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开口球囊型胆道防反流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11243发布日期:2019-07-31 20:26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开口球囊型胆道防反流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置入人体内的支架,特别是一种胆道防反流可回收支架。



背景技术:

人体内的管腔由于各种不同原因、病变而引起狭窄或梗阻等疾病,目前常用的方法使在狭窄和梗阻部位植入一枚金属支架,保证管腔的通畅性。

现行的支架有金属裸支架与覆膜支架,覆膜支架的覆膜加工方式通常是通过将支架整体浸入高分子材料液体,挂壁铸膜。或者高分子膜材附在支架表面后支架整体加热,将膜整体附着在支架表面。支架的顺应性不好,容易移位,没有防食物或体液反流功能。

因此,临床上对胆道支架提出了超柔性、防移位、防反流、可回收的支架,支架可顺应人体胆道生理结构,且具有防止食物反流至胆道的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顺应人体胆道生理结构,能够回收的开口球囊型胆道防反流支架。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开口球囊型胆道防反流支架,它包括网状的支架本体以及位于支架本体两端的杯口部分和开口球囊部分,杯口部分和开口球囊部分内径大于支架本体的内径;所述支架本体包括两段以上的分段部分,相邻的两段分段部分通过软线连接。

其中,所述开口球囊部分的外端连接一截面为扁平跑道型的端口;所述端口的长度与球囊型开口球囊部分直径的比值为2:3~3:2;端口的长度与宽度的比值为2:1~:6:1。

所述杯口部分为外端开口的圆筒型,其与支架本体的连接端面为弧形面,以减少液体从杯口部分流入的阻力。

优选地,相邻的两段分段部分之间连接的软线的长度为2~6mm。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本体、杯口部分和开口球囊部分均采用镍钛丝编制而成,以增强支架形状的保持能力,使支架在保持胆汁能正常流出的情况下,同时具有很好的防反流效果。

更进一步地,所述支架本体、杯口部分和开口球囊部分的丝网外部均覆有一层硅胶膜,防止组织增生生长到支架内,保证支架能顺利回收。

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开口球囊型胆道防反流支架本体由多段分段部分组成,各分段部分通过软线连接,使得支架能够轻松弯曲一定角度,适应胆道的生理解剖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支架覆膜一体结构中支架顺应性差的技术问题;

2、该支架的杯口部分分别设计为外端开口的圆筒型,以及外端连接有扁平跑道型端口的球囊型,一方面可以防止支架移位,更好的精确固定支架,另一方面能够防止食物肠液倒流进入胆道,造成感染疾病。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更进一步的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其他方面的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

图1是该胆道防反流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该胆道防反流支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该胆道防反流支架的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该胆道防反流支架开口球囊部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下述实施例,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

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前”、“后”、“中间”等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和2所示,该防反流支架包括网状的支架本体2以及位于支架本体2两端的杯口部分1和开口球囊部分4,杯口部分1和开口球囊部分4内径大于支架本体2的内径,可以防止支架移位,更好的精确固定支架;杯口部分1为外端开口的圆筒型,其与支架本体2的连接端面为弧形面;开口球囊部分4的外端连接一截面为扁平跑道型的端口5,端口5的长度与球囊型开口球囊部分4直径的比值为1:1,端口5的长度与宽度的比值为5:1,这样食物肠液能够容易的从杯口部分1流入,从开口球囊部分4流出,而反向从端口5流入则难以实现,从而能够防止食物肠液倒流进入胆道,造成感染疾病。

支架本体2、杯口部分1和开口球囊部分4均采用镍钛丝编制而成,且丝网外部均覆有一层硅胶膜,增强支架形状的保持能力的同时,防止组织增生生长到支架内,保证支架能顺利回收。

支架本体2有两段分段部分组成,该两段分段部分通过中间长3mm的软线3连接,使得支架能够轻松弯曲一定角度,适应胆道的生理解剖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支架覆膜一体结构中支架顺应性差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开口球囊型胆道防反流支架的思路及方法,具体实现该技术方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施例中未明确的各组成部分均可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