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矫治器、牙科器械、牙齿矫治套组和牙齿矫治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55982发布日期:2020-10-28 11:59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牙齿矫治器、牙科器械、牙齿矫治套组和牙齿矫治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牙齿矫治器、牙科器械、牙齿矫治套组和牙齿矫治系统。



背景技术:

牙颌畸形是口腔三大疾病之一,有很高的患病率。多数牙颌畸形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先天的遗传因素或后天的环境因素引起的畸形现象,牙颌畸形对口腔局部甚至全身带来极大的危害,例如影响颌面的发育、影响口腔健康、影响口腔功能、影响容貌外观等,目前患者主要通过外科手术或者佩戴矫治器对牙颌畸形进行矫治。

近年来,隐形牙齿矫治器由于其佩戴舒适可摘戴,并且美观,被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正畸矫治过程中,任何施于施治牙使其移动的力必然同时产生一个方向相反、大小相同的力,而支持这种移动矫正牙体引起的反作用力的情况称作“支抗”。实际上支抗是一个提供产生牙齿矫治力的基础。一般在正畸治疗中,支抗部分主要是由非矫治牙组成,腭部及牙槽也可作为支抗部分。支抗部分的牙齿受到矫治力所产生相反方向力即支抗力的作用。目前在隐形矫治过程中,支抗控制多采用增加支抗牙数目、备抗、颌间牵引以及种植支抗的方式。但是上述控制方式存在以下问题:增加支抗牙数目只能适用于少数病例;备抗的方式对于支抗不足时增加支抗单位很难精确控制,进而造成矫治结果的不确定性;钩挂颌间牵引的方式因为同时有上颌(或下颌)内收及下颌(或上颌)前导的作用,所以使用时会有一些副作用;种植支抗需要对患者口内进行种植的损伤,一些患者不接受,并且操作上对医生要求比较高;因此上述控制方式在个性化矫治过程中均存在一些问题。而在固定矫治中,常用的支抗控制方式中除了种植支抗,还有采用在口内增加横腭杆(trans-palateanchorage,简称tpa)和nance弓两种装置的方式,虽然其加强支抗作用很好但因为要跟磨牙固定在一起,影响进食和口腔卫生,患者体感较差。

因此研究一种隐形牙齿矫治器具有加强支抗作用,又能增强患者体验感和口内卫生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解决上述问题的牙齿矫治器、牙科器械、牙齿矫治套组和牙齿矫治系统,所述牙齿矫治器佩戴在上颌牙齿上进行后牙远移时能够增加前牙支抗,防止前牙区的牙齿向唇侧倾斜。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第一牙齿矫治器,包括壳状本体,所述壳状本体设置有若干容纳上颌牙齿的腔体,所述壳状本体至少具有使后牙区至少一颗牙齿向远中方向移动的几何结构,所述壳状本体上还设有后牙区至少一颗牙齿向远中方向移动时可吸收其产生反作用力的辅助支抗部,所述辅助支抗部连接于所述壳状本体左右两侧后牙区舌侧处;

所述壳状本体与所述辅助支抗部之间还设有用于辅助传导后牙区的至少一颗牙齿向远中方向移动时产生的反作用力的辅助传导部,所述辅助传导部设于所述壳状本体的前牙区与所述辅助支抗部之间,或所述辅助传导部设于所述壳状本体后牙区与所述辅助支抗部之间;

第一牙齿矫治器佩戴于上颌牙齿时,所述辅助支抗部与上颌硬腭前区的腭黏膜接触,使得上颌硬腭前区作为前牙区支抗或前牙区部分支抗,在后牙区的至少一颗牙齿向远中方向移动时产生的反作用力被上颌硬腭吸收或部分吸收。

优选地,所述辅助传导部为所述壳状本体与所述辅助支抗部之间设置的间隔孔,所述间隔孔将所述辅助支抗部与所述壳状本体部分分离。

优选地,所述壳状本体包括壳状本体前牙区和壳状本体后牙区,所述辅助传导部设于所述壳状本体前牙区的左侧尖牙与右侧尖牙之间,所述辅助传导部沿牙弓方向的长度为所述前牙区至少一颗牙齿近远中方向的长度。

优选地,所述辅助支抗部包括设于上颌硬腭前区的支抗主体部和左右两侧分别与所述壳状本体连接的支抗连接部,所述支抗连接部左右两侧分别至少设置一个。

优选地,与所述壳状本体左侧连接的所述支抗连接部,和/或与所述壳状本体右侧连接的所述支抗连接部为多个时,所述支抗连接部之间的间隔孔即为所述辅助传导部。

优选地,所述支抗连接部与所述壳状本体的连接宽度大于等于2mm。

优选地,所述支抗主体部面向上颌硬腭前区一侧的表面与上颌硬腭前区的表面形状适配。

优选地,所述辅助支抗部连接于所述壳状本体左右两侧后牙区舌侧龈缘处或舌侧邻近龈缘处。

优选地,所述舌侧邻近龈缘处为整个牙冠高度距离龈缘的1/3-1/2处。

优选地,所述壳状本体与所述辅助支抗部为一体成型结构或分体成型结构。

一种牙科器械,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牙齿矫治器和第二牙齿矫治器,所述第一牙齿矫治器为如上述的第一牙齿矫治器;

所述第二牙齿矫治器包括牙套主体和保持部,所述牙套主体设有若干容纳上颌牙齿的腔体,所述牙套主体具有使前牙内收的几何结构;所述保持部分别与所述牙套主体左右两侧后牙区舌侧处连接,所述第二牙齿矫治器在所述第一牙齿矫治器佩戴结束后佩戴于上颌牙齿上,使得进行前牙内收时,上颌后牙区左右两侧牙齿作为整体支抗,且上颌后牙区左右两侧牙齿远中方向移动到位后保持其位置不变。

优选地,所述保持部分别与所述牙套主体左右两侧后牙区舌侧龈缘处或舌侧邻近龈缘处连接。

优选地,所述舌侧邻近龈缘处为整个牙冠高度距离龈缘的1/3-1/2处。

优选地,所述保持部为与上腭弧度一致的弓形结构。

优选地,所述保持部上还设有增加稳定性的加强部。

优选地,所述加强部为至少一个沿颊舌侧方向设置,且与所述保持部弯曲弧度一致或不同的加强脊。

优选地,所述加强脊沿矢状面近远中方向的截面为间断截面或连续截面。

优选地,所述加强脊截断面近远中方向的截面沿所述保持部的横断面上下设置、沿所述保持部的横断面以上设置或沿所述保持部的横断面以下设置。

优选地,所述加强脊截断面近远中方向的截面为弧型或半封闭的多边形。

优选地,所述保持部与所述牙套主体连接处的长度为所述牙套主体的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近远中方向的长度。

优选地,所述牙套主体与所述保持部为一体成型结构或分体成型结构。

一种牙齿矫治套组,包括上颌牙齿矫治器和下颌牙齿矫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颌牙齿矫治器为如上述的第一牙齿矫治器,所述下颌牙齿矫治器包括用于包裹下颌牙齿的下颌壳状本体。

优选地,所述下颌壳状本体包括下颌前牙区和下颌后牙区,所述下颌壳状本体上还设有利用牙弓骨皮质增加支抗的下颌支撑部,所述下颌支撑部设于所述下颌前牙区。

优选地,所述下颌支撑部与所述下颌前牙区之间还设有下颌间隙部,所述下颌间隙部将所述下颌前牙区与所述下颌支撑部分开。

一种牙齿矫治套组,包括上颌牙齿矫治器和下颌牙齿矫治器,所述上颌牙齿矫治器为如上述的牙科器械,所述下颌牙齿矫治器包括用于包裹下颌牙齿的下颌壳状本体。

优选地,所述下颌壳状本体包括下颌前牙区和下颌后牙区,所述下颌壳状本体上还设有利用牙弓骨皮质增加支抗的下颌支撑部,所述下颌支撑部设于所述下颌前牙区。

优选地,所述下颌支撑部与所述下颌前牙区之间还设有下颌间隙部,所述下颌间隙部将所述下颌前牙区与所述下颌支撑部分开。

一种牙齿矫治系统,包括多组牙齿矫治套组,所述多组牙齿矫治套组包括至少一组如上述的牙齿矫治套组,所述多组牙齿矫治套组具有使牙齿从初始位置逐渐重新定位至目标位置的几何形状。

优选地,所述牙齿矫治套组中上颌牙齿矫治器为第一牙齿矫治器时提供前牙支抗,且与下颌牙齿矫治器共同作用使得上下颌牙齿同时调整至上下颌后牙远移的目标位置;之后使用牙齿矫治套组中上颌牙齿矫治器为第二牙齿矫治器时提供后牙支抗,与下颌牙齿矫治器共同作用使得上下颌牙齿同时调整至上下颌前牙内收的目标位置。

一种牙齿矫治系统,包括多组牙齿矫治套组,所述多组牙齿矫治套组包括至少一组如上述的牙齿矫治套组,所述多组牙齿矫治套组具有使牙齿从初始位置逐渐重新定位至目标位置的几何形状。

优选地,所述牙齿矫治套组中上颌牙齿矫治器为第一牙齿矫治器时提供前牙支抗,且与下颌牙齿矫治器共同作用使得上下颌牙齿同时调整至上下颌后牙远移的目标位置;之后使用牙齿矫治套组中上颌牙齿矫治器为第二牙齿矫治器时提供后牙支抗,与下颌牙齿矫治器共同作用使得上下颌牙齿同时调整至上下颌前牙内收的目标位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牙齿矫治器,通过在第一牙齿矫治器的壳状本体设置辅助支抗部和辅助传导部,在将第一牙齿矫治器佩戴于上颌牙齿实施后牙远移时,后牙远移产生的反作用力的全部或部分在辅助传导部的辅助作用下经壳状本体传导至辅助支抗部,进一步传导至与辅助支抗部接触的上颌硬腭前区,使得上颌硬腭前区作为前牙区支抗或前牙区部分支抗,上述反作用力最终被上颌硬腭吸收或部分吸收,从而能够保持前牙区的牙齿的相对位置,避免前牙区牙齿向唇侧倾斜的现象。提供的牙科器械包括第一牙齿矫治器和第二牙齿矫治器,其中第二牙齿矫治器在第一牙齿矫治器佩戴结束后佩戴于上颌牙齿上,使得第一牙齿矫治器后牙远移到位后,进行前牙内收,上颌后牙区左右两侧牙齿作为整体支抗,保持后牙区牙齿位置不变。提供的牙齿矫治套组能够对上下颌进行矫治,可将第一牙齿矫治器与下颌牙齿矫治器同时使用;也可以采用第一牙齿矫治器和第二牙齿矫治器分阶段使用,同时配合下颌矫治器使用,依据临床需求进行选择使用。提供的牙齿矫治系统,包括一系列的牙齿矫治套组,不仅能够对后牙区牙齿向远中方向移动,同时还能够对牙齿进行矫治,使得牙齿由初始位置移动至目标矫治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第一牙齿矫治器的仰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第一牙齿矫治器的仰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第一牙齿矫治器的仰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第一牙齿矫治器的仰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第一牙齿矫治器的仰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的第二牙齿矫治器的仰视图。

图7a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二牙齿矫治器的保持部沿矢状面近远中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7b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第二牙齿矫治器的保持部沿矢状面近远中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7c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第二牙齿矫治器的保持部沿矢状面近远中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的下颌牙齿矫治器的俯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8的下颌牙齿矫治器的俯视图。

图中:10、第一牙齿矫治器;11、壳状本体;12、辅助支抗部;121、支抗主体部;122、支抗连接部;13、辅助传导部;20、第二牙齿矫治器;21、牙套主体;22、保持部;221、加强脊;30、下颌牙齿矫治器;31、下颌壳状本体;32、下颌支撑部;33、下颌间隙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除非另外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文中使用的“包括”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正畸治疗中常用牙作为支抗,作为支抗的牙将抵抗矫治力产生的反作用力对其的作用,通常情况下不希望支抗牙移动。当采用隐形牙齿矫治器进行后牙区牙齿远移时,牙齿移动产生的反作用力承载在前牙区,容易导致前牙向唇侧倾斜,造成不被期望的矫治效果;当采用隐形牙齿矫治器进行前牙区牙齿内收时,牙齿移动产生的反作用力承载在后牙区,导致已经远移至矫治位置的后牙区牙齿向近中方向移动,同样造成不被期望的矫治效果,而这些现象都是需要在正畸治疗中避免的。因此,采用隐形牙齿矫治器进行正畸治疗时,必须对移动的牙齿进行增加支抗的操作,能够有效的避免上述现象的产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牙科器械,该牙科器械包括第一牙齿矫治器10和第二牙齿矫治器20。第一牙齿矫治器10用于佩戴于上颌牙齿上,并对上颌牙齿实施后牙远移,在实施后牙远移时,第一牙齿矫治器10能够增加前牙支抗,保持前牙区牙齿的相对位置,防止前牙区的牙齿发生向唇侧倾斜的现象。第二牙齿矫治器20用于在第一牙齿矫治器10佩戴结束后佩戴于上颌牙齿上,并对上颌牙齿实施前牙内收,在实施前牙内收时,第二牙齿矫治器20能够保持后牙位置,从而使得后牙区的牙齿保持其佩戴第一牙齿矫治器10结束后的矫治位置。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一种第一牙齿矫治器10,第一牙齿矫治器10包括壳状本体11、辅助支抗部12和辅助传导部13。

壳状本体11设置有若干容纳上颌牙齿的腔体,并划分有前牙区和后牙区,壳状本体11至少具有使后牙区至少一颗牙齿向远中方向移动的几何结构。其中,“后牙区”根据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的《口腔医学导论》第2版第36-38页中对于牙齿的分类进行定义,包括前磨牙以及磨牙,以fdi标记法显示为4-8的牙齿,前牙区fdi标记法显示为1-3的牙齿。壳状本体11的前牙区可用于容纳上颌牙齿的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壳状本体11的后牙区可用于容纳上颌牙齿的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和第三磨牙。

辅助支抗部12设于壳状本体11上,并连接于壳状本体11左右两侧后牙区舌侧处,在后牙区至少一颗牙齿向远中方向移动时,辅助支抗部12可吸收该至少一颗牙齿向远中方向移动时产生的反作用力,并将该反作用力最终转移至上颌硬腭前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辅助支抗部12连接于壳状本体11左右两侧后牙区舌侧龈缘处或舌侧邻近龈缘处,舌侧邻近龈缘处优选为整个牙冠高度距离龈缘的1/3-1/2处,佩戴第一牙齿矫治器10时,上述连接位置的辅助支抗部12能够减小患者口腔内的异物感,佩戴更加舒适。壳状本体11与辅助支抗部12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结构或分体成型结构;其中,壳状本体11与辅助支抗部12可为一体压膜成型结构或直接3d打印成型结构,也可以通过黏贴、磁吸、卡接等结构进行分体连接成型。

辅助传导部13设于壳状本体11与辅助支抗部12之间,用于辅助传导后牙区的至少一颗牙齿向远中方向移动时产生的反作用力。本实施例中,辅助传导部13设于壳状本体11的前牙区与辅助支抗部12之间,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该辅助传导部13是设于壳状本体11与辅助支抗部12之间的间隔孔,该间隔孔将辅助支抗部12与壳状本体11部分分离,该辅助传导部13用于将后牙区的至少一颗牙齿向远中方向移动时产生的反作用力辅助传导至辅助支抗部12,且能够阻挡传导至辅助支抗部12的反作用力传导至上颌牙齿的前牙区。进一步地,间隔孔结构的辅助传导部13设于壳状本体11前牙区的左侧尖牙与右侧尖牙之间,辅助传导部13沿牙弓方向的长度为前牙区至少一颗牙齿近远中方向的长度,上述结构的间隔孔能够有效隔离辅助支抗部12和壳状本体11前牙区,有效阻挡传导至辅助支抗部12的反作用力传导至上颌牙齿的前牙区。

第一牙齿矫治器10佩戴于上颌牙齿时,辅助支抗部12与上颌硬腭前区的腭黏膜接触,使得上颌硬腭前区作为前牙区支抗或前牙区的部分支抗,在后牙区的至少一颗牙齿向远中方向移动时产生的反作用力被上颌硬腭吸收或部分吸收。上颌硬腭划分有邻近唇侧的上颌硬腭前区和远离唇侧的上颌硬腭后区,第一牙齿矫治器10佩戴于上颌牙齿时,本实施例的辅助支抗部12朝向上颌硬腭前区沿伸并接触上颌硬腭前区的腭黏膜。

具体地说,将第一牙齿矫治器10佩戴于上颌牙齿时,壳状本体11的几何结构使得后牙区的至少一颗牙齿向远中方向移动,向远中方向移动的至少一颗牙齿产生一个与壳状本体11的矫治力方向相反、大小相同的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全部或部分经壳状本体11传导至辅助支抗部12,辅助支抗部12吸收上述全部或部分的反作用力,并将上述全部或部分的反作用力传导至与辅助支抗部12接触的上颌硬腭前区,使得上颌硬腭前区作为前牙区支抗或前牙区的部分支抗,使得前牙区支抗得以增加,在后牙区的至少一颗牙齿向远中方向移动时产生的反作用力最终被上颌硬腭吸收或部分吸收,从而能够保持前牙区牙齿的相对位置,避免前牙向唇侧倾斜的现象。

参照图1,辅助支抗部12包括设于上颌硬腭前区的支抗主体部121和左右两侧分别与壳状本体11连接的支抗连接部122,支抗连接部122左右两侧分别至少设置一个,图1所示的第一牙齿矫治器10中,支抗主体部121为大致呈卵圆形的膜片,支抗连接部122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一个,支抗连接部122连接在支抗主体部121与壳状本体11之间,支抗连接部122能够将后牙区的至少一颗牙齿向远中方向移动时产生的反作用力传导至支抗主体部121。

参照图2,实施例2的第一牙齿矫治器10与实施例1的第一牙齿矫治器10的结构相似,两者的区别在于,实施例2的第一牙齿矫治器10中,辅助传导部13设于壳状本体11后牙区与辅助支抗部12之间。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辅助传导部13为壳状本体11与辅助支抗部12之间设置的间隔孔,间隔孔将辅助支抗部12与壳状本体11部分分离,图2中,间隔孔结构的辅助传导部13形成在壳状本体11后牙区与辅助支抗部12之间,辅助支抗部12同时连接壳状本体11前牙区。在后牙区的至少一颗牙齿向远中方向移动时产生的反作用力向近中方向传导时,在辅助传导部13的辅助作用下,该反作用力全部或部分经壳状本体11传导至辅助支抗部12,辅助支抗部12吸收上述全部或部分的反作用力,并将上述全部或部分的反作用力传导至与辅助支抗部12接触的上颌硬腭前区,使得前牙区支抗得以增加,从而在实施后牙远移时能够保持前牙相对位置,使得前牙区牙齿不会向唇侧方向倾斜。

参照图3,实施例3的第一牙齿矫治器10中,与壳状本体11左侧连接的支抗连接部122,和/或与壳状本体11右侧连接的支抗连接部122为多个时,支抗连接部122之间的间隔孔即为辅助传导部13。本实施例中,支抗主体部121通过两个支抗连接部122与壳状本体11左侧连接,左侧的两个支抗连接部122之间设有间隔孔,该间隔孔即为左侧的辅助传导部13;支抗主体部121通过两个支抗连接部122与壳状本体11右侧连接,右侧的两个支抗连接部122之间设有间隔孔,该间隔孔即为右侧的辅助传导部13。此外,本实施例的第一牙齿矫治器10中,支抗主体部121与壳状本体11前牙区之间还设有间隔孔结构的辅助传导部13,该辅助传导部13与实施例1的第一牙齿矫治器10中的辅助传导部13的结构相同或类似。本实施例的第一牙齿矫治器10在辅助支抗部12和辅助传导部13的作用下,同样能够将后牙区的至少一颗牙齿向远中方向移动时产生的反作用力传导至与辅助支抗部12接触的上颌硬腭前区,其作用方式与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的第一牙齿矫治器10的作用方式相似,在此不予赘述。

壳状本体11左侧和右侧连接的支抗连接部122的数量越多越有利反作用力的传导,但支抗连接部122的数量增加,导致支抗连接部122与壳状本体11的连接宽度减小,连接宽度过小的支抗连接部122不利于反作用力的传导。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支抗连接部122与壳状本体11的连接宽度大于等于2mm,即支抗连接部122与壳状本体11舌侧龈缘处或邻近龈缘处的连接宽度大于等于2mm,以使辅助支抗部12具有较佳的力传导作用。

位于壳状本体11左侧的支抗连接部122的数量和壳状本体11右侧的支抗连接部122的数量可以相同或不同,位于壳状本体11左侧的辅助传导部13的数量和壳状本体11右侧的辅助传导部13的数量可以相同或不同。

如图4所示,实施例4的第一牙齿矫治器10中,支抗主体部121通过两个支抗连接部122与壳状本体11左侧后牙区连接,左侧的两个支抗连接部122之间设有间隔孔结构的辅助传导部13;支抗主体部121通过一个支抗连接部122与壳状本体11右侧后牙区连接;支抗主体部121与壳状本体11前牙区之间还设有间隔孔结构的辅助传导部13。本实施例的第一牙齿矫治器10同样能够将后牙区的至少一颗牙齿向远中方向移动时产生的反作用力传导至与辅助支抗部12接触的上颌硬腭前区,在此不予赘述。

如图5所示,实施例5的第一牙齿矫治器10中,支抗主体部121通过一个支抗连接部122与壳状本体11左侧后牙区连接;支抗主体部121通过两个支抗连接部122与壳状本体11右侧后牙区连接,右侧的两个支抗连接部122之间设有间隔孔结构的辅助传导部13;支抗主体部121与壳状本体11前牙区之间还设有间隔孔结构的辅助传导部13。本实施例的第一牙齿矫治器10同样能够将后牙区的至少一颗牙齿向远中方向移动时产生的反作用力传导至与辅助支抗部12接触的上颌硬腭前区,在此不予赘述。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支抗主体部121面向上颌硬腭前区一侧的表面与上颌硬腭前区的表面形状适配,表面形状适配可以为凹凸匹配的方式,即支抗主体部121与上颌硬腭前区的形状凹凸匹配,使佩戴更加贴合,舒适性增加,同时也有利于反作用力的传导和支抗的增加。

参照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提供一种第二牙齿矫治器20,该第二牙齿矫治器20包括牙套主体21和保持部22。

牙套主体21设有若干容纳上颌牙齿的腔体,并划分有前牙区和后牙区,牙套主体21具有使前牙内收的几何结构。牙套主体21的前牙区可用于容纳上颌牙齿的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牙套主体21的后牙区可用于容纳上颌牙齿的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和第三磨牙。

保持部22分别与牙套主体21左右两侧后牙区舌侧处连接,第二牙齿矫治器20在第一牙齿矫治器10佩戴结束后佩戴于上颌牙齿上,使得进行前牙内收时,使得上颌后牙区左右两侧牙齿作为整体支抗,且上颌后牙区左右两侧牙齿远中方向移动到位后保持其位置不变。

具体地说,第一牙齿矫治器10佩戴结束后,上颌后牙区左右两侧牙齿远中方向移动到位,再将第二牙齿矫治器20佩戴于上颌牙齿时,牙套主体21的几何结构产生使前牙内收的矫治力,前牙内收产生与牙套主体21的矫治力方向相反、大小相同的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经牙套主体21向后牙区牙齿传导,并使后牙区牙齿具有向近中方向移动的趋势,保持部22的保持作用使得作为整体支抗的上颌后牙区左右两侧牙齿的位置得以保持不变,降低或消除了前牙内收产生的反作用力对上颌后牙区左右两侧牙齿的影响,保持后牙区牙齿位置不变。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保持部22分别与牙套主体21左右两侧后牙区舌侧龈缘处或舌侧邻近龈缘处连接,舌侧邻近龈缘处优选为整个牙冠高度距离龈缘的1/3-1/2处,上述连接位置的保持部22能够减小患者口腔内的异物感,佩戴更加舒适。保持部22与牙套主体21连接处的长度优选为牙套主体21的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近远中方向的长度,使保持部22与牙套主体21之间具有较佳的连接强度,保持部22不仅具有较佳的保持力,而且该连接长度使患者口腔内的异物感较小,佩戴更加舒适。牙套主体21与保持部22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结构或分体成型结构;其中,牙套主体21与保持部22可为一体压膜成型结构或直接3d打印成型结构,也可以通过黏贴、磁吸、卡接等结构进行分体连接成型。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保持部22为与上腭弧度一致的弓形结构,在对上颌牙齿实施前牙内收时,保持部22的弓形压缩所产生的张力在上颌后段牙弓产生骨皮质支抗效应,能够有效削弱或消除前牙内收产生的施加在后牙上的反作用力,在实施前牙内收时保持后牙区牙齿的相对位置。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7a至图7c,保持部22上还设有增加稳定性的加强部,加强部优选为至少一个沿颊舌侧方向设置,且与保持部22弯曲弧度一致或不同的加强脊221,加强部提高了保持部22的稳定性,提高了抵抗前牙内收产生的反作用力和保持后牙位置不变的能力。

继续参照图7a至图7c,加强脊221沿矢状面近远中方向的截面可以为间断截面或连续截面,该截面为间断截面时,作为示例,图7a所示的保持部沿矢状面近远中方向的截面包括多个间隔的u型截面,图7b所示的保持部沿矢状面近远中方向的截面包括多个间隔的弧型截面;该截面为连续截面时,作为示例,如图7c所示,保持部沿矢状面近远中方向的截面由多个首尾相连的弧型截面形成,相邻两个弧形截面平滑连接,从而形成波浪状的连续截面。加强脊221截断面近远中方向的截面沿保持部22的横断面上下设置、沿保持部22的横断面以上设置或沿保持部22的横断面以下设置,如图7a所示,加强脊221截断面近远中方向的截面沿保持部22横断面以上设置,如图7b所示,加强脊221截断面近远中方向的截面沿保持部22横断面以下设置,如图7c所示,加强脊221截断面近远中方向的截面沿保持部22横断面上下设置,上述不同的设置方式均提高了保持部22的稳定性和保持后牙位置不变的能力。加强脊221截断面近远中方向的截面优选为弧型或半封闭的多边形,该结构的加强脊221能有效提高保持部22的弓形压缩产生的张力,提高削弱或消除前牙内收的反作用力的能力。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牙齿矫治系统,该牙齿矫治系统包括多组牙齿矫治套组,多组牙齿矫治套组具有使牙齿从初始位置逐渐重新定位至目标位置的几何形状。下面对本实施例的一组牙齿矫治套组进行详细描述。

牙齿矫治套组包括上颌牙齿矫治器和下颌牙齿矫治器30,上颌牙齿矫治器为上述实施例1-6中的第一牙齿矫治器10和第二牙齿矫治器20,下颌牙齿矫治器30包括用于包裹下颌牙齿的下颌壳状本体31,下颌壳状本体31可以具有使下颌牙齿后牙区至少一颗牙齿向远中方向移动的几何结构,上颌牙齿矫治器和上颌牙齿矫治器相配合分别对上颌牙齿和下颌牙齿进行矫治。

参照图8,实施例7的下颌牙齿矫治器30中,下颌壳状本体31包括下颌前牙区和下颌后牙区,下颌壳状本体31的下颌前牙区可用于容纳下颌牙齿的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下颌壳状本体31的下颌后牙区可用于容纳下颌牙齿的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和第三磨牙。

下颌壳状本体31上还设有利用牙弓骨皮质增加支抗的下颌支撑部32,下颌支撑部32设于下颌前牙区,本实施例中,下颌支撑部32与下颌壳状本体31的前牙区舌侧处连接在一起,下颌支撑部32大致呈板状或片状结构。在上颌牙齿矫治器和上颌牙齿矫治器相配合分别对上颌牙齿和下颌牙齿进行矫治时,作为上颌牙齿矫治器的第一牙齿矫治器10对上颌牙齿实施后牙区牙齿向远中方向移动,移动产生的全部或部分反作用力经第一牙齿矫治器10的壳状本体11上设置的辅助支抗部12传导至上颌硬腭前区,使得反作用力被部分或全部吸收。下颌牙齿矫治器30对下颌牙齿实施后牙区牙齿向远中方向移动,向远中方向移动的至少一颗牙齿产生一个与下颌壳状本体31的矫治力方向相反、大小相同的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使下颌牙齿前牙区的牙齿产生向唇侧倾斜的趋势,下颌壳状本体31上的下颌支撑部32利用牙弓骨皮质支抗效应削弱或消除了下颌后牙区牙齿向远中方向移动时传导至下颌壳状本体31前牙区的反作用力,下颌支撑部32增加了下颌牙齿矫治器30对下颌牙齿实施后牙区牙齿向远中方向移动时的支抗,从而保持下颌前牙区的牙齿的相对位置,防止下颌前牙区牙齿向唇侧倾斜。

参照图9,实施例8的下颌牙齿矫治器30和实施例7的下颌牙齿矫治器30的结构相似,两者的区别在于,实施例8的下颌牙齿矫治器30中,下颌支撑部32与下颌前牙区之间还设有下颌间隙部33,下颌间隙部33将下颌前牙区与下颌支撑部32分开,本实施例的下颌支撑部32大致呈杆状结构,上述结构的下颌支撑部32同样能够增加下颌牙齿矫治器30对下颌牙齿实施后牙区牙齿向远中方向移动时的支抗,从而保持下颌前牙区牙齿的相对位置,防止下颌前牙区牙齿向唇侧倾斜。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一系列不同的多组牙齿矫治套组能够将牙齿从初始位置逐渐移动至目标矫治位置,其中牙齿矫治套组为实施例7和实施例8中的上颌牙齿矫治器和下颌牙齿矫治器30同时使用,使得上下颌牙齿同时进行矫治。初始位置为患者进行就医时采集的数字化模型相对位置,目标矫治位置为经过医生及医学设计人员根据患者诉求及口内情况进行最终矫治效果的位置体现,由于个体差异,不同患者的口内情况均不相同,需要逐渐将牙齿从初始位置移动至目标位置,在此过程中需要一系列不同的多组牙齿矫治器对牙齿进行佩戴矫治。对于需要进行后牙区牙齿向远中方向移动的患者,在进行牙齿矫治套组的佩戴时,其中上颌后牙远移产生的反作用力的全部或部分在辅助传导部13的辅助作用下经壳状本体11传导至辅助支抗部12,进一步传导至与辅助支抗部12接触的上颌硬腭前区,使得上颌硬腭前区作为前牙区支抗或前牙区部分支抗,上述反作用力最终被上颌硬腭吸收或部分吸收,从而能够保持前牙区牙齿的相对位置,避免上颌前牙向唇侧倾斜的现象。同时下颌支撑部32增加了下颌牙齿矫治器30对下颌牙齿实施后牙区牙齿向远中方向移动时的支抗,从而保持下颌前牙区牙齿的相对位置,防止下颌前牙区牙齿向唇侧倾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另一种牙齿矫治系统,该牙齿矫治系统包括多组牙齿矫治套组,多组牙齿矫治套组具有使牙齿从初始位置逐渐重新定位至目标位置的几何形状。下面对本实施例的一组牙齿矫治套组进行详细描述。

牙齿矫治套组包括上颌牙齿矫治器和下颌牙齿矫治器30,上颌牙齿矫治器为上述实施例中的牙科器械,牙科器械包括第一牙齿矫治器10和第二牙齿矫治器20,下颌牙齿矫治器30包括用于包裹下颌牙齿的下颌壳状本体31,上颌牙齿矫治器和上颌牙齿矫治器相配合分别对上颌牙齿和下颌牙齿进行矫治。下颌壳状本体31可以是如实施例7和实施例8的下颌牙齿矫治器30,在此不予赘述。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一系列不同的多组牙齿矫治套组能够将牙齿从初始位置逐渐移动至目标矫治位置,其中牙齿矫治套组为实施例7和实施例8中的上颌牙齿矫治器和下颌牙齿矫治器30同时使用,使得上下颌牙齿同时进行矫治。初始位置为患者进行就医时采集的数字化模型相对位置,目标矫治位置为经过医生及医学设计人员根据患者诉求及口内情况进行最终矫治效果的位置体现,由于个体差异,不同患者的口内情况均不相同,需要逐渐将牙齿从初始位置移动至目标位置,在此过程中需要一系列不同的多组牙齿矫治器对牙齿进行佩戴矫治。对于需要进行后牙区牙齿向远中方向移动并且前牙区牙齿向舌侧方向内收的患者,在进行牙齿矫治套组的佩戴时,其中首先对上颌牙齿佩戴第一牙齿矫治器10,使得上颌后牙远移产生的反作用力的全部或部分在辅助传导部13的辅助作用下经壳状本体11传导至辅助支抗部12,进一步传导至与辅助支抗部12接触的上颌硬腭前区,使得上颌硬腭前区作为前牙区支抗或前牙区部分支抗,上述反作用力最终被上颌硬腭吸收或部分吸收,从而能够保持前牙区牙齿的相对位置,避免上颌前牙向唇侧倾斜的现象。同时下颌支撑部32增加了下颌牙齿矫治器30对下颌牙齿实施后牙区牙齿向远中方向移动时的支抗,从而保持下颌前牙区牙齿的相对位置,防止下颌前牙区牙齿向唇侧倾斜。当上颌后牙区牙齿向远中方向移动到位后,对上颌牙齿进行第二牙齿矫治器20的佩戴,使得第一牙齿矫治器10后牙远移到位后,进行前牙内收,上颌后牙区左右两侧牙齿作为整体支抗,保持后牙区牙齿位置不变。

上述两个实施例的牙齿矫治系统中,上颌牙齿矫治器为第一牙齿矫治器10时提供前牙支抗,且与下颌牙齿矫治器30共同作用使得上下颌牙齿同时调整至上下颌后牙远移的目标位置,实施后牙远移的下颌牙齿矫治器30优选是如实施例7和实施例8所示的带下颌支撑部32的下颌牙齿矫治器30,以增加前牙支抗;之后使用牙齿矫治套组中上颌牙齿矫治器为第二牙齿矫治器20时提供后牙支抗,与下颌牙齿矫治器30共同作用使得上下颌牙齿同时调整至上下颌前牙内收的目标位置,实施前牙内收的下颌牙齿矫治器30可使用正常佩戴的牙齿矫治器,该正常佩戴的牙齿矫治器例如是不带下颌支撑部32的下颌牙齿矫治器30。

虽然在上文中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但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能够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化。但是,应理解,这种修改和变化都属于权利要求书中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之内。而且,在此说明的本实用新型可有其它的实施方式,并且可通过多种方式实施或实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