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用于蒸汽真空吸尘器的集尘部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用于蒸汽真空吸尘器的集尘部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蒸汽真空吸尘器在韩国专利注册第194379号上有提示。
现有技术的蒸汽真空吸尘器主要由水箱、水泵、加热器和蒸汽管构成。在水箱的内部设置有电机和过滤器,通过水管将水箱与真空吸尘器本体进行连接;在水箱的末端连接有刷子,在刷子软管的一侧储藏一定量的水进行供应。水泵的作用是对储藏在上述水箱内的水进行定量和定压供应。将从上述水泵中得到的水通过加热器加热至一定温度产生蒸汽,为将该蒸汽进行及时喷射和供应,在加热器和刷子之间设置蒸汽管来进行连接。
在所述的加热器上设置有加热到一定温度会自动断电的一次安全温度传感器。为了在所述的温度传感器出现故障时保护使用者,还设置有用于双重保护的温度保险丝。
与上述方案不同,还可把用于储藏一定量的水并进行供应的水箱、用于定量定压供应来自所述水箱的水的水泵、用于把从所述水泵得到的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来产生蒸汽的加热器均安装在刷子的内部空间,并在刷子的内部直接连接蒸汽管和加热器。
此处,为了能在水箱内储藏水,可将水箱顶盖与外侧连接。在吸尘器本体的一侧,通过启动加热器来加热水,为了在蒸汽喷射准备完成时把该信号传达给使用者而设置了提示灯。
该拥有真空清洁功能和蒸汽清洁功能的吸尘器,在同时使用蒸汽和真空功能时,蒸汽将与灰尘一起被吸入集尘桶。
现有技术的集尘桶的底面和侧面是可分离的,方便将其抽出用于倾倒储存于其内的灰尘。
若蒸汽被吸入集尘桶,会迅速凝结为水滴。这些水滴会从集尘桶的底面和侧面间流出(通过集尘桶而漏水),进而可能损坏其他零部件。
发明内容
真空吸尘器的集尘部件。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蒸汽真空吸尘器的集尘部件,包括集尘桶、贯通孔、突出部和过滤器。所述的集尘桶由底面和环绕底面的侧面组成,在所述的集尘桶上开有用于吸入空气的贯通孔,所述的突出部位于所述集尘桶的内壁上并环绕所述的贯通孔,所述的过滤器位于所述集尘桶的内部。
所述的侧面是所述底面的向上延伸,与所述的底面为一体构成。所述的过滤器位于所述突出部的上方。所述的过滤器包括吸入孔,该吸入孔与所述的贯通孔相连通。在所述的过滤器和所述的突出部之间布置密封材料。
因为所有空气均需经过过滤器才能进入集尘桶,故能达到很好的过滤效果。按此构成,即使蒸汽和灰尘一起被吸入集尘部件,因集尘桶内可储存水,将有效防止水的泄漏。
附图1为按照本发明实施的蒸汽真空吸尘器的地刷的立体分解图;附图2为按照本发明实施的蒸汽真空吸尘器的底板仰视图;附图3为上盖的主视分解图;附图4为附图3中实例的侧视分解图;附图5为附图3中实例的后视分解图;附图6为蒸汽发生装置及输送管结合的剖面图;附图7为硬管组装体的立体分解图;附图8为附图7重要部分的局部放大图;附图9为软管组装体的侧视图;附图10为地刷的侧视图;附图11为地刷的主视图;附图12为上盖的俯视图;附图13为集尘部件的立体分解图。
附图14为下部外壳的立体图附图15为连接部的后视图附图16为弯管部的立体图附图17为下部外壳的局部放大立体图附图18为下部壳的仰视图。
其中100、地刷;130、底板;131、吸入嘴;132、倾斜面;133、蒸汽喷射孔;135、尼龙搭扣;136、轮子;137、蒸汽隔离部;150、上盖;151、旋转轴收纳槽;152、夹盖槽;153、盖子缔结孔;154、盖子;155、挂钩;156、盖子侧板;157、旋转支架;158、内桶夹槽;159、安装槽;161、内桶收容槽;162、突起槽;163、外桶定位板;164、突出部;165、挂槽部;166、送风导向;167、切割槽;170、蒸汽发生装置;171、水桶上板;172、水桶下板;173、输送管安装槽;174、板;175、锅炉;176、密封材料;177、突出部;178、蒸汽排出管;190、输送管;191、吸入孔;192、槽;210、旋转轴;211、内桶;212、板弹簧;213、停止挡板;214、外桶;215、吸入导向;216、吸入孔;217、安装部;218、插入槽;219、引出孔;220a和220b、延长管;221、弹性固定片;222、连接段;223、引出孔;230、支架;231、设置部;232、设置孔;234、安装槽;235、支持部;236、曲折部;240、缔结器;241、引出孔;250、第一电线;251、插座;252、插头;310、手柄部;316、第一支持架;317、第二支持架;330、外罩部;340、连接段;342、插入部;343、辅助插入部;344、吊钩;345、按钮;350、第二电线;351、插座部;410、上部外壳;415、支撑面;416、吸入孔;418、引出孔;420、下部外壳;421、连接器;422、连接管部;423、开闭门;430、电线排座;440、电机;450、集尘部件。451、集尘桶;452、微小过滤器;453、旋转体;454、过滤器;456、侧面;458、挡板;459、盖子;462、突出部;460、连接部;461、贯通孔;469、过滤器外壳;470、过滤材料。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例,与现有技术相同的部分请参照现有技术的相关资料,不再进行详细说明。
按照本发明实施的蒸汽真空吸尘器主要包括以下部分安装了蒸汽发生装置170的地刷100、硬管、吸尘器主体、一端与地刷100相连接的第一电线250、第二电线350。所述的硬管一端和地刷100相连接,另一端和所述的吸尘器主体相连接。所述的第二电线350的一端可与第一电线250进行装卸连接,另一端可与所述的吸尘器主体相连接。
如图1所示,地刷100包括外壳、蒸汽发生装置170、输送管190。其中,所述的外壳由底板130和位于底板130上方的上盖150组成,蒸汽发生装置170和输送管190均安装在所述外壳的内部,且输送管190位于所述的蒸汽发生装置170的上方。在蒸汽发生装置170的内部设置有水桶和锅炉175。所述的水桶由水桶上板171、水桶下板172、板174、蒸汽排除管178和突出部177组成。所述的板174位于水桶上板171和水桶下板172之间,在该板174上设有通孔,用于排出水蒸汽;所述的蒸汽排出管178为纵向安装,垂直贯穿水桶下板172,蒸汽可沿蒸汽排出管178的内壁纵向排出;突出部177位于水桶上板171的中心位置,其形状与所述的蒸汽排出管178的顶端相对应。所述的锅炉175位于所述水桶的下方。加热该锅炉175,可将水桶内的水蒸发,并将所产生的蒸汽传至蒸汽喷射孔133里。输送管190由底面和围绕着底面的侧面组成,该输送管190沿前后方向架设在水桶上板171的上方,并以向上突出的桥状弯曲的形状贴附于上盖150的内壁的中心部位。所述输送管190的桥状造型,使得即使在吸入灰尘时的同时吸入了水分,水分也会因重力作用而再次向地面落下。在输送管190的底面前部水平的位置贯通有可吸入底面灰尘的吸入孔191。为把输送管190安装到所述水桶上板171的上方,在地刷100的前后方向均设置了输送管安装槽173。该输送管安装槽173不仅可减小整个的地刷100的高度,还因为使得空气在输送管190上方流动而防止了输送管190的抖动现象,达到消除噪音的效果。在所述输送管190的侧面外表面的突出结合部位上设置了通孔,该通孔用于缔结螺丝,将所述的输送管190安装在地刷100内。在上盖150的上方内壁,吸入嘴131和吸入孔216通过所述的输送管190连接。
如附图6所示,所述的输送管190位于所述的突出部177的上方,为使输送管190的底面与突出部177的外表面形状能够对应贴合,在该输送管190的底面设置向上弯曲的槽192。该槽192的存在使蒸汽排出管178免受输送管190安装位置的影响,保证了地刷100的结构紧凑。同时,蒸汽可通过所述地刷100的中心,从底板130上充分均匀地排出。
如附图2所示,底板130在对应所述吸入孔191位置的前方安装了吸入嘴131,该吸入嘴131越靠近底板130的上方,其两侧面间的间隙越小,形成倾斜面132。为使吸入灰尘时的阻力最小化,将所述的倾斜面132制成圆弧形。在底板130的中心部位靠后侧横向设置了蒸汽喷射孔133。在位于所述蒸汽喷射孔133前后两侧的底板130上,均设置可安装垫片的尼龙搭扣135。所述的蒸汽喷射孔133与所述的蒸汽排出管178相连接。在底板130的前方底部,为防止从蒸汽喷射孔133产生的蒸汽被所述的吸入嘴131吸入,采用橡胶等密封材料制作蒸汽隔离部137,并将其沿底板130的横向设置在吸入嘴131和蒸汽喷射孔133之间。为使地刷100可移动,在所述底板130的下表面前方两侧与后方两侧均安装了轮子136。
如附图1、附图3和附图5所示,所述上盖150的后方安装有旋转轴210、旋转轴收纳槽151和旋转支架157。其中,旋转轴收纳槽151与所述的输送管190相连通,旋转支架157沿前后方向安装于该旋转轴收纳槽151的两侧。在所述的上盖150上方,为方便组装盖子154而设置夹盖槽152,该夹盖槽152沿前后方向连接到所述的旋转轴收纳槽151。为能用螺母等将盖子154固定于上盖150上,在旋转轴收纳槽151的前方设置用于插入螺母的盖子缔结孔153。在旋转轴收纳槽151的两侧内表面上,设置有可用于安装内桶211的内桶收容槽161。在该内桶收容槽161的下方设置突出部164,在该突出部164上设置挂槽部165,该挂槽部165的两侧内表面以曲折形状倾斜地形成。在旋转轴收纳槽151的两侧内表面上安装有外桶定位板163和突起槽162。所述的外桶定位板163将突出部164和内桶收容槽161围住。其中,突出部164位于外桶定位板163和内桶收容槽161之间,与外桶定位板相连接,并将该外桶定位板163与内桶收容槽161隔离开来。所述的突起槽162沿旋转轴收纳槽151的纵向设置。在旋转轴收纳槽151的底板内表面贯通有与输送管190的尾部相连接的吸入孔,通过该吸入孔,从吸入嘴131吸入的空气和灰尘可经输送管190被移送到延长管220a和220b内。为能将从吸入嘴131吸入的空气及灰尘经输送管190移送到延长管220a和220b内。在上盖150上安装安装槽159,该安装槽159的作用是固定安装部217。为使旋转轴收纳槽151能移到后方,将该安装槽159制成半圆形。
如附图4和附图5所示,位于旋转轴收纳槽151上部的盖子154包括上板和位于所述上板下方两侧的盖子侧板156。为可使安装部217进行回动,在所述的上板后方设置连通到安装槽159的切割槽167。在该切割槽167的前方侧面,安装有朝下方垂直突出的送风导向166。为了对应安装部217的侧面和外桶214的外表面形状,将送风导向166设计为弯曲的形状,即送风导向166的形状是朝前方侧面突出的板状,该送风导向166越往中心部靠近,长度越长。在所述上板的前方和后方,为了能夹住沿横向延伸的位于上盖150的槽,设置了长条形状的挡板。在所述的上板上,为了能夹住内桶收容槽161,设置了沿前后方向伸展的挡板。在盖子侧板156上设置用于夹住内桶211的内桶夹槽158。所述的盖子侧板156的前方一侧夹在夹盖槽152上。在盖子侧板156的下部后方的左右两侧的外侧均设有挂钩155。为将挂钩155夹在突起槽162上,该挂钩155的截面形状需与所述突起槽162的截面形状对应。
如附图7所示,硬管组装体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硬管、第一电线250、设置部231和支架230。其中,第一电线250的一端安装插座251,另一端安装插头252。设置部231和支架230均安装在所述的硬管上。所述的硬管由复数个的延长管220a和220b连接而成,并可任意调节长度,方便了使用者。
如附图8所示,位于延长管220a的上部前方及延长管220b的下部前方的引出孔223相互贯通。上部延长管220b为能被夹在下部的延长管220a上,其截面积相对较小。在上部延长管220b的下端,设置有截面积更小的连接段222。上部延长管220b和下部延长管220a分别由向上及向下开放的圆筒形缔结器240所缔结。在缔结器240上,设置贯通的引出孔241。弹性固定片221由板弹簧构成,该板弹簧的一侧形成切割部。在弹性固定片221的外表面上安装有锁闭轴承。通过引出孔223和锁闭轴承将所述的弹性固定片221安装到上部延长管220b的内部。先将上部延长管220b夹入缔结器240,然后在缔结器和延长管之间夹入位于延长管220a的所述锁闭轴承,通过在下部延长管220a上设置的引出孔223及在缔结器240上设置的引出孔241实现引出。关于利用弹性固定片221来固定延长管220a和220b的内容,在韩国公开实用第40977号上有提示,故其详细内容请参考此相关文献。第一电线250的一端安装插座251,另一端安装插头252。或采用与所述不同的方案,在第一电线250的两端均安装插座,或均安装插头。第一电线250的一端连接地刷100的电源部分,另一端可安装插座或插头。支架230由设置部231、支持部235组成。所述的设置部231安装在硬管延长管220a和220b外表面上,沿纵向延伸。为对应延长管220a和220b的外表面形状,在设置部231的背面设置安装槽234。为固定延长管220a和220b,在设置部231的上部两侧和下部两侧分别安装设置孔232。支持部235是从设置部231外表面上延伸而出的两个突出部,该两个突出部之间的距离朝前方逐渐变窄。所述的支持部235采用可产生弹性变形的材料制成。可通过弹性变形将第一电线250固定住。在该支持部235的前方安装向外侧弯曲的曲折部236,使用者可将第一电线250夹入支持部235的所述的两个突出部之间。按此构成,可通过支架230将第一电线250固定在硬管上,防止清洁时因第一电线250的晃动而出现的妨碍现象。在产品包装时可将硬管和第一电线250从地刷100和水管上完全分离,以减少产品体积。
如附图5所示,所述的硬管组装体与位于地刷100上的旋转轴210相连接,可在地刷100的上盖150上进行回动。旋转轴210的两侧均设置有有圆筒状的槽。该旋转轴210由外桶214、内桶211、安装部217组成。在外桶214的下部设置有矩形吸入孔216。内桶211位于所述外桶214的两侧槽上。安装部217位于所述外桶214的上部,并于所述吸入孔216相连通。所述的外桶214、内桶211和安装部217的外形均为柱状圆桶。随吸入孔216的内表面朝安装部217靠近,该吸入孔216的截面积减小并倾斜。在外桶214的前方两侧倾斜设置突出的吸入导向215。由于该吸入导向215的存在,在所述的硬管沿地刷100进行水平运动时,吸入导向215会挂在送风导向166上,因此能有效的防止所吸入的空气和灰尘通过盖子154和外桶214流出。内桶211的外径比外桶214的外径小,两侧设置有插入槽218。内桶211的两侧面比外桶214的两侧面更加突出。为连通插入槽218,将内桶211的下部切开,设置引出孔219。为增大所述的内桶211的内表面积,在所述插入槽218的内部设置十字形状的突出挡板。在该挡板的右侧设置环状板弹簧212,该板弹簧212在一侧存在切割部。该板弹簧212两端的末端是曲折的若受外力,因有内桶211的内壁支持,相互间不会发生碰撞。在所述的板弹簧212的外表面突出设置停止挡板213。为连接该停止挡板213和板弹簧212,在停止挡板213和板弹簧212上分别设置形状对应的凹凸部。停止挡板213可插入位于旋转轴210上的引出孔219中。由于需受板弹簧212的回弹力,将停止挡板213的底面设为半球形,在正常情况下,若使用者用力,就很容易从挂槽部165脱离。该弹簧的形状,可在将板弹簧212插入内桶211的同时,将停止挡板213插入引出孔219,易于组装。若采用与上述不同的方法,采用盘簧制成所述弹簧,并将所述盘簧布置于内桶211的内部,使盘簧的一端由内桶211来支撑,在盘簧的另一端上设置停止挡板,也是可以的。利用弹性固定片221来安装位于后侧的所述硬管延长管220a和220b,在所述的弹性固定片221和安装部217上分别贯穿有供锁闭轴承出入的引出孔。把板弹簧212夹在内桶211上,把内桶211夹在内桶收容槽161上,再盖上盖子154,即完成了所述结构的硬管组装体的组装。此时,当使用者把硬管往后方移动,会对夹在挂槽部165的停止挡板213加大施力,导致板弹簧212收缩,停止挡板213朝内桶侧211滑入。此时停止挡板213在挂槽部165的曲折内表面的倾斜面上滑动,并脱离挂槽部165,因此所述硬管可自由进行回动。使用者将硬管移向前方直到与地刷100垂直,也会加大对停止挡板213的施力,此时板弹簧212收缩,停止挡板213滑入内桶211内侧,停止挡板213在挂槽部165的曲折倾斜面上滑动,于是夹在挂槽部165上,因此硬管和地刷100将会锁死,即硬管相对于地刷100不能进行回动。此时,若使用者重新施力,硬管相对于地刷100可进行运动。如上所述,上盖150可在稳定支持旋转轴210及硬管大负重的同时,防止在把硬管及地刷100抬起来移动时地刷100的回动现象,并可有效防止从地刷100下部流出的蒸汽流向使用者方向。
如附图9所示,软管组装体连接在硬管组装体上,由位于吸尘器主体中的可装卸的软管、包围所述软管的外罩330和第二电线350组成。第二电线350位于所述软管和外罩330之间,一端安装插座部351,另一端安装插头部。软管的材质为有褶皱的弹性管。在软管的一端安装手柄部310,另一端安装有可与吸尘器主体进行装卸的连接段340。手柄部310包括连接软管的管部和安装在所述管部上方的手柄313,该手柄313上安装有用于调整电机440启动的操作附加按钮。为将手柄部310安装于所述管部,需设置安装槽。在所述的手柄部310的所述管部上具备用于固定第二电线350的支持部311,该支持部311可与手柄部310连为一体,或依照此实例独立安装在手柄部310。所述的支持部311包含两个以上的安装于所述管部外表面的分解部,该分解部由第一支持架316和第二支持架组成。其中,第一支持架316用于固定第二电线350的插头部;第二支持架317位于第一支持架316的后方,用于固定第二电线350的电线。所述的两个分解部相互对称,采用螺母和螺栓,利用位于第一支持架316及第二支持架317上的设置孔进行固定,使两侧所述的分解部相互连接,从而将支持架311组装在手柄部310上。在所述的分解部上设有可夹住上部手柄313的贯通孔315,在该贯通孔315的前方及后方设有安装设置孔的挡板312。安装在第一支持架316上的槽需对应插头部的形状。为能在第一支持架316和第二支持架317上安装螺母,必须分别设置至少一个设置孔。如上所述,可将支持架311安装在手柄部310上,并将第二电线350的插头部固定。为将第二电线350固定于手柄部310,可不改变手柄部310的形状,直接采用原有的手柄部310,大大减少诸如模具制作费用等产品制作费用。连接段340由挂钩部341、插入部342、辅助插入部343组成。其中,挂钩部341用于连接所述的软管;插入部342位于挂钩部341的背面,可插入吸尘器主体外壳中。辅助插入部343位于插入部342的上部,在该辅助插入部343上方设置有吊钩344,该吊钩344可插入位于吸尘器主体外壳上的挂槽中。挂钩部341的截面积大于插入部342的截面积,使连接段340不能插入所述的外壳。在该挂钩部341上设置了与所述的吊钩344连接的按钮345,按下该按钮345的同时吊钩344会下降。在所述的按钮345上安装弹簧,只要使用者不过分用力按下,吊钩344及按钮345都能自动回升。插入部342为圆筒状,可将灰尘和空气移送至集尘部件450。辅助插入部343的上方为角状,故插入部342与所述的外壳间不会发生相对转动。所述辅助插入部343的前方设置有四角形挡板。为将水管连接至吸尘器主体,需在按下按钮345的状态下,将插入部342和辅助插入部343一直推入至吊钩344挂上所述的挂钩槽,松开按钮345,吊钩344会挂在所述的挂钩槽上完成连接。外罩330采用像布一样软的材料制作,并缠在所述的水管外。第二电线350和第一电线250相同,两端均安装插座部,或两端均安装插头部。上述结构可防止当水管上安装电线后,在清扫时因电线晃动而给清扫带来的不便。排水管和第二电线350可从吸尘器主体及硬管上完全分离,地刷100也可与吸尘器主体分开进行产品包装,由此减少产品体积,使包装后的体积最小化,给产品的运输带来方便。
如附图10、附图12、附图13所示,用于进行真空吸入的吸尘器主体由电机440、集尘部件450、电线排座430和外壳组成。集尘部件450的作用是收纳所吸入的灰尘;电线排座430的作用是缠绕电线。所述的外壳包括上部外壳410和下部外壳420。在所述的上部外壳410的后方设有用于启动吸尘器的倒“U”形按钮,手柄411可进行回动。在所述的上部外壳410的上方设有用于安装所述手柄411的安装槽。在所述的上部外壳410的前方设有用于设置集尘部件450的收集收容槽412。为与该收集收容槽412进行连接,在所述的上部外壳410的上方设置吐出孔413。在所述的上部外壳410中,为使收集收容槽412的下部可支持集尘部件450和集尘桶451,将底面457的支持面41 5制成倾斜。在此支持面415的中央部位设置吸入孔416。为夹住位于集尘部件450上的设置挡板458,在上部外壳410的内壁沿纵向设置了很长的长孔417。在所述的上部外壳410的上方设置了可夹住位于集尘部件450的装卸吊钩的贯通孔414。吸尘器主体可通过软管组装体,在所述的硬管上进行装卸。
如附图13所示,集尘部件450的作用是连接脱出口471和脱出孔413,包括集尘桶451、贯通孔461、突出部462、过滤器、吸入孔。集尘桶451由连为一体的底面457和围绕底面的侧面456组成,即,侧面456是底面457的向上延伸。贯通孔461位于底面中心且与连接管部422相连通,用于吸入空气。突出部462位于集尘桶451的内壁上,环绕所述贯通孔461。过滤器安装在所述集尘桶451内部,并位于所述突出部462的上方,在该过滤器上开通吸入孔,该吸入孔与贯通孔461连通。在侧面456的内表面设置纵向突出的挡板458。在挡板458的上部棱面安装提取部,方便将集尘桶451从上部外壳410中取出。在所述的侧面456的外表面沿纵向设置环状手柄,方便拿起集尘桶451。在所述手柄的上部设置可挂住盖子459的吊钩。该吊钩上安装了弹簧,可自动弹回原位。由于所述吊钩的存在,所述的盖子459可以很轻易的从集尘桶451上装卸。
所述的过滤器由过滤器454、安装在过滤器454下方的旋转体453、安装在旋转体453下方的微小过滤器452组成。在过滤器454内设置过滤材料470,该过滤材料470被过滤器外壳469包围。该过滤器外壳469呈上下开放的圆筒形,上部安装有支持过滤材料470的支架。所述过滤器外壳469的支架上方设置有挡板。在所述过滤器外壳469侧面的下方布置密封材料。所述的过滤材料470沿直径方向形成褶皱。旋转体453由主体、法兰和设置部组成。所述的法兰位于所述主体的上部,用于将旋转体453挂在集尘桶451上;所述的设置部位于所述主体下部,用于安装微小过滤部452。在所述法兰的外表面布置密封材料,防止旋转体453和集尘桶451之间的空气流通。在所述的设置部上设置吸入孔,为与该的吸入孔连通,在旋状体453上设置伸出的吸入管467。为使所述的设置部能夹住微小过滤器452,在吸入管467周围设置可夹物的突出部。在该吸入管467和所述的可夹物的突出部之间,存在沿纵向贯通的第二吸入孔468。将吸入管467安装在突出部462的上方,使之与贯通孔461连通。在所述的突出部462和吸入管467之间,布置密封材料,保证所有被吸入的空气都会经过上方的过滤器,过滤效果将很明显。在旋转体453上设置螺旋孔,该螺旋孔的入口位于旋转体453的下方,出口472位于旋转体453的侧面。该螺旋孔的入口与吸入孔连通,出口472与集尘桶451连通。微小过滤器452由底面、环状支持架465、微小过滤膜464和倾斜板463组成。其中,环状支持架465位于所述底面的上方并围绕底面而成;微小过滤膜464安放于环状支持架465的上方;倾斜板463位于所述底面的下方并围绕所述底面而成。该倾斜板463越往下,其截面积越大并倾斜,其作用是防止因重力而落入集尘桶451下部的异物被再次进入第二吸入孔468,并能有效的把异物收集在集尘桶451下部。所述微小过滤器452的底面上贯通有用于夹住吸入管467的插入孔466。环状支持架465由复数个垂直支持架和一个环形上部支持架组成。其中的垂直支持架围绕底面边缘呈环状均匀分布;上部支持架位于所述的垂直支持架上方。在该上部支持架的上方设有圆周向夹槽,可把所述设置部的可夹物的突出部夹在所述的夹槽上。微小过滤膜464含很多微小的网状孔,可防止微小灰尘的进入。集尘桶451的基本外形为一个可滑动的圆筒,上方具有可开闭的盖子459。该盖子459由上表面和侧面组成,所述侧面环绕着上表面的下部和上表面的周围,且在该侧面上贯通有供过滤后的空气流出的脱出口471。在所述的盖子459的上表面两侧设有槽,令使用者可以很容易的抓住盖子459。为让经过了过滤材料470的空气可通过脱出口471有效的排出,在盖子459的内部,沿半径方向设置复数个导向板。所述的导向板越靠近脱出口471,相互间夹角的间距就越窄,并采用倾斜的布置。因此,通过贯通孔461的包含了灰尘的空气可通过突出部462顺着吸入管467和所述螺旋孔被移送至出口472并从集尘桶451排出。此处,空气中所包含的水分及有一定质量的异物,会落入集尘桶451底部,并集中在集尘桶451的内部。之后,混合有微小的灰尘的流动空气,在通过集尘桶451内部的微小过滤膜464后再通过第二吸入孔468,随后通过过滤材料470,从位于盖子459上的脱出口471脱出。如上所述,裹带了异物的空气首先通过微小过滤膜464进行一次过滤,再通过过滤材料470进行二次过滤,可达到很好的过滤效果。通过该集尘部件450,即使蒸汽和灰尘一起被吸入集尘部件450,因集尘桶451内可储藏水,将有效防止水从集尘桶451泄漏。
如附图14所示,在下部外壳420的内部后方侧上安装电机440和电线排座430。在所述下部外壳420的背面,设置了让经过滤后的空气排出的脱出口。为让主体能进行有效的移动,在下部外壳420的两个侧面上安装了轮子。在下部外壳420的底面上,安装了辅助的轮子。
所述的电机440采用湿式电机,包含叶轮部和驱动部。叶轮部在工作时产生真空用于吸入空气;驱动部用于驱动该叶轮部。湿式电机的采用可防止电机在有水进入时发生短路。
电源线缠绕在电线排座430上。该电源线的两端均安装插头,其中一端的插头引出到吸尘器主体的外部,另一端的插头可被夹在连接器421上。
如附图14和附图15所示,连接部460安装在下部外壳420的前方,由底面、位于所述底面两侧的侧面、插入到水管300中的插入部342、连通至吸入孔416的连接管部422、与连接管部422的侧面连为一体的连接器421组成。在所述的连接部460的底面上设置有多边形(四边形)通孔。所述连接部460的底面比所述连接器的侧面,朝后方更为突出。所述连接器的前面为朝向前方突出的弯曲状。在所述连接部460的前面靠近所述连接管部422的两侧,贯通有设置孔,该设置孔中的一个布置在位于连接器421的引出孔418的上方。
如附图15所示连接管部422包括直管部和弯管部。其中,直管部沿前后方向贯通,弯管部与所述直管部相连通并夹在所述直管部的后端。该弯管部呈“L”字形,将从前方流入的空气移送至布置于上方的吸入孔416内。在所述弯管部的入口侧安装了扩管部,可夹住所述直管部的后端。在所述弯管部的出口侧设置法兰,将所述法兰的外表面用密封材料缠住,并且在集尘桶451和所述弯管部之间布置密封材料,在所述法兰的上端同样布置密封材料。所述的弯管部为圆筒状,在所述弯管部下部的外表面上,为能稳定的支撑圆筒状的所述弯管部,安装了沿纵向突出的支撑板,该支撑板的下端为笔直而非弯曲的。为使所述支撑板的中心部比所述支撑板更突出,设置夹紧突起。所述直管部突出安装至所述连接器的前面后方。
如附图9所示,可插入主体外壳的插入部342位于挂钩部341的背面。在所述的插入部342的上方,安装有辅助插入部343。在所述的辅助插入部343的上方,安装有吊钩344,该吊钩344可插入位于主体外壳上的挂槽中。如附图15所示的所述直管部的截面形状与所述软管组装体的插入部342及辅助插入部343的截面形状相对应,即为入口侧的截面形状。同时,为将流路连通至所述的直管部,设置了可夹住吊钩344的夹住孔。在所述直管部的内表面,设置可挂住辅助插入部343的挂台。
连接器421可与第二电线350的插座部351连接,在连接器421的后端安装了一端能与插座部351相连接,另一端连至外部电源的插头部。连接器421的后端截面形状是与所述插头部的形状相对应的多边形。在连接器421上安装可供插座部351进出的引出孔418。为使所述的引出孔418可开合,在下部外壳420的前面设置了可沿纵向滑动的开闭门423。为正确引导所述的开闭门423,在该开闭门423的两侧沿所述连接部460的纵向安装导向挡板。在该导向挡板上安装有可供开闭门423滑动的槽。在两侧所述的导向挡板的中部,设置有能与滑动槽相连接的展开部,该展开部应为水平。在所述开闭门423的前方下侧,为方便使用者升降所述的开闭门423,在左右的方向上设置突出部。该突出部的两个末端与开闭门423的两个侧面隔离。将位于连接器421上的所述开闭门423滑向上方,所述的开闭门423下方的两个棱角中的一个角挂在上述展开部中,此时开闭门423可维持倾斜状态挂在所述展开部上,不会因重力作用而下滑。此时,使用者可打开开闭门423,将插座部351插入所述引出孔418,方便对插座部351进行连接。
从所述的引出孔418中拔出插座部351,将所述的开闭门423轻轻上提,使该开闭门423的两侧下端脱离上述展开部,即开闭门423保持水平状态而不倾斜,此时,所述的开闭门423会因自重顺着所述滑动槽滑下,关闭引出孔418。在开闭门423的背面下方安装有可挂至所述引出孔418上端的挂钩,以使所述的开闭门423不会再滑动,有效防止开闭门423从连接器421完全脱离。
如上所述,在不使用蒸汽发生装置170时可断开第二电线350和主体的连接,保证所述的蒸汽发生装置170断电,并防止在非使用时有灰尘等异物进入连接器421。
如附图17所示,在下部外壳420的前方两侧设置沿前后方向切割的切割部,在该切割部中可插入所述连接部460的两侧面。在所述下部外壳420的前上方,朝上方突出的安装了用于安装所述连接部460的支持架,该支持架包括左右两侧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倾斜的侧板、在所述侧板的前方沿横向设置的前板。在该前板上,对应着位于连接部460一侧的所述设置孔的位置,突出安装了用于连接螺栓的安装部,在该安装部上设置用于插入螺栓的插入槽。在所述前板的前方,安装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分隔板。在与所述安装部相对的下部外壳420的另一侧上,突出形成倾斜的支撑面415,该支撑面415被位于其下方的所述侧板支持着。在下部外壳420的前方侧上,突出设置了支持所述直管部后端及弯管部前端的支持部。在该支持部上形成半圆形槽用于安装所述的弯管部,同时沿横向设置展开槽使上述的半圆形槽为连通状。在下部外壳的上方,位于支持部后方两侧处,突出安装有一对纵向延伸的用于夹住所述弯管部的夹紧板,在该夹紧板之间突出安装有用于夹住位于弯管部上的夹紧突起的夹紧槽。如上所述,通过上述的夹紧板和夹紧突起,管状的弯管部可被稳定固定在平板状的下部外壳420的上方。在下部外壳420的前方侧下,设置用于安放连接部460的底板。
如附图18所示,在下部外壳420的前下方两侧均设有可夹在位于所述连接部460底面贯通孔内的挂钩突起,该吊钩突起朝前方倾斜,越往后方高度越高,即纵向截面形状为三角形。将所述的连接部460组装到下部外壳420上时,为保证让所述的挂钩突起夹在所述的贯通孔上,需在将所述的连接部460固定至位于下部外壳420下方的安装槽上时,先将所述连接部460的侧面夹入位于下部外壳420前方的所述切割部,再将所述的支撑板夹入两侧的所述夹板间,同时将弯管部的夹紧突起插入位于下部外壳420的夹紧槽中,随后,将螺母穿过位于连接管部422左侧的所述设置孔,插入位于下部外壳420前方的所述安装部内并夹紧。至此完成了所述的连接部460的组装。
如上所述,所述连接部460的一侧固定在下部外壳420上,另一侧连接至上部外壳410,即可在移送空气和连接电线的同时起到连接上部外壳410和下部外壳420的作用,且组装比较容易。
如上所述,我们完全按照本发明的宗旨进行了说明,但相关的技术领域的从业者,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许可的范围内,可进行不同的变化及实施。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蒸汽真空吸尘器的集尘部件,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集尘桶、贯通孔、突出部和过滤器,所述的集尘桶由底面和环绕底面的侧面组成,在所述的集尘桶上开有用于吸入空气的贯通孔,所述的突出部位于所述集尘桶的内壁上并环绕所述的贯通孔,所述的过滤器位于所述集尘桶的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蒸汽真空吸尘器的集尘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侧面是所述底面的向上延伸,与所述的底面为一体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蒸汽真空吸尘器的集尘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滤器位于所述突出部的上方,所述的过滤器包括吸入孔,该吸入孔与所述的贯通孔相连通,在所述的过滤器和所述的突出部之间布置密封材料。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蒸汽真空吸尘器的集尘部件,它包括由底面和环绕底面的侧面构成的集尘桶、位于所述集尘桶内部的过滤器,位于所述集尘桶内部的过滤器、位于所述集尘桶的内壁上用于吸入空气的贯通孔、安装于所述集尘桶的底面内壁上并环绕所述贯通孔的突出部。即使蒸汽和灰尘一起被吸入集尘部件,因集尘桶内可储存水,将有效防止水的泄漏。
文档编号A47L9/12GK101091636SQ200710141208
公开日2007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07年7月31日 优先权日2006年7月31日
发明者韩京姬 申请人:韩京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