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椎间孔入路的腰椎融合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288807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经椎间孔入路的腰椎融合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经椎间孔入路的腰椎融合器,包括主体及显影针,所述主体包括前侧壁、后侧壁、上表面、下表面、前端及末端,所述主体的内部中空形成主体内腔;所述上表面、下表面在整体上均成弧形凸面;所述前侧壁与后侧壁均呈圆弧状面,前侧壁、后侧壁与末端的交汇处分别设有弧形凹槽。本实用新型符合人体生理结构,具有合适的自身体积、周壁厚度和终板接触面积,可以足够量填充骨质,有良好的支撑功能,又能保证骨长入,且植入方便。
【专利说明】经椎间孔入路的腰椎融合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腰椎椎间盘植入物,具体是用来治疗腰椎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和腰椎不稳的一种经椎间孔入路的胸腰椎融合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腰椎退变性疾病及其他病变的发生率逐渐上升,因退变导致腰椎滑脱或不稳及其他椎间盘疾病,需要进行椎体间融合术,目前用于椎体间融合的方式种类较多。其中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是一种较新的方法,该技术具有行单侧关节突关节不完全切除即可实现椎体间融合,保护硬膜囊及神经根、减少相邻节段失代偿、恢复脊柱正常序列、早期制动及融合率高,创伤小,不用牵拉神经根,符合生物力学,能提供即刻的稳定度,减少骨性结构医源性的破坏等特点。

【发明内容】

[0003]为克服已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本实用新型设计为一种针对经椎间孔入路融合术所提供的腰椎融合器,符合人体生理结构,具有合适的自身体积、周壁厚度和终板接触面积,可以足够量填充骨质,有良好的支撑功能,又能保证骨长入,且植入方便。
[0004]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经椎间孔入路的腰椎融合器,包括主体及显影针,所述主体包括前侧壁、后侧壁、上表面、下表面、前端及末端,所述主体的内部中空形成主体内腔;所述上表面、下表面在整体上均成弧形凸面;所述前侧壁与后侧壁均呈圆弧状面,前侧壁、后侧壁与末端的交汇处分别设有弧形凹槽。
[0005]优选的,所述弧形凹槽的半径为0.75-1.5mm,弧度为150° -180°,长度与主体高
度一致。
[0006]优选的,所述上表面、下表面均有凸起。
[0007]优选的,所述凸起为四棱椎凸起。
[0008]优选的,所述前侧壁、后侧壁上均设有植骨窗。
[0009]优选的,在人体矢状位方向上,所述前侧壁高于后侧壁。
[0010]优选的,所述显影针包括前显影针、左显影针及右显影针;前显影针位于前侧壁中央;左显影针位于前端;右显影针位于末端。
[0011]优选的,所述显影针均显露于主体的上表面,在垂直方向上贯通于主体;显影针均采用聚醚醚酮材料。
[0012]优选的,所述前端的外表面为圆弧状;所述末端的外表面为柱状面,其曲率半径为5-8_,弧度为 100° -135。。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0014]1、本实用新型融合器经椎间孔放入最终位置与椎体前缘平行,按照脊柱生物力学三柱理论,可以有效融合部分前柱和中柱,比较符合脊柱的生物力学特征(腰椎80%的应力通过前柱和椎体间传导)。与梭形融合器相比,本实用新型融合器的形状与上下椎体的骨性接触面积更大,可以有效分散应力,提高融合率,与环网状融合器相比,本实用新型融合器在保证植骨量的同时不易切割损伤终版,可以有效的避免术后出现的椎体塌陷的发生,与旋入式圆柱状融合器相比,本实用新型融合器对骨性终版的早期破坏小,且对融合器两侧的支撑明显比旋入式融合器稳定。
[0015]2、植入方便,安装简单。融合器远端为子弹头设计,减少阻力,植入方便。主体前侧壁、后侧壁与主体末端的交汇处所分别设置的弧形凹槽,安装器械可以通过末端和该弧形凹槽紧密连接,可以轻松放入手术区域,转动器械可以使融合器最终放入理想位置,并且器械易退出。
[0016]3、主体上表面及下表面设置的四棱椎凸起,增加摩擦力防止融合区域内滑出,为椎体间骨性融合创造良好的条件。
[0017]4、本实用新型融合器的主体在人体矢状位方向上,具有前高后低的纵行设计,在支撑椎间隙高度的同时考虑腰椎的前凸角,有利于恢复患者腰椎生理曲度,减少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发生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示意图;
[0019]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视示意图;
[0020]图3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示意图;
[0021]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0022]图中,I——主体,2——显影针,3——前端,4——末端,6——前侧壁,7——后侧壁,8—四棱锥凸起,9—植骨窗,10—上表面,11—下表面,12—弧形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0024]实施例
[0025]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经椎间孔入腰椎融合器,包括主体1、显影针2,整体形状似香蕉,前侧壁6与后侧壁7均呈圆弧状面。前侧壁6与相邻椎体前缘相似,解剖形设计。主体I的内部中空形成主体内腔,便于填充松质骨。
[0026]主体前端3的外表面为圆弧状,方便主体I植入腰椎关节间隙,阻力小,易植入。主体末端4的外表面为柱状面,其曲率半径5-8mm,弧度为100° -135°,高度与主体一致。在前侧壁6、后侧壁7与末端4的交汇处分别设有均匀对称的狭窄区域,即形成一弧形凹槽12。弧形凹槽12的半径0.75-1.5mm,弧度150° -180°,长度与主体高度一致,可以实现安装器械对融合器植入初期的夹持;植入时使融合器变向,最终与椎体前缘平行;植入后使安装器械与融合器易分离。在整个植入过程中,弧形凹槽12可以使融合器与器械充分接触,受力均匀,不宜损伤。
[0027]主体上表面10、下表面11在整体上均成弧形凸面,且弧形凸面的最高点位于上表面、下表面的中央,上表面与下表面的夹角为4°。此外,主体上表面10、下表面11均有不规则的四棱椎凸起8,以增加融合器与人体椎体终板之间的摩擦力,防止融合器从上下椎体终板面滑动,使融合器稳定利于椎间骨性融合。主体前侧壁6、后侧壁7上均设有植骨窗9,植骨窗9的设计可以为融合器中的骨质提供营养及血液供应,为骨性融合提供良好的生理条件。
[0028]主体后侧壁7上的植骨窗有一个,长度6.5-8.5mm,宽度2.5-4.0mm ;前侧壁6上的植骨窗有两个,长度4.5-8mm,宽度2.5-4.0mm0前侧壁、后侧壁上的植骨窗均与主体内腔贯通。在人体矢状位方向上,前侧壁6高于后侧壁7,其上下面的夹角为0-5° ;前高后低的纵行设计,在支撑椎间隙高度的同时考虑腰椎的前凸角,有利于恢复患者腰椎生理曲度,减少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发生率。
[0029]显影针2直径为0.8_,包括前显影针、左显影针及右显影针。前显影针位于前侧壁6中央,距离前外侧面距离1.5mm ;左显影针位于前端3,距前端外表面0.6mm ;右显影针位于末端4,距末端外表面1.0mm。显影针均显露于主体的上表面10,在垂直方向上贯通于主体。显影针2采用聚醚醚酮(PEEK)材料,生物相容性好,其弹性模量与人体接近,减少应力遮挡,促进融合;可以通过X线从正面和侧面观察评估椎间融合器的位置,不会产生伪影和遮挡,方便医生评估融合情况,是目前最佳的制造融合器的材料。
[0030]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经椎间孔入路的腰椎融合器,包括主体及显影针,所述主体包括前侧壁、后侧壁、上表面、下表面、前端及末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的内部中空形成主体内腔;所述上表面、下表面在整体上均成弧形凸面;所述前侧壁与后侧壁均呈圆弧状面,前侧壁、后侧壁与末端的交汇处分别设有弧形凹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椎间孔入路的腰椎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凹槽的半径为0.75-1.5mm,弧度为150° -180°,长度与主体高度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椎间孔入路的腰椎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表面、下表面均有凸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经椎间孔入路的腰椎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为四棱椎凸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椎间孔入路的腰椎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壁、后侧壁上均设有植骨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椎间孔入路的腰椎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在人体矢状位方向上,所述前侧壁高于后侧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椎间孔入路的腰椎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针包括前显影针、左显影针及右显影针;前显影针位于前侧壁中央;左显影针位于前端;右显影针位于末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经椎间孔入路的腰椎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针均显露于主体的上表面,在垂直方向上贯通于主体;显影针均采用聚醚醚酮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椎间孔入路的腰椎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的外表面为圆弧状;所述末端的外表面为柱状面,其曲率半径为5-8mm,弧度为100° -135°。
【文档编号】A61F2/44GK203736351SQ201320816110
【公开日】2014年7月30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11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11日
【发明者】程顺巧, 尹泖, 谢坤, 张培发, 邹巍伟 申请人:广州聚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