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脊椎减压的内植物、椎间植骨融合器和人工椎间盘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896610阅读:来源:国知局
状况以及进行下一步的操作。下面介绍所述用于脊椎减压的内植物10的具体构造。上植体I和下植体6的表面均设有用于骨螺钉穿过的通孔5,如图1所示,上植体I和下植体6的表面均设有用于骨螺钉穿过的2通孔5。
[0044]在本实施例中,上植体I呈片状,上插入部2位于上植体I的下端,上插入部2与上植体I垂直,上插入部2为条状或片状。优选上植体I的上部与颈椎前路钢板的端部的结构相同。上植体I下端的左右两侧对称的设有上插入部2,即上植体I下端设有两个上插入部2,上插入部2为条状,两个上插入部2相互平行。上植体I的下端还设有下凹槽,该下凹槽位于两个上插入部2之间。该下凹槽在上插入部2插入脊椎间隙时,可以便于观察脊椎之间的间隙;该下凹槽在撑开脊椎间隙时,可以便于观察脊椎之间的状况。下植体6的上端还设有上凹槽,在未被撑开时,该上凹槽和该下凹槽之间的面积为Icm2?3cm2。
[0045]在本实施例中,上插入部2的断面形状为顶端朝上的等腰三角形,如图3所示;或尖端朝上的水滴形,如图4所示;或倒T形,如图5所示;或上部为顶端朝上的等腰三角形下部为顶端朝上的梯形。优选上插入部2中部的两侧对称的设有条形翼片3,翼片3沿上插入部2的长度方向设置,两个翼片3位于同一平面内。
[0046]在本实施例中,上植体I和下植体6互为镜像,上植体I和下植体6位于同一平面内,如图1和图2所示。由于上植体I和下植体6互为镜像,所以不再对下植体6的具体结构进行重复介绍。上插入部2和下插入部7可以上下对称互为镜像,两个上插入部2之间的距离等于两个下插入部7之间的距离;或者,上插入部2和下插入部7可以上下对称互为镜像后,上插入部2和下插入部7之间错开一定的距离,即上插入部2和下插入部7的位置交错设置,如图9所示,如两个上插入部2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小于两个下插入部7之间的距离,或者,两个上插入部2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大于两个下插入部7之间的距离,如左侧的上插入部2到左侧的下插入部7之间的距离等于左侧的下插入部7到右侧的下插入部7之间的距离,左侧的下插入部7到右侧的下插入部7之间的距离等于右侧的下插入部7到右侧的上插入部2之间的距离。这样上插入部2和下插入部7的位置错开,便于上插入部2和下插入部7插入脊椎间隙。
[0047]在本实施例中,该撑开组件包括位于上植体I左右两侧对称设置的上调节筒4、位于下植体6左右两侧对称设置的下调节筒9和两根螺杆11,上调节筒4和下调节筒9均为筒状结构,上调节筒4和下调节筒9的内表面均设有内螺纹,左侧的螺杆11的上下两侧分别与左侧的上调节筒4和左侧的下调节筒9螺纹连接,右侧的螺杆11的上下两侧分别与右侧的上调节筒4和右侧的下调节筒9螺纹连接,螺杆11上部的螺纹旋向和螺杆11下部的螺纹旋向相反,同时转动两根螺杆11能够使上植体I和下植体平稳的分离,从而在上插入部2和下插入部7插入两个脊椎之间的间隙后,撑开两个脊椎之间的间隙。为了便于螺杆11的转动,螺杆11的中部固定有螺母8(如螺母8与螺杆11焊接),螺母8不能与螺杆11之间产生相对转动,转动螺母8即可转动螺杆11。
[0048]该用于脊椎减压的内植物的所有部件均可以采用医用钛合金制成。上调节筒4与上植体I之间可以采用不可拆卸连接(焊接)或可拆卸连接(插接或螺钉连接)的方式。下调节筒9和下植体6之间也可以采用不可拆卸连接(焊接)或可拆卸连接(插接或螺钉连接)的方式。上植体I的左右两侧设有便于和上调节筒4连接固定的突出部,上调节筒4固定于该突出部,如图1和图2所示。
[0049]上面介绍了用于脊椎减压的内植物的具体构造,下面介绍与该用于脊椎减压的内植物配合使用的一种椎间植骨融合器,该椎间植骨融合器20为两边设有轨道滑槽,无顶、无底且中空的抽屉式结构,该椎间植骨融合器20的上表面设有与上插入部2的下端相匹配的上滑槽21(即轨道滑槽),该椎间植骨融合器20的下表面设有与下插入部7的上端相匹配的下滑槽22(即轨道滑槽),如图7所示。当该用于脊椎减压的内植物撑开两个脊椎之间的间隙时,该椎间植骨融合器20可以依靠上滑槽21与上插入部2的对应插接,上插入部2为柱状,上插入部2的下端形成了滑轨,下滑槽22与下插入部7的对应插接,下插入部7为柱状,下插入部7的上端也形成了滑轨,从而滑动插入到两个脊椎之间。该椎间植骨融合器的功能是装载并聚拢移植碎骨粒,使其有效的和上下骨性终板直接接触,实现骨性融合。
[0050]下面再介绍一种与该用于脊椎减压的内植物配合使用的一种人工椎间盘,该人工椎间盘30含有上下设置的凹件31和凸件32,凹件31为高分子材料制成,如医用高分子材料,凸件32为金属材料制成,如医用不锈钢制成,该凹件31的上表面设有与上插入部2相匹配的上滑槽33,该凸件32的下表面设有与下插入部7相匹配的下滑槽34,如图8所示。当该用于脊椎减压的内植物撑开两个脊椎之间的间隙时,该人工椎间盘30可以依靠上滑槽33与上插入部2的对应插接,下滑槽34与下插入部7的对应插接,从而滑动插入到两个脊椎之间。
[0051 ] 实施例2
[0052]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1的一种改进,在本实施例中,该撑开组件包括位于上植体I左右两侧的上齿条12和位于下植体6左右两侧的下齿条13,如图6所示,上齿条12与上植体I固定连接,下齿条13与下植体6固定连接。左侧的上齿条12的锯齿结构与左侧的下齿条13的锯齿结构相咬合,右侧的上齿条12的锯齿结构与右侧的下齿条13的锯齿结构相咬合,上齿条12和下齿条13外套设防止上齿条12和下齿条13分离的套筒14,该撑开组件仅能够使上植体I和下植体6单向分离,而不使上植体I和下植体6之间相互靠拢,即仅能够使上植体I和下植体6之间的距离变大而不能使上植体I和下植体6之间的距离变小。
[0053]本实施例的其他技术特征均与实施例1相同,为了节约篇幅,本专利不再详细介绍。
[0054]上面介绍了用于脊椎减压的内植物、椎间植骨融合器和人工椎间盘的具体构造,下面将举例介绍该用于脊椎减压的内植物的应用,为了便于非医学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本专利将结合【背景技术】进行全面的介绍。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的用于脊椎减压的内植物均可以在以下内容中使用。
[0055]脊柱退行性变,是在人类生命的历程中必然的发展规律,只有程度轻重的差异,就像生命必然要走向终结一样,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一旦压迫了脊髓,在生命没有终结之前引起了截瘫症状,并进行性加重,手术减压并重建稳定式功能,是唯一的治疗方法。而技术的发展,方向只能是促进方法不断的完善。针对减压和内植物植入步骤的分离,从而使解剖适配性差,而导致的松动、位移、脱位、下沉进入椎体(已被减压时第一次破坏的椎体松质骨),使椎间隙重建后的高度丢失而重新变的狭窄。
[0056]针对这些问题,申请人发明了用于脊椎减压的内植物10,旨在使内植物自身首先具有稳定可靠的轴向撑开调整的功能,而不必再分为两个分开的步骤,彻底免除因为撑开而使用较粗大的椎体钉造成对椎体松质骨的第一次破坏;为解决解剖适配性,使内植物与减压清除病理致压退变的椎间盘组织后的椎间隙空间精确贴合,撑开减压后,在以上下终板表面为“地基”,各设置两条轨道,以此规定了面上的紧密贴合、进入深度的精确距离,并在直视下确认,从而根本上避免了因植入过深再次压迫脊髓的危险。由于轨道设置完成后是处在充分撑开并可靠支撑的状态下,此时的静态即是精确的所需用内植物填充的高度,从而从根本上消除了用器械撑开减压后再植入内植物,因器械的更换而带来的间隙高度变化所必然造成的解剖适配性误差,而只能靠术者经验、技术及手感来弥补,因此客观上导致手术结果的差异及后续并发症的产生。此技术充分撑开病变间隙后,除了提供了良好视线,便于安全充分减压外,实际上也就完成了轨道的铺设这一植入的重要步骤,将传统的撑开减压及内植物选择植入彼此分离的两步,合为一步,此时的椎间隙高度,即是完全解剖适配所需的精确的静态下的高度。预制的载骨植骨融合器,高度为系列化的,以Imm为阶梯的差距,从最小7mm到最大14mm,涵盖了人类椎间隙的所有高度,选择最适宜的一枚,送入轨道插入,如仍有阻力,再做Imm之内的微调,直至顺利的如抽屉式的插入到位,即完成内植的全部植入,减压及修补稳定一气呵成(如图10至图17所示)。同样,如选择采用非融合人工椎间盘,则将椎间植骨的载骨融合器更换为一种复合式的人工椎间盘(内为球凹面关节,球面为金属,凹面为高分子聚合物材料,为现行通用的人工关节工艺材料),选择相同尺寸,仍像送入抽屉一样插入即可,但在非融合术式时,要将纵向两侧的正反螺纹螺母螺栓事先更换为与轨道钢板的联接为插入式的活动连接方式,当人工椎间盘插入到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