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梅核气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211268阅读:477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梅核气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一种治疗梅核气的中药
[0001]
技术领域
[0002]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治疗梅核气的中药。
【背景技术】
[0003]梅核气是指以咽部异物感如梅核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西医学的咽部神经官能症与其相似,但在疾病诊断过程中要排除咽喉、气管、食管、颈椎等处器质性病变。阴虚气逆证梅核气症状包括咽中如有物阻,咯之不出,吞之不下,咽部干痒,咽干口渴喜冷饮,咽中有堵塞感,手足心热,面色潮红,可有头晕,耳鸣,口苦,小便黄,舌质红无苔或少苔,脉细弱或细数,治当行气解郁,养阴清热,散结化痰。经过发明人的长期实践得出,中药治梅核气具有较好作用,取得不错效果。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效果好、有效率高、对人体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梅核气的中药。
[0005]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根据中医药理论,利用中药独特的药性,采用制半夏、茯苓、麻黄根、藿香、香附、蝉蜕、苏叶、五味子、玄参、当归按照一定的配伍要求,经过加工制成。
[0006]制备本发明中药由下述原料药制成:制半夏20-30份、茯苓20-30份、麻黄根15-25份、藿香10-20份、香附10-20份、蝉蜕10-20份、苏叶10-20份、五味子5_15份、玄参5-15份、当归5-15份。
[0007]本发明中药原料药的最佳重量份为:制半夏25份、茯苓25份、麻黄根20份、藿香10份、香附10份、蝉蜕10份、苏叶10份、五味子10份、玄参10份、当归10份。
[0008]本发明中药的药理作用如下:
制半夏:苦、微寒,归肺、心、胆经。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用于痈肿疮毒、凛痈痰核。
[0009]茯苓:辛、苦、温。归脾、肺经。行气健脾,降逆化痰。临床用于脾胃气滞之院腹胀满,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痰雍气逆之咳嗽痰多,胸隔满闷,梅核气等症。
[0010]麻黄根:甘、微苦、平。归肺经。止汗。用于自汗、盗汗、梅核气等症。
[0011]藿香:酸、潘、威。归肝肾经。利咽生津,涩肠止泻,除痰开嚓。临床用于咽喉肿痛,烦渴呕恶,久泻久痢,便血,崩漏,中风惊痛,梅核气,痈疽肿毒,外伤出血等症。
[0012]香附:辛、甘、微苦、平。归肝、二焦经。理气解郁、调经、安胎。用于胁肋胀痛、院腹痞满疼痛,经行腹痛等。
[0013]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止痉。用于目赤给障、惊痛夜啼。
[0014]苏叶:辛、温。归肺、胃、大肠经。理气止呕,消肿散结。临床用于噎隔,反胃,呕吐,梅核气,汕气等症。
[0015]五味子:酸、温。归肺、心、肾经。收敛固涩,益气生津,宁心安神。主治咳嗽虚喘,梦遗滑精,尿颇遗尿,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心悸失眠等。
[0016]玄参: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清热凉血,滋阴解毒。用于温邪入营、内陷心包,温毒发斑,咽喉肿痛,凛痈痰核等证。
[0017]当归:甘、辛、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用于心肝血虚、痈疽疮疡。
[0018]本发明中药于2005年至2012年临床观察梅核气108例患者,临床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I
108例患者中,男50例,女58例,年龄15-63岁,病程多在20天到3年,平均年龄
40岁。
[0019]2、诊断标准
诊断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患者自觉咽喉中有异常感觉,如有物梗,咯之不出,吞之不下,没有疼痛,不碍饮食。其症状每随情志之波动而变化,时轻时重。检视咽喉,并无异常,或虽有变异,亦甚轻微。全身症状,患者每见精神抑郁,诸多疑虑,胸胁胀满,纳呆,困倦,消瘦,便澹,妇女常见月经不调,舌质暗滞,脉弦。阴虚气逆证梅核气临床表现为:咽中如有物阻,咯之不出,吞之不下,咽部干痒,咽干口渴喜冷饮,咽中有堵塞感,手足心热,面色潮红,可有头晕,耳鸣,口苦,小便黄,舌质红无苔或少苔,脉细弱或细数,并均排除咽喉部、食道肿物及其他病变。
[0020]3、治疗方法
3.1处方:独叶岩珠40g、茯苓25g、浮小麦25g、李根皮25g、广石豆兰20g、制半夏20g、麻黄根20g、藿香15g、香附12g、蝶脱12g、莱菔子12g、苏叶12g、龙涎香0.8g。
[0021]3.2制备及使用方法:上述药物按常规工艺制成汤剂,每口 I剂,每口 2次,5天为I疗程。
[0022]4、治疗结果:
4.1参照《中医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治愈:各种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咽喉镜检查无异常,I年以上不复发;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或完全消失,咽喉镜检查无异常或基本;
有效:临床主要症状减轻或部分消失,咽喉镜检查无明显改善,或停药后又复发;
无效:症状无改善。
[0023]4.2结果:108例患者中,治愈55例(50.9%),显效38例(35.2%),有效10例(9.3%),无效5例(4.6%),总有效率为95.4%。
[0024]5、典型病例
5.1齐某,女,39岁,症见咽部干痒痛,口干,干咳阵作,咳甚伴少量白勃痰,咯痰不爽,胃脘胀闷,时有干呕,咽中有异物感,手足心热,面色潮红,可有头晕,耳鸣舌质红,无苔,脉细弱。查咽部充血。诊断为阴虚气逆证梅核气。服用本发明药物,治疗I个疗程,症状明显减轻,继续服用2个疗程,痊愈,I年后随访无复发。
[0025]5.2孙某,女,53岁,咽部干痒,刺激性干咳,咽中有异物感,伴有浓痰,咯吐不利,胃脘胀闷,总觉困乏,舌质红,苔白腻,脉细数,并均排除咽喉部、食道肿物及其他病变。诊断为阴虚气逆证梅核气。服用本发明药物,每口 I剂,I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好转,继续服用2个疗程,痊愈,一年后随访无复发。
[0026]5.3 土某,男,35岁,咽部不适近年余。I年前因感冒后出现咽部疼痛,此后常觉咽部不适,似有物堵塞,吐之不出,偶有涩痛,屡服中西药物乏效,近来上述症状加重,伴两胁胀痛,经五官科检查咽部充血不明显,可见少许滤泡。头晕,耳鸣,口苦,小便黄,舌质红,少苔,脉细弱。诊断为阴虚气逆证梅核气。服用本发明药物,每口 I剂,I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好转,继续服用3个疗程,痊愈,一年后随访无复发。
【具体实施方式】
[0027]实施例1,一种治疗梅核气的中药,是由独叶岩珠30g,茯苓20g、浮小麦20g、李根皮20g、广石豆兰15g、制半夏15g、麻黄根15g、藿香10g、香附10g、蝶脱10g、莱菔子1g,构橘叶log、龙涎香0.5g制成。
[0028]实施例2,一种治疗梅核气的中药,是由独叶岩珠40g,茯苓25g、浮小麦25g、李根皮25g、广石豆兰20g、制半夏20g、麻黄根20g、藿香15g、香附12g、蝶脱12g、莱菔子12g,构橘叶12g、龙涎香0.8g制成。
[0029]实施例3,一种治疗梅核气的中药,是由独叶岩珠50g,茯苓30g、浮小麦30g、李根皮30g、广石豆兰25g、制半夏25g、麻黄根25g、藿香20g、香附15g、蝶脱15g、莱菔子15g,苏叶12g,龙涎香0.5g。
【主权项】
1.一种治疗梅核气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药制成: 制半夏20-30份、茯苓20-30份、麻黄根15-25份、藿香10-20份、香附10-20份、蝉蜕10-20份、苏叶10-20份、五味子5-15份、玄参5-15份、当归5-15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药制成: 制半夏25份、茯苓25份、麻黄根20份、藿香15份、香附15份、蝉蜕15份、苏叶15份、五味子10份、玄参10份、当归10份。
【专利摘要】一种治疗梅核气的中药,该中药是由制半夏、茯苓、麻黄根、藿香、香附、蝉蜕、苏叶、五味子、玄参、当归制成。临床可用于治疗梅核气。
【IPC分类】A61K35-64, A61K36-8905, A61P11-04, A61K36-899
【公开号】CN104524094
【申请号】CN201510029384
【发明人】陈吉美
【申请人】陈吉美
【公开日】2015年4月22日
【申请日】2015年1月2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