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280566阅读:307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
【背景技术】
[0002]胃食管反流病指由于各种病因导致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症状或组织损害,其主要表现为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等,其病情缠绵难愈。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北京、上海等地区任的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率为10%,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改变等,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质子栗抑制剂是目前西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最好的药物,虽然获得了较好的疗效,但疗程长、易复发、部分患者不能耐受其治疗或对其不敏感是困扰消化界的难题。因此,开展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该中药可明显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0004]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组成:
人参8-14份、太子参8-14份、山药8-14份、佛手5-13份、香橡5-13份、绿号梅4-8份、白前5-13份、前胡5-13份、厚朴5-13份、大腹皮5_13份、甘草4_8份。
[0005]优选的,上述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组成:
人参10-14份、太子参10-14份、山药10-14份、佛手7-11份、香橼7-11份、绿萼梅5-7份、白前7-11份、前胡7-11份、厚朴7-11份、大腹皮7-11份、甘草5_7份。
[0006]更优选的,上述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组成:
人参12份、太子参12份、山药12份、佛手9份、香橼9份、绿萼梅6份、白前9份、前胡9份、厚朴9份、大腹皮9份、甘草6份。
[0007]以上重量配比的比例是经过科学筛选得到的,对于特殊病人,如重症或轻症,肥胖或瘦小的病人,可以相应调整组成的量的配比,增加或减少不超过100%,药效基本不变。
[0008]上述药物的重量份,若以g为单位,通常是I剂的用量。
[0009]本发明中药的适应症:用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0010]本发明中药的禁忌事项:治疗服药期间禁食油腻、生冷、腥膻、有刺激性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0011]本发明的中药处方中涉及到的中药均在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中有收载。
[0012]本病属于中医学“吞酸”的范畴,中医学认为“气机升降失常,胃气上逆”是该病的基本病机,认为中焦气机升降失调,胃气失和,挟浊上逆是发病关键所在,正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分论》所云“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其升降二字,尤为紧要”。但胃食管反流病为慢性病,中医有“久病必虚”的理论。由于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病程较长,长期患病会使脾胃损伤,导致脾胃气虚,所以,在临床上常常看到患者面色萎黄、肢体困倦,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脉象沉细等脾胃气虚的表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说以脾胃气虚为本,即脾胃功能虚弱是胃气上逆的原因。正如明?张景岳《杂证漠.吐酸》所言“吞酸等证,总由停积不化而然,而停积不化,又总由脾胃不健而然”。故治宜补益脾胃,因此脾虚气逆证成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证型之一。对于此证型的对胃食管反流病,应当以健脾益气、疏肝理气、降逆化痰为治疗原则。
[0013]本发明的中药组方机理如下:
君药:人参、太子参、山药功以健脾益气。
[0014]臣药:佛手、香橼、绿萼梅功以疏肝合胃,理气化痰。人体气机的升降开合,转枢在脾,调理在肝。中焦气机的条畅,尚赖肝气的调达,调肝理气之法,而达到调肝胆以济中洲之效。
[0015]佐药:白前、前胡功以降气化痰,降逆止呕;厚朴、大腹皮功以理气除满。
[0016]使药:甘草调和诸药。
[0017]本方配伍合理,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疏肝理气、降逆化痰之效,紧扣胃食管反流病脾虚气逆证的病机,可明显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更进一步的说明,以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了解本发明,但并不因此限制本发明。
[0019]实施例1
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各原料药重量配比如下:
人参12g、太子参12g、山药12g、佛手9g、香橡9g、绿萼梅6g、白前9g、前胡9g、厚朴9g、大腹皮9g、甘草6g。
[0020]实施例2
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各原料药重量配比如下:
人参10g、太子参14g、山药10g、佛手llg、香橡7g、绿萼梅5g、白前llg、前胡7g、厚朴Hg、大腹皮7g、甘草7g。
[0021]实施例3
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各原料药重量配比如下:
人参14g、太子参10g、山药14g、佛手7g、香橼llg、绿萼梅7g、白前7g、前胡llg、厚朴7g、大腹皮Hg、甘草5g。
[0022]实施例4
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各原料药重量配比如下:
人参8g、太子参14g、山药8g、佛手13g、香橡5g、绿萼梅4g、白前13g、前胡5g、厚朴13g、大腹皮5g、甘草8g。
[0023]实施例5
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各原料药重量配比如下: 人参14g、太子参8g、山药14g、佛手5g、香橡13g、绿萼梅8g、白前5g、前胡13g、厚朴5g、大腹皮13g、甘草4g。
[0024]对本发明的中药进行了临床药效学试验,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120例胃食管反流病脾虚气逆证患者。
[0025]1.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关于达成的全球共识意见及我国2003年10月“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0026]中医证候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年颁布的《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中反流性食管炎脾虚气逆证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主症:①反酸或泛吐清水;②嗳气;次症①乏力身重;②胃胀;③胃脘隐痛;④便塘舌淡胖苔滑腻脉细。证候确定主症2项加次症2项。
[0027]1.3纳入标准
(I)年龄18-65岁,性别不限;(2)经内镜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或反流性疾病问卷积分必须大于12分;(3)符合中医“脾虚气逆”证候诊断标准;(4)签署知情同意书。
[0028]1.4排除标准
(I)消化道肿瘤;(2)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内分泌、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患者;
(3)妊娠或哺乳期妇女;(4)过敏体质者合并有严重神经、精神心理因素者;(5)近个月参加其它临床试验者。
[0029]1.5治疗方法
给予本发明的中药治疗,处方??人参12g、太子参12g、山药12g、佛手9g、香橼9g、绿萼梅6g、白前9g、前胡9g、厚朴9g、大腹皮9g、甘草6g ;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以2周为一个疗程。
[0030]1.6观察指标
反流性疾病问卷(RDQ):量表总体分为症状频率和程度两部分,量表总分最低为分,最高为分症状频率及程度积分最低为O分,最高为40分。
[0031]生活质量量表(SF-36):量表评价的八个方面,即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每一维度得分通过转换使其值在0-100范围内,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高。
[0032]1.7临床疗效评定
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RDQ总分减少多95% ;
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RDQ总分减少彡70%,但〈95% ;
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RDQ总分减少多30%,但〈70%
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好转,甚或加重,RDQ总分减少〈30%。
[0033]1.8统计方法
采用SPSS14.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0034]2.结果 2.1治疗前后RDQ评分
治疗前平均RDQ评分为(21.27±6.24)分,治疗后降低为(3.02±1.2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0035]2.2治疗前后SF-36评分
治疗前平均SF-36评分为(39.26±5.27)分,治疗后升高为(92.34±4.6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0036]2.3临床疗效
120例患者中,治愈67例,显效40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治愈率55.8%,总显效率89.2%,总有效率98.3%ο
【主权项】
1.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组成: 人参8-14份、太子参8-14份、山药8-14份、佛手5-13份、香橡5-13份、绿号梅4-8份、白前5-13份、前胡5-13份、厚朴5-13份、大腹皮5_13份、甘草4_8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组成: 人参10-14份、太子参10-14份、山药10-14份、佛手7-11份、香橼7-11份、绿萼梅5-7份、白前7-11份、前胡7-11份、厚朴7-11份、大腹皮7-11份、甘草5_7份。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组成: 人参12份、太子参12份、山药12份、佛手9份、香橼9份、绿萼梅6份、白前9份、前胡9份、厚朴9份、大腹皮9份、甘草6份。
【专利摘要】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该中药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组成:人参8-14份、太子参8-14份、山药8-14份、佛手5-13份、香橼5-13份、绿萼梅4-8份、白前5-13份、前胡5-13份、厚朴5-13份、大腹皮5-13份、甘草4-8份。该中药可明显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IPC分类】A61K36/8945, A61P1/04
【公开号】CN104998008
【申请号】CN201510462334
【发明人】张玲, 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申请人】济南邦文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0月28日
【申请日】2015年7月3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