮内瘤变的中医病机可被归纳为脾胃虚弱,湿热瘀毒相互搏结,中医治疗当以扶正祛邪为治则;本发明中药复方清热解毒化湿,活血化瘀散结,化繁为简,用药精准,配伍精妙,起到逆转胃癌前病变的作用,临床具有确切功效。并且服用方便,患者耐受性好,长期服用未发现不良反应,制成规范的中成药制剂后可以促进中药规范化治疗。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更进一步的具体说明,本发明的上述和/或其他方面的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

图1是治疗前后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患者例数比较;

图2是治疗前后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患者例数及有效率比较;

图3是治疗前后(6个月)胃镜病理治愈率;

图4是治疗前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例数比较;

图5是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及体征出现频数比较;

图6是治疗6个月后中医症状及体征痊愈率;

图7是治疗前后舌象变化;

图8是治疗前后脉象变化。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下述实施例,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

实施例1

将藤梨根20份、猫爪草20份、半枝莲20份、蜈蚣2份混合,用总药材重量的8倍重量的水煎煮3次,每次30~60分钟后过滤煎液,煎液合并后在60℃常压浓缩得到提取物,提取物与载体乳糖或玉米淀粉拌合,制粒,干燥,加入润滑剂硬脂酸镁,混合均匀,然后压片制成片剂。

实施例2

将藤梨根40份、猫爪草40份、半枝莲40份、蜈蚣8份混合,用总药材重量的10倍重量的水煎煮3次,每次30~60分钟后过滤煎液,煎液合并后在60℃减压浓缩得到提取物,提取物与载体乳糖或玉米淀粉拌合均匀,整粒,然后装胶囊制成胶囊剂。

实施例3

将藤梨根30份、猫爪草30份、半枝莲30份、蜈蚣5份混合,用总药材重量的8倍重量的水煎煮3次,每次30~60分钟后过滤煎液,煎液合并后在60℃减压浓缩得到提取物,提取物与载体乳糖或玉米淀粉拌合均匀,整粒,干燥,制成颗粒剂。

实施例4

采用实施例3制备得到的“瘤变四药”逆转胃癌前病变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病例来源

选取江苏省中医院门诊、溧水县中医院门诊、南京红十字医院门诊以及马鞍山市中医院门诊2012年12月至2017年12月,确诊为胃癌前病变“异型增生”或“上皮内瘤变”的患者86例。

1.2诊断标准

参照2012年《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上皮内瘤变病理组织学分度标准》病理诊断标准如下:

多年来一直以“异型增生”表示胃癌的癌前病变,近几年改成“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上皮内瘤变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异型增生(Dysplasia)和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是同义词,后者是WHO国际癌症研究协会推荐使用的术语,目前国际上对此术语的应用和国内对术语的采用及译法意见并未完全统一。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相当于轻度和中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相当于重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上皮内瘤变者需注意分级。

轻度:细胞核稍大,深染,呈圆形、卵圆形或柱状,排列较密集,位于细胞基底。如为胃型,上皮细胞呈柱状,粘液分泌减少;如为肠型,杯状细胞减少,少见潘氏细胞。腺体轻度增生,管腔稍不规则,排列稍紊乱和疏密不匀。

中度:细胞异型性较明显。细胞核增大,卵圆或杆状,大小不一,浓染密集,排列较乱,参差不齐,呈假复层结构,核分裂较多。上皮细胞呈柱状,粘液分泌明显减少,杯状细胞少见,不见潘氏细胞。腺管排列较细密,有分支迂曲,管腔结构不规则,形状大小不等。

重度:细胞异型性非常明显,有时与高分化黏膜内皮癌难以区分。上皮细施呈高柱状(肠型),不见杯状细胞和潘式细胞;或呈立方形、不定形(胃型),粘液分泌功能消失。细胞核明显増大,大小、形状不一,排列素乱,参差不齐,核/胞比例增大,浓染或疏松网状,核仁明显,分裂象常见。腺管结构明显紊乱,形状大小和排列极不规则,常有出芽、分支、乳头、共壁及背靠背现象。

1.3病例纳入标准

①符合胃癌前病变诊断标准者;

②年龄在18-80岁,性别不限;

③未服用其他相关治疗药物,如“三联疗法”等治疗;

④没有精神类疾病,能自主回答问卷调查者;

⑤在徐力教授门诊就诊者;

⑦同意接受入组观察者。

1.4排除标准

①已发展成恶性肿瘤者;

②合并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患者;

③精神病患者或不能自主回答问卷调查者;

④已服用其他相关治疗药物,如“三联疗法”等治疗;

⑤妊娠及哺乳期患者;

⑥非徐力教授门诊就诊患者;

⑦不愿意参加本次调查者。

1.5剔除标准

①填写的资料无法根据诊疗标准进行分析者;

②中途退出本次调查者;

③未能坚持服用中药者;

④治疗过程中服用其他相关治疗药物,如“三联疗法”等治疗;

⑤未能坚持在江苏省中医院就诊治疗者;

⑥治疗中进展成恶性肿瘤者。

1.6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2002年5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疗效评定标准。

病理疗效评定标准:

①临床痊愈: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腺体萎缩、肠化及增生恢复正常或消失,胃镜下征象明显好转或消失,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②显效: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腺体萎缩、肠化及增生恢复正常或减轻二个级别,胃镜下征象好转,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消失。

③有效: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腺体萎缩、肠化及增生减轻一个级别,胃镜下粘膜病变范围缩小二分之一,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减轻。

④无效:达不到以上标准甚至恶化者。

1.7统计方法

对研究结果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统计软件统计分析,采用频数法、Logistic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

对临床试验结果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X2检验分析治疗前后病理检查及临床症状差异。

频数是指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应用频数法的目的是对总数据按某种标准进行分组,统计出各个组内所含个体的个数和出现频率。

Logistic回归分析是一种适用于因变量为分类变量的回归分析。

聚类分析是将样本个体或指针变量按其具有的特性进行分类的统计方法。

1.8一般资料

86例患者中,48例为男性,例为男性,38例为女性,年龄最大80岁,年龄最小岁,年龄最小36岁,平均年龄(56.69±11.13)岁,其中男性年龄最大74岁,最小36岁,平均年龄(55.27±8.57岁,女性年龄最大80岁,年龄最小41岁,平均年龄(59.39±10.26)岁,入选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见表1。

表1患者性别、年龄比较

注:患者性别与平均年龄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0.05)

2结果

2.1治疗前后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患者例数及有效率比较

治疗前后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患者例数及有效率比较观察,见表2,图1,表3,图2。

表2治疗前后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患者例数比较

表3治疗前后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患者有效率比较

如表2、图1所示,治疗前86例患者出现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例数共57例,占总患者例数的66.3%,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共29例,占33.7%,治疗后6个月后无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患者共51例,占59.3%,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例数共28例,占总患者例数的32.6%,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共7例,占8.1%,治疗前后有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及无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患者的比较,通过X2检验,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如表3、图2所示,86例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观察,治愈例数为51例,占59.3%,显效例数为15例,占17.4%,有效例数为6例,占7.0%,无效例数为14例,占16.3%,无效例数与有效例数比较,经X2检验,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为84.7%。结果表明,治疗前后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情况差异显著,治愈率较高。

2.2治疗前后(6个月)胃镜病理分布情况

治疗前后6个月为镜病理分布情况观察,见表4,图3。

表4治疗前后(6个月)胃镜病理分布情况(N=86)

注: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后6个月治疗前比较,**P<0.01

如表4、图3所示,86例胃癌前病变上皮内瘤变患者治疗前后胃镜病理分布比较,治疗出现前腺体萎缩的病例共86例,占100%,治疗后复查发现腺体萎缩的病理共33,占38.4%,治愈率为61.6%,经过X2检验,P<0.01,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病例共42例,占48.8%,治疗后复查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阳性共0例,占0%,治愈率100%,经过X2检验,P<0.01,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胃镜下出现胃黏膜糜烂的病例共51例,占59.3%,治疗后复查发现出现胃黏膜糜烂的病例共17例,占19.8%,治愈率为66.7%,经过X2检验,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2.3治疗前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例数比较

中药治疗前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例数比较观察,患者在医生劝告下仍拒绝西医治疗,坚持接受中药治疗,未有西医治疗干预,见表5,图4。

表5治疗前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例数比较

注: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后6个月治疗前比较,**P<0.01

如表5、图4所示,86例患者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阳性者治疗前共42例,占48.8%,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阴性者共44例,占51.2%,治疗后3个月复查,幽门螺旋感染阳性者例数为14例,占16.3%,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阴性者例数为72例,占83.7%,经X2检验,P<0.05,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痊愈率达66.7%;治疗后6个月复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阳性例数为0,86例患者全为阴性,阴性率100%,经X2检验,P<0.01,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痊愈率达100%。结果表明,在未有西医治疗,纯中医治疗3个月后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改善明显,治疗6个月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痊愈。

2.4治疗前后中医特征观察

2.4.1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及体征出现频数及痊愈率比较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及体征出现频数及痊愈率比较观察,见表6,图5。

表6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及体征出现频数及痊愈率比较

注:与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比较,*P<0.05,**P<0.01

如表6,图5所示,86例胃癌前病变患者共出现30项中医症状及体征,在治疗3个月后,胃脘胀满及嗳气出现频数明显减少,经X2检验,P<0.01,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泛酸出现频数减少,经X2检验,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6个月后,胃脘胀满、疲倦乏力、胃脘不适、纳差、嗳气、矢气、泛酸、胃痛、气短、恶心、食道灼热、口干、口臭等出现频数大幅度减少,经X2检验,P<0.01,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大便稀溏、怕热、嘈杂、恶寒、胁肋痛、胁肋痛、胃脘寒凉感、善太息、肠鸣、腹泻、汗多、呕吐等出现频数明显减少,经X2检验,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6,图6所示,经过6个月治疗后,中医症状及体征全部都改善,其中恶心、口苦、口臭、善太息、肠鸣、腹泻、汗多、呕吐、盗汗、口中异物、心悸等症痊愈率为100%。结果表明经过治疗6个月后,中医症状及体征出现频数明显减少,痊愈率高。

2.5治疗前后舌象变化观察

治疗前后舌象变化观察,见表7,图7。

表7治疗前后舌象变化(n)

注:与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比较,*P<0.05,**P<0.01

如表7,图7所示,治疗前以红舌、淡舌、胖大舌、齿痕舌为多见,舌苔以白腻苔及黄腻苔为多见,治疗3个月后,薄白苔较治疗前明显增加,经X2检验,P<0.01,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后,淡舌、暗舌、齿痕舌、裂纹舌明显减少,经X2检验,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紫舌、胖大舌、白腻苔及黄腻苔大幅度减少,经X2检验,P<0.01,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薄白苔显著增多,经X2检验,P<0.01,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治疗前后比较,舌质舌色舌苔均有好转。

2.6治疗前后脉象变化观察

治疗前后脉象变化观察,见表8,图8。

表8治疗前后脉象变化观察

注:与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比较,*P<0.05,**P<0.01

如表8,图8所示,初诊时弦脉例数最多,治疗3个月后缓脉明显增加,通过X2检验,P<0.05,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弦脉明显减少,通过X2检验,P<0.01,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个月,缓脉增加至11例,通过X2检验,P<0.01,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弦脉、滑脉显著减少,通过X2检验,P<0.01,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数脉、细脉、涩脉明显减少,通过X2检验,P<0.05,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治疗后脉象明显改善,逐渐趋向正常。

3结论

86位胃癌前病变上皮内瘤变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6个月无上皮内瘤变患者共51例,轻度上皮内瘤变患者低级别28例,高级别7例,总上皮内瘤变患者35例,无上皮内瘤变患者明显增加,差异明显(P<0.05),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增加,高级别患者明显减少,这是由于患者治疗后上皮内瘤变发生逆转,总有效率达84.7%,说明“瘤变四药”能有效改善上皮内瘤变,逆转胃癌前病变。

中医认为上皮内瘤变发生主要与湿热内蕴,气机阻滞有关,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外邪内侵,更伤脾胃,水谷津液运化无权,酿生湿浊,湿浊内蕴日久,郁而化热,湿热互结,阻遏气机,气机阻滞,气滞湿热互为因果,从而导致正常胃黏膜细胞出现异变,发生上皮内瘤变,故在治疗上当补益脾胃,益气养血,理气清热化湿,本发明提供的“瘤变四药”,猫爪草、半枝莲、藤梨根、蜈蚣,可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四药合用,可逆转胃癌前病变皮内瘤变,截断病程发展,预防胃癌的发生。

上述可见,本发明提供的中药复方长期使用,不良反应少,可开发成为新一代减轻放疗副反应中药制剂。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上皮内瘤变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及其制备方法的思路及方法,具体实现该技术方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实施例中未明确的各组成部分均可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