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小儿哮喘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556062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治小儿哮喘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治小儿哮喘的中药组合物。 技术背景
[0002] 小儿哮喘,是指过敏体质者的支气管对某些外来物质产生高度敏感反应,使支气 管痉挛、支气管粘膜水肿充血,支气管内分泌增多,从而引起咳嗽、气喘、多痰等一系列临床 症状。小儿哮喘起病或急或缓,婴幼儿哮喘发病前往往有1-2天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包括 鼻痒、喷嚏、流清涕、揉眼睛、揉鼻子等表现,并可有明显的咳嗽、喘息。年长儿起病往往较突 然,常以一阵阵咳嗽为开始,继而出现喘息、呼吸困难等。
[0003] 小儿因生理病理有别于成人,在哮喘发病机制方面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由于外感 湿热之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脾失健运,湿热内生,故部分患儿病情迀延,除表现 咳喘、痰壅外,常伴有腹胀、腹痛,倦怠乏力,不欲饮食,或渴不多饮,大便秘结或黏滞不爽, 舌质红,苔厚腻,脉象滑数,辨证属于湿热证候。现代医家对于湿热哮喘开始认识和重视,对 其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在进一步中研究中。现代医学防治小儿哮喘作用局限,大都存在疗 效不明显、治疗时间长、毒副作用大等不足。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防治小儿哮喘的中药组合物,该中药组 合物疗效显著、治愈率高、无毒副作用、不复发的特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防治小儿哮喘的中药组合物,是由以下重量的原料组成的:人参6g,白术6g,干姜 3g,炙甘草6g,五味子6g,防风9g,细辛2g,麻黄6g,陈皮6g,茯苳6g。
[0006] 所述的,中药组合物的剂型为合剂、口服液、颗粒剂和散剂。
[0007] 优选的,中药组合物的剂型为口服液。
[0008] -种防治小儿哮喘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是由以下步骤制备得到的: 1) 按重量称取:人参600g,白术600g,干姜300g,炙甘草600g,五味子600g,防风900g, 细辛200g,麻黄600g,陈皮600g,茯苓600g; 2) 将上述原料药置于中药提取器内,加纯净水50L,浸渍2h,加热煎煮1. 5h,过滤,得第 一滤液; 3) 向药渣中加水250L,加热煎煮lh,过滤,得第二滤液; 4) 将第一滤液和第二滤液合并,静置12h,取上清液浓缩至2000mL,装量每瓶10mL,封 口,116°CX40min灭菌,贴标签,即可制得防治哮喘的中药组合物。
[0009] 治疗方法:一天两次,每次一瓶(10mL),低于三岁儿童减半,10天为一疗程。
[0010] 各原料药的药理如下: 人参: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肺、心、肾经,气雄体润,升多于降;具有补气固脱,健 脾益肺,宁心益智,养血生津的功效。主治大病、久病、失血、脱液所致元气欲脱,神疲脉微; 脾气不足之食少倦怠,呕吐泄泻;肺气虚弱之气短喘促,咳嗽无力;心气虚衰之失眠多梦, 惊悸健忘,体虚多汗;津亏之口渴,消渴;血虚之萎黄,眩晕;肾虚阳萎,尿频,气虚外感。
[0011] 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补脾益气、燥湿利水,其作用为:健胃助消化,对 止呕止泻有一定作用,但常需配消导药或利水渗湿药;利尿作用较明显而持久,可能是由于 抵制肾小管重吸收机能,增加钠的排泄;所含挥发油小量有镇静作用。此外,临床观察白术 还有止汗、滋补等作用。
[0012] 干姜:味辛,性热。归脾、胃、肺经。温中散寒即促进血液循环,服后胃肠有温暖感; 健胃止呕;通过交感神经兴奋,使血压上升。功能为祛寒温中,回阳。主要用于吐泻腹痛,肢 冷脉微,寒饮咳嗽,胃脘冷痛,寒湿痹痛等症。
[0013] 炙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补中益气:用于气虚倦怠乏力,心悸等,能 补多种气虚证;清热解毒:用于痈疽疮疡,咽喉肿痛,热毒证等;祛痰止咳:用于多种气喘咳 嗽,有祛痰止咳之功。调和药性:有缓和药性的作用。对多种致病毒素有解毒作用,并能增 强肝脏的解毒功能,有抗炎和抗变态反应作用,有祛痰、镇咳作用,可缓解胃及肠管痉挛,有 降血清转氨酶作用,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有强心作用,和抗癌作用。
[0014] 五味子:性微温、味微甘、气香。敛肺,滋肾,生津,收汗,涩精。治肺虚喘咳,口干作 渴,自汗,盗汗,劳伤羸瘦,梦遗滑精,久泻久痢。
[0015] 防风:味辛、甘,性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定搐。用于 感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破伤风。药理研究表明,防风含挥发油、甘露醇、苦味甙等。 有解热、镇痛、镇静及抗惊厥、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对血管、神经性头痛及腰背关节 痛有一定疗效。
[0016] 细辛:归肺、肾、心、肝、胆、脾经。散风祛寒,通窍止痛,下气祛痰。主治风寒感冒、 鼻塞头痛、风寒湿痹、气逆痰多喘咳,牙痛。临床应用:用于治疗痰饮咳嗽(如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扩张等有大量清晰痰液的咳嗽);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尤其鼻塞多涕,咽部有涎(分泌 物多)者用之更为合适;用于治疗由风湿或流感引起的头痛、关节痛。
[0017] 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发汗、平喘、利尿。生用发汗力强,蜜制多 用于平喘息止咳。主治风寒感冒,气喘咳嗽,水肿。适用于感冒风寒表证无汗者。临床主要 用于平喘和治疗外感风寒。
[0018] 陈皮:性温,味辛、苦。归脾经、胃经、肺经。用于脾胃气滞证。本品辛行温通,有 行气止痛、健脾和中之功。又因味苦燥湿,故寒湿阻中的脾胃气滞,脘腹胀痛、恶心呕吐、泄 泻者,用之尤为适宜,常与苍术、厚朴等同用,如平胃散。治脾虚气滞,腹痛喜按、不思饮食、 食后腹胀、便溏舌淡者,可与党参、白术、茯苓等同用,如异功散。若脾胃气滞较甚,脘腹胀痛 较剧者,每与木香、枳实等同用,以增强行气止痛之功。亦用于湿痰,寒痰咳嗽。既能燥湿化 痰,又能温化寒痰,且辛行苦泄,而能宣肺止咳,为治痰之要药。治湿痰咳嗽,多与半夏、茯苓 等同用。治寒痰咳嗽,多与干姜、细羊、五味子等同用。
[0019]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经。具有利尿、滋养、镇静功效。临床用于治疗 水肿、小便不利,取其有利尿作用;用于治疗痰饮。前人的经验是"痰饮必用茯苓",取其有利 尿和补益脾胃作用;用于健脾化湿,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上腹胀满,食欲减少,以 及脾虚泄泻等;用于镇静安神。
[0020] 中医认为,婴幼儿喘息为本虚标实:素有体虚,内有痰湿,因外有风寒,引动伏痰, 肺失宣肃,发为喘息。故治以解表散寒化饮,健脾益气扶正。
[0021] 方中麻黄辛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尿行水,既解表邪,又兼顾痰饮之患。为君。 细辛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干姜温脾阳,助水湿运化,温阳化饮;陈皮健脾燥湿,理气 化痰,三药合而为臣。然素有痰饮,大量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和防风,祛风 解表,敛肺止咳,与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增强止咳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