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声介入治疗穿刺针定位发射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25781发布日期:2019-08-13 21:05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一种超声介入治疗穿刺针定位发射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技术领域,属于超声介入治疗范畴,具体涉及一种超声介入治疗穿刺针定位发射器。



背景技术:

当前,超声介入技术因其超级微创、痛苦小、恢复快、费用低,广泛受到医生和患者的欢迎,在很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都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手术方法。超声介入治疗的关键是准确地实现穿刺,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后续的操作。目前的穿刺基本上都是徒手操作,完全凭术者的感觉和经验,速度慢、可靠性差、失误率高,特别是对一些目标较小的病例,比如宫外孕,减胎术等。一旦误穿血管和重要脏器,将会引起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这也限制了这项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使一些基层医院和年轻医生不能开展这个项目。现有一些穿刺装置结构过于复杂,安装使用繁琐,可操作性差,而且产品生产加工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超声介入治疗穿刺针定位发射器,制作更加简单,使用更加方便,穿刺定位更加准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超声介入治疗穿刺针定位发射器,包括外管、中管和内管;所述外管套设于所述中管的外部,所述中管可于所述外管内沿着外管的长度方向运动;所述中管套设于所述内管的外部,且所述中管和内管连接;所述外管、中管、内管的前端均具有供穿刺针的前端穿出的前端出口,所述内管的后端具有供穿刺针的后端穿出的后端出口;穿刺针穿过所述内管内部并与所述内管相连接;

所述中管的前部设有弹性卡销,所述外管的后部设有和所述弹性卡销相匹配的卡孔,当弹性卡销和卡孔相分离时,弹性卡销处于压缩状态,当弹性卡销移动至和卡孔对应的位置时,弹性卡销在回弹作用下自然卡入所述卡孔内;

所述中管的内表面设有内螺纹,所述内管的外表面设有和所述内螺纹相匹配的外螺纹,所述中管和内管通过内螺纹和外螺纹螺纹连接;

所述中管连接有动力弹性件,所述动力弹性件随着弹性卡销和卡孔的结合或分离储存或释放能量,并在释放能量时能带动中管往前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内管的后端伸出所述外管的外部,并且设有针固定机构;所述针固定机构包括两个弹性侧部,两个弹性侧部的前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内管的两侧,后端之间形成开口;两个弹性侧部相对的一面上至少一面设有用于卡合穿刺针的针座的卡合凹槽。

更进一步地,所述针固定机构还包括针托,所述针托呈U型,其两侧分别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针固定结构的两个弹性侧部,当穿刺针的针座卡入卡合凹槽时,旋转所述针托至水平可使针托的后端的朝前的一面和穿刺针的针座的后端面相接触并对针座的后端面产生压力。

再进一步地,所述针托的后端具有和穿刺针的针座的后端面形状相适应的针座接触面。

进一步地,还包括有穿刺架;所述外管的前端设有穿刺架连接段;所述穿刺架的后端设有与所述穿刺架连接段相匹配的穿刺架接头,所述穿刺架连接段和所述穿刺架接头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外管的内表面和所述中管的外表面呈相互匹配的多边形。

进一步地,还包括有保险结构,所述保险结构可滑动地套接在所述外管的外表面,并且当其滑动至所述卡孔的位置时,可完全遮盖所述卡孔。

进一步地,所述内管的外表面设有刻度。

进一步地,所述外管的外表面与所述卡孔相对应的位置设有触发件。

更进一步地,所述触发件采用弹性触发件,在没有外力作用下所述弹性触发件与所述卡孔相分离。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采用了外管、中管、内管的结构,利用中管和内管之间的螺纹连接,可以实现准确的机械化定位和控制发射距离,且制作加工简单,易于实现大规模和机械化生产,使用时组装也十分方便。

2、通过设置弹性卡销和卡孔,可以实现穿刺针的机械化发射,且发射操作简单。

3、设计了一种新的内管和穿刺针固定结构,操作简便,易于更换穿刺针,而且加工制作更加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总体截面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外管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图1中中管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图1中内管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穿刺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外管和中管的配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以本技术方案为前提,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本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超声介入治疗穿刺针定位发射器,如图1-6所示,包括外管1、中管2和内管3;所述外管1套设于所述中管2的外部,所述中管2可于所述外管1内沿着外管1的长度方向运动;所述中管2套设于所述内管3的外部,且所述中管2和内管3固定连接;所述外管1、中管2、内管3的前端均具有供穿刺针4的前端穿出的前端出口,所述内管3的后端具有供所述穿刺针4的后端穿出的后端出口;所述穿刺针4穿过所述内管3内部并与所述内管3相连接;

所述中管2的前部设有弹性卡销5,所述外管1的后部设有和所述弹性卡销5相匹配的卡孔6,当弹性卡销5和卡孔6相分离时,弹性卡销5处于压缩状态,当弹性卡销5移动至和卡孔6对应的位置时,弹性卡销5在回弹作用下自然卡入所述卡孔6内;

所述中管2的内表面设有内螺纹7,所述内管3的外表面设有和所述内螺纹7相匹配的外螺纹8,所述中管2和内管3通过内螺纹7和外螺纹8螺纹连接;

所述中管2连接有动力弹性件9,所述动力弹性件9随着弹性卡销5和卡孔6的结合或分离储存或释放能量,并在释放能量时能带动中管2往前运动。

生产制作时通常将外管预先套设于所述中管外。使用时,将穿刺针穿入内管内并与内管连接,然后将内管连同穿刺针一并置入中管内,利用内管的外螺纹和中管的内螺纹相固定,可以通过调节内管的旋入长度以调整穿刺针的刺入深度。往后拉动内管的后端,内管带动中管沿着外管的长度方向向后运动,直至弹性卡销卡入卡孔为止,此时动力弹性件处于储能状态。进行穿刺时,向弹性卡销施加外力,使其向外管内部压缩并与所述卡孔分离,失去卡孔的限制后动力弹性件释放能量,驱动所述中管快速向前运动,所述穿刺针在中管的带动下从外管的前端出口快速刺出,完成穿刺。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管3的后端伸出所述外管1的外部,并且设有针固定机构12;所述针固定机构12包括两个弹性侧部13,两个弹性侧部13的前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内管3的两侧,后端之间形成开口;两个弹性侧部13相对的一面上至少一面设有卡合凹槽14(本实施例中两面都设有卡合凹槽14),所述卡合凹槽14用于卡合穿刺针4的针座16。如图1所示,所述卡合凹槽14和针座16的凸出恰好吻合,针座16的凸出和卡合凹槽14相卡合,从而实现穿刺针4的固定。

更进一步地,所述针固定机构12还包括针托19,所述针托19呈U型,其两侧分别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针固定结构的两个弹性侧部13,当穿刺针的针座16的凸出卡入卡合凹槽14时,旋转所述针托至水平可使针托的后端的朝前的一面和穿刺针的针座16的后端面相接触并对针座16的后端面产生压力。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进一步令使得针托的后端具有和穿刺针的针座16的后端面形状相适应的接触面。例如,当针座的后端面呈环状时,可以将针托的后端面环状,这样可以加大针托后端和针座后端面的接触面积和接触范围,从而使得针座和针托之间更加牢靠地相对固定。

在内管上安装穿刺针时,先将穿刺针穿入所述内管内部并向前推进,直至穿刺针的针座经由开口进入两个弹性侧部之间并且针座上的凸出18和卡合凹槽14卡合配合为止。在设置有针托时,进一步旋转针托至水平,此时针座卡圈在针托内,针托的后端的朝前的一面和穿刺针的针座的后端面相接触并对针座的后端面产生压力,从而将穿刺针牢牢固定于内管。

需要更换穿刺针时,旋开针托,将拉动针座使得针柄从两个弹性侧部的后端之间的开口拉出,两个弹性侧部在针柄的挤压力作用下往远离对方的方向发生形变,针柄离开两个弹性侧部之间之后,两个弹性侧部自动回复原状。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穿刺针4包括针尖15、针柄17和针座16,所述针座16设于所述针柄17的后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侧部可采用塑料件制成,并且与所述内管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超声介入治疗穿刺针定位发射器还包括有穿刺架22;所述外管1的前端设有穿刺架连接段20;所述穿刺架22的后端设有与所述穿刺架连接段20相匹配的穿刺架接头23,所述穿刺架连接段20和所述穿刺架接头23螺纹连接。具体地,所述穿刺架连接段20的外表面设有外螺纹,所述穿刺架接头23的内表面设有与所述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

进一步地,所述外管1的内表面和所述中管2的外表面呈相互匹配的多边形(在本实施例中为六边形)。该设计可以防止中管在外管内旋转。

进一步地,还包括有保险结构25,所述保险结构25可滑动地套接在所述外管1的外表面,并且当其滑动至所述卡孔6的位置时,可完全遮盖所述卡孔6。当未进行穿刺时,先将保险结构滑动至卡孔处遮盖出卡孔,可以有效避免误触发的情况发生。当需要触发穿刺时,再将保险结构从卡孔处移开。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保险结构具体为套圈,所述套圈可以在外管上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内管3的表面设有刻度,以实现更加精准的穿刺针定位调节。

进一步地,所述中管2的前部的两侧分别设有弹性卡销5,对应地,所述外管1的两侧分别设有卡孔6。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卡销5为弹簧。所述弹簧采用压缩弹簧,垂直于所述中管2设置。

更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中管2的前端设有缓冲块10,所述弹性卡销5设于所述缓冲块10上。所述缓冲块可采用橡胶等缓冲材料制成。所述缓冲块用于在中管带动内管和穿刺针快速向前运动时,缓冲中管前端和外管内部前端之间的碰撞,避免中管或外管在长期使用中损坏。

进一步地,动力弹性件9采用压缩弹簧。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压缩弹簧的动力弹性件9套设于所述中管2的外部,其前端和后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中管2的前端(具体连接于所述缓冲块)以及外管内部的后端。当往后拉动内管从而带动中管向后运动时,外管内部的后端和中管的前端的共同作用使得压缩弹簧被压缩从而储存能量,弹性卡销和卡孔的结合使得压缩弹簧被压缩的状态得到保持。当弹性卡销和卡孔分离时,压缩弹簧在回弹作用下释放能量,带动所述中管向前运动。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管1的外表面与所述卡孔6相对应的位置设有触发件11。当需要进行穿刺时,按下所述触发件即可使得弹簧卡销往外管内压缩并与卡孔相分离。

更进一步地,所述触发件11采用弹性触发件,在没有外力作用下所述弹性触发件与所述卡孔相分离。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触发件为塑料件,呈L型,其短段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外管1的外表面,其长段与所述外管1相对的一面上设有和所述卡孔的大小相匹配的触发凸出111。采用所述弹性触发件,则在完成触发并放开触发件之后,其会自行回复至原位,与卡孔相分离。

实施例2

需要进行穿刺时,先将外管的穿刺架连接段和穿刺架的穿刺架接头连接起来。然后将穿刺针穿入所述内管内部并向前推进,直至穿刺针的针座经由开口进入两个弹性侧部之间并且针座上的凸出和卡合凹槽卡合配合为止。进一步旋转针托至水平,此时针座卡圈在针托内,针托的后端的朝前的一面和穿刺针的针座的后端面相接触并对针座的后端面产生压力,从而将穿刺针牢牢固定于内管。利用内管的外螺纹和中管的内螺纹令内管和外管螺纹连接,并旋转内管调节穿刺距离。

其后往后拉动内管的后端,内管带动中管沿着外管的长度方向向后运动,直至弹性卡销卡入卡孔为止,此时动力弹性件处于储能状态。移开保险结构,通过弹性触发件向弹性卡销施加外力,使其向外管内部压缩并与所述卡孔分离,失去卡孔的限制后动力弹性件释放能量,驱动所述中管快速向前运动,所述穿刺针在中管的带动下从外管的前端出口快速刺出,完成穿刺。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以上的技术方案和构思,给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而所有的这些改变和变形,都应该包括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