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切开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15673发布日期:2020-02-14 15:36阅读:408来源:国知局
多功能切开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手术切开刀,属于医疗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项新的治疗手段,也是临床应用前景很好的技术,让更多的早期消化道癌能够在内镜下一次性完全切除,免除了开腹手术的痛苦和器官的切除,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重要手术器具为黏膜切开刀。市场上常见的用于早癌剥离的切开刀有针刀、it刀(带陶瓷头)、钩刀、三角刀、flush刀(刀头中设有冲水孔)、啄木鸟刀等。

作为消化道病变治疗中的重要手段,医生在进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过程中,为了防止手术过程中造成穿孔,常常会先采用黏膜切开刀对病灶部位进行标记,再更换注射针进行黏膜下生理盐水的注射来抬高病灶的位置,再更换黏膜切开刀对病灶进行剥离。所以,医生在手术过程中,会频繁更换手术器械,以满足各个手术的不同需要。但是,频繁的手术器械更换,既烦琐又耗时,不利于病人手术,而且在手术过程中注射的生理盐水会随着手术时间而流失,需要重新注射生理盐水这个过程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会增加由于手术中生理盐水流失不能得到及时补充增加了手术中穿孔的风险及延长手术操作的时间。

目前,已有一种专利公开了一种组合电刀,刀头部包括至少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间可以相对移动或转动的刀头,医生可以根据病灶部位组织的情况分析和判断使用合适的电刀的不同状态对病灶部位的组织选取合适的电刀类型,使手术操作安全快速;也有专利公开了一种将it刀和针刀以及喷水组合的多功能刀,具有it刀功能和针刀功能,还具有喷水功能,喷出的液体可以冲洗出血点,改善内镜视野,也可以冲洗电极上粘附的烧焦组织;还有一种专利公开了一种整合方案,结合了黏膜切开刀和注射针的功能,减少了手术器械更换的时间,节省医生手术精力,

这种需要具有多功能的组合切开刀节省更换器械的时间。上述两项专利可以实现医生不更换电刀而方便选用不同电刀刀头,或是实现喷水功能改善内径视野,抑或是实现了减少标识、注射、剥离时更换器械的时间,但是整个手术过程仍然较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整合铥刀、注水、圈套功能一体式黏膜切开刀,在内镜下黏膜剥离手术中能够有效避免穿孔并提高手术效率,解决以上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多功能切开刀,包括:

导电注液刀头,所述导电注液刀头开设有轴向通孔。

芯杆,所述芯杆上设有电极插头和滑动设置在芯杆上的滑环。

圈套,所述圈套能导电,其左端插入导电注液刀头的轴向通孔中,且与导电注液刀头固定连接。

绝缘外管,所述绝缘外管上开设有注液口或绝缘外管的右端接有注液三通管。

拉索,所述拉索穿设于绝缘外管内,其左端与圈套固定连接,其右端与滑环固定连接,所述拉索用于牵拉或推送圈套,所述拉索能牵拉圈套使导电注液刀头尾部进入绝缘外管,导电注液刀头的尾部与绝缘外管的左端配合,且二者配合面之间设有绝缘层。绝缘外管内注入的液体能经导电注液刀头的轴向通孔从导电注液刀头流出。所述导电注液刀头和圈套通过拉索与电极插头电性连接。

进一步优化的,导电注液刀头的头部为铥刀,尾部外侧设有环形凸台,绝缘层通过热缩包覆在所述环形凸台的外表面。导电注液刀头的通孔为台阶孔,包括位于环形凸台内的大孔和位于铥刀内的小孔,所述圈套的左端插入大孔内并由固定销限位,所述固定销两端与大孔侧壁连接。拉索向右移动时,带动圈套向右移动并缩入绝缘外管中,在此过程中,圈套对固定销施加向右的拉力,以此带动导电注液刀头向右移动并使热缩有绝缘层的环形凸台插入绝缘外管内,绝缘层与绝缘外管紧密接触,进而使环形凸台牢固插接在绝缘外管内,这样在使用导电注液刀头进行切割或注液时可以有效避免导电注液刀头刀头在绝缘外管内沿径向方向晃动。

为了防止导电注液刀头过多进入绝缘外管内部(即刀头部缩入绝缘外管),影响手术,进一步优化的,环形凸台的左端外侧设有第一环形凸缘,所述第一环形凸缘的外径大于绝缘外管内径。另一种优化方式为:绝缘外管的左端内部固定安装有限位管,所述限位管的左端面与绝缘外管的左端面之间间隔距离,且所间隔的距离小于导电注液刀头沿轴向方向的长度,限位管的内径小于环形凸台的外径。

进一步优化的,绝缘外管的右端通过外管固定件与注液三通管的左端出口连接。外管固定件为管状连接件且其内径大于所述拉索外径,其左端外侧壁设有向右倾斜的倒齿,其右端外侧壁设有外螺纹。

在倒齿和螺纹之间还设有环形限位面,绝缘外管的右端套设在外管固定件的左端,其内侧壁与倒齿配合的部位设有用于倒齿滑入并限位的盲孔,绝缘外管的右端面由外管固定件的环形限位面限位。注液三通管的左端出口套设在外管固定件的右端,其内侧壁设有与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外管固定件内部设有贯通其左右端面的通孔,所述通孔内径大于拉索外径。通过本部优化可实现外管固定件与绝缘外管和注液三通管的可拆卸连接,进而便于清洗和替换。安装时,可将绝缘外管套设在外管固定件左端,当绝缘外管右端面与外管固定件上的限位面抵接时,旋转绝缘外管或外管固定件,使外管固定件上的倒齿进入盲孔,通过盲孔对倒齿在轴向上的限位作用使的绝缘外管与外管固定件固定连接。拆卸时,可再次使绝缘外管和外管固定件相对旋转,使倒齿滑出盲孔,进而消除盲孔对倒齿的轴向限位作用,即完成绝缘外管与外管固定件的拆卸。

进一步优化的,还包防护管,所述防护管的左端套设在绝缘外管外部,其右端紧密套设在注液三通管的左端。防护管一方面可以避免漏液,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在使用过程中绝缘外管发生旋转退出外管固定件,进而脱离注液三通管。为了保证防护管与注液三通管的连接牢固性,更进一步优化的,注液三通管的左端外侧壁设有第二环形凸缘,所述防护管为弹性管,且其右端越过第二环形凸缘并与第二环形凸缘右侧的注液三通管外侧壁紧密贴合。

进一步优化的,注液三通管的右端出口内侧壁设有1个环形台阶面,且台阶面右侧孔的孔径大于其左侧孔的孔径,所述右侧孔的内侧壁上设有内螺纹。在环形台阶面上设有用于防止液体从注液三通管的右端出口流出的环形密封圈,密封圈右侧设有环形锁紧件,所述锁紧件左端面与密封圈右端面抵接,其外侧壁上设有与右侧孔的内侧壁上的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

进一步优化的,芯杆的左端沿轴向设有芯杆孔,其右端设有滑槽,所述芯杆孔与滑槽连通。。滑环上设有滑环孔,滑环孔内设有固定座,固定座内设有电极插孔,电极插孔内设有螺钉且螺钉与电极插孔螺纹连接。电极插孔底部侧壁上开设两个通孔,该两个通孔相对设置且与芯杆孔同轴。芯杆的左端与注液三通管的右端出口连接,拉索的右端外侧套设有助推管,助推管和拉索且从左向右依次穿过密封圈、芯杆上的芯杆孔及固定座上的通孔。助推管和拉索通过设于电极插孔内的螺钉锁紧并固定在固定座内。使用时,电极插头插入电极插孔内,电可依次通过固定座、螺钉、助推管、拉索、圈套及导电注液刀头。

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切开刀在使用时,首先,可将本产品头部收拢,对病灶部位进行标记;然后,在收拢、电极通电状态下,通过注液三通注液口注入液体,液体经过绝缘外管内腔与拉索之间的间隙流到导电注液刀头,并经过圈套与导电注液刀头的间隙后通过导电注液刀头通孔对病灶部位实现注射隆起;再然后在收拢、电极通电状态下,采用刀头部位进行病灶部位边沿切开;最后,在边沿切开后,可通过推动滑环将圈套推出,并将病灶部位套上,通电切除从而实现黏膜快速剥离。

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技术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为导电注液刀头、注水、圈套一体式黏膜切开刀,实现了内镜下黏膜剥离手术前及手术中组织的剥离及注水,能够在手术过程中不断填充流失的水分,避免因水分流失造成组织过切和穿孔的情况,同时结合圈套的方式快速实现病灶部位黏膜剥离的功能,减少了手术器械更换的时间,节省医生手术精力与时间,使手术更高效更安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1中的多功能切开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方向的剖视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的剖视放大图。

图4为外管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c的剖视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1中的多功能切开刀的打开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1中的多功能切开刀的收拢状态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导电注液刀头及绝缘外管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多功能切开刀收拢状态下导电注液刀头、圈套及绝缘外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固定座、电极插头及芯杆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1.导电注液刀头,101.铥刀,102.环形凸台,103.第一环形凸缘,2.圈套,3.拉索,4.绝缘层,5.绝缘外管,6.注液三通管,601.第二环形凸缘,602.进液口,7.固定销,8.限位管,9.外管固定件,901.倒齿,902.外螺纹,903.环形限位面,10.防护管,11.密封圈,12.锁紧件,13.滑环,14.芯杆,15.助推管,16.固定座,17.螺钉,18.电极插头,19.对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方向和参照(例如,上、下、左、右、等等)可以仅用于帮助对附图中的特征的描述。因此,并非在限制性意义上采用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并且仅仅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形式来限定所请求保护的主题的范围。

见图1至图5,本实施例的多功能切开刀,包括导电注液刀头1、圈套2、拉索3、外管组件及与外管组件右端连接的芯杆,其中圈套2和拉索3均能导电。导电注液刀头1沿轴向设有用作注液通道的通孔,芯杆14上设有电极插头18和滑动设置在芯杆上的滑环13。所述圈套左端与导电注液刀头尾部连接,其右端伸入外管组件并通过导电对接管19与拉索左端连接。拉索3的右端从外管组件内部穿出并与电极插头电性连接,所述拉索3可由滑环13牵引并带动圈套2和导电注液刀头1在外管组件内沿轴向移动,当向右移动时圈套2可收入外管组件内部,圈套收入外管组件内部时,导电注液刀头尾部插入套管组件并由套管组件径向限位,导电注液刀头1与套管组件接触面之间设有绝缘层4。具体的,外管组件包括绝缘外管5和注液三通管6,所述绝缘外管5的左端即为外管组件的左端,绝缘外管5的右端与注液三通管6的左端出口连接,注液三通管6的右端出口与芯杆连接,注液三通管的进液口602即为外管组件的注液口。绝缘外管5内注入的液体能经导电注液刀头1的轴向通孔从导电注液刀头流出。

导电注液刀头的头部为铥刀101,尾部外侧设有环形凸台102,所述绝缘层4通过热缩包覆在环形凸台102的外表面。导电注液刀头1的通孔用作注液通道,且为台阶孔,包括位于环形凸台内的大孔和位于铥刀内的小孔,所述圈套的左端插入大孔内并由固定销7限位,所述固定销7的两端与大孔侧壁连接,具体的大孔侧壁相对设有两个通孔,固定销7插入通孔中且其两端分别位于两个通孔内,且由通孔轴向限位。

绝缘外管左端内部设有限位管8,限位管8的内径小于所述环形凸台的外径。限位管8的外侧壁固定安装在绝缘外管内侧壁上(二者之间可采用粘接、螺纹连接或通过倒齿连接的方式)。限位管8的左端面与绝缘外管5的左端面之间隔距离,且所述距离小于导电注液刀头沿轴向方向的长度。

绝缘外管5的右端通过外管固定件9与注液三通管6的左端出口连接,外管固定件9为管状连接件且其内径大于拉索外径(拉索截面圆直径),外管固定件9的左端外侧壁沿轴向设有两排向右倾斜的单向倒齿901,每排倒齿有两个且围绕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外管固定件9的右端外侧壁设有外螺纹902。在倒齿和外螺纹之间还设有环形限位面903,环形限位面903向右上方倾斜且整体成锥形,绝缘外管5的右端内侧壁设有与环形限位面相配合的斜面。绝缘外管5的右端套设在外管固定件9的左端,其内侧壁与单向倒齿901配合的部位设有用于倒齿扣入并限位的盲孔,其右端面由外管固定件的环形限位面限位。注液三通管6的左端出口套设在外管固定件的右端,其内侧壁设有与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安装时,可将绝缘外管套设在外管固定件左端,当绝缘外管右端面与外管固定件上的限位面右端抵接时,旋转绝缘外管或外管固定件,使外管固定件上的倒齿进入盲孔,通过盲孔对倒齿在轴向上的限位作用使的绝缘外管与外管固定件固定连接。拆卸时,可再次使绝缘外管和外管固定件相对旋转,使倒齿滑出盲孔,进而消除盲孔对倒齿的轴向限位作用,即完成绝缘外管与外管固定件的拆卸。

外管组件还包防护管10,所述防护管10的左端套设在绝缘外管外部,其右端紧密套设在注液三通管的左端。

注液三通管的左端外侧壁设有第二环形凸缘601,所述防护管为弹性管,且其左端越过第二环形凸缘601并与第二环形凸缘右侧的注液三通管外侧壁紧密贴合。

注液三通管6的右端出口内侧壁设有1个环形台阶面,且台阶面右侧孔的孔径大于其左侧孔的孔径,所述右侧孔的内侧壁上设有内螺纹;在环形台阶面上设有用于防止液体从注液三通管的右端出口流出的环形密封圈11,密封圈11的右侧设有环形锁紧件12,所述锁紧件左端面与密封圈右端面抵接,其外侧壁上设有与右侧孔的内侧壁上的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

芯杆的左端沿轴向设有芯杆孔,其右端设有滑槽,芯杆孔与滑槽连通。滑环13上设有滑环孔,滑环孔内设有固定座16,固定座内设有电极插孔,电极插孔内设有螺钉17,螺钉17与电极插孔螺纹连接。电极插孔底部侧壁上开设2个通孔,所述通孔相对设置且与芯杆孔同轴。芯杆14的左端与注液三通管6的右端出口连接,拉索3的右端外侧套设有助推管15,助推管与拉索,从左向右依次穿过密封圈11、芯杆14上的芯杆孔及固定座16上的通孔。助推管15和拉索3通过设于电极插孔内的螺钉17锁紧并固定在固定座内。使用时,电极插头18插入电极插孔内,电可经由电极插头18依次通过固定座、螺钉、助推管、拉索、圈套及导电注液刀头。

基于本实施例的多功能切开刀,在使用时,首先,可将本产品头部收拢(,收拢是指向右移动滑环,牵动拉索,使圈套收入绝缘外管,进而导电注液刀头尾部插入绝缘外管并由绝缘外管限位,导电注液刀头的头部则仍位于绝缘外管外部,此状态即为多功能切开刀的收拢状态,见图7),对病灶部位进行标记;然后,在收拢、电极通电状态下,通过注液三通注液口注入液体,液体经过绝缘外管内腔与拉索之间的间隙流到导电注液刀头,并经过圈套与导电注液刀头的间隙后通过导电注液刀头通孔对病灶部位实现注射隆起;再然后在收拢、电极通电状态下,采用刀头部位进行病灶部位边沿切开;最后,在边沿切开后,可通过推动滑环将圈套推出使多功能切开刀处于打开状态(见图6),并将病灶部位套上,通电切除从而实现黏膜快速剥离。

见图8和图9,是本实用新型导电注液刀头及绝缘外管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其中导电注液刀头的环形凸台的左端外侧设有第一环形凸缘103,所述第一环形凸缘的外径大于绝缘外管内径。通过第一环形凸缘的限位作用,避免导电注液刀头过多进入绝缘外管。本实施例中的绝缘外管内侧壁不设限位管8。

见图10,是固定座16、电极插头18、拉索3、滑环13及芯杆14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其中固定座16固定套装在芯杆14的左端外侧,其上设有电极插孔,电极插孔内设有螺柱17,螺柱17与电极插孔螺纹连接。电极插孔底部侧壁上开设2个通孔,所述通孔相对设置且与芯杆孔同轴。芯杆14的左端与注液三通管6的右端出口连接,拉索3的右端穿过固定座16上的通孔,且向右延伸至滑环13且与滑环固定连接,拉索3通过设于电极插孔内的螺柱17的底部与拉索3外壁接触,使用时,电极插头18插入电极插孔内,电可经由电极插头18依次通过固定座、螺柱、拉索、圈套及导电注液刀头。

上述实施例中的注液口也可以直接设置在绝缘外管5上,并在注液口上插接注液管,同时将注液三通管16替换为连接管,且连接管的左右两端出口的结构与注液三通管16的左右两端出口结构相同。上述圈套2、拉索3、固定销7、限位管8、外管固定件9、锁紧件12、助推管15、固定座16及对接管19的材质均为满足医疗、卫生等常规需求的金属件,绝缘层4、绝缘外管5、注液三通管6、防护管10、密封圈11、滑环13及芯杆14的材质均为满足医疗、卫生等常规需求的高分子材料。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