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的混合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359641阅读:370来源:国知局
治疗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的混合中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治疗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的多种中药混合药,属于中医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是病毒和细菌引起的一种暴发流行的,剧烈的急性传染眼结膜炎症,发病急、传染性强、刺激症状重,常合并结膜下出血,角膜损害及耳前淋巴结肿大。传染主要为接触性传染,以夏秋两季常见,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中医学上称为“火眼”、“天行赤眼”等。主要临床症状为眼睛红肿、晨起有大量粘液性分泌物,脓性分泌物使上下眼睑沾在一起不易分开,自感畏光,流泪,异物感、奇痒感、眼睑红肿、结膜充血。
[0003]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为天行时病菌和邪毒所致的一种白睛红赤眼病,主要为病毒感染,出现病菌感染症状为并发症状,在没有确诊病因之前出现眼睛红肿、刺痛、畏光等症状时即可首先使用一般的抗菌素滴眼液,如氯霉素滴眼液。如果抗菌类药物没能达到明显的疗效或无效,应到医院诊视,再使用抗病毒性药物:抗RNA病毒或广谱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利巴韦林等。但是病毒性和细菌性可能是同时合并的,因此可以同时使用抗菌类和抗病毒类药物。如果病情反复出现或出现抗药性,应考虑使用中医中药结合治疗。

【发明内容】

[0004]中医学认为: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病因为外感疫疠、热毒积盛、气郁化火、痰火升扰、阴虚阳亢、肝肾亏虚等各种原因。可见,引起流行性结膜炎的病因不仅在外部,还有患者自身的因素。治疗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应以抑菌、泄毒、清热、滋补的中药相结合,中医辩证论治以祛邪解毒、疏肝清热、清热祛痰、和胃降逆、滋阴潜阳、滋补肝肾、提高免疫力为辩证施治方案。
[0005]治疗流行性结膜炎的混合中药解决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措施是按下面各中药质量比混合而成:金银花15份、蒲公英12份、黄芩9份、薄荷3份、天花粉6份、新鲜鸡肝50份、牡丹皮10份、熟地黄10份、牛膝10份、夏桔草10份、枸杞子10份、淮山15份、泽泻10份、菟丝子10份。
[0006]下面分析治疗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的混合中药的各中药药性:中药金银花、蒲公英、黄芩都为清热解毒之强效药物,金银花还有一定的抗菌抑菌菌效,能疏散风热、散痈消肿;中药薄荷能祛邪毒、除劳气、抑菌、消痰、散热的功效;天花粉为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排脓消肿;中药鸡肝能补肝肾、治肝虚目暗、疗风虚目暗;牡丹皮中含有牡丹酚、有镇静、降温、解热、镇痛、抗溃疡作用;熟地黄能清热、凉血、平喘;中药牛膝以活血、行瘀、消肿之功效,有一定的滋补肾脏功效;中药夏桔草有抑菌、解毒、清肝、散热、利尿之功效;枸杞子有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润肺滋阴之功效;中药淮山能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利于耳聪目明;中药泽泻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之症状病症;中药菟丝子不但能补肾益精、还能养肝明目,是治疗虚症眼科病之良药。
[0007]治疗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的混合中药的有益效果是:治疗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的混合中药从病因外感邪毒、内因气郁痰火、肝肾阴虚为施治理论,以抑菌解毒、清热祛痰、滋阴润肺、清肝明目之中药作结合,以达到抑菌、解毒、正气、增强人的免疫力、消除病症的稳定功效。
【具体实施方式】
[0008]治疗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的混合中药一个患者一天的服用的个剂量是按下面的各中药质量组合而成:金银花15克、蒲公英12克、黄芩9克、薄荷3克、天花粉6克、新鲜鸡肝50克、牡丹皮10克、熟地黄10克、牛膝10克、夏桔草10克、枸杞子10克、淮山15克、泽泻10克、菟丝子10克。
[0009]治疗流行性结膜炎的混合中药的治疗服用方法为将各中药与水煎煮药液服用,可以两天服完一个剂量,服药当天即可见明显疗效:眼睑红肿消退,痛苦感减轻,再连用两个剂量,症状完全消失。患者在服用本发明的治疗流行性结膜炎作治疗的同时,应做好本身体的卫生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卫生工作:清洗干净身体、清洗干净衣物、枕头、被褥、蚊帐,对经常接触的物体应作清洗和消毒,如眼镜、脸巾、帽子等,还应多进行一些有利于身体的体育运动。
【主权项】
1.治疗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的混合中药,其特征是按下面各中药质量比组合而成:金银花15份、蒲公英12份、黄芩9份、薄荷3份、天花粉6份、新鲜鸡肝50份、牡丹皮10份、熟地黄10份、牛膝10份、夏枯草10份、枸杞子10份、淮山15份、泽泻10份、菟丝子10份。
【专利摘要】治疗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的混合中药是按下面各中药质量比组合而成:金银花15份、蒲公英12份、黄芩7份、薄荷3份、天花粉6份、新鲜鸡肝50份、牡丹皮10份、熟地黄10份、牛膝10份、夏桔草10份、枸杞子10份、淮山15份、泽泻10份、菟丝子份。
【IPC分类】A61K35/407, A61P31/12, A61P27/02, A61P31/02, A61K36/8945
【公开号】CN105079380
【申请号】CN201410221166
【发明人】李先强
【申请人】李先强
【公开日】2015年11月25日
【申请日】2014年5月24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