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打滑的驱动组件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979144阅读:来源:国知局

[0070]为了使驱动孔111和止退孔221既能够方便地卡入于上部齿槽131和下部齿槽132中,又能够方便地从上部齿槽131和下部齿槽132中移出,上部齿槽131和下部齿槽132形状相同;如图3和图4所示,上部齿槽131和下部齿槽132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弧形,如图5和图6所示,上部齿槽131和下部齿槽132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多边形。
[0071]上部齿槽131和下部齿槽132的开口处的宽度的取值范围均为0.2?2mm ;该宽度的取值范围使驱动孔111和止退孔221既能够稳定地卡入于上部齿槽131和下部齿槽132中。
[0072]相邻两个上部齿槽131和相邻两个下部齿槽132之间的间距的取值范围均为0.2?2mm ;该间距的取值范围使驱动杆130能够稳定地经过止退孔221向前移动。
[0073]上部齿槽131和下部齿槽132的深度的取值范围为0.02?0.5mm。该深度的取值范围使驱动孔111和止退孔221既能够稳定地卡入于上部齿槽131和下部齿槽132中。
[0074]经过一定的实验研宄,上部齿槽131和下部齿槽132的形状选择半径为0.2mm的六分之一的圆弧形,相邻两个上部齿槽131和相邻两个下部齿槽132之间的间距均为0.5mm,上部齿槽131和下部齿槽132的深度均为0.05mm。该尺寸既能够保证驱动孔111和止退孔221既能够稳定地卡入于上部齿槽131和下部齿槽132中,又能够保证驱动杆130能够稳定地经过止退孔221向前移动。
[0075]处于同一径向截面的上部齿槽131和下部齿槽132连接,形成一个处于驱动杆130表面的圆环形凹槽,该结构使加工更方便。
[0076]如图15和图16所示,驱动孔111的孔口的驱动端上边缘1111卡入于相应的上部齿槽131中,驱动孔111的孔口的驱动端下边缘1112卡入于相应的下部齿槽132中;驱动端下边缘1112卡入于下部齿槽132中为驱动孔111与驱动杆130咬合时的主要受力点,驱动端上边缘1111卡入于上部齿槽131中为驱动孔111与驱动杆130咬合时的辅助受力点。
[0077]如图8和图9所示,止退孔221的孔口的止退端上边缘2211卡入于相应的上部齿槽131中,止退孔221的孔口的止退端下边缘2212卡入于相应的下部齿槽132中;止退端上边缘2211卡入于上部齿槽131中为止退孔221与驱动杆130咬合时的主要受力点,止退端下边缘2212卡入于下部齿槽132中为驱动孔111与驱动杆130咬合时的辅助受力点。
[0078]如图1和图7所示,U形支架210包括两个端板211和连接两个端板211的顶板212,端板211上设有供驱动杆130自由穿过的架体通孔2111,顶板212上设有一槽口 2121,止退板220倾斜地安装在U形支架210内,止退板220的上端活动地支撑在槽口 2121中。
[0079]如图7至图11所示,当本实用新型的防止打滑的驱动组件100处于初始状态时,即待击发状态时,驱动杆130顺序穿过架体通孔2111、止退弹簧230、止退孔221、驱动弹簧120和驱动孔111 ;此时,止退板220受到止退弹簧230的作用力与驱动杆130咬合,即止退上边缘2211与上部齿槽131咬合,止退下边缘2212与下部齿槽132咬合,阻止驱动杆130向后运动;驱动板110受到驱动弹簧120的作用力与驱动杆130不咬合,即驱动上边缘1111与上部齿槽131不咬合,驱动下边缘1112与下部齿槽132不咬合,驱动板110不起作用。
[0080]如图12至图16所示,当本实用新型的防止打滑的驱动机构处于击发状态时,驱动板I1受驱动力Fl克服驱动弹簧120的作用力与驱动杆130咬合,即驱动上边缘1111与上部齿槽131咬合,驱动下边缘1112与下部齿槽132咬合,驱动板110带动驱动杆130向前运动,同时,止退板220受到驱动杆130的作用克服止退弹簧230的作用力,止退板220以与槽口 2121的连接处为圆心旋转,并解除对驱动杆130向前运动的阻挡作用。
[0081]如图17所示,当本实用新型的防止打滑的驱动机构处于击发后不受力状态时,此时各零件的作用关系与初始状态一样,即止退板220与驱动杆130咬合,驱动板110与驱动杆130不咬合。
[0082]如图18至图20所示,当本实用新型的防止打滑的驱动机构处于复位状态时,即止退板220受释放力F3克服止退弹簧230的作用力旋转并解除与驱动杆130的咬合,即止退上边缘2211与上部齿槽131不咬合,止退下边缘2212与下部齿槽132不咬合;驱动板110受到驱动弹簧120的作用力与驱动杆130不咬合,即驱动上边缘1111与上部齿槽131不咬合,驱动下边缘1112与下部齿槽132不咬合,驱动杆130可向后移动后复位,本实施例中,驱动杆130受拉力F2向后移动时,驱动杆130通过传动机构施加释放力F3给止退板220。
[0083]本实用新型中,驱动板110与驱动杆130之间,以及止退板220与驱动杆130之间,由原来的摩擦力驱动、止退,变成了咬合力驱动、止退,该结构加强了驱动和止退的效果,降低了手术的风险。
[0084]综上,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0085]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主权项】
1.一种防止打滑的驱动组件,设置于切割吻合器的壳体内,其特征在于, 防止打滑的驱动组件(100)包括驱动板(110)、驱动弹簧(120)和驱动杆(130),所述驱动板(110)上设有驱动孔(111),所述驱动杆(130)的后端穿过所述驱动孔(111),所述驱动弹簧(120)套在所述驱动杆(130)上,所述驱动弹簧(120)处于所述驱动板(110)的前方; 所述驱动杆(130)的侧面的上部设有若干个上部齿槽(131),所述驱动杆(130)的侧面的下部设有若干个下部齿槽(132),当所述驱动板(110)倾斜时,所述驱动孔(111)的孔口卡在相应的所述上部齿槽(131)和所述下部齿槽(132)中; 所述切割吻合器内还设有止退机构(200),所述止退机构(200)包括U形支架(210)、止退板(220)和止退弹簧(230),所述U形支架(210)固定在所述切割吻合器的壳体内,所述止退板(220)倾斜地安装在U形支架(210)内;所述止退弹簧(230)套在驱动杆(130)上并使所述止退板(220)保持倾斜状态,所述止退板(220)上设有供所述驱动杆(130)穿过的止退孔(221),且所述止退孔(221)的孔口卡在相应的所述上部齿槽(131)和所述下部齿槽(132)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打滑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相应的所述上部齿槽(131)和所述下部齿槽(132)为相对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止打滑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齿槽(131)和所述下部齿槽(132)形状相同,且所述上部齿槽(131)和所述下部齿槽(132)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弧形或者多边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止打滑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齿槽(131)的开口处的宽度的取值范围均为0.2?2mm。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止打滑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上部齿槽(131)之间的间距的取值范围为0.2?2mm。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止打滑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齿槽(131)的深度的取值范围为0.02?0.5mm。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止打滑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处于同一径向截面的所述上部齿槽(131)和所述下部齿槽(132)连接,形成一圆环形凹槽。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打滑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孔(111)的孔口的驱动端上边缘(1111)卡入于相应的所述上部齿槽(131)中,所述驱动孔(111)的孔口的驱动端下边缘(1112)卡入于相应的所述下部齿槽(132)中。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打滑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止退孔(221)的孔口的止退端上边缘(2211)卡入于相应的所述上部齿槽(131)中,所述止退孔(221)的孔口的止退端下边缘(2212)卡入于相应的所述下部齿槽(132)中。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打滑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支架(210)包括两个端板(211)和连接两个端板(211)的顶板(212),所述端板(211)上设有供所述驱动杆(130)自由穿过的架体通孔(2111),所述顶板(212)上设有一槽口(2121),所述止退板(220)倾斜地安装在U形支架(210)内,所述止退板(220)的上端活动地支撑在槽口(2121)中。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涉及吻合器技术领域的防止打滑的驱动组件,包括驱动板,驱动板上设有驱动孔,驱动杆的后端穿过驱动孔,驱动弹簧套在驱动杆上;驱动杆上部设有若干个上部齿槽,驱动杆的侧面的下部设有若干个下部齿槽,当驱动板倾斜时,驱动孔的孔口卡在上部齿槽和下部齿槽中;切割吻合器内还设有止退机构,止退机构包括U形支架,止退板倾斜地安装在U形支架内;止退弹簧套在驱动杆上并使止退板保持倾斜状态,止退板上设有止退孔,止退孔的孔口卡在上部齿槽和下部齿槽中。本实用新型中,驱动板与驱动杆之间,以及止退板与驱动杆之间,由原来的摩擦力驱动、止退,变成了咬合力驱动、止退,加强了驱动和止退的效果,降低了手术的风险。
【IPC分类】A61B17/072
【公开号】CN204636449
【申请号】CN201520241476
【发明人】吉荣, 李韬
【申请人】常州市康迪医用吻合器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9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4月20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