椭圆运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4158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椭圆运动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运动器材,特别是指一种椭圆运动机。
技术背景椭圆运动机是近年新兴的一种运动健身器材, 一般泛指各种能导引左、右二 踏板沿着近似椭圆形的轨迹运动,以供使用者进行模拟走路、跑步、登阶等腿部 运动的装置。一般椭圆运动机的左、右二侧踏板,各沿一封闭轨迹移动,这些封闭轨迹多 半固定不变,因此使用者的腿部运动型态也是一成不变,使得运动过程缺乏变化 而单调无趣。习知技艺中也具有若干可调整踏板轨迹的椭圆运动机结构,可调整椭圆形轨迹的长轴倾角,如图1及图2所示的一种具调整倾角功能的椭圆机1,椭 圆机1包括有一供稳定放置在地面上的第一基架11及一供安装椭圆机构的第二基 架12,第二基架12与第一基架11以一枢转装置相互枢接,使第二基架12可相对 第一基架ll旋转,其中,椭圆机构的基本构造包括有一飞轮、二个曲柄、二个踏 板臂,每一曲柄的第一端与飞轮同轴连接固定,每一曲柄的第二端分别枢接在相 对的每一踏板臂的第一端,且每一踏板臂上设有踏板,当使用者脚踩在踏板上,其踏板臂第一端随着曲柄转动时,该踏板可做椭圆轨迹运动。通过采用上述整体 结构,使得此椭圆机构具有调整倾角的功能,让使用者能依需要调整运动难易度。 虽然椭圆机1的踏板运动轨迹可供使用者调整,但由于控制台(图中未示) 及握把14装设于第一基架11侧边的支柱13上,当踏板轨迹变化时,控制台及握 把14仍留在原地,造成控制台、握把14与使用者之间的距离及角度产生变化, 使得控制台、握把14过于接近或远离使用者,如此不但造成使用不便,当角度变 化太大时,更可能造成看不清楚控制台屏幕讯息的困扰。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椭圆运动机,其可供使用者依据个人需求设 定不同的踏板轨迹,增加运动的变化性。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椭圆运动机,当踏板轨迹改变时,控制台的 位置也随之调整,使得控制台与使用者之间保持适当距离及角度,以方便使用者 操作及观看。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椭圆运动机,当踏板轨迹改变时,握把的位 置也随之调整,使得握把与使用者之间保持适当距离,以方便使用者抓握。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椭圆运动机,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架体, 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二支撑杆,各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 一可调机构, 设于所述架体上,所述可调机构相对于所述架体的位置可被调整及定位; 一第一 导引机构,设于所述可调机构上,并与所述二支撑杆的第一端连接,导引各所述 支撑杆的第一端沿一第一封闭轨迹运动; 一第二导引机构,具有二悬臂,各所述 悬臂具有一圆心端及一摆荡端,所述圆心端枢设于所述架体上,所述摆荡端与对 应的所述支撑杆第二端枢接,以在所述支撑杆的第一端沿所述第一封闭轨迹运动 时,导引所述支撑杆的第二端沿一圆弧轨迹作往复运动;二踏板,分别被所述二 支撑杆直接或间接支撑,可被导引而沿一第二封闭轨迹运动;其中,当所述可调 机构相对于所述架体的位置被调整时,所述圆心端及所述第一导引机构间的距离 产生对应的变化。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当所述可调机构相对于所述架体的位置被调整时, 各所述支撑杆的位置移动,使所述第二封闭轨迹的倾斜程度随之改变。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当所述可调机构由一相对低点的第一位置调整至 一相对高点的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封闭轨迹朝所述架体上方移动。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可调机构包含有 一固定件,具有一第一端 及一第二端,所述第二端固设于所述架体的第一端; 一活动组件,具有一第一端 及一第二端,所述第一端枢接于所述固定件第一端,所述第二端枢接于所述架体 上,且所述活动组件可相对所述架体偏转,以改变所述可调机构相对于所述架体 的位置。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可调机构包含有 一固定件,具有一第一端 及一第二端,所述第二端固设于所述架体的第一端; 一活动组件,具有一第一端 及一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固定件第一端相互套设,所述活动组件可相对所 述固定件滑移,以改变所述可调机构相对于所述架体的位置。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还包含有一调整装置,连接所述架体及所述可调 机构,调整及定位所述可调机构相对于所述架体的位置。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还包含有一控制台,装设于所述可调机构上,当 所述可调机构相对于所述架体的位置被调整时,所述控制台相对所述架体的位置 产生相对应的变化。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当所述可调机构由一相对低点的第一位置调整至一相对高点的第二位置时,所述控制台同时朝所述架体上方移动。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还包含有二连杆及一第三导引机构,各所述连杆 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所述第二端与对应的所述支撑杆枢接;所述第 三导引机构具有二摆臂,各所述摆臂枢接于所述可调机构上,且各所述摆臂的顶 端设有一握把,各所述摆臂的底端与所述二连杆的第一端连接,当所述可调机构 相对于所述架体的位置被调整时,所述握把相对所述架体的位置产生相对应的变化。 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当所述可调机构由一相对低点的第一位置调整至 一相对高点的第二位置时,所述握把同时朝所述架体上方移动。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本发明通过调整一可调机构相对架体的位置,进而调整 第一导引机构相对架体的位置,可使第二封闭轨迹的倾斜程度随的改变,并使控 制台及握把相对于架体的位置产生相对应的变化。使本发明除可供使用者依据个 人需求设定不同的踏板轨迹,也可保持控制台与使用者之间的适当距离及角度, 方便使用者操作及观看,更可达到握把与使用者之间保持适当距离,方便使用者 抓握的目的,实为一创新设计并具有产业价值。


图1是习知技艺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习知技艺的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图6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可调机构位于第一位置的侧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可调机构位于第二位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结构及所达到的功效,现举以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 图说明如下。如图3 图5所示,椭圆运动机2包含有一架体20,用以放置于一平面上, 架体20具有一底座21、 二支杆22及二弧形支架23,底座21具有相对的一第一 端及一第二端,二支杆22分别设置于底座21第二端的二侧,弧形支架23分别设 于底座21二侧,并各自连接底座21及相对的支杆22。一可调机构40,包括一固定件、 一活动组件及一立杆45,在本实施例中,固 定件为一固定杆41,活动组件具有一第一活动杆42、 一第二活动杆43及一第三 活动杆44。固定杆41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第二端固设于底座21的第一端,固定杆41第一端以一预定角度由底座21第一端向上延伸。第一活动杆42具有一 第一端及一第二端,第一端以一枢轴47枢设于底座21,第二端固设有一支撑架 46,且第一活动杆42与底座21之间具有一夹角a。第二活动杆43具有一第一端 及一第二端,第一端枢接于第一活动杆42的一枢轴48上。第三活动杆44具有一 第一端及一第二端,第二端枢接于固定杆41第一端,第三活动杆44第一端枢接 于第二活动杆43的第二端。活动组件及固定件大致构成一可变形的平行四边形, 活动组件可相对架体20偏转,以改变可调机构40相对于架体20的位置。立杆45 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第二端固接于第二活动杆43,以一预定角度向上延伸, 并于第一端设一控制台81,控制台81具有一上表面。一调整装置70,包括一马达71及一螺杆72,马达71枢设于底座21上,螺 杆72设置于马达71旁边,可被马达71驱动而原地转动。螺杆72以一预定角度 穿设于第一活动杆42,并与第一活动杆42以螺纹啮合。控制台81可控制马达71 的运转状态,当马达71驱动螺杆72旋转时,可使第一活动杆42相对底座21枢 轴47转动,进而改变第一活动杆42与底座21之间的夹角ct大小,也即调整及定 位可调机构40相对于架体20的位置。如图4及图6所示, 一第一导引机构50具有一飞轮51及一大皮带轮52,飞 轮51枢设于第一活动杆42的支撑架46上,大皮带轮52枢设于枢轴48,飞轮51 及大皮带轮52之间以皮带相互带动。大皮带轮52左右二侧各设有一曲柄53,每 一曲柄53具有相对二端,第一端分别枢设于大皮带轮52的圆心,第二端以相反 方向朝大皮带轮52圆周延伸。大皮带轮52可相对枢轴48原地旋转,且旋转时曲 柄53第二端沿一第一封闭轨迹Tl运动。如图6所示, 一第二导引机构60,具有二悬臂61,各悬臂61具有一圆心端 62及一摆荡端63,各圆心端62分别枢设于架体20支杆22顶端,各摆荡端63可 沿一圆弧轨迹T3作往复运动。二支撑杆31,设于架体20二侧,每一支撑杆31各具有一第一端311及一第 二端312,第一端311分别枢接于对应的曲柄53第二端,支撑杆31第二端312 分别枢接于对应的悬臂61摆荡端63,当大皮带轮52转动时,曲柄53第二端带动 支撑杆31第一端311沿第一封闭轨迹Tl运动,同时导引支撑杆31第二端312沿 圆弧轨迹T3作往复运动。支撑杆31第一端311及第二端312之间设有一连接座 32,各连接座32上枢设有一踏板33。当支撑杆31第一端31K第二端312分别 沿第一封闭轨迹Tl及圆弧轨迹T3运动时,可带动连接座32沿一近似椭圆形的轨 迹运动,进而带动踏板33沿一第二封闭轨迹T2运动。一第三导引机构卯,具有二摆臂91,分别枢设于立杆45二侧,每一摆臂91 具有一顶端及一底端,顶端延伸设置有可供使用者抓握的握把92,且摆臂91底端 可前后摆荡,沿一弧形轨迹作往复运动。二连杆34,设于架体20二侧,每一连杆34各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第 一端分别连接摆臂91底端,第二端枢接对应的支撑杆31连接座32,且踏板33 分别设于二连杆34第二端的上方。接着说明上述椭圆运动机2的使用方式及其功效。如图6、图7所示,为了让 视图清楚呈现,在此将架体20的弧形支架23移除。图6所示的第一活动杆42处 于一相对低点的第一位置,此时第一活动杆42与底座21之间的夹角a具有一最 小角度,此时,可调机构40整体外观约略呈现一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如图6所示, 枢接于第一活动杆42的第 一导引机构50,以及连接于第二活动杆43的立杆45、 控制台81、及第三导引机构90等也处于一相对低点。当使用者在此状态使用椭圆运动机2时,由于第一导引机构50处于相对低点, 因此第一封闭轨迹Tl也位于相对低点。受曲柄53与支撑杆31的导引,悬臂61 摆荡端63移动的弧形轨迹也位于相对低点。因此,当支撑杆31第一端311、第二 端312分别沿第一封闭轨迹Tl及圆弧轨迹T3运动,由于第一导引机构50处于相 对低点,则踏板33所运动的第二封闭轨迹T2也处于相对低点位置。若使用者想要调整踏板33运动的轨迹(即第二封闭轨迹),则可通过操作控制 台81,使马达71带动螺杆72旋转,即可驱动第一活动杆42相对枢轴47转动, 使第一活动杆42与底座21之间的夹角a增大,并带动第一导引机构50朝架体20 第一端上方提升,使得第一导引机构50与悬臂61圆心端62之间的距离增加。如 图7所示,当第一活动杆42借由马达71与螺杆72的推动而相对于架体20产生 偏转时,当第一活动杆42的第二端处于一相对高点的第二位置时,则第一活动杆 42与底座21之间的夹角a具有一最大角度。第二活动杆43受到第一活动杆42 的推动,朝架体20第一端上方移动,由于第三活动杆44的第二端枢接在固定杆 41上,第一端枢接在第二活动杆43第二端,因此,当第一活动杆41受到螺杆72 推动而往架体20第一端上方移动时,则第三活动杆会一并受到第一活动杆41的 压迫而朝架体20第一端上方移动,使可调装置40的外观从原本的平行四边形转 变为类似菱形的外观。由于第一导引机构50朝架体20第一端上方提升,故第一封闭轨迹Tl也随之 提升,同时使枢接于曲柄53的支撑杆31第一端311朝架体20第一端上方移动。 如此一来,支撑杆31第二端312也会被带动而朝架体20第一端上方移动,但由 于支撑杆31第二端312枢接于悬臂61,因此悬臂61摆荡端63受支撑杆31第二端312拉动而朝架体20第一端上方移动,使圆弧轨迹T3以悬臂61圆心端62为 圆心,圆心端62与摆荡端63之间的距离为半径,沿着原本的圆弧轨迹T3延伸, 朝架体20第一端上方移动并改变倾斜程度,形成位于相对高点的圆弧轨迹T3。 由于支撑杆31第一端及第二端都朝架体20第一端上方移动,因此装设在支撑杆 31上的踏板33,其第二封闭轨迹T2也朝架体20第一端上方移动,如图6所示, 调整前的第二封闭轨迹T2长轴较为接近水平,请一并参照图7,调整后的第二封 闭轨迹T2长轴较为倾斜。由此,即可达成调整踏板33运动轨迹的目的。再如图7所示,在活动组件及固定杆41所构成的平行四边形中,当调整装置 70调整第一活动杆42,使其相对枢轴47旋转时,第二活动杆43相对于固定杆41 , 及第一活动杆42相对于第三活动杆44均保持大致平行的状态。又因固定杆41固 定于底座21上,故第二活动杆43在调整过程中,第二活动杆43会以约略平行于 固定杆41的移动方向,朝架体20第一端上方移动。由于立杆45固设于第二活动 杆43上,因此立杆45会随第二活动杆43朝架体20第一端上方提升。设于立杆45第一端的控制台81,在可调机构40由相对低点的第一位置调整 至相对高点的第二位置时,随立杆45朝架体20第一端上方大致呈平行移动,且 在调整前后,控制台81上表面大致平行,也即调整前后控制台81上表面保持大 致相同的倾斜角度。如此一来,当使用者操作控制台81以调整踏板33运动轨迹 时,控制台81可随踏板33运动轨迹变化而产生相对应的移动,使控制台81相对 使用者的距离及视角维持大致相同,不但方便使用者操控,也不至于因视角变化 而使得使用者看不清楚控制台81所示的讯息。同理,枢设于立杆45 二侧的第三导引机构90,在可调机构40由相对低点的 第一位置调整至相对高点的第二位置时,随立杆45朝架体20第一端上方提升, 其二摆臂91顶端的握把92也同步提升。如此,当使用者操作控制台81以调整踏 板33运动轨迹时,握把92相对使用者的距离维持大致相同,方便使用者抓握。最后必须补充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及图中所示的椭圆运动机,仅是本发明的 较佳实施型态,并不因此限定本发明的可能实施范围及专利保护范围。举例而言, 可调机构也可以是一伸縮杆结构,具有一固定件及一活动组件,固定件固设于架 体,活动组件与固定件相互套设并可相对固定件滑移,以改变可调机构相对于架 体的位置。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椭圆运动机,除可供使用者依据个人需求设定不同的踏 板轨迹,也可保持控制台与使用者之间的适当距离及角度,方便使用者操作及观 看,更可达到握把与使用者之间保持适当距离,方便使用者抓握的目的,实为一 创新设计并具有产业价值。
权利要求
1. 一种椭圆运动机,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架体,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二支撑杆,各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一可调机构,设于所述架体上,所述可调机构相对于所述架体的位置可被调整及定位;一第一导引机构,设于所述可调机构上,并与所述二支撑杆的第一端连接,导引各所述支撑杆的第一端沿一第一封闭轨迹运动;一第二导引机构,具有二悬臂,各所述悬臂具有一圆心端及一摆荡端,所述圆心端枢设于所述架体上,所述摆荡端与对应的所述支撑杆第二端枢接,以在所述支撑杆的第一端沿所述第一封闭轨迹运动时,导引所述支撑杆的第二端沿一圆弧轨迹作往复运动;二踏板,分别被所述二支撑杆直接或间接支撑,可被导引而沿一第二封闭轨迹运动;其中,当所述可调机构相对于所述架体的位置被调整时,所述圆心端及所述第一导引机构间的距离产生对应的变化。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椭圆运动机,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可调机构相对于所 述架体的位置被调整时,各所述支撑杆的位置移动,使所述第二封闭轨迹的倾斜 程度随之改变。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椭圆运动机,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可调机构由一相对低点的第一位置调整至一相对高点的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封闭轨迹朝所述架体 上方移动。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椭圆运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机构包含有 一固定件,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所述第二端固设于所述架体的第一端; 一活动组件,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所述第一端枢接于所述固定件第一端,所述第二端枢接于所述架体上,且所述活动组件可相对所述架体偏转,以改 变所述可调机构相对于所述架体的位置。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椭圆运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机构包含有 一固定件,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所述第二端固设于所述架体的第一端;一活动组件,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固定件第一端相 互套设,所述活动组件可相对所述固定件滑移,以改变所述可调机构相对于所述架体的位置。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椭圆运动机,其特征在于还包含有一调整装置,连 接所述架体及所述可调机构,调整及定位所述可调机构相对于所述架体的位置。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椭圆运动机,其特征在于还包含有一控制台,装设 于所述可调机构上,当所述可调机构相对于所述架体的位置被调整时,所述控制 台相对所述架体的位置产生相对应的变化。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椭圆运动机,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可调机构由一相对 低点的第一位置调整至一相对高点的第二位置时,所述控制台同时朝所述架体上 方移动。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椭圆运动机,其特征在于还包含有二连杆及一第三 导引机构,各所述连杆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所述第二端与对应的所 述支撑杆枢接;所述第三导引机构具有二摆臂,各所述摆臂枢接于所述可调机构 上,且各所述摆臂的顶端设有一握把,各所述摆臂的底端与所述二连杆的第一端 连接,当所述可调机构相对于所述架体的位置被调整时,所述握把相对所述架体 的位置产生相对应的变化。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椭圆运动机,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可调机构由一相 对低点的第一位置调整至一相对高点的第二位置时,所述握把同时朝所述架体上 方移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椭圆运动机,包含有一架体,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二支撑杆,各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一可调机构,设于架体上,且其位置可被调整及定位;一第一导引机构,设于可调机构上,并与二支撑杆的第一端连接,导引各支撑杆的第一端沿一第一封闭轨迹运动;一第二导引机构,具有二悬臂,各悬臂具有一圆心端及一摆荡端,圆心端枢设于架体上,摆荡端与对应的支撑杆第二端枢接;二踏板,分别被二支撑杆直接或间接支撑,可被导引而沿一第二封闭轨迹运动;其中,当可调机构相对于架体的位置被调整时,圆心端及第一导引机构间的距离产生对应的变化。本发明可供使用者依据个人需求设定踏板轨迹,增加运动的变化性,并可使控制台及握把相对于架体的位置产生相对应的变化。
文档编号A63B22/00GK101254336SQ20071008030
公开日2008年9月3日 申请日期2007年2月27日 优先权日2007年2月27日
发明者沈铭山 申请人:乔山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