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细菌性痢疾的中药汤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479424阅读:400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细菌性痢疾的中药汤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细菌性痢疾的中药汤剂,属于中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季,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严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和中毒性脑病,本病急性期一般数日即愈,少数病人病情迀延不愈,发展成为慢性菌痢,可以反复发作;目前治疗细菌性痢疾的药物众多,但往往药效不长,疗效不显著,且毒副作用大。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细菌性痢疾的中药汤剂。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治疗细菌性痢疾的中药汤剂,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黄连10-12、炒枳壳5-7、余甘子2-4、防风5-8、黄芩2-4、蔓荆子4-5、黄精1_3、椿根皮5_7、棕榈子2_4、炒槐花8_10、青皮5-6、矮地茶2-4、刺五加5-8、制半夏4-5、莱菔子2-4、制大黄2-5、仙鹤草5-10、荷叶蒂6-8、贯众2-4、葫芦茶3-5、黄蓬花4-6。
[0005]治疗细菌性痢疾的中药汤剂,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黄连11、炒枳壳6、余甘子3、防风6、黄芩3、蔓荆子4.5、黄精2、椿根皮6、棕榈子3、炒槐花9、青皮5.5、矮地茶3、刺五加6、制半夏4.5、莱菔子3、制大黄4、仙鹤草8、荷叶蒂6-8、贯众3、葫芦茶4、黄蓬花5。
[0006]用量及用法:服用本发明的中药汤剂,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一般5-10剂即可治愈。
[000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配制方法简单,具有协同作用,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理气化湿,解毒止痢,行气化滞,消积止痢等功效,本发明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具有见效快、疗程短,无副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0008]实施例1:治疗细菌性痢疾的中药汤剂,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g)为:黄连11、炒枳壳6、余甘子3、防风6、黄芩3、蔓荆子4.5、黄精2、椿根皮6、棕榈子3、炒槐花9、青皮5.5、矮地茶3、刺五加6、制半夏4.5、莱菔子3、制大黄4、仙鹤草8、荷叶蒂6_8、贯众3、葫芦茶4、
黄蓬花5。
[0009]用量及用法:服用本发明的中药汤剂,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一般5-10剂即可治愈。
[0010]典型病例:
病例1:季某某,男,12岁,患细菌性痢疾三日,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服用西药数日,不见疗效,后服用本发明的中药汤剂,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连服两剂后,效果明显,腹泻、腹痛明显减轻,后继续服用一周,诸症全消,治愈。
[0011]病例2:楚某,男,52岁,腹痛腹泻一周,腹泻日达七八次,伴里慢后重、饮食短安,脉滑数,舌苔薄腻而黄,检查确诊为细菌性痢疾,服用本发明的中药汤剂,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连服三剂,疗效明显,腹湾、腹痛明显减轻,后继续服用五剂,痊愈。
[0012]病例3:刘某,女,41岁,患细菌性痢疾两日,起病急,全身伴畏寒、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严重时伴腹泻脓血便,服用本发明的中药汤剂,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连服一周,诸症全消,痊愈,至今未复发。
【主权项】
1.一种治疗细菌性痢疾的中药汤剂,其特征在于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黄连10-12、炒枳壳5-7、余甘子2-4、防风5-8、黄芩2-4、蔓荆子4_5、黄精1_3、椿根皮5_7、棕榈子2_4、炒槐花8-10、青皮5-6、矮地茶2-4、刺五加5-8、制半夏4_5、莱菔子2_4、制大黄2_5、仙鹤草5-10、荷叶蒂6-8、贯众2-4、葫芦茶3-5、黄蓬花4_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细菌性痢疾的中药汤剂,其特征在于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黄连11、炒枳壳6、余甘子3、防风6、黄苳3、蔓荆子4.5、黄精2、椿根皮6、棕榈子3、炒槐花9、青皮5.5、矮地茶3、刺五加6、制半夏4.5、莱菔子3、制大黄4、仙鹤草8、荷叶蒂6_8、贯众3、葫芦茶4、黄蓬花5。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细菌性痢疾的中药汤剂,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黄连10-12、炒枳壳5-7、余甘子2-4、防风5-8、黄芩2-4、蔓荆子4-5、黄精1-3、椿根皮5-7、棕榈子2-4、炒槐花8-10、青皮5-6、矮地茶2-4、刺五加5-8、制半夏4-5、莱菔子2-4、制大黄2-5、仙鹤草5-10、荷叶蒂6-8、贯众2-4、葫芦茶3-5、黄蓬花4-6;本发明配制方法简单,具有协同作用,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理气化湿,解毒止痢,行气化滞,消积止痢等功效,本发明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具有见效快、疗程短,无副作用。
【IPC分类】A61P1/12, A61P31/04, A61K36/8969
【公开号】CN105232947
【申请号】CN201510622610
【发明人】杨培刚, 洪露, 陈玉标, 刘军
【申请人】杨培刚
【公开日】2016年1月13日
【申请日】2015年9月2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