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辅助人员移动的载具组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30740发布日期:2019-07-10 10:14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可辅助人员移动的载具组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辅助人员移动的载具组合装置;特别是指一种应用可装卸的基座、载台、副基座和连接基座、副基座的主轨道的组合,来辅助行动不便人员的移动速度、活动范围的技术。



背景技术:

应用轮椅设置可收合的管体、板体…或其类似物,使管体、板体等朝轮椅周边区域张开,以辅助行动不便的人员朝轮椅旁边位置移动的轮椅结构,已属现有技艺。例如,中国台湾第106200866号「电动轮椅」、第104116851号「可任意升降及左右平移乘坐者的轮椅结构装置」、第106204751号「方便上下车的轮椅结构」专利案等,系提供了典型的实施例。

旧法也已揭示了一种轮椅结合基座、伸缩轨道等构件,使基座转移成病床或汽车座椅的手段;例如,中国台湾第105125486号「轮椅转换基座」专利案,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实施例。

不过就像那些熟习所述实施例的人所知悉,为了达到基座转换成病床或汽车座椅的机制,必须将原有的病床开设镂空区域和配置相关构件,或撤除原装汽车座椅,以提供基座转换设置的空间;因此,实施上必须大范围改装原有物品(即,病床、汽车座椅…等)的结构,而存在改装麻烦、费时等情形。

现有技艺也已揭示一种轮椅设置移动式坐垫和复数个滑轨的技术结构;例如,中国台湾第103215958号「具有滑移式坐垫结构的汽车用轮椅」专利案,系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实施例。

所述实施例应用设置在轮椅手把上的滑轨,经人员向上拉动及转动轮椅把手、滑轨,而连接轮椅上的轨道,来达到坐垫可移动较长距离的机制;并且,使坐垫可移动到汽车座椅上的作用。

一个有关这类轮椅装置在结构和应用方面的课题是,现有技艺在行动不便的人员移动到达设定位置(例如,汽车内部或座椅)后,照护者仍必须在汽车内部的狭小空间,拉抬或移动该行动不便人员的位置,以利于将滑轨、管体或其类似物撤离,这不仅造成行动不便人员的麻烦和困扰,也增加了照护者的体力负担;而这种情形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

另一个有关这类轮椅装置在结构和应用方面的课题是,现有技艺均如上述,考量将行动不便人员从轮椅移动到另一设定位置;当企图将行动不便人员从该设定位置移回轮椅时,仍必须凭借照护者施力拉抬或移动所述行动不良人员,才能让所述人员回到轮椅位置。

也就是说,现有技艺的结构设计和实际操作应用型态,还未达到双向移动顺畅的作用,也相对影响或降低人员操作的便利性,提高了操作上的麻烦情形。

代表性的来说,这些参考资料显示了有关现有轮椅装置在结构和应用方面的设计技艺;它们也反映出这些轮椅装置在实际使用的情形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果重行设计考量该轮椅或相关装置的结构,使其构造不同于现有结构,将可改变它的使用形态,而有别于旧法;实质上,也会建立一个比较理想的操作和组合机制,而改善现有技艺的缺点。而这些课题在上述的参考资料中均未被教示或具体揭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辅助人员移动的载具组合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辅助人员移动的载具组合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基座、载台、副基座和连接基座、副基座的主轨道,而共同构成一可装卸组合的总成;

主轨道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

基座和副基座分别设有连接于主轨道第一端、第二端的副轨道,使载台能够沿主轨道、副轨道而在基座和副基座之间往复移动。

所述的可辅助人员移动的载具组合装置,其中:该基座是方形框架结构,可装卸的组合在一预定物体上;

副轨道是两支平行型态的管状体,具有口部,能够组合连接主轨道;

副基座可装卸的安装在一计划物体上;

载台设置有滑轮结构;滑轮具有较大径部分的上、下端部和较小径部分的腹部,使滑轮能够压接在副轨道、主轨道外侧边上。

所述的可辅助人员移动的载具组合装置,其中:该基座和副基座的至少其中之一配置有固定带;

载台设置有把手;滑轮内部设置有止推轴承。

所述的可辅助人员移动的载具组合装置,其中:该主轨道是两支平行型态的管状体,第一端枢接基座,第二端枢接副基座;

第一端、第二端的至少其中之一形成锥形头端或口部;

主轨道在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形成有弯弧段。

所述的可辅助人员移动的载具组合装置,其中:该副基座包括设置副轨道的方形框架结构、枢接在框架上的连杆模块和脚部;

连杆模块包括枢接在框架上的基杆、连接基杆的辅助杆和设置在辅助杆上部的固定板。

所述的可辅助人员移动的载具组合装置,其中:该基杆可转动地枢接在框架上,使基杆能够带动辅助杆、固定板转动调整角度和位置;

固定板设有孔洞;

连杆模块还包括设置在辅助杆和基杆之间的枢接器,枢接器能够转动调整辅助杆的高度;

脚部是伸缩套管和螺纹锁接结构的至少其中之一,使脚部可调整长度。

所述的可辅助人员移动的载具组合装置,其中:该第一端及第二端的至少其中之一设置有一联接器;

联接器呈H型管体结构,具有两个枢接端,分别枢接主轨道和副轨道。

所述的可辅助人员移动的载具组合装置,其中:该主轨道及联接器的至少其中之一设置有轴承套筒;

主轨道及联接器的至少其中之一设置有勾扣和形成在勾扣上的柄。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优点在于提供一种可辅助人员移动的载具组合装置,包括可装卸的基座、配置滑轮的载台、副基座和连接基座、副基座的主轨道的组合,而共同构成一总成。基座和副基座分别设有副轨道,连接主轨道,使载台可沿主轨道、副轨道而在基座和副基座之间往复移动自如,以辅助增加行动不便人员的移动速度、活动范围和安全性;改善现有技艺操作麻烦、照护者体力负担较大等情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可辅助人员移动的载具组合装置,该基座及/或副基座与主轨道之间,设置有一联接器;联接器可依据实际使用情形,调整它和主轨道及/或副轨道的连接长度,以提高总成操作组合的便利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可辅助人员移动的载具组合装置,该副基座包括有连杆模块;连杆模块容许转动调整它的角度,以符合实际乘坐角度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显示了基座、载台、主轨道和副基座的组合结构情形。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应用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描绘了基座组合轮椅和副基座组合汽车座椅的结构情形。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描绘了基座、载台、主轨道和副基座的结构情形。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副基座的结构示意图;显示了连杆模块的结构配合和操作调整角度的情形。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操作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显示了载台沿主轨道移动的结构情形。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操作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描绘了载台沿主轨道移动到副基座的结构情形。

附图标记说明:10基座;15固定带;20载台;21把手;22滑轮;23轴承;30主轨道;31第一端;32第二端;33弯弧段;40副基座;41框架;42连杆模块;43脚部;44基杆;45辅助杆;46固定板;47孔洞;48枢接器;50预定物体;55计划物体;60副轨道;61口部;70联接器;71枢接端;80轴承套筒;85勾扣;86柄;100总成。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2及图3,本实用新型的可辅助人员移动的载具组合装置,包括基座10、载台20、主轨道30和副基座40的组合,而共同构成一总成100。基座10成方形框架结构,可装卸的组合在预定物体50(例如,轮椅或其类似物)上,将使用者体重平均负载及/或分布于预定物体50或轮椅。以及,基座10和副基座40分别设置有副轨道60;副轨道60是两支平行型态的(中空)管状体,具有口部61,用以组合连接主轨道30。

在所采的实施例中,基座10配置有固定带15,辅助基座10固定在预定物体50或轮椅上;固定带15可选择类似魔鬼毡的粘接带、织纹带、扣具……等。

图中显示了供人员乘坐的(活动)载台20结构;载台20设置有把手21,方便使用者握持,降低人员晃动情形,也可供人员(或照护者)施力推、拉载台20往复移动的作用。

图3也描绘了副基座40可装卸的安装在一计划物体55(例如,汽车座椅或其类似物)上;此部分在下文中还会予以叙述。

请参考图4,载台20设置有滑轮22结构;滑轮22具有较大径部分的上、下端部和较小径部分的腹部,使滑轮22可压接在基座10(或副基座40)副轨道60、主轨道30(外侧边)上,而有助于载台20在副轨道60、主轨道30上移动安静、顺畅;并且,可达到阻止载台20倾倒的安全作用。

在可行的实施例中,滑轮22内部设置有(止推)轴承23,可增加滑轮22的负重,并且可产生吸震作用,使滑轮22的转动平静。

图中描绘了主轨道30的结构;主轨道30是两支平行型态的(中空)管状体,具有可枢接基座10的第一端31和枢接副基座40的第二端32。第一端31及/或第二端32可形成锥形头端,以利于导正和插入副轨道60的口部61。

可了解的是,第一端31及/或第二端32也可形成口部结构,使主轨道30和副轨道60构成彼此套合的结构型态。以及,主轨道30在第一端31和第二端32之间形成有弯弧段33,有助于将主轨道30导向设定位置或区域(例如,汽车内部)。

在所采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一端31及/或第二端32(即,基座10及/或副基座40与主轨道30之间),可设置一联接器70;联接器70成H型管体结构,具有两个枢接端71,分别枢接或套合主轨道30和副轨道60。

图4也显示了主轨道30及/或联接器70可设置轴承套筒80,以利于载台20运行平静和顺畅,并且降低载台20进入基座10或副基座40可能的高、低位置(或高、低差)的振动。以及,主轨道30及/或联接器70可设置勾扣85和形成在勾扣85上的柄86;所述的柄86供人员操作勾扣85扣住基座10(或轮椅)和副基座40(或汽车座椅),形成固定。

须加以说明的是,联接器70和主轨道30、副轨道60的枢接或套合机制,有助于人员依据实际使用情形,调整联接器70和主轨道30及/或副轨道60的连接长度;因此,人员操作该预定物体50(或轮椅)的位置无须非常准确,就可凭借联接器70调整套合位置、长度,连接主轨道30、副轨道60,而提高总成100操作组合的便利性。

请参阅图4、图5,副基座40包括设置有副轨道60的方形框架41结构、枢接在框架41上的连杆模块42和脚部43;脚部43可选择伸缩套管或选择配合螺纹锁接结构,使脚部43可调整长度和副基座40的高、低位置,以符合该计划物体55(或汽车座椅)的位置。

可行的是,框架41也可配置固定带(图未显示),以辅助副基座40固定在计划物体55上的型态。

图5也描绘了连杆模块42包括枢接在框架41上的基杆44、连接基杆44的(背部)辅助杆45和设置在辅助杆45上部的固定板46。基杆44是可转动型态的枢接在框架41上,使基杆44可带动辅助杆45、固定板46转动调整角度和位置,来符合计划物体55或汽车座椅的(倾斜)角度,以符合实际乘坐角度的舒适性。以及,固定板46设有孔洞47,可组合计划物体55或汽车座椅的头枕固定杆,使副基座40和计划物体55固定在一起;因此,副基座40的组合机制,可明显改善现有技艺改装或撤除汽车座椅的麻烦、费时的作业情形。

在所采的实施例中,连杆模块42还包括设置在辅助杆45和基杆44之间的枢接器48;人员可经操作枢接器48转动,调整辅助杆45的高度,以配合计划物体55的高度位置。

请参考图6、图7(及图3显示预定物体50转动打开把手),当基座10、副基座40分别固定在预定物体50和计划物体55时,主轨道60、联接器70可连接副轨道60。因此,图6、图7描绘了载台20沿主轨道30、副轨道60而在基座10和副基座40之间往复移动自如的情形。

代表性的来说,这可辅助人员移动的载具组合装置相较于旧法而言,包括了下列的优点和考量:

1.该基座10、载台20、主轨道30和副基座40构成的总成100已被重行设计考量,使总成100形成可拆解组装的结构型态;例如,使基座10可组合预定物体50,基座10、副基座40设置副轨道60,主轨道30配合联接器70枢接副轨道60,载台20配置滑轮22压接主轨道30、副轨道60;副基座40设置框架41、连杆模块42和脚部43等部分,使副基座40可直接组合计划物体55等部分,明显不同于现有结构型态。

2.特别是,基座10、载台20、主轨道30和副基座40构成可装卸型态的总成100,有助于人员分解收纳;并且,使总成100可辅助行动不便人员双向移动的直接到达设定位置(例如,从预定物体50位置到计划物体55位置之间的往返),不仅增加了人员的移动速度、活动范围和安全性,而改变了它的使用形态;实质上,也建立了一个比较理想的操作组合机制。并且,改善了现有技艺操作麻烦、照护者体力负担较大等情形。

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