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腰椎后路多功能椎间植骨融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35868发布日期:2019-11-15 21:33阅读:335来源:国知局
一种腰椎后路多功能椎间植骨融合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腰椎后路多功能椎间植骨融合器。



背景技术:

采用椎间植骨融合器进行椎间植骨融合术,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脊柱外科临床实践和病理、生理力学等基础研究理论相结合的标志性的技术进步。“椎间植骨融合器”,作为椎体间轴向承载(体重),扩开因轴向应力而退变狭窄的椎间隙,使神经根管上下径扩大,神经根获得减压;作为界面间固定装置,使退变失稳脊柱病变节段重新获得稳定的内环境,使填充其间的移植骨组织与上下椎体达到骨性融合。由于上述从临床实践中明确观察到并被临床病理及生物力学试验充分证明的基本优势,“椎间植骨融合器”已成为当代脊柱外科医生手中的“利器”之一,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用于临床。

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是:现行以长方体为主流结构的融合器,均未达到足够的体积,因其与上下椎体终板(骨板面)接触的面积过小,而作为对抗轴向载荷的承载功能,显而易见,面积越小、单位面积压强越大。

但由于进入任何一个被包埋在实体内的空间时,都必须经过一道“门”,而这个“门口”尺寸大小的允许度,决定了可以搬入此空间物体的大小。人体从后方及侧后方,进入发生病理变化的“核心”部位,必须经过骨性椎弓、椎板及相接的上下关节突、韧带构成的软硬相间的椎管及其包容脊髓神经及神经根等重要的神经组织。因此,这道门坎所允许通过的间隙十分狭小,并且稍有不慎,即会损伤重要的神经结构。可见,修复位于椎间隙空间内的退变失效椎间盘,并支撑塌陷狭窄椎间隙的支撑物—“融合器”所需要的能满足需要的体积,与可允许其通过的狭小的通道,所产生的矛盾,形成了问题尖锐的“焦点”。而“门口”允许通过的最大体积,与修复内部宽大空间内病变所需要的最小体积,仍存在着显著差距。传统的融合器的外形体积固定,支撑体积过小,难以根据实际需要随时改变支撑体积的大小,使用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腰椎后路多功能椎间植骨融合器,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腰椎后路多功能椎间植骨融合器,包括第一横杆与第二横杆,第一横杆与第二横杆中心线同轴,第一横杆的左端及第二横杆的右端均开设内螺纹盲孔,内螺纹盲孔内端处均设有活动柱,内螺纹盲孔靠近外端处均配合安装螺纹柱,第一横杆右端与第二横杆左端之间设有多组支撑装置,支撑装置由固定杆、两根伸缩杆、两块支撑板组成,两块支撑板对称分布在固定杆的上下两侧,支撑板为水平设置,支撑板与固定杆之间均通过伸缩杆固定连接,第一横杆上下两侧及第二横杆上下两侧均对称开设透槽,透槽内均设有斜向的连杆,连杆的一端与对应的活动柱侧部铰接连接,左侧的连杆的另一端与位于最左侧的支撑板的左端铰接连接,右侧的连杆的另一端与位于最右侧的支撑板的右端铰接连接,第一横杆及固定杆的右端均固定安装插杆,固定杆的左端及第二横杆的左端均开设插孔,插杆能与对应的插孔插接配合,支撑板的左端中间开设插槽,支撑板的右端中间固定安装插块,插块能与相邻的支撑板上的插槽插接配合。

如上所述的一种腰椎后路多功能椎间植骨融合器,所述的活动柱的外端中间均开设球形槽,球形槽内均配合安装球体,球体与对应的螺纹柱内端之间均通过连接杆固定连接。

如上所述的一种腰椎后路多功能椎间植骨融合器,所述的插孔内部开设环形凹槽,插杆外周固定安装环形突起,环形突起能与对应的环形凹槽相互配合。

如上所述的一种腰椎后路多功能椎间植骨融合器,所述的环形突起为可变形材质制成。

如上所述的一种腰椎后路多功能椎间植骨融合器,所述的螺纹柱的外端面中间开设方形柱槽。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方便的进行组装与拆解,使用之前可以将其拆解成多个不同的部分,将体积较小的各个部分通过经过骨性椎弓、椎板及相接的上下关节突、韧带构成的软硬相间的椎管及其包容脊髓神经及神经根等重要的神经组织组成的“门口”送入到发生病理变化的部位,然后将各个部分组装成整体,以小体积进入到设定位置后能够进行扩张,从而达到增大腰椎后路多功能椎间植骨融合器支撑体积的目的。通过插杆与对应的插孔插接配合可以快速的完成第一横杆、固定杆、第二横杆的连接,通过插块与相邻的支撑板上的插槽插接配合可以将同侧的多个支撑板连接为一体,转动螺纹柱,在螺纹配合下螺纹柱沿对应的内螺纹盲孔移动,螺纹柱推动对应的活动柱沿对应的内螺纹盲孔滑动,活动柱通过连杆可以推动连接为一体的多个支撑板同时向远离固定杆的方向移动,位于不同侧的支撑板移动的方向相反,可以实现扩张支撑的作用,医务人员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扩张的体积的情况选择合适数量组的支撑装置进行本实用新型的组装,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ⅰ部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图1的ⅱ部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图1的ⅲ部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图1的a向视图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一种腰椎后路多功能椎间植骨融合器,如图所示,包括第一横杆1与第二横杆2,第一横杆1与第二横杆2中心线同轴,第一横杆1的左端及第二横杆2的右端均开设内螺纹盲孔3,内螺纹盲孔3内端处均设有活动柱4,内螺纹盲孔3靠近外端处均配合安装螺纹柱5,第一横杆1右端与第二横杆2左端之间设有多组支撑装置6,支撑装置6由固定杆61、两根伸缩杆62、两块支撑板63组成,两块支撑板63对称分布在固定杆61的上下两侧,支撑板63为水平设置,支撑板63与固定杆61之间均通过伸缩杆62固定连接,第一横杆1上下两侧及第二横杆2上下两侧均对称开设透槽7,透槽7内均设有斜向的连杆8,连杆8的一端与对应的活动柱4侧部铰接连接,左侧的连杆8的另一端与位于最左侧的支撑板63的左端铰接连接,右侧的连杆8的另一端与位于最右侧的支撑板63的右端铰接连接,第一横杆1及固定杆61的右端均固定安装插杆9,固定杆61的左端及第二横杆2的左端均开设插孔10,插杆9能与对应的插孔10插接配合,支撑板63的左端中间开设插槽17,支撑板63的右端中间固定安装插块18,插块18能与相邻的支撑板63上的插槽17插接配合。本实用新型可以方便的进行组装与拆解,使用之前可以将其拆解成多个不同的部分,将体积较小的各个部分通过经过骨性椎弓、椎板及相接的上下关节突、韧带构成的软硬相间的椎管及其包容脊髓神经及神经根等重要的神经组织组成的“门口”送入到发生病理变化的部位,然后将各个部分组装成整体,以小体积进入到设定位置后能够进行扩张,从而达到增大腰椎后路多功能椎间植骨融合器支撑体积的目的。通过插杆9与对应的插孔10插接配合可以快速的完成第一横杆1、固定杆61、第二横杆2的连接,通过插块18与相邻的支撑板63上的插槽17插接配合可以将同侧的多个支撑板63连接为一体,转动螺纹柱5,在螺纹配合下螺纹柱5沿对应的内螺纹盲孔3移动,螺纹柱5推动对应的活动柱4沿对应的内螺纹盲孔3滑动,活动柱4通过连杆8可以推动连接为一体的多个支撑板63同时向远离固定杆61的方向移动,位于不同侧的支撑板63移动的方向相反,可以实现扩张支撑的作用,医务人员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扩张的体积的情况选择合适数量组的支撑装置6进行本实用新型的组装,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具体而言,如图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活动柱4的外端中间均开设球形槽11,球形槽11内均配合安装球体12,球体12与对应的螺纹柱5内端之间均通过连接杆13固定连接。通过该设计可以保证活动柱4随对应的螺纹柱5的移动而移动,可以实现仅仅调节螺纹柱5即可带动支撑板63自动靠近固定杆61,方便使用。

具体的,如图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插孔10内部开设环形凹槽14,插杆9外周固定安装环形突起15,环形突起15能与对应的环形凹槽14相互配合。通过环形突起15与对应的环形凹槽14相互配合可以提高提高插杆9与插孔10之间的插接牢固程度,从而提高本发明的组装牢固程度。

进一步的,如图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环形突起15为可变形材质制成。该设计即可保证插杆9与插孔10之间的插接牢固程度,还可以将插杆9与插孔10分离,方便使用者的安装与拆卸。

更进一步的,如图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螺纹柱5的外端面中间开设方形柱槽16。该设计方便使用者使用工具插入到方形柱槽16后转动螺纹柱5,方便使用者使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