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肝硬化的中成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37530阅读:8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治疗肝硬化的中成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成药,更确切地说,涉及一种用于治疗肝硬化的中成药。
自古至今,肝硬化始终属于疑难病症之一。肝硬化的致病因素广泛,发病率高。特别是近20年来全国及世界各地流传各种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型肝炎难以治愈,最终有相当一部分病人转变成肝硬化。迄今为止,中、西医学界对肝硬化病仍没有疗效理想的药物。这主要是因为肝硬化的病变机理复杂,病变期在临床上表现不明显,而又由于其初期的症状错综复杂,病人的自我感觉多种多样,从而很容易发生误诊。直到在病情已进入中、晚期,临床表现突出时才能确诊为肝硬化,从而使治疗和康复增加了许多困难。
现代医学认为,肝硬化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肝脏,干扰和破坏肝脏功能,导致肝细胞坏死或异化增生,演变成肝硬化,致使肝功能低下和紊乱,直至肝功能衰竭。其治疗方法以保肝、扩血管、止血利尿为主,必要时通过手术结扎血管等应急措施,以便缓解症状,适当地延长患者生命。但这些方法都达不到根治的目的。
中医学将肝硬化称为鼓胀,众多医家对该病的辨证治法各异。多数医家认为鼓胀病的形成是由湿热、邪毒侵害肝胆,殃及脾胃,引起病情迁延,肝脾相互克侮,死血胶凝肝脉所致。一般以扶正调理为主,祛水攻邪为辅。然而至今也没有理想的治疗肝硬化的中医配方和中成药。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可迅速并彻底地治疗肝硬化的中成药。
本发明人根据中医理论对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肝硬化的机理及其临床症状作了深入观察和研究,中医理论认为,肝、脾、肾三脏器具有相互滋生和相互克制的关系。肝的功能是主疏泄,调畅气机,贮藏血液;脾的功能是主升清降浊、运化水谷精微;肾的功能是主温煦蒸化,排泄水液。肝脾肾三脏器必须相互协同才能完成气血津液的转输运化功能。因此治疗肝硬化必须采服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软坚,补气健脾益肾的辩证方法,以疏通调畅气机,消散肝脏瘀血,促进脉络通畅,提高增强脾肾的转输运化和排泄水湿的功能,从而能够达到软化肝脏,消除腹水的目的。本发明人根据这一理论,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配合现代医学的先进诊断手段进行了长期的临床试验,终于找到了一种适用于治疗由各种病因导致的肝硬化,并且能将其彻底治愈的中药配方及相应的中成药,至此便完成了本发明。
从而,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治疗肝硬化的中成药,其特征在于,它含有下列中药成分(重量份)柴胡20-30、黄芪30-50、龟板20-40、鳖甲20-40、香附20-30、白术30-60、玄胡20-30、青皮20-30、当归20-30、广木香20-30、赤芍30-60、白芍20-30、三棱20-30、莪术20-30、土鳖虫20-30、五味子30-50、虫草5-10、枳壳10-20。
本发明的中成药可以按常规制药方法制成各种不同的剂型,例如可以将其制成丸剂、胶囊剂、片剂、粉剂、颗粒剂、膏剂、汤剂等。当然,还可以制成其他适当的剂型,但是只要含有上述的中药成分,即应认为是属于本发明。
下面结合各种中药成分的药性药理,详细地解释本发明,其中柴胡疏肝解郁、消除气血瘀滞。用于改善肝功能,退热镇静解毒。
黄芪补气健脾利水消肿。用于中气不足,脾阳虚弱,运化失司,水湿停滞。
龟板滋阴潜阳,益肾强骨,养血补心。用于阴虚潮热骨蒸热。
鳖甲滋阴潜阳,软坚散结消痞。用于肝阴耗损,肝脾肝大。
香附疏肝理气解郁止痛。用于腹胀痞满,胸胁疼痛,脘腹胀痛。
白术益气补脾,燥湿利水。用于培补脾阳,健脾利水、胸腹胀满。
玄胡活血行气止痛。用于气血凝滞,瘀阻不通,胸胁脘腹疼痛。
青皮疏肝破气,散积化滞。用于肝气郁滞,经络痞涩,改善肝郁滞所致的胸肋腹胀满。
当归补气调经,活血止痛。用于气血壅滞,瘀血积聚,既补血又能行血,具有保护肝脏的药理作用。
广木香行气止痛。用于肝气郁滞,胸闷不适,胃失和降,脘腹胀满赤芍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用于气血凝聚,气机不畅,宣通脏腑拥气,散恶血,除贼血。
白芍平抑肝阳,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用于肝血不足,肝阴亏损,肝区痛,肝脾不和,肝气犯胃。
三棱破血祛瘀,行气止痛。用于气滞血瘀,疏通肝经积血,消除积聚结块。
莪术破血祛瘀,消积止痛。用于肝气郁结,疏泄失调,气血凝滞,专走肝经,破积聚恶血。
土鳖虫破血逐瘀,用于气血瘀滞,消肿块通经闭,肝脾肿大。
五味子益气养阴固本。止渴除烦,消水肿反胃,降转氨酶。
虫草又名冬虫夏草。补肺益肾,止血化疾。
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用于胸肋气滞,胀满疼痛。
由于上述的18种中药成分的适当配合,从而使本发明的中成药在治疗肝硬化方面起到很突出的作用。
与现有技术的各种用于治疗肝硬化的药物相比,本发明的治疗肝硬化的中成药具有下列积极效果适用于由各种病因导致的肝硬化,临床治疗见效快,效果好而彻底,临床症状消除后不易复发。并且全方药物均系药典药物,所有药物均无毒,治疗过程无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是一种用于治疗肝硬化的专用药。
下面举出实施例和应用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将上述的18味中药成分晒干,然后按上述配方中各成分重量比例范围的平均值,以每重量份为10g计称取药物(总重为5025g),将这些药物一起混合并粉碎成细粉,用孔径74μm(200目)的筛子过筛,混匀,加入适量水,用医药业常用的制丸机制成粒径约3mm的小丸粒,晒干即获得本发明的丸剂成品约5000g。本品呈棕黄色至黄褐色,能用水化开,气味微,口感微苦带酸。
用法每日2-3次,每次10-20g,用温开水送服。
为了方便起见,下面在描述应用例和病案例时将本发明的丸剂称为芪甲软肝丸。
统计应用例(以下病例均是各医院内外科确诊为肝硬化,并通过内科治疗无效才转入本发明人所在中医科治疗的)本发明人所在的医疗科(重庆医科大学附二院花溪医院中医科)于1993年2月至1996年5月,共收治各种肝硬化患者100例。其中,男83例,女27例。按年龄统计25-50岁的74例;50-73岁的26例。按症状严重程度统计肝脾肿大,肝区痛,中少量腹水伴腹胀,B超诊断为肝损伤,血检肝功异常,属于中早期肝硬化的36例;除上述症状外,还伴有黄疸,中等至大量腹水,腹静脉曲张,吐血,大便发黑,明显消瘦,属于中晚期肝硬化的64例。按肝硬化诱发原因统计由乙型肝炎和其他肝炎诱发导致的92例;由酒精中毒诱发的2例;由药物引起的1例;不明原因的5例。经本发明人所在医疗科使用本发明的芪甲软肝丸治疗,按每日服3次,每次10-20g(视病情而定)服用。治疗时间最短3个月,最长6个月,肝功恢复正常。B超检查肝脾大小,肝内损伤都基本恢复,临床症状及腹水等消失。
病案例1聂章金,男,34岁,重庆市南岸区其龙九村。患有乙肝于93年2月,因肝区痛伴腹胀,全身皮肤明显发黄,到本发明人所在医院内科确诊为肝硬化伴腹水,收入内科住院,住院10多天自觉腹胀,黄疸加重。本人要求中医治疗,随即转入本发明人所在的中医科治疗。立即开始服用本发明的芪甲软肝丸并停用其他治疗药,服药2个月后自觉症状消失,服药4个月血检肝功正常。B超检查肝脾大小,肝内结构基本正常,无腹水。继续服药1个月后停药。随访至96年3月未复发。
病案例2周先明,女,51岁,重庆市南泉公园工人。于1995年10月,因腰痛,皮肤发黄,腹胀,经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诊断为结石性胆囊炎,伴有阻塞性黄疸。收入住院治疗1个多月无明显好转,同年11月转入本发明人所在医院经外科诊断为化脓性胆囊炎伴结石,作胆囊切除手术。手术中发现并发有肝硬化伴腹水。手术后15天转入本发明人所在中医科治疗肝硬化。中医科按芪甲软肝丸的配方制成汤剂给患者服药,服药2个月后血检肝功正常。服药5个月后一切自觉症状消失。B超检查肝内结构基本清楚,无腹水。服药共6个月后停药。随访无复发。
病案例3谢和礼,男,44岁,重庆市大渡口八桥村人。94年12月因肝区痛,腹胀,全身发黄并逐日加重,经重庆市传染病医院确诊为晚期肝硬化。B超检查肝脾肿大,肝内结构不清,中等量腹水,肝功异常。在传染病医院住院治疗20天,腹胀黄疸加重。在患者要求下转入本发明人所在的医院中医科治疗,服用本发明的芪甲软肝丸3个月后症状消失,血检肝功正常。服药6个月后,B超检查肝脾大小,肝内结构基本正常,患者要求停药,随访至96年5月未复发。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治疗肝硬化的中成药,其特征在于,它含有下列中药成分(重量份)柴胡20-30、黄芪30-50、龟板20-40、鳖甲20-40、香附20-30、白术30-60、玄胡20-30、青皮20-30、当归20-30、广木香20-30、赤芍30-60、白芍20-30、三棱20-30、莪术20-30、土鳖虫20-30、五味子30-50、虫草5-10、枳壳10-2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治疗肝硬化的中成药,其特征在于,其剂型为丸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治疗肝硬化的中成药,其特征在于,其剂型为胶囊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治疗肝硬化的中成药,其特征在于,其剂型为片剂。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治疗肝硬化的中成药,其特征在于,其剂型为粉剂。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治疗肝硬化的中成药,其特征在于,其剂型为颗粒剂。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治疗肝硬化的中成药,其特征在于,其剂型为膏剂。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治疗肝硬化的中成药,其特征在于,其剂型为汤剂。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治疗肝硬化的中成药,其特征是含有柴胡、黄芪、龟板、鳖甲、香附、白术、玄胡、青皮、当归、广木香、赤芍、白芍、三棱、莪术、土鳖虫、五味子、虫草、枳壳。其剂型包括丸剂、胶囊剂、片剂、粉剂、颗粒剂、膏剂、汤剂等。其积极效果是适用于由各种病因导致的肝硬化,临床治疗见效快,效果好而彻底,临床症状消除后不易复发。无毒性,无副作用。
文档编号A61P1/16GK1147398SQ9610955
公开日1997年4月16日 申请日期1996年8月29日 优先权日1996年8月29日
发明者李安治 申请人:李安治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