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能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1840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节能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活用加热锅,具体是指一种节能锅。
背景技术
锅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品,迄今为止,锅的种类已经琳琅满目。目前这些锅主要包括有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煮饭、炒菜用的小型锅,也包括工业和生活用的大型锅炉,但是,目前这些锅的热传递效率仍然较低,不能满足现在节能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目前锅的热传递效率较低的缺陷,提供一种不仅结构简单,而且热传递效率较高的节能锅。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节能锅,主要由锅体组成,同时在该锅体的底部设有一条以上的聚热片。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聚热片由金属材料制作成直条状、波形状、弧形状或圆环状。进一步地,所述的聚热片以锅体的底部中心为聚焦点呈放射型分布,或呈曲线型分布,或呈交叉型分布。为了确保聚热片能与锅体紧固在一起,因此该聚热片通过焊接的方式与锅体的底部相连接,或与锅体一次冲压成型。为了便于悬挂,因此在锅体上还设有用于悬挂的把手。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不仅整体结构非常简单,而且制作非常方便。(2)本实用新型通过固定在锅体底部的聚热片不仅能有效的汇聚火焰,而且还能进一步的增加锅体的受热面积,从而显著的提高热交换效率。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聚热片呈直条状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聚热片呈波形状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聚热片呈聚焦在锅体底部中心点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聚热片呈交叉型分布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聚热片呈弧形状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聚热片呈圆环状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与本实用新型相配套的锅圈架。其中,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名称分别为I-锅体,2-聚热片,3-把手,4-锅圈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1本实用新型的锅体1既可以为目前的任何锅,如炒锅、铁锅、不粘锅、铝锅和砂锅, 也可以为大型的工业锅炉或生活锅炉。为了提高这些锅体1的热交换效率,本实用新型在锅体1的底部(即锅体1的受热面)设有一条以上的聚热片2。该聚热片2由金属材料,如铁、铝等金属制作而成,为了确保该聚热片2能与锅体 1紧紧的固定在一起,因此该聚热片2可以焊接在锅体1的底部,或者与锅体1 一次冲压成型。为了确保使用效果,该聚热片2可以制作成图1所示的直条状,图2所示的波形状或图5所示的弧形状。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以家用普通炒锅为例来进行说明。如图1 4所示,这些聚热片2均以锅体1的底部中心点为聚焦点在锅体1的底部呈放射型分布,或者这些聚热片2在锅体1的底部呈交叉型分布,或者这些聚热片2以锅体1的底部中心点为聚焦点呈曲线型分布。当这些聚热片2呈放射型分布时,其一端可以在锅体1的底部汇聚于一点,也可以在锅体1的底部汇聚成一个圆形,其结构分别2和图 3所示。为了便于拿放,因此在锅体1上还设有一个把手3。在使用时,本实用新型还需要配置锅圈架4,以确保锅体1能稳妥放置在炉灶上实施例2该实施例中的聚热片2与实施例1中的聚热片2不同,该实施例中的聚热片2呈圆环状。这些聚热片2可以均勻的分布在锅体1的底部,也可以以锅体1底部的中心点为圆心均勻的分布在锅体1的底部,其结构如图6所示。如上所述,便可较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
权利要求1.一种节能锅,主要由锅体⑴组成,其特征在于在该锅体⑴的底部设有一条以上的聚热片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热片(2)由金属材料制作成直条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热片(2)由金属材料制作成波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热片(2)由金属材料制作成弧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热片(2)由金属材料制作成圆环状。
6.根据权利要求1 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节能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热片O)以锅体(1)的底部中心为聚焦点呈放射型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1 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节能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热片O)以锅体(1)的底部中心为聚焦点呈曲线型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1 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节能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热片(2)在锅体(1)的底部呈交叉型分布。
9.根据权利要求1 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节能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热片(2)焊接在锅体(1)的底部,或与锅体(1) 一次冲压成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节能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1)为生活用炒锅、工业锅炉或生活锅炉。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节能锅,主要由锅体(1)组成,其特征在于在该锅体(1)的底部设有一条以上的聚热片(2)。本实用新型通过固定在锅体底部的聚热片不仅能有效的汇聚火焰,而且还能进一步的增加锅体的受热面积,从而显著的提高热交换效率。
文档编号A47J27/022GK202173241SQ20112020510
公开日2012年3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17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17日
发明者魏于智 申请人:魏于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