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药制剂在制备治疗产后尿潴留药物中的应用

文档序号:9852181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一种中药制剂在制备治疗产后尿潴留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中医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中药制剂在制备治疗产后尿潴留药物中的 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产后尿潴留的发生,是因为分娩过程中子宫压迫膀胱及盆腔神经丛,使膀胱肌麻 痹。一般来说,妈妈在顺产后4-6小时内就可以自己小便了,但如果在分娩6-8小时后甚至在 月子中,仍然不能正常地将尿液排出,并且膀胱还有饱涨的感觉,那么,就可能已经患上尿 潴留了。患者运动迟缓无力;产后盆腔内压力突然下降,引起盆腔内瘀血;加上产程过长引 起体力的大量消耗,而导致排尿困难。尿潴留给产妇带来痛苦,需要及时治疗。目前西医对 产后尿潴留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
[0003] 中医学认为,该病的主要病机是膀胱气化失司。主要有以下分型: 气虚:素体虚弱,产时劳力伤气,或失血过多,气随血耗,以致肺脾气虚,上虚不能制下, 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膀胱气化不利而致小便不通。
[0004] 肾虚:先天禀赋不足,肾气素亏,复因产时损伤肾气,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膀胱失 其温煦,气化不利故小便不通。
[0005] 肝郁:素性抑郁,产后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机阻滞,膀胱气化不利而致小便不 通。
[0006] 血瘀:产程过长,膀胱受压过久,气血运行不畅,膀胱气化不利而致小便不通。
[0007] 辨证论治 1、气虚 证见产后小便不通,小腹胀急疼痛,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面白少华,语言低微;舌淡,苔 薄白,脉缓弱。治法:益气盛清,化气行水。
[0008] 2、肾虚 证见产后小便不通,小腹胀急疼痛,腰膝酸软,面色晦暗;舌淡,苔薄润,脉迟弱。治法: 补肾温阳,化气行水。
[0009] 3、气滞 证见产后小便不通,小腹胀急疼痛,精神抑郁,或胸胁胀痛,烦闷不安;舌苔正常,脉弦。 治法:理气行滞,利水通淋。
[0010] 4、血瘀 证见产后小便不通或点滴而下,小腹胀满刺痛,乍寒乍热;舌黯,苔薄白,脉沉涩。治法: 养血活血,祛瘀利尿。

【发明内容】

[0011]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中药制剂在制备治疗产后尿潴留药物中的 应用。
[0012] 为达到上述目的,发明人克服重重困难,利用自身多年的中医临床经验和专业知 识,精心配伍药材,形成初步的组方,经过临床的反复实践、调整和验证,最终形成一个对产 后尿潴留具有十分显著疗效的中药组方。为了惠及更多患者,发明人又精心钻研现代中药 制剂工艺,将该组方开发制成中药制剂,不但保留了治疗效果,而且方便临床使用,适合批 量的工业化生产。该中药制剂的中药组方为(以重量份计): 党参8-27份、猪苓9-32份、枸杞7-24份、当归8-28份、小茴香5-14份、黄芪11-40份、泽泻 7-24份、蒲公英4-13份、升麻7-25份、菟丝子6-16份、桂枝5-16份、杏仁4-15份、白芍7-31份、 川考8-25份、石菖蒲4-12份、桑白皮10-32份、桃仁8-21份、通草5-18份、甘草8-14份。
[0013] 实践中优选出来的具有优异疗效的两个组方配比为(以重量份计): 1、党参18份、猪苓20份、枸杞15份、当归18份、小茴香9份、黄芪21份、泽泻16份、蒲公英8 份、升麻15份、菟丝子11份、桂枝11份、杏仁9份、白芍19份、川考15份、石菖蒲7份、桑白皮20 份、桃仁14份、通草11份、甘草12份。
[0014] 2、党参21份、猪苓21份、枸杞15份、当归19份、小茴香10份、黄芪23份、泽泻18份、蒲 公英7份、升麻16份、菟丝子10份、桂枝13份、杏仁9份、白芍17份、川考14份、石菖蒲8份、桑白 皮21份、桃仁12份、通草13份、甘草11份。
[0015] 本发明中药制剂所用制备方法为以下步骤: (1 )、按本发明中药组方分别称取各味中药材; (2)、将升麻、甘草分别粉碎,炒制磨细,过80-130目筛,得细粉,备用; (3 )、将杏仁炒制,粉碎;将党参、猪苓、枸杞、当归、小茴香、黄芪、泽泻、蒲公英、英丝子、 桂枝、白芍、川考、石菖蒲、桑白皮、桃仁、通草分别粉碎,上述药材混合,加入初始药材5-17 倍重量的纯化水,浸泡4-24小时,回流煎煮1-6小时,过滤,再加入初始重量4-12倍重量的纯 化水,回流煎煮1-4小时,过滤并保留滤渣,合并滤液,浓缩至55°C相对密度为1.22-1.26的 浓缩液备用; (4) 、将步骤(3)的滤渣加5-15倍重量的浓度55-85%的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1-5小 时,过滤,合并滤液,减压蒸馏除去乙醇,并浓缩至55°C相对密度为1.22-1.26的浓缩液备 用; (5) 、将步骤(3)和(4)所得的浓缩液合并,将步骤(2)所得细粉加入,混合均匀,继续浓 缩至55°C相对密度为1.41-1.46的稠膏,备用; (6) 、将步骤(5)所得稠膏,添加适当的辅料,利用现代通用的中药制剂技术,制成临床 需要的中药成品制剂,如酒剂、丸剂(含蜜丸、水丸、糊丸、蜡丸、浓缩丸)、片剂、汤剂、酊剂、 胶囊剂(含软胶囊)、颗粒剂、胶剂、散剂、糖浆剂、油剂等剂型。
[0016] 本发明中药制剂所用中药材的性质特点: 党参:本品为桔梗科植物党参、素花党参(西党参)或川党参的干燥根。味甘,性平;归 脾、肺经;补中益气,健脾益肺。
[0017] 猪苓: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干燥菌核。味甘、淡,性平;归肾、膀胱经;利水渗 湿。
[0018] 枸杞:本品为茄科植物宁夏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实。味甘,性平;归肝、肾经;滋补肝 肾,益精明目。
[0019] 当归: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 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0020] 小茴香:本品为伞形科植物茴香的干燥成熟果实;其根、叶和全草也可药用。味辛, 性温;归肝、肾、脾、胃经;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0021] 黄芪: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味甘,性温;归肺、脾经;补 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0022] 泽泻:本品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干燥块茎。味甘,性寒;归肾、膀胱经;利小便,清湿 热。
[0023] 蒲公英:本品为菊科植物蒲公英、碱地蒲公英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味苦、 甘,性寒;归肝、胃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
[0024] 升麻:本品为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兴安升麻或升麻的干燥根茎。味辛、微甘,性 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0025] 菟丝子:本品为旋花科植物菟丝子的干燥成熟种子。味甘,性温;归肝、肾、脾经;滋 补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
[0026] 桂枝: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 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
[0027] 杏仁:为蔷薇科植物杏或山杏等味苦的干燥种子。味苦,性温;入肺、大肠经;祛痰 止咳,平喘,润肠。
[0028] 白芍:本品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平肝止痛, 养血调经,敛阴止汗。
[0029] 川考: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 气,祛风止痛。
[0030] 石菖蒲: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干燥根茎。味辛、苦,性温;归心、胃经;化湿 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
[0031 ]桑白皮:本品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根皮。味甘,性寒;归肺经;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0032]桃仁: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干燥成熟种子。味苦、甘,性平;归心、肝、大肠 经;活血祛瘀,润肠通便。
[0033]通草:味甘、淡,性微寒;归肺、胃经;清热利尿,通气下乳。
[0034]甘草: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味甘,性平;归心、肺、 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0035]本发明中药组方的方解: 该中药组方是以黄芪、猪苓、桑白皮、白芍、党参为君药;补气固表、利水渗湿、利水消 月中、养血调经、补中益气;以当归、枸杞、升麻、泽泻、川芎为臣药,补血活血、滋补肝肾、发表 透疹、清热利尿、活血行气;以桃仁、蒲公英、通草、小茴香为佐药,活血祛瘀、利尿通淋、清热 利尿、散寒止痛;以菟丝子、桂枝、杏仁、石菖蒲为使药,滋补肝肾、温通经脉、平喘润肠、开窍 豁痰;以甘草调和诸药性质,使君臣佐使诸药配合,共同达到补气固表、利水消肿、养血调 经、滋补肝肾、清热利尿、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等功效,对产后尿潴留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 其具体数据可参看临床试验部分。
[003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中药制剂具有疗效好、见效快、无毒副作用、适合产妇服 用等明显的技术优势,此外,它还具有制剂工艺简便易行、药效稳定、易于工业化生产应用 等技术优势。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实施例1 发明人选取本发明中药组方配比中有代表性的几组比例进行浓缩丸的生产,一方面可 以检验本发明中药组方和制备工艺的可行性,另一方面也为后续的相关实验提供了试验样 品,这几组配比分别编号为A、B、C、D、E,其药材量如表1所示。
[0038] 表1各组药材配比一览表
(1) 、按表1所示配比分别称取各组中药材; (2) 、将升麻、甘草分别粉碎,炒制磨细,过100目筛,得细粉,备用; (3 )、将杏仁炒制,粉碎;将党参、猪苓、枸杞、当归、小茴香、黄芪、泽泻、蒲公英、英丝子、 桂枝、白芍、川芎、石菖蒲、桑白皮、桃仁、通草分别粉碎,上述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