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体育器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篮球架。
背景技术:
篮球是深受体育爱好者青睐的竞技运动之一,为了能够满足各年龄段人群的需要,国际篮联对篮球架的使用高度做了明确规定:篮球架比赛标准高度成人为3.05米,中学生为2.80米,小学生为2.20米;为了实现篮球架的高度可调,目前常见的做法是在篮球架的前后立柱内设置液压油缸,通过前后立柱内的液压油缸驱动篮球架的篮板升降移动,如此存在的问题:(一)、前后立柱内均设置液压油缸,导致液压油缸的使用成本高;(二)、液压油缸在负荷较大时,升降或使用过程中易出现晃动的问题,导致油缸的使用寿命降低;(三)、由于第二点问题的存在,导致液压油缸的升降高度有限,致使篮球架的调节高度受限,现有常见的调节高度范围一般在3.05米至2.80米之间,根据实际需要,篮球架的高度调节范围至少应该满足3.05米至2.15米,因此,基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新的篮球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篮球架,利用该篮球架不仅解决了现有存在液压油缸使用成本高的问题,而且也解决了液压油缸在升降或使用过程中易出现晃动及篮球架高度调节范围小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篮球架,包括底座(1)、前立柱(2)和后立柱(3),所述前立柱(2)和后立柱(3)的一端均固定在所述底座(1)上,另一端设有横梁架(4),所述横梁架(4)上设有篮板(42);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立柱(2)与横梁架(4)之间设有主动升降机构(5),所述后立柱(3)与横梁架(4)之间设有被动升降机构(6);
所述主动升降机构(5)包含至少两根定臂(51)、至少两根动臂(52)和至少一根液压油缸(53),所述动臂(52)的高度小于等于所述定臂(51)的高度;所述定臂(51)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底座(1)上形成了外门架,所述定臂(51)上设有轨道槽(511),所述动臂(52)通过滚轮设置在该轨道槽(511)内形成了内门架;或所述动臂(52)设置在定臂(51)的一侧形成了内门架,且所述动臂(52)上设有 轨道槽(511),所述定臂(51)通过滚轮设置在该轨道槽(511)内;所述动臂(52)通过轨道槽(511)和滚轮的相互作用可相对于所述定臂(51)上下移动,且所述动臂(52)可部分伸出所述定臂(51),即就是所述内门架可相对于所述外门架上下移动;
所述内门架的上端固定设有支撑架A(56),所述横梁架(4)与该支撑架A(56)连接;
所述液压油缸(53)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底座(1)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支撑架A(56)上;
所述被动升降机构(6)包含至少两根定臂(51)、至少一组平衡传动组件和支撑架B(64),所述定臂(51)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底座(1)上形成了外门架,所述支撑架B(64)可分离的设置在所述外门架的上端,所述平衡传动组件包含定滑轮(61)和传动链条(62),所述定滑轮(61)固定在所述支撑架B(64)上,所述传动链条(62)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底座(1)或定臂(51)上,另一端绕过所述定滑轮(61)连接有配重件(63),该配重件(63)用于平衡横梁架(4)的部分重量;
所述液压油缸(53)上升时,所述支撑架A(56)带动所述内门架通过滚轮在轨道槽(511)内相对于所述外门架上升移动,进而驱动所述横梁架(4)移动,与此同时,所述横梁架(4)通过支撑架B(64)带动所述平衡传动组件与所述液压油缸(53)同步向上移动;所述液压油缸(53)下降时,所述平衡传动组件在重力的作用下与所述液压油缸(53)同步下降,即就是所述主动升降机构(5)中的液压油缸(53)带动所述被动升降机构(6)中的平衡传动组件与其同步升降移动,进而驱动所述横梁架(4)升降移动。
作为本申请的优选方案,所述被动升降机构(6)包含至少两根动臂(52),所述动臂(52)的高度小于等于所述定臂(51)的高度;所述定臂(51)的内侧设有轨道槽(511),所述动臂(52)通过滚轮可滑动的设置在该轨道槽(511)内形成了内门架;或所述动臂(52)设置在定臂(51)的一侧形成了内门架,所述动臂(52)上设有轨道槽(511),所述定臂(51)通过滚轮设置在该轨道槽(511)内;所述动臂(52)通过轨道槽(511)和滚轮的相互作用可相对于所述定臂(51)上下移动,且所述动臂(52)可部分伸出所述定臂(51);所述支撑架B(64)固定设置在该内门架上端。
作为本申请的优选方案,所述横梁架(4)包含两根独立的横梁臂(41),所述 支撑架A(56)和支撑架B(64)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外门架或所述前立柱(2)和后立柱(3)的长度,所述支撑架A(56)和支撑架B(64)的两侧均分别设有悬挂臂(57),所述横梁臂(41)设置在该悬挂臂(57)上。
作为本申请的优选方案,所述滚轮包含定滚轮(54)和动滚轮(55),所述定滚轮(54)固定设置在所述定臂(51)上端,所述动滚轮(55)设置在所述动臂(52)的下端且随所述动臂(52)移动;
或所述滚轮包含至少两个动滚轮(55),该动滚轮(55)均设置在所述动臂(52)的下端且随所述动臂(52)移动。
作为本申请的优选方案,所述前立柱(2)和后立柱(3)均包含内套壳(21)和外套壳(22),所述内套壳(21)可升降的套设在所述外套壳(22)内,所述外套壳(22)的高度小于等于所述定臂(51)的高度;所述液压油缸(53)的液压回路中设有平衡阀和/或油压锁。
作为本申请的优选方案,所述底座(1)上设有行走装置、指向机构及语音告警装置,所述行走装置包含至少两个转向轮(10)、两个行走轮(11)、推杆(12)和驱动装置,所述转向轮(10)设在转向轮架(13)上,该转向轮架(13)设在横杆(14)上且转向轮架(13)之间设有同步装置(15),横杆(14)上设有固定在底座(1)上的液压装置A(16),横杆(14)两端端部分别与一个呈三角形的三角臂B(17)的一个角铰接,该三角臂B(17)的另一个角与固定在底座(1)上的固定架B(18)铰接,第三个角与推杆(12)的一端铰接;上述行走轮(11)设在底座(1)的另一端,行走轮(11)与一个呈三角形的三角臂A(1-10)的一个角铰接,该三角臂A(1-10)的另一个角与固定在底座(1)上的固定架A(19)铰接,第三个角与推杆(12)的另一端铰接,上述行走轮(11)之间设有轴(1-1);所述指向机构可以为如下结构的一种或两种组合:设在转向轮架(13)上伸出底座(1)的偏向箭头(1-6),或者是红外线发射装置;所述语音告警装置包含触发电路和语音播报模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在篮球架的前立柱内设置了带有液压油缸的主动升降机构,在后立柱内设置了无液压油缸的被动升降机构,前立柱内的主动升降机构作为篮球架的重心点,在液压油缸上升时,通过支撑架A带动所述内门架通过滚轮和轨道槽相对于所述外门架上升移动,进而驱动所述横梁架上升移动,所述横梁架又带动支撑架B及配重件与所述液压油缸同步向上移动;下降时,支撑架B在所述配重件重力作用下与所述液压油缸同步下降,也即通过主动升降机构中的液压油缸带 动被动升降机构中的平衡传动组件与其同步升降移动,进而驱动所述横梁架升降移动,同时,由于轨道槽对内门架的升降移动具有限位和固定作用,因此可避免内门架与外门架相互架脱离及避免内门架相对于外门架摆动,也即,利用该外门架和内门架,可以确保液压油缸始终处于稳定的状态,避免液压油缸出现晃动的问题,因此,采用本申请中的该篮球架,不仅解决了现有存在液压油缸使用成本高的问题,而且也解决了液压油缸在升降或使用过程中易出现晃动及篮球架高度调节范围小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篮球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主动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主动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图3沿A-A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图3沿B-B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被动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图6的使用状态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图6沿C-C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又一种主动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图9沿D-D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图9沿E-E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另一种被动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又一种被动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提供的又一种被动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提供的篮球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提供的一种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八提供的另一种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底座1,转向轮10,行走轮11,推杆12,转向轮架13,横杆14,同步装置15,液压装置A16,三角臂B17,固定架B18,固定架A19,轴1-1,电机1-2,差速器1-3,传动装置1-4,转向手柄1-5,偏向箭头1-6,无线遥控接收装置1-7,液压装置B1-8,液压装置C1-9,三角臂A1-10,液控箱1-11,电控箱1-12,前立柱2,内套壳21, 外套壳22,后立柱3,横梁架4,横梁臂41,篮板42,主动升降机构5,定臂51,轨道槽511,动臂52,液压油缸53,定滚轮54,动滚轮55,支撑架A56,悬挂臂57,固定销58,被动升降机构6,定滑轮61,传动链条62,配重件63,支撑架B6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篮球架,参见图1,该篮球架包括底座1、前立柱2和后立柱3,所述前立柱2和后立柱3的一端均固定在所述底座1上,另一端设有横梁架4,所述横梁架4上设有篮板42,所述横梁架4与前立柱2之间设有主动升降机构5,所述横梁架4与后立柱3之间设有被动升降机构6。
本实施例中,所述前立柱2和后立柱3均包含内套壳21和外套壳22,所述内套壳21可升降的套设在外套壳22内,所述主动升降机构5设置在前立柱2的内套壳21内,所述被动升降机构6设置在后立柱3的内套壳21内,所述前、后立柱的内套壳21可随主动升降机构5在所述外套壳22内上下移动,所述前、后立柱的外套壳22的高度小于等于所述定臂41的高度。
所述主动升降机构5包含至少两根定臂51、至少两根动臂52和至少一根液压油缸53,所述动臂52的高度小于等于所述定臂51的高度,本实施例优选设有两根定臂51、两根动臂52和一根液压油缸53,所述定臂51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底座1上形成了外门架,所述定臂51的内侧设有轨道槽511,所述动臂52通过滚轮设置在该轨道槽511内形成了内门架,本实施例中,所述动臂52通过滚轮设置在该轨道槽511内形成了内门架的结构包含:所述滚轮设置在轨道槽511内,定臂51和动臂52并列设置,参见图2;或滚轮和动臂52均设置在定臂51的轨道槽511内,参见图3-5;为了避免动臂52受压力较大导致移位或变形,本实施例优选滚轮和动臂52均设置在轨道槽511内,所述轨道槽511对所述动臂52具有固定作用。
本实施例中,所述轨道槽511纵向设置在所述定臂51的内侧,其具有限位和固定作用,可避免动臂52与定臂51相互架脱离和避免动臂52相对于定臂51摆动,也即在滚轮和轨道槽511的作用下,所述内门架可相对于所述外门架稳定的升降移动,且所述内门架可部分伸出所述外门架,本实施例中,所述滚轮包含定滚轮54和动滚轮55,其中定滚轮54固定设置在所述定臂51上端的轨道槽511内,所述动滚 轮55设置在所述动臂52的下端,所述动滚轮55镶嵌在所述定臂51的轨道槽511内,且该动滚轮55随动臂52可在所述定臂51移动的轨道槽511内滑动,所述动滚轮55与定滚轮54之间的距离随动臂52的升降而变化,利用该动滚轮55和定滚轮54不仅可将动臂52固定在定臂51的轨道槽511内,也可以进一步避免动臂52在升降的过程中与定臂51脱离。
当然,根据需要所述滚轮也可仅包含至少两个动滚轮55,该该动滚轮55均设置在所述动臂52的下端,并镶嵌在所述定臂51的轨道槽511内,该动滚轮55均随动臂52在所述定臂51的轨道槽511内升降移动,所述动滚轮55之间的距离不随动臂52的升降变化,利用该动滚轮55可以将动臂52稳定的固定在定臂51的轨道槽511内。
所述内门架的顶端固定设有支撑架A56,该固定设置可以是焊接或螺接或铆接中的任一种,所述横梁架4固定设置在该支撑架A56上,所述液压油缸53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底座1上,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架A56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液压油缸53设置在所述内门架的外部,或所述液压油缸53设置在所述内门架的内部,为了减小升降机构的厚度,优选液压油缸53设置在内门架的内部。
本实施例中,为了确保液压油缸53在使用中出现下沉现象及为了避免液压油缸53在升降过程中出现升降速度不稳定的现状,优选在液压油缸53的液压回路中设有平衡阀和油压锁,利用平衡阀可控制液压油缸53的进出油量,进而确保液压油缸53升降速度稳定;利用油压锁可将上升状态的液压油缸53锁定在某一位置,避免液压油缸53受重力作用出现下沉导致篮球架高度出现变化的问题。
所述被动升降机构6包含至少一组平衡传动组件、支撑架B64和至少两根定臂51,参见图6-8,本实施例优选设有一组传动组件;所述定臂51与主动升降机构5中的定臂51结构相同或不同,所述定臂51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底座1上形成了外门架,所述支撑架B64可分离的设置在所述外门架的上端,本实施例中,所述可分离设置为一种非连接状态,即就是外门架作为支撑架B64的支撑座,支撑架B64放置在外门架的上端;所述平衡传动组件包含定滑轮61和传动链条62,所述定滑轮61固定在支撑架B64上,所述传动链条62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底座1上,或固定在所述定臂51的下端,另一端绕过所述定滑轮61连接有配重件63,该配重件63用于平衡横梁架4的部分重量;
本实施例中,前立柱2作为篮球架的重心点,后立柱3中的平衡传动组件用于平衡前立柱2前端篮球架的重量。
在液压油缸53上升时,通过支撑架A56带动所述内门架通过滚轮在所述轨道槽511内相对于所述外门架上升移动,进而驱动所述横梁架4上升移动,所述横梁架4又带动支撑架B64及配重件63与所述液压油缸53同步向上移动;下降时,支撑架B64在所述配重件63重力作用下与所述液压油缸53同步下降,也即通过主动升降机构5中的液压油缸53带动被动升降机构6中的平衡传动组件与其同步升降移动,进而驱动所述横梁架4升降移动,同时,在主动升降机构5中,由动臂52构成的内门架通过滚轮设置在由定臂51构成的外门架的轨道槽511内升降移动,而该轨道槽511对内门架的升降移动具有限位和固定作用,因此可避免内门架与外门架相互架脱离及避免内门架相对于外门架摆动,利用该外门架和内门架,可以确保液压油缸53始终处于稳定的状态,避免液压油缸53出现晃动的问题,因此,采用本实施例中的该篮球架,不仅解决了现有存在液压油缸53使用成本高的问题,而且也解决了液压油缸53在升降或使用过程中易出现晃动的问题,同时,由于解决了液压油缸53在升降或使用过程中易晃动的现象,因此,可实现液压油缸53更大范围的升降,即实现篮球架高度调整范围的扩展。
本实施例中,所述定臂51和动臂52均为钢铁材质,所述定臂51优选为槽钢。
本实施例中,所述定臂51和前、后立柱的高度均为目前规定的标准高度,即2.15米,所述横梁臂41下降后在所述前立柱2上受定臂51、动臂52及立柱的共同支撑,在所述后立柱3上受定臂51和立柱的支撑,所述篮球架高度的调整范围可在3.05至2.20米之间。
本实施例中,所述液压油缸53通过电机或手动杆进行启动。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区别在于,主动升降机构5中的所述动臂52设置在定臂51的一侧形成了内门架,动臂52相对与定臂51设置的位置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优选动臂52设置在定臂51的内侧,所述动臂52的外侧设有轨道槽511,所述定臂51通过滚轮设置在该轨道槽511内,所述动臂52通过轨道槽511和滚轮的相互作用相对于所述定臂51上下移动,参见图9-11。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或2相比,本实施例的区别在于,为了避免平衡传动组件在升降或 使用过程中晃动,优选在被动升降机构6中设有至少两根动臂52,所述动臂52的高度小于等于所述定臂51的高度,所述定臂51的内侧设有轨道槽511,该轨道槽511的作用与主动升降机构5中的作用相同,也具有对动臂52进行限位和固定的作用,避免动臂52与定臂51脱离或避免动臂52在定臂51上晃动;所述动臂52通过滚轮可滑动的设置在该轨道槽511内形成了内门架,所述动臂52可相对于所述定臂51上下移动,且所述动臂52可部分伸出所述定臂51上的轨道槽511,即就是所述内门架可相对于所述外门架上下移动;所述支撑架B64固定设置在动臂52的上端,即内门架的上端,参见图12。
优选本实施例中的动臂52和滚轮均与所述主动升降机构中的动臂52和滚轮在结构及功能上相同。
实施例4:
与实施例3相比,本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被动升降机构6中的动臂52设置在定臂51的一侧形成了内门架,动臂52相对与定臂51设置的位置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优选动臂52设置在定臂51的内侧,所述动臂52的外侧设有轨道槽511,所述定臂51通过滚轮设置在该轨道槽511内,所述动臂52通过轨道槽511和滚轮的相互作用相对于所述定臂51上下移动,参见图13。
实施例5:
与实施例3或4相比,本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被动升降机构6内设有两组平衡传动组件,通过该两组平衡传动组件,可确保平衡传动组件在使用或升降过程中更加稳定,同时,在该被动升降机构6中,定臂51的内侧设有轨道槽511,动臂52通过滚轮与动臂52并列设置,所述的滚轮包含定滚轮54和动滚轮55,动滚轮55设置在动臂52的下端且随动臂52升降移动,定滚轮54设置在定臂的上端,参见图14。
实施例6:
与实施:1、2、3、4或5相比,本实施例的区别在于,为了使篮球架的高度调整范围更大,优选所述横梁架4包含两根独立的横梁臂41,所述支撑架A56和支撑架B64的长度大于所述外门架或外套壳的长度,所述支撑架A56和支撑架B64的两侧均分别设有悬挂臂57,所述横梁臂41设置在该悬挂臂57上,参见图15,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篮球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所述悬挂臂57呈凹槽状,所述横梁臂41通过固定销58设置在该凹槽内。
使用时,当篮球架下降至最低位置时,所述横梁臂41在悬挂臂57的作用下使得下降高度低于定臂51即外门架和前、后立柱的最高高度,例如,在定臂51或前后立柱3为标准高度2.15米时,横梁架4在悬挂臂57的作用下再下降10厘米,如此,可将横梁架4的高度调整至2.05米,也即本实施例中,篮球架高度的调整范围可在3.05至2.05米之间,实现了篮球架高度更大范围的调节。
实施例7:
与实施例1、2、3、4、5或6相比,本实施例的区别在于,为了方便移动篮球架,所述底座1上设有行走装置,参见图16,该行走装置包含至少两个转向轮10、两个行走轮11、推杆12,和驱动装置,转向轮10设在转向轮架13上,转向轮架13设在横杆14上且转向轮架13之间设有同步装置15,横杆14上设有固定在底座1上的液压装置A16,横杆14两端端部分别与一个呈三角形的三角臂B17的一个角铰接,该三角臂B17的另一个角与固定在底座1上的固定架B18铰接,第三个角与推杆12的一端铰接;上述行走轮11设在底座1的另一端,行走轮11与一个呈三角形的三角臂A1-10的一个角铰接,该三角臂A1-10的另一个角与固定在底座1上的固定架A19铰接,第三个角与推杆12的另一端铰接,上述行走轮11之间设有轴1-1。
上述驱动装置由电机1-2和差速器1-3构成,通过传动装置1-4与轴1-1连接。
当行走时可以通过指向机构进行行走方向辨认。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转向轮架13上设有转向手柄1-5和液压装置A16的一种或两种组合。上述液压装置A16一端固定在底座1上,另一端固定在转向轮架13上。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底座1上设有指向机构,所述指向机构可以为:设在转向轮架13上伸出底座1的偏向箭头1-6,也可以是红外线发射装置。
实施例8:
与实施例7相比,本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设有无线遥控发射装置和无线遥控接收装置1-7,通过遥控液压装置A16、液压装置B1-8和液压装置C1-9工作,实现底座1的运动和前立柱2的升降,参见图17。
实施例9:
与实施例1、2、3、4、5、6、7或8相比,本实施例的区别在于,为了方便使用者操作,本实施例优选底座1上设有语音告警装置,该语音告警装置用于告知使用者其此时的操作程序,例如,告知使用者其现在的操作程序是前行、后退、左转、右转、伸臂、降臂、降轮或伸轮等,如此,可使使用者得知其所做的操作是否合理。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