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胶囊内窥镜及其胶囊内窥镜外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90817发布日期:2020-09-11 22:02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一种胶囊内窥镜及其胶囊内窥镜外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胶囊内窥镜外壳。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胶囊内窥镜外壳的胶囊内窥镜。



背景技术:

胶囊内窥镜是一种形如胶囊的内窥镜,它被广泛应于人体消化腔道,如胃、肠道的医疗检查。胶囊内窥镜进入人体消化腔道后通过高清照相及无线射频传输技术,将人体肠胃和食道部位的健康状况通过图片的形式直观的展示给医生,以帮助医生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诊断。

胶囊内窥镜一般包含外壳、光源、光学成像组件、传感器电路、信号传输电路、天线和电池等组成,一些胶囊内窥镜还可通过磁铁实现导航功能。胶囊内窥镜通过将光源、光学成像组件、传感器电路、信号传输电路、天线和电池等密闭封装在外壳内,保证了胶囊内窥镜整体可以被人安全吞入消化腔道。由于胶囊内窥镜需要吞服到人体内并停留大约8个小时,极个别的甚至会停留数月才会被排出体外,因此胶囊内窥镜外壳及密封技术要求极为严格。

传统的胶囊内窥镜外壳均是由两个独立的壳体组成,两个壳体中,第一个壳体的开口端嵌入至第二个壳体的开口端的内部,二者通过插入组合后再进行粘接或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

第一,由于人体的消化腔道自身具有挤压功能,且压力较大。因此,第一个壳体在受外力挤压后,两个壳体的结合部位容易破裂,影响外壳的密封性。

第二,两个壳体的结合位置只能够存留少量的胶液,因此二者粘接牢固性差,影响外壳的密封性。

第三,传统工艺无法在两个壳体的接合位置一次涂胶无法保证密封无泄漏,需要在两个壳体外部的接合缝隙位置两次或多次用胶,才能达到完全密封的效果,影响生产效率。

综上所述,如何避免外壳受挤压而破裂、提高粘接的牢固性、提高粘接效率,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胶囊内窥镜外壳,其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结合处形成交叉重叠的结构,提高外壳的抗挤压能力,同时第一壳体的凹槽可存储更多的胶液,提高粘接固定的牢固性,且无需二次涂胶,提高粘接效率。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胶囊内窥镜外壳的胶囊内窥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胶囊内窥镜外壳,包括分别设有开口的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开口端面设有凹槽,且所述凹槽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侧壁、外侧壁之间,所述第二壳体的开口端面设有伸入所述凹槽的凸起,当所述凸起与所述凹槽插接配合时,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形成用于容置胶囊内窥镜的检测组件的内腔。

优选的,所述第一壳体和/或所述第二壳体为透明壳体、以供所述内腔中的光学成像组件观察照相。

优选的,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通过粘接、或激光焊接、或超声焊接、或热熔接固定。

优选的,所述凹槽为沿所述第一壳体的周向延伸的环形凹槽,所述凸起为沿所述第一壳体的周向延伸的环形凸起。

优选的,所述凹槽的截面呈矩形,所述凸起的截面呈矩形。

优选的,所述凹槽的截面积由槽底至槽顶逐渐增大。

优选的,所述凹槽的截面呈三角形、或梯形。

一种胶囊内窥镜,包括上述任意一种胶囊内窥镜外壳。

通过上述方案,本申请提供的胶囊内窥镜外壳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申请提供的胶囊内窥镜外壳包括可形成内腔的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一壳体的开口端面、第二壳体的开口端面分别设有凹槽、凸起,凹槽、凸起插接配合。一方面,由于凹槽的侧壁距离第一壳体的内侧壁、外侧壁均具有一定距离,因此,凸起伸入至凹槽后,凹槽和第一壳体内侧壁之间的结构能够对凸起进行支撑,避免第二壳体受到挤压后与凹槽脱离。另一方面,当通过胶粘接的方式固定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时,凹槽还能够存储更多的胶液,从而提高二者粘接的牢固性,避免二次涂胶,进而提高粘接效率。

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提供的胶囊内窥镜包括上述胶囊内窥镜外壳,因此,本申请提供的胶囊内窥镜同样具备上述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胶囊内窥镜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胶囊内窥镜外壳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分离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胶囊内窥镜外壳的剖面图;

图4为图3中凸起与凹槽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胶囊内窥镜外壳的剖面图;

图6为图5中凸起与凹槽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胶囊内窥镜外壳的剖面图;

图8为图7中凸起与凹槽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中的附图标记为: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凹槽3、凸起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提供的胶囊内窥镜外壳包括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二者分别设有开口,第一壳体1的开口端面设有凹槽3,且凹槽3位于第一壳体1的内侧壁、外侧壁之间,第二壳体2的开口端面设有伸入凹槽3的凸起4,当凸起4与凹槽3插接配合时,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形成用于容置胶囊内窥镜的检测组件的内腔。

具体的,胶囊内窥镜外壳的形状与胶囊相似,其大体呈圆柱体,且圆柱体的两端具有凸起的弧面结构。胶囊内窥镜外壳的内部具有内腔,内腔中可以放置光源、光学成像组件、传感器电路、信号传输电路、天线和电池等检测组件。

第一壳体1在开口的端面处设置有凹槽3,凹槽3位于第一壳体1的内侧壁、外侧壁之间具体指:凹槽3距离第一壳体1的外侧壁具有一定距离,同时凹槽3距离第一壳体1的内侧壁具有一定距离。

第二壳体2在开口的端面处设置凸起4,凸起4的形状与凹槽3的形状一致。凸起4的内侧、外侧可以分别与第二壳体2的内侧壁、外侧壁平齐,而为了使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的外径尺寸相等,优选凸起4设置在第二壳体2的内侧壁、外侧壁之间。

在实际应用中,凹槽3、凸起4的结构可以有多种选择,例如,凹槽3可以设置多个,且各个凹槽3沿第一壳体1的周向间隔分布,相应的,凸起4也设置有多个,且凸起4与凹槽3一一对应。为了保障连接的牢固性,优选凹槽3为沿第一壳体1的周向延伸的环形凹槽,凸起4为沿第一壳体1的周向延伸的环形凸起。

凸起4、凹槽3的截面的形状也可以有多种选择,其中,截面指沿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厚度方向剖切后的平面。例如,如图4所示,凹槽3的截面呈矩形,相应的,凸起4的截面也呈矩形。再例如,凹槽3的截面积由槽底至槽顶逐渐增大,相应的,此时凸起4的截面积需要由凸起4的底部至顶部逐渐减小。在实际应用中,如图6所示,凹槽3的截面呈三角形,此时,凸起4的截面可以呈三角形;或者,如图8所示,凹槽3的截面呈余弦曲线形,相应的,凸起4的截面也呈余弦曲线形;或者,凹槽3的截面也可以采用梯形。

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进行组装时,二者的开口相对并贴合,凸起4嵌入至凹槽3中,且组合后无错位,此时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形成完整的外壳。在组装完成后,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还可以通过粘接、或激光焊接、或超声焊接、或热熔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固定。

为了方便内腔中的光学成像组件观察照相,胶囊内窥镜外壳需要配合设置有透明的观察区,观察区的位置与内腔中的光学成像组件的位置对应。该观察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例如,在第一壳体1和/或第二壳体2的局部区域开设透明的观察区,而为了方便零件的加工制造,优选第一壳体1和/或第二壳体2整体采用透明壳体。

本申请提供的胶囊内窥镜外壳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凹槽3距离第一壳体1的内侧壁有一定距离,因此第一壳体1的内侧壁与凹槽3之间的结构可以对凸起4进行支撑,此时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的结合处具有交叉重叠的结构、且结构稳定性更好,增强了连接可靠性。因此在胶囊内窥镜外壳受外力挤压时,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的结合处不易开裂。

同时,当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通过粘接的方式进行固定时,凹槽3具有存储多余胶液的作用,增加接合处的胶水量,增大粘接力。也因此,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可以一次粘接到位,不需要二次涂胶,从而提高粘接效率。

另外,本申请中的胶囊内窥镜外壳对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的壁厚要求较低,在组装后,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可以准确对位,二者的外径可以完全一致,使得胶囊内窥镜外壳的外形直径得到有效控制,避免外形直径过大。

除了上述胶囊内窥镜外壳,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胶囊内窥镜,该胶囊内窥镜包括上述任意一种胶囊内窥镜外壳,且该胶囊内窥镜外壳的内部放置有检测组件。该胶囊内窥镜的其他各部分的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本文不再赘述。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胶囊内窥镜及其胶囊内窥镜外壳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