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撑开钉防退融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60824发布日期:2021-04-06 12:10阅读:76来源:国知局
带撑开钉防退融合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带撑开钉防退融合器。



背景技术:

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常见外科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病变的椎间盘对脊髓或神经的压迫,伴有疼痛或下肢麻木甚至瘫痪,椎体减压融合是目前椎间手术的主要方法之一。椎体减压融合的目的是恢复椎间高度,同时加强脊柱前柱的支撑作用,增加节段稳定性。椎体减压融合一般采用融合器辅助椎体植骨融合。

现有的融合器产品一般包括在上下表面排布的防滑齿,并辅助斜向螺钉/斜向插板固定、竖向可撑开式结构固定、沿前后方向的转轴上设置旋转刀片固定,有些甚至配合后路钉板/钉棒系统进行固定等多种方式,主要是为了防止融合器在固定初期移位,保持稳定。然而,这些辅助固定方式,大多结构复杂,会额外增加产品的生产成本,使用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方便的带撑开钉防退融合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带撑开钉防退融合器,包括融合器本体,所述融合器本体的中部具有中空植骨窗,所述融合器本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具有多个凸齿,所述融合器本体上设置有撑开钉,其中:

所述撑开钉包括位于上下两端用于插入上下椎体的钉头段和位于中间用于撑开所述钉头段的弯折段,所述弯折段包括第一弯折臂和第二弯折臂,所述第一弯折臂和第二弯折臂是在撑开钉中部沿竖向劈开后形成;

所述融合器本体的后部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弯折段的凹陷,所述融合器本体的后部上表面和下表面设置有与所述凹陷相连通且用于容纳所述钉头段的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撑开钉和凹陷均为两个,设置在所述融合器本体的后部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融合器本体的后部中间设置有器械操作孔,所述器械操作孔为螺纹孔。

进一步的,所述器械操作孔与所述中空植骨窗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钉头段为具有尖头的圆柱形,所述钉头段的外径小于所述通孔的内径。

进一步的,所述弯折段为上下两端细中间粗的外径渐变结构,并且所述弯折段的外径设计为当所述弯折段进入所述通孔后与所述通孔为过盈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弯折臂和第二弯折臂的内侧中间设置有扩张豁口。

进一步的,所述撑开钉为显影钉。

进一步的,所述融合器本体的前部内嵌有显影金属棒。

进一步的,所述融合器本体的下表面的凸齿为等间距布置,所述融合器本体的上表面的凸齿为从头部至尾部间距递增布置。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带撑开钉防退融合器,后部设置有撑开钉,初始时撑开钉藏于融合器内,使用时撑开钉的钉头段可弹出融合器表面,并扎入上下椎体,使融合器位置保持固定。本实用新型通过挤压撑开钉能使融合器稳定在椎体之间,防止融合器退出,固定性更好,术后不易在椎体之间发生松动或滑出,并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带撑开钉防退融合器初始状态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融合器的后侧结构示意图,其中额外示出了撑开钉撤掉后凹陷处的结构;

图3为图1所示融合器使用状态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融合器的后侧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融合器中撑开钉另一结构样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撑开钉防退融合器,如图1-5所示,包括融合器本体1,融合器本体1的中部具有中空植骨窗2,融合器本体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具有多个凸齿3,融合器本体1上设置有撑开钉4,其中:

撑开钉4包括位于上下两端用于插入上下椎体的钉头段41和位于中间用于撑开钉头段41的弯折段42,弯折段42包括第一弯折臂421和第二弯折臂422,第一弯折臂421和第二弯折臂422是在撑开钉4中部沿竖向劈开后形成;

融合器本体1的后部设置有用于容纳弯折段42的凹陷5,凹陷5可防止撑开钉4露出融合器本体1后端面;融合器本体1的后部上表面和下表面设置有与凹陷5相连通且用于容纳钉头段41的通孔6。

如图1-2所示,初始时,撑开钉4的弯折段42处于撑开/弯折状态,钉头段41隐没在通孔6内,钉头段41的末端低于融合器本体1上下表面的凸齿3,这样撑开钉4在融合器植入过程中藏于融合器内,不影响融合器的正常植入。

如图3-4所示,融合器植入至合适位置后,通过器械夹持撑开钉4使弯折段42的第一弯折臂421和第二弯折臂422合并闭合,从而使撑开钉4的钉头段41受力弹出融合器表面,分别扎入上下椎体,使融合器位置保持固定,达到术后初期稳定的功能。撑开钉4的弯折段42合并时施加的力会均衡的作用于上下椎体,使两端钉头段41扎入上下椎体深度基本相同。弯折段42合并后受回弹力影响会略微张开,张开后直径大于融合器的通孔6的直径,可保证撑开钉4自锁于融合器上。

当融合器需要取出时,可用器械沿撑开钉4的弯折段42的中间缝隙反向撑开弯折段42至初始位置,使撑开钉4的钉头段41沉入融合器内部,即可取出融合器。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挤压撑开钉实现融合器固定/松动,撑开钉可锁定、可退回,操作简单;

2、加工简单,无多余零件,撑开钉固定稳定,抗旋转能力强。

综上,本实用新型通过挤压撑开钉能使融合器稳定在椎体之间,防止融合器退出,固定性更好,术后不易在椎体之间发生松动或滑出,并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方便。

本实用新型中,撑开钉和凹陷可以均为1个,设置在融合器本体的后部中间部位,然而,为提高固定牢固性,撑开钉4和凹陷5优选均为两个,分别设置在融合器本体1的后部两侧;此时,融合器本体1的后部中间可以设置有器械操作孔7,以便于通过器械持取该融合器进行植入,器械操作孔7具体可以为螺纹孔。进一步的,器械操作孔7可以与中空植骨窗2相连通,这样后续骨生长可连接中空植骨窗2和器械操作孔7,建立一个更牢固的连接,促进前后方向的植骨融合。

撑开钉4的钉头段41可以为具有尖头411(即圆锥形头)的圆柱形,尖头411能够方便钉头段41受力后扎入椎体内,钉头段41的外径优选小于(略小即可)融合器的通孔6的内径,这样可使撑开钉4在弯折段42闭合过程中钉头段41通过上下通孔的长度近似相等,也可使撑开钉4在弯折段42达到最大闭合位置后,弯折段42略微回弹即锁紧撑开钉4。

撑开钉4的弯折段42和钉头段41的外径可以相同,均小于融合器的通孔6的内径,以便于将撑开钉4穿过通孔6安装至融合器内。然而为提高撑开钉4的锁紧牢固性,如图5所示,撑开钉4的弯折段42还可以为上下两端细中间粗的外径渐变结构,并且弯折段42的外径可以设计为当弯折段42进入通孔6后与通孔6为过盈配合,这样更能增加锁紧牢固程度,至于撑开钉4的安装,则可以在弯折段42撑开前将撑开钉4从通孔6一端挤压至融合器内,然后撑开弯折段42。

如图5所示,为方便撑开撑开钉4的弯折段42,第一弯折臂421和第二弯折臂422的内侧中间可以设置有扩张豁口423,这样即使在该两弯折臂完全闭合的情况下,也可以借助于该扩张豁口423预先插入器械的一字型头部,转动器械使弯折段42张开一定程度后,再插入撑开钳等器械将弯折段42完全撑开。

撑开钉4优选为显影钉,以方便在植入过程中通过x光片确认融合器在人体内的位置。融合器本体1的前部也可以内嵌有显影金属棒8,这样融合器前部后部都进行显影,能提高定位效率和准确度。

融合器本体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可以均为弧形,以与椎体端面形状相适应,提高植入稳定性;凸齿3的方向可以均为朝向尾部倾斜,以方便融合器植入,防止退出。为便于区分融合器上表面和下表面,融合器本体1的下表面的凸齿可以为等间距布置,融合器本体1的上表面的凸齿可以为从头部至尾部间距递增布置(未图示),这种布置方式同时能确保下表面受力均匀,上表面易植入难退出,稳定性更好。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