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倒吸负压引流瓶及其构成的负压引流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295243阅读:877来源:国知局
防倒吸负压引流瓶及其构成的负压引流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地指一种防倒吸负压引流瓶及其构成的负压引流
目.ο
【背景技术】
[0002]外科引流是针对积存于体腔内、关节内、器官或组织的液体(包括血液、脓液、炎性渗液、胆汁、分泌液等)引离原处和排出体外,以防止在体腔或手术野内蓄积,继而对人体造成损害的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随着外科引流技术的发展,医学领域已经越来越多地采用主动引流的方式,即负压引流。负压引流是利用外接负压源形成负压,将需引流液体抽出的一种引流方式,在普外科、骨科、烧伤科等领域应用日益广泛。
[0003]负压引流瓶是负压引流的重要器械,其作用是用于盛接需引流液体,是负压引流必不可少的医疗器械。现有的负压引流瓶多采用双口的结构,包括一个密闭的瓶体,在瓶体顶部开设有两个与瓶体连通的口,一个用于连接引流管,另一个用于连接负压源。随着医学领域对引流技术的深入研究,目前多数引流瓶上还标注有刻度,让医护人员准确了解病人的引流量,为治疗提供准确信息。
[0004]然而,现有的负压引流瓶结构上存在一定缺陷,导致使用极其不便。现有引流瓶在引流口和负压源接口处均没有设置保护措施,而且没有防倾倒的设计,在使用过程中,弓丨流瓶发生倾倒,引流液便会倒吸进入负压源,损坏和污染负压源,同时瓶内负压也会很快消失,引流液会经引流管回流至患处,给病人也造成损害。如果采用中心负压作为负压源,一旦发生倒吸,则整个医院的负压系统都会被污染,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防倒吸负压引流瓶及其构成的负压引流装置,能够在引流瓶倾倒或晃动时,有效避免引流液倒吸进入负压源接口,损坏和污染负压源,同时能够有效保持瓶内一直处于负压状态,避免引流液回流至引流管,污染患处,使用方便,安全性极高。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防倒吸负压引流瓶,包括装置瓶体,所述装置瓶体上设置有负压源连接组件和与瓶体连通的引流口,所述装置瓶体上部设置有挡液板,所述挡液板在瓶体顶部形成密闭区域,所述挡液板两侧分别设有负压导引口和负压释放口,所述负压源连接组件与负压导引口密封固定连接,使得负压源接口与挡液板在瓶体顶部形成密闭区域连通。
[000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负压源连接组件包括密封壳体和负压源接口,所述密封壳体上设置有开口,该开口与负压导引口密封固定连接,所述密封壳体内设置有阻菌阻液透气填料。
[000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瓶体上部设置有装配负压源连接组件的密闭腔室,所述负压源连接组件与瓶体连通的一侧固定安装在密闭腔室内,所述密闭腔室顶部设置有开口,该开口与负压导引口密封固定连接。所述密闭腔室顶部可以挡液板的一部分构成,此时,所述负压导引口开设在该部分上。
[000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挡液板倾斜布置,开设负压释放口的一侧靠下,开设负压导引口的一侧靠上。
[00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挡液板两侧与瓶体两侧相连,形成一个密封整个瓶体顶部的密闭区域,所述负压导引口开设在挡液板的一侧边缘,所述负压释放口开设在挡液板的另一侧边缘。
[0011 ]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负压释放口呈长条状,沿瓶体侧壁开设。
[00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负压释放口设有多个,沿挡液板边缘均匀开设。
[00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瓶体设置负压源连接组件和引流口的区域内凹,形成内凹区。
[0014]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包含上述防倒吸负压引流瓶的负压引流装置,包括负压吸引机和防倒吸负压引流瓶,所述负压吸引机和防倒吸负压引流瓶活动连接,所述防倒吸负压引流瓶装配在负压吸引机背部。
[001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负压吸引机和防倒吸负压引流瓶采用卡接方式活动连接,所述负压吸引机上配置有卡合装置,所述防倒吸负压引流瓶上设置有与卡合装置相匹配的卡槽。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在瓶体内设置了挡液板,保护负压源连接组件,在倾倒或者晃动时,挡液板都能够将引流液遮挡,避免其进入负压源接口 ;2)挡液板两侧分别设负压导引口和负压释放口,即使瓶体倾倒,也能够延缓引流液流入挡液板在瓶体顶部形成密闭区域的时间,在引流瓶倾倒时,给患者提供了更长的时间发现并扶正;3)本发明能够有效保护负压源,安全性极高;4)本发明的负压吸引机和防倒吸负压引流瓶活动连接,便于患者随身携带,便携性好。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发明防倒吸负压引流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防倒吸负压引流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防倒吸负压引流瓶实施例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防倒吸负压引流瓶实施例2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负压引流装置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负压引流装置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负压引流装置的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瓶体,2-负压源连接组件,2a-密封壳体,2b-负压源接口,3-引流口,4-密闭腔室,5-挡液板,6-负压导引口,7-负压释放口,8a-卡合装置,8b_卡槽,9-负压吸引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图2所示,防倒吸负压引流瓶,包括装置瓶体1,所述装置瓶体I上设置有负压源连接组件2和与瓶体I连通的引流口 3。所述装置瓶体I上部设置有挡液板5,所述挡液板5在瓶体I顶部形成密闭区域,所述挡液板5两侧分别设有负压导引口 6和负压释放口7,所述负压源连接组件2与负压导引口 6密封固定连接,使得负压源接口与挡液板5在瓶体I顶部形成密闭区域连通。挡液板5在瓶体I顶部形成密闭区域,而负压源连接组件2与负压导引口 6密封固定连接,使得负压源接口与挡液板5在瓶体I顶部形成密闭区域连通,这样巧妙的结构设计能够通过挡液板5在瓶体I顶部形成密闭区域,有效保护负压源连接组件2,引流液会被挡液板5遮挡,不会进入负压源连接组件2。
[0020]—般引流瓶发生倒吸是因为三种情况引起的,即瓶体I向负压源连接组件2设置的一侧倾倒、瓶体I向远离负压源连接组件2设置的一侧倾倒,瓶体I发生晃动。当瓶体I向负压源连接组件2设置的一侧倾倒时,引流液会被挡液板5遮挡住,当瓶体I向远离负压源连接组件2设置的一侧倾倒时,引流液能够从负压释放口 7进入挡液板5在瓶体I顶部形成密闭区域,然而此时负压源连接组件2位于密闭区域顶部,底部的负压释放口 7开口较小,引流液只能缓慢进入,不会没过顶部、造成倒吸,瓶体I发生晃动时,挡液板5完全能够遮挡住引流液,避免其进入负压源连接组件2。
[0021]为了进一步有效将引流液和负压源之间阻隔开,所述负压源连接组件2可采用以下结构,包括密封壳体2a和负压源接口 2b,所述密封壳体2a上设置有开口,该开口与负压导引口 6密封固定连接,所述密封壳体2a内设置有阻菌阻液透气填料。这样的设计,在负压源和挡液板5在瓶体I顶部形成密闭区域之间又形成了一个密闭空腔的设计,并且内部设置阻菌阻液透气填料,即使不慎,有少量引流液通过负压导引口 6进入了负压源连接组件2,也能够被阻菌阻液透气填料阻隔住,保证负压源的绝对安全。
[0022]为了在瓶体I倾倒后,在瓶体I内引流液较多,会淹没负压释放口 7的情况下,有效延缓引流液进入负压源连接组件2的时间,进一步对负压源连接组件2提供保护;所述瓶体I上部设置有装配负压源连接组件2的密闭腔室4,所述负压源连接组件2与瓶体I连通的一侧固定安装在密闭腔室4内,所述密闭腔室4顶部设置有开口,该开口与负压导引口 6密封固定连接。这样的设计在负压源连接组件2外侧又增加了一个密闭空腔,当瓶体I向远离负压源连接组件2设置的一侧倾倒时,引流液从负压释放口 7进入挡液板5在瓶体I顶部形成密闭区域,淹没负压释放口 7后,会进入该密闭空腔内,逐步填满该空腔后才会进入负压源连接组件2,等于为引流瓶设置了三重防护,几乎能够100%避免倒吸的发生。为简化结构,便于制造,所述密闭腔室4顶部为挡液板5的一部分构成,所述负压导引口 6开设在该部分上。
[0023]所述挡液板5优选采用倾斜方式布置,开设负压释放口 7的一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